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39 道试题
1 . 下图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能源结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     
A.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到来B.给经济发展带来严重隐患
C.基本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D.使传统能源退出历史舞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孔子曰:“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昏姻疏数之交也,君子以此之为尊敬然。”这体现了孔子(     
A.注重协调与缓和阶级关系B.恢复等级秩序的诉求
C.意图确立儒学的主流地位D.主张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先秦时期,儒家崇尚“伦理”,认为“伦理”蕴含了宇宙万物存在和发展的普遍秩序。儒家伦理思想以血缘家族为表现,故又可称之为血缘家族伦理,主要体现为以亲属、辈分为表征的等级关系和人伦常道。由此可知,先秦儒家思想(     
A.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B.着眼于规范社会关系
C.蕴含了朴素的唯物思想D.致力于协调民众利益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对李贽此语理解最准确的是(     
A.奉行有教无类B.反对封建专制
C.重视社会责任D.提倡个性自由
2023-02-22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有学者认为,苏格拉底的伟大就在于:他没有触犯任何法律,也知道对他的审判是不合理的,但他仍然愿意去遵守法律,去服从通过合法程序所作出的判决。该学者意在说明(     
A.直接民主导致公共权力的滥用B.程序公正蕴含正义价值的考量
C.苏格拉底追求理性自由的精神D.雅典公民遵守法律程序的意识
6 . 五四运动前,社会主义理论传入中国。而1920年至1922年间,国内翻译出版的4本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中,有3本是直接由西文翻译的,1本是以日文本为主、参照英文本翻译的。从1919年到1923年年底,国内报刊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的300余篇文章中,有40余篇译自俄文。这说明当时(     
A.马克思主义传播途径得到拓展B.毛泽东思想的内涵得到了丰富
C.走苏俄式革命道路被普遍接受D.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主流思想
2023-02-18更新 | 107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弘文部)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大单元考试(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517年《九十五条论纲》规定:“告解圣事的中心是悔改,而不是向神父认罪;肉身的苦修和 禁欲,若无内心的忏悔便毫无用处;积累功德赎罪也无益,只有基督的功德才能有助于赦 罪。”上述规定(     
A.否定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B.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诉求
C.强化了天主教教会的权威D.缓和了各个教派间的矛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黄宗羲说:“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卢梭说:“人民作为整体来说就是主权者,而每个人就是属名。”这反映出两人的共同主张是(     )
A.推行民主制度B.实行“开明专制”
C.主权属于人民D.反对君主专制
2023-02-11更新 | 92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第一中学(老校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
9 . 如图反映的是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会垄断神权,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运动,指出“因信称义”,主张《圣经》是信仰唯一的根据,并为信徒打开了另一扇“直通上帝之门”。马丁·路德的这些做法在当时(     

A.有利于加强教皇的宗教权威B.巩固了民众对天主教会的信仰
C.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思想专制D.推动了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传统的文化优越感,在鸦片战争中受到了一次不大的冲击。堂堂天朝竟败在了“蕞尔岛夷”手下,着实使君臣们为之一惊。但这场战争毕竟只使君臣慑于对手的船坚炮利,峰回路转,化作阵阵水沫,大有雨过忘雷之意”。君臣们仍然在自圆自足的文化心理支配下昏昏睡去。

﹣摘编自沈渭滨《困厄中的近代化》

材料二:“中体西用”正是在中国的大门被强行打开不久产生的一种社会思潮。这种社会思潮的出现,正说明一些中国人改变了“夷夏之防”的旧观念,提出了如何学习西方的一种战略思想。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的第一阶段,“中体西用”的提出者们只好在维护“中体”的大旗下学习“西学”。如果没有“中体”作为皮,则“西学”之毛亦无所依托。当时除了“中体西用”,还找不出别的更好的口号来。

﹣摘编自王双印《“中体西用”思想的制约与甲午之败》

材料三:甲午战争后各方人士包括维新派知识分子、朝廷及地方的开明官员,如梁启超、孙家陈宝箴、盛宣怀等人,都突破了洋务派对“中体西用”的解释。他们认为洋务派的变法仅“是变事耳;只向西方学习器械、技艺,尚未学其根本,若要改变中国积弱积贫之现状,必须“尽弃旧习,这些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对“体”进行变革的要求。

﹣摘编自刘长生《“中体西用”思想与维新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对西方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体西用”思想在当时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战争后维新人士突破“中体西用”思想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