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大陆生产了大量的白糖,白糖又大量流入欧洲市场。白糖本来属于奢侈品,而今成为大众化的调味品,这就是白糖革命的结果。这样一来,有必要进一步增加白糖的消费量。在这种情况下,欧洲人开始从也门的摩卡港进口咖啡。咖啡本来是伊斯兰世界的饮品,这时也开始被欧洲人接受。白糖配着咖啡、红茶来饮用,产生了新的嗜好和文化。

——摘编自[日]宫崎正胜《大国霸权》

材料二   1621年,荷兰人终于组建了“西印度公司”。1621年6月3月公布的特许状授予该公司在美洲和非洲西部航行,征服以及贸易诸方面拥有24年的垄断权。荷兰曾占领南美洲的圭亚那、西印度群岛的一些岛屿等地,并在北美建立了新阿姆斯特丹(后更名为纽约)殖民地。

——摘编自顾卫民《荷兰海洋帝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白糖消费量增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荷兰西印度公司的建立对美洲和非洲西部的共同影响。综合材料一、二,概括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业革命的表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亚历山大东征时,在埃及、波斯和印度等地建立的希腊化城市成为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公元前3世纪70年代,亚历山大里亚输入的商品中就有印度狗、印度牛和印度女子。梵语词语“书”“笔”“墨水”等都源自希腊语,早期中国佛像也有希腊特征。印度人特别尊敬希腊化时代的天文学,据记载,印度人曾说敬畏希腊科学家“像敬畏神灵一样”。可见,希腊化文明在南亚影响之深。

——摘编自杨俊明《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传播》

材料二   汉唐帝国分别是当时的中华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最为辉煌的历史时期之一,自汉武帝开疆拓土、张骞开通丝绸之路以来,中华帝国的丝绸等物品引起了欧洲社会对东方中国的热切向往,而古代欧洲、西亚、中亚等地区的各类物品源源不断地被进贡或贩卖到中国,所以汉唐时期是东西方物质文明交流、物种传播最重要、最频繁的时期之一,是欧亚世界加深认识、不断走向世界一体化的历史开端。

——摘编自尚永琪《汉唐时代的动物传播与文明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希腊化时期东西方文明交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唐时期东西方文明交往密切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梁启超和孙中山的国家观念]

材料一

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后,流亡海外的梁启超因身处异域而对国家这一问题的思考就显得极为急迫。他在《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一文中清算了传统的“国家”观念,区别了“以国为一家私产之称”的“国家”与“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的“国民”这两个概念。梁启超综论世界各国政体类型,认定君主立宪为“最良”:“世界之政体有三种,一日君主专制政体,二曰君主立宪政体,三曰民主立宪政体。”君主专制政体当然不可取,民主立宪政体因为“竞争太烈”,梁启超也不认同,于是他选择了改良型的君主立宪政体。在阐述国家观念的同时,梁启超还注意到与“国家”相关联的另一个词——民族。1901年,他在《清议报》上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在追溯中国民族历史演变时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这一概念。

材料二

作为革命家的孙中山从走上反清革命道路起,他的国家认同就是建立新的美国式的共和制国家。通过革命打造中央政府,揽天下英雄于联邦共和国之政府,这是孙中山选择共和的理由。孙中山在解释“恢复中华”和“建立民国”两项时,表达了新的国家观念——民族的国家以及国民的国家。很多革命党人抱着一民主义(民族主义)的目的投身革命,对“民权”不求甚解。孙中山着重对“民权”作出了解释:民权主义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如果不进行政治革命,即使将来民族革命成功,中国数千年来的君主专制政体也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能忍受的。民国初建,孙中山对革命时期具有“排满”性质的民族主义做了调整,提出“五族共和”。孙中山国家观的基石是民族国家、主权在民、五权分立。他的国家观对中国的国家制度从君主制向共和制的转型,对民国的国家建构起了主导作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欧阳哲生《近代国家观念之兴起——以孙中山国家观为中心的探讨》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梁启超与孙中山国家观的异同,并说明他们的国家观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孙中山等人宣扬的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的影响。
2022-07-10更新 | 195次组卷 | 4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第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一方面废除“公荐”的合法性,防止学子、考官之间的朋党关系,另一方面开创了“糊名”“誊录”的方法。糊名,就是将考生的姓名盖上,阅卷官员无从得到考生信息,进而使得阅卷更加地公平;誊录,就是将考生的卷子进行统一的抄录,使主考官和学生之间无法利用笔迹建立不公平的阅卷关系。并创立“特奏名”,安抚贫寒学子以及老而无成和多试而不第者,为参与到科举中却没有收获的学子开设了新的入仕途径。另外,宋代还将殿试制度化,避免了因学子与当朝官员之间有特殊关系而影响科举的公平,并规定“殿试免黜落”,同时,对于科举录取的名额也进行了大幅度地增长。

——摘编自徐振宁《中国古代科举的发展阶段及其文化特征》

材料二   西方的文官制度效法的对象是明清科举制度,但并不是全盘照搬,而是予以适应性改造。明清科举选官主要以考八股文为主,考试内容单一,在科举考试之后,任官则由国家统一调配。西方的文官制度考试一般分为笔试和复试,对通过考试的官员进行分类,建立通专人才相结合的新体系以及职前培训制度,使每个职位都可获得最佳人选,从而满足不同部门的需要。

——摘编自李永强、马慧玥《论中国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完善科举考试制度的具体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文官制度与明清科举制度的不同之处。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前期,尚书、门下、中书三省构成一个完整的辅助皇权运行的最高政务裁决系统,三省官员在上行和下行政务文书中的签署体现了按照环节分工、分层决策、互相制衡的政务运行机制。中书省是决策机构,凡是皇帝颁行的诏令,都要先经过中书省讨论后拟定。中书省所起草的诏令,在颁行前,必须经过门下省审议,如有不便,门下省可以驳还重议。唐尚书省机构很完备,秦汉以来,三公九卿所掌管的军政事务,大体上都已并入尚书省。在尚书都省总管下,六部尚书分管全国军政大事。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材料二   在北宋的政务运行机制中,最高政务裁决机制是依托于二府三司体制之上的君主专制,在行政体制上可以称之为中书门下体制,以中书门下为首的政务裁决系统完全脱离了三省而独立运行。制敕文书的起草实行内制和外制分工的机制。文书的传宣、封驳以及上奏文书的通进等都已经成为由专门机构负责的独立环节。在北宋的政务运行机制中,最高政务的裁决、制敕文书的起草、文书的流转与落实到文书体式上的职衔签署等四者之间尽管有交叉却是相对独立、互相分离的。中枢文书行政的前三个层面都是依托于差遣性的职衔。而三省制的框架主要是存在于行令的程序之中,即文书流转和签署的环节,在前两个层面,三省不发挥作用。

——摘编自刘后滨《唐宋间三省在政务运行中角色与地位的演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朝中枢政务运行机制,并分析其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宋朝中枢政务运行机制的变化。
2022-07-04更新 | 231次组卷 | 4卷引用:甘肃省酒泉市玉门油田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雅典公民大会通常在普尼克斯会场举行,据研究通常参加公民大会的人数大约在600至8000人之间,而古典时代雅典成年男性的总人数大约在25000至40000人之间,一个公民一生中担任五百人议事会成员最多不超过2次。雅典民主由于常常诉诸全国性的表决和集合,其经济成本、社会成本和政治成本都很高,尤其是容易造成社会的过度政治化,政治压倒一切。

——摘编自黄洋《古代与现代的民主政治》

材料二:美国民主可能已经到了重蹈雅典民主覆灭命运的“临界点”,三权分立制度下权力互相牵制形成了僵局,整个国家得不到亟须的良好治理。美国社会的不平等与政府的不作为密切相关。民主越来越变成了一种“游戏民主”,如在权力和金钱控制的美国社会中,选举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早已失去了理论上的民主涵义,异化成了各政党、族裔、社会阶层、利益集团之间权力较量和利益博弈的政治工具。政客选举时能吹得天花乱坠,一旦选举结束后却可以自行其是,并不承担具体的社会责任义务。

——摘编自张维为《西方民主模式出了什么问题》

材料三:新中国建立后,党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前提下,总结自身积累的政治经验,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摘编自何家弘《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历程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国民主模式存在的弊病。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建设“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三大制度是哪些?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由于历史缘故,中国长期以来“有边无防”。1959年印度挑起边境冲突,边界争端发生后,毛泽东说:“多年以来我们谋求和平,既然尼赫鲁非打不可,那我们只有奉陪了,也许反击一下,和平解决才有希望。但反击仅仅是警告、惩罚性质,仅仅是告诉尼赫鲁,用军事手段解决是不行的。蒋介石也可能搞点小动作,但是只要前线打得好,我们就会处于主动地位。”1962920日,印度军队越过“麦克马洪线”向中国边防部队发起攻击,1020日,印军发动了大规模进攻。面对日趋恶化的中印边界争端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国政府作出了对印自卫反击作战的决定。历时1个月,在东段,中国边防部队推进到“麦克马洪线”以南靠近传统习惯线地区;在西段,清除了印军设在中国境内的所有据点。1121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宣布中国边防部队全线停火、后撤。

——摘编自《理论学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60年代对印自卫反击战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60年代对印自卫反击战的意义。
2022-06-06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七次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明至清中期,江南一地女性识字习文日渐普遍,出现大量能作诗撰词、吟诗唱和的才女。才女凭借诗文才艺展开交往活动。大家族的才女借助家庭、家人或亲戚的纽带展开与她(他)人的交往。才女的普遍交往促生了更为成熟的交往方式即社团集会。江南才女突破深闺中的女性形象,在人际交往与女教规范之间寻求平衡,以师、徒、友人、塾师等角色展开与士人、僧尼等的交往。明末家国巨变,礼教崩坏,才女作为一个“社会人士”表达了强烈的家国情怀。至清代,礼教纲常逐渐修复,性情思潮复兴与理教相矛盾,引发出对才女才情、女德的争议,但未能阻止才女数量的日益增多。随着才女创作意识的加深,对外交往的频繁,女性诗集大量出版,女性自身对“才女”身份更加认同,社会逐渐接纳“才女”这一群体。

——摘编自朱莉敏《晚明至清中期江南才女研究》

材料二   文艺复兴是欧洲文化发展的高峰之一,因此,妇女参与文化生活的情况自然成为学者关注的重点。学者的目光主要集中在该时期的知识女性(女诗人、女作家、女人文主义者等)身上。马格丽特·金发现,许多女性的求知生涯婚后就停止了。她们一方面受到大多数女同胞的误解甚至敌视,另一方面,大多数男子根据“女人有才便无德”的传统观念把她们视为不男不女的怪物。在社会舆论的重压之下,女人文主义者被迫或放弃学术,或进入修女院,或孤身独居。李萨·佳尔丁认为,女人文主义者即使在学术领域达到相当造诣,也无法凭此获得体面的职业,她们所接受的人文主义教育及其在人文主义学术上的成就充其量不过是一种高雅的装饰。

——摘编自刘耀春《文艺复兴时期妇女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才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明清时期江南才女相比,文艺复兴时期知识女性的处境。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二者处境不同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女性社会地位的认识。
2022-06-06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七次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次世界大战都根源于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到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的形成。列强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几个大国试图对全世界进行控制与争夺。他们以为本民族“谋利益”和“传播文明”的名义,对东方众多弱小与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殖民扩张、侵略和掠夺,从而对整个世界进行瓜分,建立起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

——摘编自徐蓝《资本主义利益争夺和帝国主义国际秩序引发战争》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国际格局的真正转折点。新的国际格局的基石,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由反法西斯大同盟“三巨头”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确立的雅尔塔体系;其外在表现,则是美苏之间在战后逐渐形成的“冷战”态势。

——摘编自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论述)


(1)结合材料一,概括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前后国际格局的变化,并概括其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的结束,消除了法西斯的威胁,但是对抗并没有因此终止。苏联尽管在战争中受到很大的损失,但是也因战争而大大扩张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一时间成为欧洲无可匹敌的巨人,欧洲,尤其是一直持反共立场的丘吉尔领导的英国将苏联的强大视为头号威胁。与此同时,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试图主宰整个世界的野心极度膨胀。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进行遏制和苏联进行反遏制的进程由此开始,双方尽管没有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但形成了长时间的冷战局面。

——摘编自赵立行《世界文明史讲稿》

材料二   二战后的欧洲,可谓千疮百孔,经济凋敝,城乡残破,百废待兴。美国人正是利用这一机会,不遗余力地实现对欧洲尤其是西欧的控制权。冷酷的现实使英国自身也面临危机的边缘。这样,美国借机开展了对西欧的再次“援助大行动”。正是这种“援助”,最终使西欧坐到了美国人的船上,西半球的美国人成了西欧人的盟主。

——摘编自刘景华《人类六千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苏关系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欧洲面临的紧迫任务,并列举美国为此采取的重要举措。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初期国际政治格局的主要特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