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77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契合各国人民要发展、要合作的时代潮流。历史上的经济全球化,促成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积存了不少问题和弊端,经济全球化出现“回头浪”。

经济全球化出现一些问题并不可怕,不能因噎废食。动辄“退群”“脱钩”“筑墙”,改革完善才有出路,必须在前进中解决问题。各国应携起手来,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加强协调、完善治理,推动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新型经济全球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纵观经济全球化发展历程呈现出哪些显著特征?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就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看法,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概况

古代

公元前4世纪,托勒密一世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建立博学园,专门用来收集和存放亚里士多德学院里遗存的珍品。作为博物馆的最初形态,虽然它具备了博物馆的首个职能——收藏珍品,但此后很长时间内的博物馆活动都处于与公众无关的封闭状态下的秘藏活动。


1617世纪

16世纪,西欧国家出现了存放收藏品的专门建筑,既有向心的大厅式建筑,也有条状的画廊。人们重点收藏绘画和雕像,还有各种自然科学实物,如岩石标本、珊瑚。动物、植物等。但雕塑艺术品多摆放在露天的院落或凉廊里,成为私人住宅或园囿的装饰物

1819世纪

18世纪,法国政府将收藏在皇宫中的艺术珍品变为国有,并在卢浮宫建立中央艺术博物馆,向公众开放。欧洲其他国家的国家博物馆以及私人博物馆也相继开放。1785,德国学者参观曼海姆博物馆后称,“每一个来访者都可以毫无限制地,自由地欣赏那些古代珍藏"

现代

20 世纪初,西方出现了博物馆建设的高潮期。博物馆建筑一改过去追求宫殿式的。过分奢华的装饰作风,强调外观简洁和大窗户。20世纪30年代后,博物馆建设运动的重心转移到北美地区。1933年,芝加哥建成规模宏大的科学与工业博物馆。

——摘编自韩宝山《西方博物馆建筑发展简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西方博物馆的变迁”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2023-07-04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练习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世纪时,传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理论及组织变得日益过时了。一些社会思想家开始运用牛顿的方法来理解社会、政治和经济世界。还有一些人则运用这些方法,其结果是引起了大规模的政治动乱。1640-1914年间一连串的革命——包括发生在英国、北美、法国、海地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促进了新的政治思想的形成,并由此产生了新的政治结构。许多历史学家在谈及这些革命时,会把它们合起来统称为“民主革命时代”。

——摘编自霍华德《全球通史从500万年至今天》


根据材料,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新的政治思想”或“新的政治结构”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论题不能重复材料。)
2023-07-04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的历史之路》是伊悉可先生的第一部专著,讨论的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和技术史。他在本书中,基于欧洲的立场提出了三个带有框架性的问题:第一。中华帝国何以长期维持统一而没有像罗马帝国那样最终分裂;第二,为何中国出现了“中世纪经济革命”,却在19世纪前后丧失领先地位,落后于西欧;第三,为何中国在科学和技术方面在北宋时代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在牛顿时代(1600-1700),又远远落后 于欧洲大多数地方。

——传统时代的中国社会与经济:伊懋可《中国的历史之路》研读会


选择材料中的任一观点或自拟主题,结合所学知识,以具体史实进行阐释。(要求:主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023-07-04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名校联考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中正:有名望的推荐官,由中央任命,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九品中正制是针对察举制之下选举权流失的弊病而采取的选举改革。其具的就是要将选举权收回中央,便于皇帝控制,重新建立士人与朝廷官僚制的正常关系,以逐步削弱地方化的倾向。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儿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此,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在曹操当时,采行九品中正制而有效于一时,但此后此制度墨守不变,毛病丛出,后来人便只怪九品中正制不好,其实这也有些冤枉。……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钱穆观点的理解。
2023-07-04更新 | 66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育才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等级考)历史试题
6 . 读材料,完成要求。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反映了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意识的嬗变。

时间

服饰情况

民国时期中山装创制后风靡一时。1912年,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为礼服,民国十八年制定宪法时,规定四级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穿着中山装,中山装遂成为南京国民政府的制服。政府院部如此,国民党党部如此,地方政府机关亦如此。国民党向机关、学校推广中山装,向民众宣传。
建国初期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女孩子爱穿带有俄国风情的“布拉基”,花布衣衫或花布袄是中青年女性的衣装。
文革时期从红卫兵到女民兵,都以着军装、戴军帽荣,绿色成为流行色,蓝、黑、灰、绿色充满中国街头。
革放来改开以1979年对世界敞开国门以后,世界最新潮流的时装可以经由最便捷的信息通道-电视、因特网等瞬间传到中国。国内的着装者也迎来了个性服装时代,迎来了百花齐放、五彩缤纷的服饰艺苑的美好春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的知识,从表格内容中提炼自己的观点,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具体,说明须史论结合。)
2023-07-04更新 | 70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信息传播在中世纪受到了教会的严密控制。教会把限制传播的重点对准了印刷图书和手抄新闻,屡屡下令查禁图书的书目和手抄新闻,砍掉采访者的手脚甚至施以处死的刑法。真正对新闻传播实施利用和控制的是正在日益强大的另一种势力——封建王权。在15世纪,欧洲的国王们不仅利用手写新闻传播关于他们胜利消息的确定知识,还特别重视传播技术的引进。但是在随后的宗教革命以及政治斗争中,印刷书籍、新闻作品和小报成为威胁王权巩固的危险的舆论武器,从而引起了欧洲君主们的注意,他们在对新闻出版和信息传播实施强力控制的同时,还采用了特许出版制度、新闻检查制度、制订严苛的法律等形式。

——摘编自刘笑盈《中外新闻传播史》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围绕“封建王权与信息传播”自拟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3-07-03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发生了许多创造性的社会变革,他们在打破原有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某些制度或模式争取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在推动着社会向前的发展与进步。正如布罗代尔所言:“从社会结构转变的角度来看,社会转型是一个长时段,在这样一个长时段的过程中,它由一系列的社会转折(或变迁,转折或变迁是短时段,或至多是中时段内发生的事变)的不断蓄积而产生的,是在一个社会的母体内经历长期的与不断的变迁(量变)所导致的社会结构性的转变(质变),这种结构性的转变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等诸多领域。”


阅读材料,围绕“社会转型”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世界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阐述。(要求写明观点,史论结合,表述规范。)
2023-07-03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至战国晚期,治与理合并为“治理”一词,指国家管理应按照某种规律、规则行事。“治理”一词的出现,是战国时期国家形态转型的反映,也是当时现实政治的需要。战国时列国在治国思想、政治制度、管理方向上都较之前的西周春秋时期的国家有了重大区别,这不仅表现在对于国与家、礼与法、公与私、职与能、功与劳、善与恶、治与乱等治国理念的理解纷繁复杂上,也表现在官僚制、郡县制、户籍制等治国手段内涵更加丰富上。秦朝廷续了战国时国家管理形态的基本形式,“治理”一词也沿袭了其在战国时代的含义。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古代“治理”探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3-07-03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冯天瑜认为地理环境、经济土壤、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共同构成了文化生成的深层机制。

要素解析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互动展开是文化生成的必要因素,中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对中华文化差异性、多样性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经济土壤中国古代以农耕和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二者相竞相生,在冲突中相互交融,是中华文化生成的重要因素。
社会结构在中国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土壤之上,形成了独具中华文明特色的宗法社会,影响着中华民族的诸多社会观念和行为处事风格,使中国社会形成了伦理型文化的特点。
政治制度中国皇权政治运行千年,体现出一种极强的独尊专制性色彩,皇权专制决定其对文化有统制之心。

一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一到两个要素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3-07-03更新 | 115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