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0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成祖朱棣“锐意通四夷”,是为了“宣德化而柔远人”,与亚非各国建立友好关系。在外交礼仪上践行“厚往薄来”,朱棣亲自定夺“今后朝贡者,悉依品级赐,虽加厚不为过也”,对于各国贡物并无太多要求,赏赐物品的种类与数量由皇帝决定,且质量和数量远超贡物数倍。

——摘编自李新烽《郑和下西洋与当代中国对非洲政策比较》

材料二   1955年亚非万隆会议上中方代表与非洲部分国家代表有了直接且实质性的接触。60年代中非关系快速发展,中国在提出“对外经济援助的八项原则”的同时援助坦赞铁路的修建。70年代非洲国家为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作出很大贡献。随着中非合作论坛的建立与机制化成效的推进,中非关系获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快速发展。

——摘编自刘鸿武、林晨《中非关系70年与中国外交的成长》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中非交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建国后中非关系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非关系发展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绡的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施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

——据《旧唐书·食货志上》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予人,量出制入。居人之税,秋夏两入之,俗有不便者三之。其租、庸、杂徭悉省。

——据《新唐书·杨炎传》

材料二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於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上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徵银,折半於官,故谓之一条鞭。

——据《明史·食货志》

材料三   1712年,康熙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即位后,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摊丁入亩”。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摘自《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到清朝赋役制度的发趋势。
(2)综合上述材料,依据唯物史观,说明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实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的官学和私学都有空前的发展,学校教育制度初具规模。官学分中央官学(太学)和地方官学两大类。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材,教学方法已由个别口授的问答法教学变为大班上课。汉代私学十分兴盛,主要是受国家“以经术取士”政策的影响。“独尊儒术”以后,儒学成了仕途晋身的阶梯,一时出现了“学校学儒经,官吏皆儒生”的社会现象。

——摘编自史习江《中国古代的教育》

材料二   中国面临数千年来未有的变局,1862年,清廷为了训练通晓西文的人才,开办了京师同文馆;1867年,又设立马尾船政学堂;1869年在上海的江南制造局训练工学人才。嗣后,又在各处设立军事学校及专业学校,目的则在“师夷长技以制夷”。1874年,唐廷枢、徐寿等人创办的格致书院,其考试包括天文、算学、医学、制造、化学、兵器与地质等,范围已经不限于学习西方技艺。1912年,蔡元培创立新学制,大学有文、法、理、工、医、农六个学院。

——摘编自许倬云《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教育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初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原因及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朝时蒙古人是统治民众,但到中原来的主要是一部分宗室贵族和军队,连带军人家属在内,不过几十万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大量的色目人迁移到中国的土地上。所谓“色目”,泛指此时在华的西北、西域以至欧洲民族,并非某种单一民族,这些人据学者推测,应该不少于100多万;此外,契丹人、女真人以及被蒙古人强迫迁居的高丽人,与原居北方的汉族共同构成元朝的北方“汉人”。因此,元朝的胡化影响不仅来自于东北、西北的游牧民族,还来自于更遥远的西方半农半牧民族或商业民族。也许可以说,这时的“胡化”实际上乃是一种文化多元化。

——摘编自曹文柱、赵世瑜《中国社会史》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新的国际移民浪潮,移民的流向发生根本性逆转,主流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居。而劳动移民成为移民主体,其中高素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移民成为突出现象,同时也形成了一支以大量的难民、非法移民以及女性移民为主体的廉价劳动力移民群体。

——摘编自李其荣《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人口迁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移民的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二战后国际移民的原因有哪些?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马可·波罗这样描述中国元代西安府一个藩王的宫殿:“宫甚壮丽,在一大平原中,周围有川湖泉水不少,高大墙垣环之,周围约五哩(一哩约等于1.6千米)。墙内即此王宫所在,其壮丽之甚,布置之佳,罕有与比。宫内有美丽殿室不少,皆以金绘饰。”

——[意]马可·波罗著,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纪》

材料二彼等(美洲人)非常顺从,不知邪恶,不杀人、捕人,不谙武器。彼等胆子甚小……鉴于此,仰祈二位陛下尽早圣断,将彼等变成基督徒。臣认为,一旦发轫,毋须多久,大批居民即会信奉吾人之天主教,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领土和财产。这里所有人皆会成为西班牙臣民。毫无疑问,当地黄金甚丰……此外,这里还生产宝石、珍珠以及无数香料……这里还产大量的棉花,臣以为,无须送回西班牙,在当地即可卖好价钱……

——[意]哥伦布著,孙家堃译《航海日记》


(1)哥伦布非常熟悉《马可·波罗行纪》,材料一的描述对哥伦布产生了什么影响?
(2)500年前,哥伦布执意要冒险西航探寻通往东方新航路。根据材料二,哥伦布远航的动机是什么?其动机背后的动因又是什么?
(3)哥伦布的远航为什么能够获得成功?
2023-08-22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文新高考研究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返校收心测试历史试题
6 .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11世纪开始,英国农业技术持续进步,但耕地数量有限,而人口却持续增长。……为了缴纳高昂的税收,大部分的农民开始出售更多的农产品以换得现金。这就打开了农产品和手工艺品的贸易模式新局面,一些当时视之为奢侈品的货物,如香料、丝绸、水果、皮革和美酒等,也开始了长途贸易。同时,大量农奴逃往城市。一年零一天,是逃亡农奴进城后获取人身自由的时间标识,而“自由人”(freeman)则是自治城市早期市民的正式称呼。经济的发展需要工商业者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城市是现代大学教育的发源地。工商业活动也加深了对世俗生活和今生幸福的理解。

材料二英国近代的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进行的。从1750年到1850年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0%提高到了50%。1861年,全英国就已经有16个城市人口超过了10万。到了1911年,人口过10万的城市增加到了42个。英国的近代城市化运动并无先例可循,此时的英国又是处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政府多奉行自由放任的政策,对经济并不干预,对城市建设也没有规划。这样的城市化发展就产生了区域的非均衡性。英国的城市化开始之前,英国经济的重心集中在伦敦和伦敦的周围区域内,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原有的经济发展很好的城市却逐渐衰落,新的城市都建立在西北部地区,而英国的人口和经济投资也向北移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齐爽《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英国城市复兴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2023-04-29更新 | 201次组卷 | 26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二〇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乡制废除,没有对应乡的组织,里制在理论上非常适合乡村治理,但是北宋人口增长非常 快,截止1053年与开国相比增加到4.3倍,所以最后的细化方案是废里而行都保,熙宁六年全国推行保甲法,相对于乡里制,都保制在乡村细化管理中无疑是一种跨越式发展。

——摘编自廖寅、杜洋洋《走向细化:宋代的乡村组织与乡村治理》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以县为单位进行地方自治,要求“行使直接民权之知识与方法,训练全国人民”,但是却没有明确赋予县自治的权力.面对乡村社会普遍危机,农民处境恶化,国民党内部高层为维护其统治,积极倡导农村合作运动,合作社广泛建立,对于当时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也能够熏陶农民平等、自愿的道德观念,但并没有真正解决农村的社会问题。

——摘编自张健《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中的乡村治理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乡村治理走向细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乡村治理采取的方式并简要评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推行宝钞,禁用金银交易。后由于政府滥发宝钞,民间开始自发使用白银,官方赋役也逐渐改为白银上缴,白银逐渐成为流通领域中的主要货币。到16世纪中叶,明政府停发宝钞,并正式确立了白银的官方合法地位。但明朝银矿稀缺,国内开采的白银不足以应付政府开支。面对银荒危机,从16世纪中后期开始,明政府开放海禁。通过对外贸易,相当大部分美洲白银流入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以白银为主要货币,从而促使白银成为世界货币。围绕白银,形成了一个世界贸易网络。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野》等

材料二   1816年英国在世界上首先实行金本位制,在19世纪70年代之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实行了金本位制,英镑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货币。英国在19世纪的国际货币关系中占有统治地位。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再一次发生变迁。

——摘编自李晓耕《权力之巅:国际货币体系的政治缘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白银货币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9世纪世界货币体系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成立的国际货币体系有何积极作用。
2023-02-24更新 | 315次组卷 | 62卷引用: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A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注:按传统社会人均年需求原粮696市斤计算。

——改编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粮食供需关系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至清前期粮食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2023-01-08更新 | 195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省内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8112月,里根成立了全国社会保障改革委员会。该委员会经过一年多的调查,在19832月提出了“一搅子”社会保障改革方案。里根政府削减一些社会保障项目,尤其是“随意性”的社会福利开支,以解决当时出现的联邦政府承担社会福利负担过重的问题。具体项目包括:改革抚养未成年儿童家庭援助计划,削减对未成年子女家庭补助项目,取消已有职业家长的受益资格;减少在医疗补助方面联邦对州的补贴;对于因通货膨胀而对食品券的补贴,取消收入在贫困线收入130%以上者的享有资格,但家中有老人或残疾人的除外;逐渐增加租赁者交付的房租份额,由25%提高到30%,取消大部分联邦建房补贴。在第二个总统任期内,里根继续推进福利制度改革,在保障底层民众和贫穷民众应当享有福利的同时,强化本应由国民自身承担的福利支出。

——摘编自赵霞等《新自由主义对里根政府社会保障政策的影响》

材料二   我们靠什么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要靠共同奋斗,这是根本途径。要鼓励勤劳致富、创新致富,……先富带后富、帮后富,不搞“杀富济贫”。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强发展能力,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畅通社会向上流动的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的机会。要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防止落入福利主义的陷阱,我们不能等靠要,不能养懒汉。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等调节的力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分配结构。

——《共同富裕要靠共同奋斗,不搞“杀富济贫”》中央财办副主任韩文秀在新闻发布会上答记者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里根政府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侧重点,并分析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