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73 道试题
1 . 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千百年来,来自不同自然环境、拥有不同历史记忆的族群,在独特的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属性。拥有相似文化信仰的群落,以文化认同的方式建构起对文明的归属,塑造了文明下的鲜明身份。不同的语言思维、文化信仰、传统习俗汇聚交织,塑造了多彩缤纷、熠熠生辉的文明篇章。

——摘编自李远《以深化交流互鉴开创全球文明发展新时代》

材料二   西部亚洲、中部亚洲在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流事业中一直扮演着“桥梁”的角色。这些“桥梁”不仅传送东方文明到西方,而且也传送西方文明到东方;同时“桥梁”自身独特的文化对东西方文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注:古典文明指古希腊、古罗马文明)

——摘编自陈恒《文明的汇聚与传播——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世界古代史相关知识,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层次清楚)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并精辟概括伟大建党精神,并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代相传不仅铸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还成就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为伟大建党精神和党的优良作风的源头活水。

——摘编自胡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思想渊薮》

根据材料,从上述建党精神中提取任意三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以“伟大建党精神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湖南境内苗、侗、瑶等民族广泛分布于各府县。随着江南不断开发,汉族不断扩张,少数民族逐渐被挤压至边远山区。由于缺少足够的生存资源,加上对汉族的仇视,少数民族不时下山劫掠,单靠军队防苗很不现实的,苗患府县必须学会自卫。因而尚武之风生焉,强悍、好勇健斗逐渐成为居民社会心理的组成部分。

清代湖南原本每一宗族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域,随着外来移民的不断迁入,加上已有居民的不断繁衍,人口越来越密集,这些分布区域不断发生重叠,于是争夺资源,保护既得利益对每一宗族的生存有特殊的意义。当时宗族之间争夺土地等生存资源的主要方式是以坟地或其他宗族公地为借口,而这种方式必须动员起全宗族的力量共同参与,否则就是师出无名,名不正而言不顺。清代宗族矛盾不时引发械斗等流血事件,为了在争夺中获胜,宗族内部必须团结一致,同时还要有自己的战斗力量,方能有自存的机会。因此,宗族间资源争夺培养了湖南土客居民的危机意识,有助于好勇健斗之民风的形成。

湖南地处亚热带,气候湿热,沿河、湖一带土壤肥沃,被誉为“鱼稻之乡”,有“湖广熟,天下足”之称。经历明末清初战乱,湖南人口锐减,存在大量的无主荒地,人民生活尚称富足。摊丁入亩之后,湖南人口急剧增加,到道光年间,人口与土地的矛盾迅速尖锐化,各种社会矛盾随之而生。为了获取生活资源,农民不得不向山求地,与水争地。故拥有土地者为卫土而敢斗,未得者为求地而多争。

这种强悍之风,正是组织强大军队所需要的,只要有恰当的时机,就可以在安邦定国大业中和强大的威力。如果没有这个强悍、好勇健斗的民风,无湘不成军的奇迹是创造不出的。咸同间中国社会的动荡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当时政府军无能已极,地方不得不依靠自我防卫才能免于战火。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湖南知识分子对此加以引导,实现了知识分子与下层人民的结合,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实现了湖南的崛起。

                                                                             ——摘编自毛继华《人口与近代湖南崛起》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人口与近代湖南崛起”自拟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20年第23期《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韵中华文明》文章指出,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考古发现的遗物、建筑遗址等反映社会礼仪的物化载体,可以作为中华文明起源更为独特的认定标准”。

考古发现

基本介绍

河南偃师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考古人员在中心区新发现更多主干道路及其两侧墙垣,并推测作坊区、宫殿区、祭祀区以西至少各存在一个分区。研究发现,二里头都城为宫城居中、显贵拱卫、分层规划、分区而居、区外设墙、居葬合一的多网格式布局,显示当时有明确的规划,暗示当时有成熟发达的规划思想、统治制度和模式,是二里头进入王朝国家的最重要标志。确认它是中国青铜时代最早具有明确规划的大型都城。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这是夏代晚期都城
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最完整的王陵墓葬群,被学术界公认为殷商时期的王陵所在
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共发掘墓葬620余座,发掘的墓葬时代从两晋一直延续到宋元明时期,反映了黔中地区古代文化进程
吉林珲春古城村寺庙址遗存面貌清晰地反映出高句丽、渤海国佛教物质文化在中原地区影响之下传入与发展的历史事实
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州桥是运河遗产中的典型代表,还原了大运河及东京城繁荣宏大的历史场景
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为温州作为龙泉瓷大规模外销的起点港和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提供了重要实证

——选自《202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题中史料是何种史料?关于我国文明与国家的起源存在多种起点的假说,分析其原因。
(2)从材料中提取2个或以上考古新发现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对其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叙述完整,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逻辑严密)
2024-05-04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汉:汉族移民及农业开垦

材料一   西汉积极推行了“实关中”和“戍边郡”这两项移民政策。“实关中”是把距离较远地区的一部分人口财富移植到关中地区(王朝的畿内,即王都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戍边郡”就是移民实边,目的在巩固边防。……接受移民最多的是黄河中游和上游地区。

材料二     汉武帝以后至西汉末百年之间,黄河上游和中游地区人口日益增殖,田亩日益垦辟,尤其是宣帝后七十年内,匈奴既降,北边无事,发展得当然更快。

材料三   内地人民移居到边郡后,以何为生?极大多数是以务农为本。

…山陕峡谷流域、泾渭北洛上游及其逼北的河套地区……从未开垦过的土地在初开垦时是很肥沃的,产量很高…·所以垦区扩展得很快。……以畜牧射猎为主变为以农耕为主,户口数字大大增加,乍看起来,当然是件好事。但我们若从整个黄河流域来看问题,就可以发现这是件得不偿失的事。

——谭其骧著,莴剑雄、孟刚选编《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西汉“实关中”和“戍边郡”的移民政策进行历史解释。(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类文明交流的部分史料。

区域时间史料
欧洲5一前1世纪塞浦路斯、撒丁岛和马赛出现许多用腓尼基字母书写的碑文
亚洲1世纪《汉书·地理志》关于“殷道衰,箕子去朝鲜建国,教其民以田蚕织作”的记载
亚洲646日本颁布《改新之诏》,全面学习“法式备定”的唐代制度
亚洲771阿拉伯天文学著作《信德欣德》运用了大量的印度数字
美洲15世纪哥伦布给国王的信中提到“携带有种马、母马、骡子和其他的禽类、大麦和各种果树等”运往美洲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提取相关信息,围绕“文明交流与社会进步”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024-04-30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平高教育集团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婚姻观念的变化可以折射出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代世人以能与士族大姓通婚为荣。《新唐书》记载,唐文宗想把真源公主、临真公主嫁给当时的北方大姓士族,却遭到拒绝,唐文宗对宰相说:“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尚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崔、卢:唐代北方门阀士族)?”……宋代,金榜题名的新科进士成为士大夫们择婿的最佳人选。“女必得佳士而归之”,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厚捉钱以饵士人,使之俯就,一婿之千余缗。……“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的社会风气渗透到宋代社会各个阶层,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薛居正子薛惟吉之簇妇(即寡妇)柴氏,将携资再嫁。士大夫向敏中、张齐贤都争着求取。

——据隆萍萍《唐宋婚姻的承继与演变》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代婚姻观”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8 . 公元前81年,汉昭帝(汉武帝之子)在位时,霍光组织召开讨论国家现行政策的辩论大会,史称“盐铁之议”。一方是御史大夫桑弘羊为首的政府官员,另一方是朝廷从全国各地召集“贤良文学”之士(有德之士和儒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桑弘羊方贤良文学方
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备之则劳中国之士,不备则侵盗不止。先帝哀边人之久患……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是以县官(朝廷)用饶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此筹计之所致,非独耕桑农业也。窃闻治人之道,防淫佚之原,广道德之端,抑末利而开仁义,毋示以利,然后教化可兴,而风俗可移也。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愿罢盐、铁、酒榷、均输,所以进本退末,广利农业,便也。

——据(西汉)桓宽《盐铁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汉代“盐铁之议”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马克思在论及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时所说: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根据材料中的观点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的世界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4-04-27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神宗年间,山东的女子阿云在为母服丧期间,被叔叔许配给了丑陋的韦大。阿云因不满这门婚事,趁韦大熟睡时连砍他十几刀,但只砍断了他的一根手指。县衙很快将阿云拿住,阿云承认凶手就是自己。于是县衙裁定阿云犯十恶重罪之一的“妻杀夫”罪名,判阿云斩刑。该案呈送州衙后,知州许遵认为阿云纳采发生在为母服丧期间,属无效婚姻,因此阿云的行为不属于“妻杀夫”,而是发生在普通人之间的罪行,且阿云有自首情节,应当判处流刑。大理寺、审刑院及刑部经讨论后,认为阿云的行为应以“谋杀已伤”罪名处理,故判处阿云绞刑,而不是流刑。许遵不服,便奏请皇帝裁决。宋神宗支持许遵,下旨免了阿云的死罪。但圣旨被大理寺驳回,宋神宗只得将此案交由大臣讨论。翰林学士司马光认为,谋杀的主观恶性极大,这种有预谋有计划的杀人行为不可允许自首;而且阿云最初是没有自首的,直到被官府拿获后才招供,司马光认为此种行为称不上自首。因此,司马光坚持按照《宋刑统》判处阿云绞刑。在司马光看来,如果轻饶阿云,那么尊卑、规矩将成为一纸空谈。翰林学士王安石则支持许遵,他认为司法判决应当就事论事,阿云属于“只谋未杀”,所以罪不至死。王安石提出,“因盗伤人”的罪名要重于“谋杀伤人”的罪名,连前者都允许自首,后者也可推知应该允许自首。同时,王安石认为有司的职责仅限于适用法律,至于有争议之处应由皇帝定夺;如果任由有司超越立法原意、舍法而论罪,则百姓对法律的稳定性预期会被打破,致使“人无所措手足”。百官对此案的看法莫衷一是,最终,宋神宗经过权衡,选择了王安石的意见,判处阿云流放。

——摘编自袁易鑫《宋阿云之狱》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宋神宗年间的阿云案的判决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024-04-27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大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