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故宫博物院革命性改造

时间概况
1949文物部宣布故宫博物院新的业务方针是“要利用文物为教育人民之工具,以启发其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并协助国家建设事业为工作之目标”
1950更名为“国立北京故宫博物院”。8月,文物局召开筹备民族博物馆座谈会,称建馆的目的是“加强兄弟民族的团结”,馆址暂设故宫博物院。10月,中央军委借故宫午门、太和殿、景山大高殿等举办“战绩展览会”
1951更名为“故宫博物院”。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成立,借文华殿、传心殿和清史馆办公
1953陶瓷馆开放,成为全国最大的陶瓷器以及陶瓷工艺参观学习中心。建成开放的绘画馆,作为国家规划的“中国古典美术的宝库”
1954建成国际友谊馆,以展示国际友谊为主题,陈列苏联以及其他民主主义国家送给中国的礼品
1959织绣馆建成开放,以中国织绣工艺发展史为陈列主题。展品中尤其令人关注的是1949年后的新织绣工艺品,还有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的织绣工艺品,以及农村的桃花绣品

——摘编自徐玲《1949-1961年故宫博物院革命性改造的历史考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故宫博物院革命性改造”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命题解读
多因素的互动耦合引发成功改革若没有较强主体力量难以确保政策的连贯性;较好的初始条件与较大的创新力度间有显著的替代关系;较复杂的外部环境并不会造成显著阻碍,反而能成为变革的驱动力;“创新力度”作为辅助条件,其大小并不必然导致改革的成败,要与其他条件协调才能生效
强主体的改革容易成功在封建集权制国家,皇权至高无上,人治色彩浓厚,帝国权力的实际主宰者(不一定是皇帝)对于改革所持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改革措施、过程要求与创新力度相辅相成一方面,措施过少会导致失败,即未及时变革、配套措施不足容易失败;另一方面,在弱主体的前提下,措施过多则会加速失败。这意味着成功的改革需要措施数量、主体力量和适度创新相匹配
改革呈现历史周期律,王朝初期的改革容易成功一般来说,王朝初期的改革容易成功,所以改革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和贞观之治均处于王朝的前期,初期的改革更能发挥基础优势,或者及时逆转劣势
核心条件的缺失致使改革失败失败改革的分析有四个核心条件(较差的初始条件、较弱主体力量、较少变革措施、较低执行要求)

——摘编自徐国冲、潘玲珑《改革是怎样炼成的?——基于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定性比较分析》

上表是学者对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考察后提出的命题及解读,根据材料,提取一个关于变法和改革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论述充分,史实准确)
2024-06-05更新 | 25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们对历史进行分期,其目的就是使历史著作能如实地反映这种客观规律。我们对历文选行分期,首先就是要指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这种“质变”。

西方学术界对于世界近代史开端的学术争呜

观点出处
地理大发现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卡尔·骨勒蒂的《通史概要》
文艺复兴是西方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转折点《新剑桥近代史》
引起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兴起的“商业革命”是形成近代历史的主要因素
《世界近代史》(美国大学通用教科书)
1600年(15、16世纪之交)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卡尔·贝尔的《近代史》

——据高金玲《世界近代史开端问题的争议在高中历史教材中的价值》整理

根据材料,自选一个维度,提出一个你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看法,并运用具体史实加以论证。(要求:认同材料某一观点或另有观点均可,看法明确具体,论证须有史实依据。)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持续数十年,这一被称为“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现象,完全打碎了法国的"旧制度",重新构建了法国的社会结构。同时,把“民族”这一本无多少政治含义的概念与资产阶级民主和国家主权的思想结合在一起,用民族国家取代封建国家,用民族利益取代王朝利益……不仅是法国,整个欧洲的政治文化都得以重构……俄国占领下的波兰,以及仍然处于分裂状态的德意志都出现了追求民主或独立的革命。

根据材料,围绕“战争与文化的关系”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7世纪中后期到18世纪的启蒙运动无疑是西方思想史上最活跃的时期之一。以法国为中心,启蒙运动的思潮席卷了西方,欧洲社会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革命。从那以后,启蒙运动的理性光芒照耀着人类社会的进程,影响着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改变了人的生活状况和精神世界,

——摘编自李福鹏《启蒙运动的影响与反思——基于对当代中国社会特征分析的视角》

根据材料信息,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准确。)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欧洲精神”在实质上点出了1719世纪世界历史的走向。第一、17世纪是方法论革新时期,近代的科学思维是在这个时期酝酿的。第二、以18世纪的法国为代表,启蒙思想家对米来社会提出了天赋人权、平等、法治和权力制衡等政治思想,以及自由竞争的经济主张。第三、西方文明中的“自由”和“自由主义种人类向往的理念及其所体现的民主体制,到19世纪下半叶在欧洲(包括美国)已得到广泛共识。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等

上述材料是学者对近代世界历史走向的阐释。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世界历史某一时期,并提出一个能够反映该时期“世界历史走向”的主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不得与材料中的主题重复,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4-05-14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广州国民政府时期,孙中山通过立法的形式对参加文官考试的人员素养作出了具体规定。1924年广州国民政府公布了《考试院组织条例》《考试条例实施细则》,在实施细则第二十条中规定,荐任文官考试者必须满足:一、本国国立大学或者高等专门学校习各专门学校学科三年以上者;二、经政府认可之外国大学、私立大学或高等专门学科学习三年以上者;三、经政府认可之本国公立、私立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习各专业学科三年以上毕业者;四、委任文官考试及格后,在行政官署服务三年以上者;五、习政治、经济、法律之学与第一款至第三款各学校毕业,有同等之学力,并有荐任以上相当资格,经考试院甄录试验及格者。

——摘编自杨芳《孙中山的文官思想》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就孙中山的文官思想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航路开辟”是世界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外学者对此有过许多论述,也存在一些不同看法。那么,开辟新航路仅仅是为了寻求黄金、白银、珍珠、宝石和香料,还是也有占地移民、寻找销售市场和争夺霸权等目的?哥伦布代表的是封建阶级,还是新兴资产阶级?对哥伦布的“发现”应怎样评价?是“全盘否定,坚决骂倒”,还是“基本肯定”?哥伦布是“殖民主义海盗”,还是“伟大的航海家”?

——摘编自赵瑞芳《“新航路开辟”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五百周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新航路的开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创新升华。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根脉,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革命的文明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中华文明延续发展中演变而来的,中国梦、中国道路、中国制度和中国理论,都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和血脉。

——摘编自刘仓、岳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华文化底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80年12月3日,洋务派代表刘铭传上奏请建铁路,由此拉开了关于兴建铁路的第一次争论。李鸿章等洋务派认为“考铁路之兴,大利有九端”:便于国计、便于军政、便于京师、便于民生、便于转运、便于邮政、便于矿务、便于轮船招商、便于行旅。铁路具有“快捷、安全、制敌、弥内乱、节俭军费”等特点,因此,开通铁路有“万国缩伏,三军必皆踊跃”的作用。 以刘锡鸿为代表的保守派认为,修筑铁路的主要弊端有三:一是有害风水,“山川之灵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二是有害课税,“则走私漏税之弊百出,国课益以不供”;三是有害国防,千里铁路“势难节节严守”,外敌“一奋臂可直入室矣”。

1884年,醇亲王奕譞入主中枢。 当年6月,朝廷下谕:“铁路一事……惟此等创举之事,或可因地制宜,酌量试办。著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会商李鸿章详加酌复,妥筹具奏。”铁路第二次成为朝野争论的焦点。李鸿章建议继续试办铁路,提出先修漕运铁路。但漕运总督崧骏认为铁路“紧靠黄河,黄流迁徙无定,大汛时湍悍异常,将来铁路造成之后,能否不至冲突,实无把握”。最终,清政府谕令“暂缓议办”漕运铁路。随着涉外经验的丰富,对西洋发展历史的了解,此阶段洋务派“试办”的铁路基本都围绕开矿等事宜展开。

1888 年11月,奕譞又奏请修建天津至通州的铁路,引发了第三次修建铁路大争论。翰林院编修丁立钧上书称一旦铁路开行,“向用舟车,坐皆失业”,后果不是“怨者必多”,就是“盗贼滋多,害及良善”。

经过前两次大争论之后,保守派中部分官员的观点也发生了松动,更多人的观点是直隶一带乃是京畿重地,铁路万不可行,但是边防地区可以试办铁路。晚清修建铁路的三次争论中,洋务派始终居于主导地位。

——摘编自曹文翰、张雪永《晚清朝廷关于修建铁路之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晚清修铁路一事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024-04-15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