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6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腐败的根源在于剥削制度,最大的腐败在于制度腐败。十八大以来,中共用刮骨疗伤的决心交出反腐成绩单——仅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上,就公布了近700名官员被调查或处理的消息,绝大多数为厅局级官员,其中省部级及以上高官多达55名。

材料一马克思认为,社会是反腐败最直接、有效的机体,只有社会才能直接收回国家权力,防止国家为祸。马克思对巴黎公社在反腐败方面的作用欢欣鼓舞。他认为,巴黎公社为了消除“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这种现象在至今所有的国家中都是不可避免的——所引起的腐败,“采取了两个可靠的办法:第一,它把行政、司法和国民教育方面的一切职位交给由普选选出的人担任,而且规定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第二,它对所有公务员,不论职位高低,都只付给跟其他工人同样的工资……能可靠地防止人们去追求升官发财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13页

材料二1879年的8月29日,恩格斯给马克思写了一封信,在信中,恩格斯指出:“在各类好虚荣的分子与腐朽分子能够毫无顾忌的大出风头的时候,就需要抛弃调和及掩饰的政策,如果必要,发生吵闹及争论也不怕。如果一个政党不敢公开承认、拒绝某些人肆意的作威作福的行为,而是采取一味忍让的态度,那么它也就失去了发展的前途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73~374页

材料三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共在西柏坡召开了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毛泽东指出,在伟大的胜利面前,党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滋长。同时,由于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这样,有一些共产党员将可能在资产阶级糖衣炮弹面前打败仗。为了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会议号召全党同志要牢固地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防止骄傲自满情绪。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要认识到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今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因此,必须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根据材料,马克思推崇的巴黎公社反腐败主要有哪两个方面的举措?

(2)恩格斯针对腐败问题,强调的措施是什么?

(3)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针对革命即将胜利对全党的告诫,被概括为“两个务必”,结合材料概括其内容。

(4)某中学发起“反腐倡廉,我为国家献计策”千人签名献计活动,请你设计两条方案积极参与。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文学艺术是时代生活的“写照”。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占主流地位的依旧是雅文学,即士大夫文学。不过,俗文学的存在也是不可轻视的。俗文学的代表是话本小说。那时,俗文学从原来的反映乡村生活为主转向市镇,其内容有灵怪神话、江湖豪侠、名人轶事,也有市民生活、男女相悦等“为市井细民写心”之作。
材料二:在14~16世纪的法国和意大利,宗教音乐占重要地位,世俗音乐则逐渐流行。当时,音乐家常常用音乐手法描绘生活中的情景,多声部的歌谣逐渐成长,旋律越来越富于个性。意大利的“牧歌”是其中的代表,歌词常选用但丁和彼特拉克等人的诗作,描绘少年与牧女的爱情,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当时,在市民的家庭中和朋友的聚会中常常有音乐活动,他们将音乐当作一种高雅的消遣形式。
材料三:17世纪以来,欧洲画师以来华传教士的记载为素材,绘制了不少有关中国的图画。其内容包括宫殿、桥梁、民居、生产工具、乐器、船只等等。
(下图:18世纪意大利铜版画,“带有欧洲建筑风格的皇宫午门”)

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报纸、画刊对中国情形的描绘越来越多,如详细的北京城市格局、皇家园林、城市街景;科举考试、士绅家庭生活、市集摊贩、市民观看西洋镜、北京人的“下午茶时间”、中国的节日;联军进入北京城、缴付战争赔款、天津炮台、清军形象;此外还有天津的使馆、天主教堂、教会学校、演出英国戏剧的汉口剧院等。
(下图:1879年的美国报纸,“野蛮的穷人无法理解我们文明共和国形式的政府”)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概括宋代俗文学的特点,并指出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14~16世纪欧洲世俗音乐的实质,及其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以“西方画师笔下的中国形象”为题,解读上述现象。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戴震(1724—1777年),清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哲学家、思想家。他的代表作《孟子字义疏证》,重新解释了理、天道、性、才、道、仁、义、礼、智、诚等哲学范畴,在继承并尖锐批评程朱理学的同时,展现了自己的哲学思想。戴震特别擅长哲学分析、抽象与理性思辨。他认为宇宙生命及其变化的源头是“仁”,“仁”是“生生者”,“变化之流”是“生生之条理者”,即“理”。换言之,人道本于性,而人性源于天道;天道固无不善,人道、人性自然也就无不善;于是,人的生命价值与宇宙生命的意义就融汇于“天人合一”的境界。戴震最大的理论贡献在于打破了“天理”“理”的神圣性、神秘性,他指出所谓“天理”就是天然的、自然而然的道理。宋儒将“理”与“欲”截然对立,戴震则认为,“理”与“欲”是统一的,欲望的适当满足就是“理”。“理者,存乎欲者也。”欲、情、知是天赋的人性,天赋人以“心”,即理性思维来调节作为感性存在的人。换言之,人欲并不可怕,也不是邪恶的,追求人欲的满足是正当的人性要求。欲、情、知三者条畅通达,才是人生的理想状态。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家章太炎对戴震特别推崇,但是钱穆则不以为然。

—根据李帆《古今中西交汇处的近代学术》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戴震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章太炎推崇戴震思想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中国明朝和西方文艺复兴在思想和精神追求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完全不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不曾抵抗就做了俘虏/因为,夫人,您那美丽的眼睛射出的无形视线/将我
捆缚起来,如同囚犯一般/当时我没有意识到预防爱神的纠缠/依然若无其事、自信地迈步向前/殊不知就在此刻,我的感情之苦/已经伴随着人间之痛一起涌起波涟。
材料二       李贽对这个社会具有理智上的关心,则属毫无疑义。这种关心和信仰自由有其相通之处,在于它的后面有社会经济的背景,也有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特别的关联……他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也拒绝以传统的历史 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但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这些条件只能更把李贽构成一位特色鲜明的中国者,而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的人物。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材料三       由于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这种追求人性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实在没有太多的空间得到释放和施展。……当然,整个社会问题的解决,在当时,仅仅依靠一群文人思想的力量远远不够。这些文人在当时不但不是社会的主流,有的甚至还是政府排挤打压的对象,所起的作用极为有限,再者封建制度的沉疴积重难返,已到了封建社会的沉暮之年,整个社会的衰落也是历史所趋。          

                                                     ——张辑《试寻文人画和人文主义之间的共性》


请回答:
(1)材料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诉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诉求产生的社会效应。
(2)据材料二指出,李贽思想“特色鲜明”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不是一位类似欧洲式人物”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所学知识,指出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同,“追求人性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在当时东西方的不同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离异与回归,是人类文化史上经常交替出现或相互伴生的两种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演变的过程中,开创新制度的思想先驱对于传统文化大都曾有离异与回归两种倾向。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西欧是一种类型。那里的离异,主要表现为对中世纪千年黑暗的批判与背离;那里的回归,则主要表现为从希腊、罗马古代精神文明中寻求人文主义的力量源泉。
——章开沅《离异与回归》
材料二 就东方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的一般情况而言,在早期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即初遇西方文化时,各个民族基本上对西方文化持反对、拒绝、鄙夷的态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对比思考之后,先后有一部分人出现对固有文化的离异,主张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但等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事业有了长足的进展之后,又必然出现整体性的对固有文化恢复自信。
——罗福惠《寻绎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1)据材料一,指出西欧“离异与回归”历史表现各一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试从材料二中“离异”的角度,概述1840—1919年间的中国历史的进化轨迹。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人类肯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中国人最深刻了解、最精心培育、最致力完善的东西是道德和法律。我们有时不恰当地把他的学说称为“儒教”,其实他并没有宗教,……孔子只是以道德谆谆告诫人,而不宣扬什么奥义。

——摘编自伏尔泰《风俗论》

材料二1894年,赫胥黎发表《进化论与伦理学》,对进化论的原理作了哲学上的阐释。他认为社会伦理关系不同于自然法则,因为人类具有高于动物的先天“本性”,人类社会的进展不应该模仿宇宙过程,而应当在同它斗争中不断走向完善。严复选译了其中的导言和第一部分,命名为《天演论》,内容上加以增减、改造,又以“按语”的形式借题发挥。他认为进化是生物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

(严复:《<天演论•导言十五>按语》)

——摘编自张昭军、孙燕京《中国近代文化史》

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伏尔泰对中国文化、严复对西方文化有着各自的认识和理解。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对此进行解读。(要求:解读合理、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7 . 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彼此影响,推动了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传播到欧洲,对欧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弗朗西斯·培根曾经说过: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材料二中世纪的欧洲的意识形态的所有领域都是基督教会独统天下的,他们用神学解释一切,难以提供启发民智和解放思想的理论和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启蒙思想家就只有从非基督教统治的遥远的东方文明国家即中国那里汲取完全不同于欧洲气质的文化中合乎他们需要的理论和知识。明清之际,程朱理学被欧洲的耶稣会士用轮船运往17—18世纪的欧洲,在那里曾经形成过100年的中国文化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如法国的伏尔泰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引自《儒家学说在欧洲的传播及影响》

材料三孙家鼐曾是竭力支持康有为变法的重要官员,他曾把康有为称之为“忠心热胆而心通时务”的“唯一朝士”,他还对皇上表示,“若皇上责成变法,我唯举康某人,我则安能?”

(在《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他曾向皇帝奏称,“康有为才华甚富,学术不端,所著《孔子改制考》最为荒谬”。他还力请皇上销毁书版,而徐察其人品心术。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中的激进与保守》

材料四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4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宋元时期“东学西传”对当时的欧洲有何重大影响?

(2)据材料二分析法国启蒙思想家们极力推崇“中国文化”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四指出孙家鼐对康有为的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人说康有为在宣传维新思想的过程中做到了“既合乎古训,又适宜时局”,对此你如何理解?

(4)材料三中,全世界的科学巨匠为什么会发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4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的呼吁?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宗教改革时期,天主教对于科学教育及科学传播的贡献更多于新教,一些新教徒教育改革者也承认知识水准受到耶稣会学校“极大促进和加强”;耶稣会在向全球传播信仰时也极大地推动了科学的传播,中国最早对西方天文学和数学的接触也正是缘于利玛窦等耶稣会士。路德与加尔文都曾公开对日心说报以鄙夷,而最先对日心说提出强烈抗议的也是新教徒,而天主教最终裁定哥白尼为异端也有很多程度上是迫于新教徒的压力。

但是,新教“如何得救?不凭善功,惟凭信心”“权威何在?不在教会,惟独圣经”的主张在某种程度上对科学有所促进。首先,人们认为“自然之书”是上帝的完美作品,所以探索自然便是更深入地体验自然的完美,于是科学探索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其次,剥夺了教会的权威的观念意味着新教更强调个人的理解,使学者的自主思考和自由评论更为充分了。最后,所谓的新教伦理使得世俗工作更受重视,而科学活动——尤其是实用性的科学成就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无论是哪一种宗教,对于科学的发展都会同时具有促进和束缚的影响,与其把宗教改革对科学革命的促进作用归功于新教的独特主张,不如说是新教与天主教的冲突本身催化了科学及社会变革的某些进度。

——摘编自古雴《宗教改革与科学革命》


回答问题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新教与科学革命的关系。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新教与天主教的冲突本身催化了科学及社会变革的某些进度”这一观点?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民国六年(1917年),受陈独秀、胡适等人的影响,在《新青年》杂志第三卷第三号上刘半农发表了《我之文学改良观》。他认为文学应表现自我真情实感,只有将窒息性灵的古人作文的死格式推翻,新文学才能得到发展。主张在白话文没有取得正宗地位之前,文言和白话可暂处于对待地位,白话应吸收文言的优点,而文言应力求浅显,以便和白话相近。提倡文章分段,采用新式标点符号。在介绍英国约翰生和美国樊戴克的文学思想时,强调文学的真实性,批判背离现实的虚伪文学。刘半农还主张汉字改革,认为汉字最终应走拼音化的道路。民国十四年(1925年),他发起成立“数人会”,经过二十二次讨论,拟定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他认为,汉字在实行拼音制以前,写简化字是必不可少的办法,因此与李家瑞编《宋元以来俗字谱》。这本书表现了八九百年以来,简笔字演变的轨迹。
——摘编自袁贺《真的猛士刘半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半农提倡文学改良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刘半农文学改良的主张。
2016-05-12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广东东莞高三上期末统考试历史试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上面的三组年画展现了建国后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少年儿童的生活状态,折射出时代的
变化。请自拟主题,指出贯穿三组年画中的一种变化,并予以说明。(要求主题明确,线索清晰、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