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3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东晋南朝时期,门阀政治发展到鼎盛,政权更迭频繁,土地私有制的浪潮又汹涌奔袭,东晋南朝时期的庄园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轨迹中大放异彩。战乱不息的中原大地促使士族冠带之家携家带眷避乱江左建立庄园,而战乱所导致的流民又为庄园的生产提供了劳动力和生产技术。据考证,当时为北来士族庄园建立重镇的会稽,直到刘宋时期也还处于地广人稀的状态。庄园使仓惶离乱的士族获得了安身立命之所,颠沛流离的移民重获安家立业之地。大量的农田水利工程被修建,原本为北方所种植的旱地作物被推广至南方。

——摘编自胡宗飞《东晋南朝庄园生产经营研究》

材料二:世族庄园在唐代以前为数众多,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最尊贵的世家大族”“不得不落到新兴军阀的统治之下”,众多世族庄园走向破败。中唐以后,通过市场化的土地交易,富民庄园方兴未艾。作为劳动力的“无田小民”,与庄园主之间经过协商与谈判,形成“明立要契”的租佃关系。这些佃农虽然仍是庄园的劳动人口,但已经不再以“奴婢”称之。中唐以后,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庄园产品剩余增加和交易盛行,庄园的经营功能逐步完善,农副产品的交易范围扩大。

——摘编自崔永盛《唐宋庄园和庄园经济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东晋南朝庄园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时期庄园经济发展的表现。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庄园经济对古代中国的积极影响。
2024-05-10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承德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相传黄帝与炎帝族相争相汇,组合成炎黄联盟,继而战胜并融会蚩尤族。炎、黄两族胄裔(子孙后代)的夏人、商人、周人相继建立王朝,并与黄河中下游其他各部族相互融合,形成“华夏”族。与华夏对称的“夷”,从大、从弓,意为持大弓之人,本指东方(今山东、江苏一带)诸族,后演为中原华夏之外诸少数民族的统称。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

材料二   十六国北朝时期,匈奴、鲜卑、氏、羌等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不同程度上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族群关系的考验。天兴元年(398 年),鲜卑贵族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王朝,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同年“用崔宏议,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迁都洛阳后,孝文帝积极推进改革,改拓跋鲜卑姓氏为汉姓,并将随魏南迁的鲜卑人改为洛阳户籍。太和十六年(492 年),文帝“诏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

——摘编自马溢澳《拓跋鲜卑的“中国”认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华夏族界域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其演变的相关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拓跋鲜卑统治者强化“中国认同”的措施,并从“中华民族发展” 的角度,分析其历史意义。
2024-03-24更新 | 61次组卷 | 23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   战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为维护国家独立、发展民族经济,宣布奉行“和平中立”和不结盟政策。从20世纪50年代起,一些亚非民族独立国家领导人根据世界上存在着两大对立集团的现实,自称为“第三集团”或“第三种势力”。60年代,“第三世界”概念广为流行,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接受。70年代初,毛泽东发展了“第三世界”概念,指出“第三世界”还应包括除亚非拉地区以外的发展中国家和坚持反霸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1974年,邓小平同志重申,“中国属于第三世界”。由于第三世界国家本身存在的弱点,以及殖民主义留下的种种祸根,加之超级大国设置的种种障碍,使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任何人也阻挡不了第三世界崛起的步伐。

——摘编自黄若迟《第三世界的崛起及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三世界崛起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二战后第三世界的崛起,并分析中国在第三世界崛起中所起的作用。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档案馆库作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历史源远流长。鸦片战争后,特别是到了民国时期,随着社会政体和经济文化发生的巨大变化,我国古代档案管理机构体系被打破,此时的档案管理机构逐渐开始呈现社会性,不再仅是国家政权机构的统治工具,设置档案机构的社会实践领域也开始扩展。在中央和地方,机关档案管理机构普遍建立,并形成了一定体系,还出现了第一个近代国家档案馆,即文献馆。文献馆是我国近代第一个国家档案馆,它不同于近代的机关档案室,是一个专门管理历史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它的诞生与明清档案的整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此外,在企业当中也开始设立了保管文书和技术档案的专门机构。

——摘编自丁海斌,刘卉芳《中国近现代档案管理机构发展演变研究》

材料二   1954118日,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根据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提请,批准国务院设立直属机构——国家档案局。消息在报刊发表后,引起全国档案工作人员的欢欣与拥护,大家纷纷对国家档案局的诞生表示祝贺。国家档案局成立的决定,证明了中国人民与政府万分重视档案工作。国家档案局的成立,表明中国档案工作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走上了康庄大道。国家档案局的成立还意味着向全国宣告档案文件是国家与人民的宝贵财富,档案文件也将为人民利益与国家建设而服务。国家档案局的成立,又一次以事实向全世界证明了人民民主国家制度的优越性。反动统治者在几十年来也没有做起来的事,我们却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仅五年,就实现了成立全国档案领导机构的意愿。

——摘编自吴宝康、程桂芬《中国近现代档案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档案管理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相较于中国近代说明新中国档案管理的进步之处,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档案管理的认识。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战国秦汉时期,赐爵制和官僚制并非合二为一、官、爵关系一直在发生变化,如下表所示。

时代基本特征相关记载出处
秦国“无官不爵”于是免武安君(白起)为士伍。《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秦朝官、爵分为二途上造以下到官佐、史毋(无)爵者。《睡虎地秦墓竹简》
西汉以官秩定爵位赐吏六百石以上爵五大夫,勤事吏二级。《汉书·元帝纪》
东汉爵的政治意义逐渐丧失近世赏人,皆不由等级从,无爵封,无列侯,原其所以,爵废故也。《太平御览》

——摘编自卜宪群《秦汉官僚制度》

(1)根据材料,概括战国、秦汉时期官爵关系的变化(不得照抄原文)。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秦汉时期影响官爵关系变化的因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中华法系。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在司法实践中却也广泛援引唐律。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时人称之为“《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有以下共性: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近代法律体系与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不同之处。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孙中山在其三民主义中认为,民生主义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人也就是说,国强才能民富,国强是民富的基础,但民富才是国强的最终目的和最可靠的保证。1912年,孙中山在南同盟会会员饯别会的演说中说道:“中国近代患贫极了,因而在行社会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时,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生产力则贫。作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政策措施,则是节制资本,平均地权。”五四时期,孙中山在其《建国方略》中指出:“中国今尚用手工业生产,未入工业革命之第一步,比之欧美已临第二革命者有殊,故中国两种革命必须同时进行,既废手工而采机器,又统一而国有之。”作为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富民强国的梦想,虽没能亲手实现,但却同样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引导着后继者们朝着这个目标奋进。

——编自于额《孙中山富民强国的思想及其发展》

材料二   1949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指出:和外国人进行合作是允许的,有生意我们就要争取。可见,此时毛泽东已经提出了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发展思路。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经过一系列调查研究,在充分借鉴苏联经验、结合中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确定了经过国家资本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业以及私营商业的工商业国有化方针,并逐渐形成了以建立独立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的目标。毛泽东同志指出,在推动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听从党的指挥,并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终究是人民的社会,因此社会主义事业需要依靠人民群众共同努力。他认为,无论党和国家制定出什么样的战略计划,最终执行者都是人民群众,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与支持,所有计划和战略才能够得以实施。

——摘编自徐涛《毛泽东工业发展战略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富民强国思想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工业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保守派早在1781年《邦联条例》生效之前,就起来反对它。他们认为在《邦联条例》下,各州各自为政,各州都有关税壁垒,币制不统一,市场也不统一,国内贸易将会受到阻碍。软弱的邦联政府也无力在国外保护美国商人的利益。保守派认为州宪法的民主成分太多,这会使得各州的民主力量得势。美国为了削弱各州的民主力量,必须强化中央权力。当时美国是一个新生国家,欧洲大国对其虎视眈眈。英国承认美国独立是被迫的,故总想伺机寻衅。驻在美国西北边境内的英军,在战后仍不肯撤走,并且勾结印第安人不断地骚扰美国居民。美国南部以及西部与西班牙属地毗邻,西班牙也敌视美国,时常怂恿印第安人侵袭美国居民区。这些情况都使美国有识之士忧虑。如此一来,强化中央权力便成为保守派及爱国人士的一致要求,而且这个要求到18世纪80年代上半期已成当务之急。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建国之初邦联体制的特点,并指出由此带来的弊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美国政客们为解决上述弊端所采取的措施,并说明理由。
2023-10-02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国家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起源于近代的工业革命。城市化作为一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态,和工业化似乎是一对“孪生子”,它们就像两个车轮,承载着人类社会滚滚向前发展。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就超过了50%,率先进入成熟的城市化阶段。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相继启动了城市化进程。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产业革命在美、德、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使得重化工业取代纺织等轻工业而成为主导产业,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

——摘编自周跃辉《西方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有着一系列的局限。一方面,由于城市变革更多的属于外力冲击下的被动过程,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加上持续动荡的社会环境,因而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另一方面,近代因素在中国社会的渗透和扩散,在地域空间上很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口岸地区与非口岸地区,在近代化形式和发展水平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更进一步讲,中国近代的城市化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外力强制的移植,必然与中国社会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从而走上一条扭曲的道路。

——摘编自陈国灿《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历史透视和现实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城市化的原因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存在的明显不足及其原因。
2023-09-29更新 | 177次组卷 | 30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佳合国际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使中国了解了西域的政治和军事情况,同时还带回大量有商业价值的信息。此后,汉武帝发动了一系列战争,打击了匈奴的势力,使亚洲中部地区恢复了和平。随着古代各帝国的扩张,商人和旅行者建立了广大的商业网络通道,在这些商路上交换的最主要的商品是来自中国的高质量的丝绸,历史学家把这些商路统称为“丝绸之路”。对商人和他们的商品来说,丝绸之路就是令人瞩目的高速公路。另外,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二   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舶市舶条法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进出口货物有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科、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丝绸之路开辟的条件,并概括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归纳宋朝海外贸易发展的表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