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京杂记》是西汉时期的历史笔记小说集,记述了当时的许多逸闻趣事。《西京杂记》第55条记载了“文帝初,多雨,积霖至百日而止”,认为,《汉书》中并没有这一记载。《汉书·佞幸传》大略记载了董贤得到汉哀帝的宠幸,汉哀帝为他建造了一幢大宅邸的事情,而在《西京杂记》中则对这幢房子进行了具体描绘:“于北阙下,重五殿,洞六门,柱壁皆画云气华,山灵水怪,或衣以绨绵,或饰以金玉。”《西京杂记》的一些记载还有与《史记》和《汉书》有不同的地方,如《史记》和《汉书》都记载赵王如意之死是使人持砒引之,而《西京杂记》记载的是吕后命人在被子中缢杀了赵王如意。

——整理自秦越《<西京杂记>的史学价值与文学价值》

材料二 《西京杂记》卷一记载:“汉高帝七年,萧相国营未央宫。因龙首山制前殿,建北阙。未央宫周回二十二里九十五步五尺。”此事亦见《史记·高祖本纪》及《汉书·高帝纪》。1961年,考古工作者勘查了西安的长乐宫未央宫等遗址,发现未央宫四周围墙的长度,周围全长8800米,合汉代二十一里。未央宫前殿基太上居全宫的正中,是利用龙首山的丘陵造成的。未央宫的南墙和西墙距长安城的城墙都很近,亦无立阙的余地。这与《西京杂记》所记基本相符。

——整理自丁宏武《考古发现对<西京杂记>史料价值的印证》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京杂记》的史学价值。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如何正确处理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之间的关系。
2022-05-30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22届高三第十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晋以后,佛教渐盛。宣扬“三世轮回”“因果报应”“灵魂不灭”的佛教,得到皇帝、士大夫的倡导、扶植、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后果。强大的寺院经济不仅严重地影响了封建朝廷的经济收入.而且也妨碍了世俗地主的利益。公元489年左右、范缜写成了《神灭论》主张“形神相即”“形质神用”,否定“形亡神存”,指责“浮屠害政,桑门螽俗”。

——摘编自杨世秀《浅谈范缜及其<神灭论>》

材料二   宋代“材英佛壮”(以探究请法实相与自我证悟为特征)因义理过于烦琐深奥,逐步趋于式如。与之相对的“功选型佛教”(以功德思想与他力医放为基础)由于契合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并之案必有命块”的传统报应观念,再加上简单易行,颇有民众情绪,成为普通民众佛教修行的主要选择,正是名日繁多的佛事活动和功德回向的福报观念,使佛投这一信仰系统与中国社会现实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使沸寺呈现出香火鼎盛,信众云集的景象。

——摘场自陈雷(宋代佛数世俗化的向度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归纳范填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片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佛教对宋朝文化的影响。
2022-05-25更新 | 84次组卷 | 6卷引用:重庆市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4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3 . 中国古代的消费观念。

材料一   春末社会大动乱及楚汉战争之后,天下残破,经济凋敝,直至文景时代方才得以恢复,汉文帝时,已经有对“厚葬以破业”的批评,在汉武帝专政时期,国力强盛,民间殷富,一时奢风盛起。西汉末年,奢侈之风愈为炽烈,汉成帝在永始四年(公元前13年)六月颁布的诏书中指出,公卿列侯亲属近臣“奢侈远像,务广第宅,治园池,多畜奴婢,被服绮榖,设钟鼓,备女乐,车服嫁娶葬理过制,吏民慕效,浸以成俗”。

——摘编自王子今著《秦汉史:帝国的成立》

材料二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发达和商业资本的发展,传统以俭朴为主的消费观念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嘉靖以来,在中心城市和豪门富室的影响下,奢靡风气迅猛传播;地位低下的奴仆,隶卒,以奢靡互争雄长,僭礼逾分而无所畏惮;不少普通百姓的妻子都穿戴上了命妇(受有封号的妇女,享有各种仪节上的待遇)的服饰;地处北方边境地区的宁夏,虽然社会经济比较落后,衣服,饮食也是大力追求华丽奢靡,越来越多的士大夫认为这种风气是造成“民财空虚”的重要原因,也有一些士大夫认为奢靡具有刺激消费,繁荣市场的正面作用。

——摘编自王天有著《明史:多重性格的时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奢侈之风出现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的“抑奢”思想。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民富思想的渊源极早。早在殷末周初的《周易》中就有重农抑商、节欲恤民、平施共富的民富思想内容的记载。随着西周初期“敬德保民”思想的出现,民富的思想逐渐在一些文人雅士中受到重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较之前有了较大的提高,社会中的阶级关系也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加之统治者治国的理念和方法还处于尝试阶段,经济发展必然带来相对宽松的“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于是先贤们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一些对于治国安民的看法,就出现了以儒家、墨家、法家等为代表的学者,根据自家学派的阶级立场,阐述对“民富”思想不同见解的局面。

——摘编自刘晓欣《先秦儒家的民富思想探析》

材料二 孙中山在其三民主义中认为,民生主义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也就是说,国强才能民富,国强是民富的基础,但民富才是国强的最终目的和最可靠的保证。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同盟会会员饯别会的演说中说道:“中国近代患贫极了,因而在行社会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时,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生产力则贫。作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政策措施,则是节制资本,平均地权。”五四时期,孙中山在其《建国方略》中指出:“中国今尚用手工业生产,未入工业革命之第一步,比之欧美已临第二革命者有殊,故中国两种革命必须同时进行,既废手工而采机器,又统一而国有之。”作为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富民强国的梦想,虽没能亲手实现,但却同样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引导着后继者们朝着这个目标奋进。

——摘编自于颖《孙中山富民强国的思想及其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先秦民富思想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富民强国思想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意义。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接连派出好几支远征大军去讨伐匈奴,最后迫使匈奴各部落或者归顺,或者逃往沙漠地区。追击匈奴的结果使汉帝国以一个巨大的楔形物插过中亚,于是中西方商路的安全有了保证。中国丝织品是西方各地最为需要的,其至少占中国出口商品的90%;剩下的10%包括肉桂、大黄和优质铁。作为回报,中国也得到了各种物产,如来自中亚的毛皮、毛织品、玉和牲高,来自罗马诸行省的玻璃、珊瑚、珍珠、亚麻布、羊毛织品和黄金,其中黄金占首位。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第一章新旧大陆,对比分明

第二章大征服者与夺命疫病

第三章旧世界植物、动物移居新世界

第四章梅毒现身:一页病史

第五章食物与人口

第六章至今未停止的大交换

——摘编自【美】阿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中西方文明交流的方式,并加以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哥伦布大交换对人类历史发展带来的影响。
2022-05-01更新 | 70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涪陵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4月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驿站是苏美尔人建立的一种为官员在旅途中提供食宿补给的场所。这一驿站系统发端于早王朝时期(公元前2900~前2371年),并在阿卡德王国(公元前2371~前2154年)、乌尔第三王朝(公元前2113~前2006年)得到进一步完善。苏美尔人的驿站只服务于因公出行人员,对人员及物资流动和巩固政权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人类历史上早期交通网络的诞生与发展。

——摘编自李智《苏美尔人驿站系统的形成及其作用》

材料二   大流士(公元前558~公元前486年)统治下的波斯帝国,是一个幅员广阔的国家,由亚、非的许多不同地区和民族构成。除了利用赫梯、亚述原有的驿道外,大流士又修筑了许多新的驿道,使之可以用来通行商队车辆、传递邮件、行军及运输粮秣辐重。为了保护驿道的交通安全,大流士在沿途各地区和沙漠的边界及大河的渡江处,都修筑有防御工事和驻扎卫成部队。大流士利用四通八达的驿道网,把国内最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连接起来,这大大有利于发展商业贸易和协调国内经济生活。

——摘编自谢玉珊、徐虎《大流士一世改革与波斯帝国的全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美尔人驿站系统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苏美人的驿站系统相比,波斯帝国驿道建设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22-05-01更新 | 82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云阳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4月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855年,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败于英国,国内知识分子和开明官僚借此对旧法律制度施加了巨大压力。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解放后的农奴出席法庭的次数大幅增加。1864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民事诉讼程序条例》等法案,谋求建立新的法律制度。改革以西欧国家的法律制度为蓝本,引入司法独立、陪审团审判等原则。由于是首次推行陪审团制度,因此相较于英国,俄国的陪审团只管辖相对重大的刑事案件,并且成员多数一致即可形成裁决,公诉人和被告在陪审团判决后可以提起上诉。陪审团制度使得农民能够和以前的主人一起坐在陪审席上,享有同等权利,拥有同等地位。改革后的俄国法院开始摆脱行政权对司法的干预,近代公民社会在俄罗斯逐渐形成。但沙皇却中止了改革进程,使得社会问题不断叠加和集聚,最终导致整个俄罗斯在内忧外患中崩溃。

——据杨莹《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时期刑事审判制度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法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亚历山大二世法制改革的特点,并简要评价。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2世纪,罗马征服了希腊,它自身却被希腊文化征服。大量希腊艺术珍品和文学、哲学、史学、科技和其他学科的著作传入罗马,许多希腊文化人士被当作奴隶和人质带到罗马,有些人后来成为罗马文化界的名流。……可以说,罗马文明是在希腊古典文化和希腊化文化的熏陶下产生的,它在保存和流传希腊文化方面卓有成绩。

——整理自汝信息主编《世界文明大系·西欧文明·上册》

材料二:自君士坦丁时代起(即当代学者所强调的晚期罗马帝国时期),所谓的拜占庭文明已经开始在罗马帝国的框架内生长。这个罗马帝国的框架除了其传统的法制和行政统治秩序外,还有辽阔的跨越亚欧非三大洲的国土,包括原希腊化时期的著名中心城市,如雅典、亚历山大里亚、安条克,以及西方拉丁化地区意大利、高卢、西班牙、北非等等。

——徐家玲《拜占庭文明》

材料三:承袭罗马帝国东半壁的拜占庭这时在唤醒意大利人鉴赏古典希腊文化也起了独特的作用。1453年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后拜占庭学者西行讲学者络绎而至。对希腊古典著作及艺术的研究与鉴赏,和在地中海贸易中的特殊地位,有利于直接吸收、或通过拜占庭和阿拉伯人吸收希腊文化,这些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发生的一个有力条件。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写出古希腊在文化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分析古罗马对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作了哪些贡献?
(2)根据材料二概括拜占庭文明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君士坦丁堡的地位,并举例说明拜占庭帝国在法制方面对罗马帝国的继承和发展。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兴起的原因,指出“美术三杰”及其作品的特征。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韩非(前280—前233)是法家代表人物。他把历史发展明确划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三个时期,并且认为一个时代比一个时代进步。韩非子认为“世异则事异”,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他还认为“事异则备变”,居今之世而重复过去的办法是愚蠢可笑的。韩非子的这种观点,对秦汉以后的历史进化思想有很大影响。

材料二   章太炎(18691936)是中国资产阶级新史学中别具一格的史学家。他很早就重视史学在政治斗争中的作用。1902年后,他深感对中国历史重新研究的必要,提出了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而编写《中国通史》的系统主张。1906年,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中,他更明确提出了“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的主张。这里所谓的“提倡国粹”,“不是要人尊信孔教,只要人爱惜我们汉种的历史”。他强调,民族主义“如稼穑然”,依存于“史籍”,能起灌溉作用。如“不读史书,则无从爱其国家”。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宋衍申主编《中国史学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韩非子的历史观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章太炎的史学观点。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史学研究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这是一个基督教信仰时代,我们却总能透过布满城堡和教堂的中古景色,看到一种很不精致的封建制度和一种非常特殊的生活方式在欧洲兴起:政治是分裂割据的,社会几无安全和秩序可言。通过采邑的层层分封骑士们结成了领主和附庸的关系,但基督教会却宣称它高于世俗权威,从而构成了教会对世俗权威的限制;罗马帝国的崩溃和蛮族的入侵使欧洲的生产力遭受严重破坏,常年的战争使得地方领主成为地方上的保护者和剥削者;因战争需要建立起来的采邑、庄园等制度正在把带有军事性质的组织变成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在这样的环境里,中世纪的欧洲人长期生活在贫困的社会里,精神不免走向悲观和虚无,这正好为宗教的盛行铺平了道路。不久,社会结构、绘画、音乐、建筑、民族性格以及生活方式的各个细节都带上了基督教色彩。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材料二   首先,从经济上来讲,尽管中世纪早期西欧城市的发展局部地缓和了封建社会的矛盾,成为封建制度的捍卫者。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中世纪西欧的城市加速了西欧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逐渐成为封建制度的破坏因素,从而为后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生、发展做足了准备……其次,从政治的角度看,市民们在向封建主争取城市自治权的斗争中广泛地参加到政治中来,成为了一个整体阶层,从此在封建国家的政治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这就为新型的国家政治体制开辟了道路…尽管中世纪西欧的市民社会带有浓厚的封建性质,但却为近代资本主义式的市民社会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并构建了基本的框架。再次,中世纪西欧的城市发展还在精神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世纪的西欧是基督教的世界,基督教的触角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城市文化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专门的世俗文化的特性”,市民们积极创办世俗学校,从而使教育不再为修道院所独享,文化知识也不再为教士所垄断。学校的创办一方面提高了市民们的普遍文化素质,有利于他们更好地从事商品贸易;另一方面,也是相当重要的方面,是这种世俗文化随着城市的发展、壮大使民主、平等、自由、公共权力等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从而为近代的两个伟大思想运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和舆论准备。

——摘编自陈晓律、任东来等《世界历史研究导引》

材料三   借十字军东征和威尼斯共和国的海上贸易,西方人在拜占庭帝国发现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经典作品的手稿,只是在将上述作品翻译之后,西方人才真正了解了古希腊、罗马文化。再如,在拜占庭文明早期形成的《罗马民法大全》不仅是《拿破仑法典》的范本,而且也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制定法律的依据,因为它较为全面和系统地保护了私有制。不仅如此,西方乃至东方的建筑、书籍装帧及镶嵌画艺术等也深受拜占庭文明的影响。拜占庭文明对新拉夫文化的影响则更为深远而广泛,它不仅为俄罗斯提供了国家形式和官僚体制,更为俄罗斯文化奠定了从语言文字到宗教信仰的精神基础。

——摘编自张广翔、刘玉宝《拜占庭文明的特征及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状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分析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拜占庭文明的特征,分析其影响。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