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监察与谏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05 道试题
1 . 宋神宗置提举常平司,掌常平、义仓、坊场(交易场所,政府抽税)水利之法、兼察官吏贤否,又置提举茶盐司,专掌茶盐事。据此可知,北宋(     
A.开始建立常平仓制度B.地方机构彼此制约
C.地方上依事务设官分权D.监察实现台谏合一
2 . 监察制度:中央:御史台。
____封驳审议
2022-12-09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复习笔记05隋唐时期-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中国古代史超清脉络期末复习必备笔记(统编版)
3 .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申“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下列古代官职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A.御史大夫B.参知政事C.内阁大学士D.军机大臣
2022-12-07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整顿吏治、维护中央集权的重要方式。以下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监察情况,按朝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谏院“往往分行御史之职”
②“部刺史奉使典州,督察郡国,吏民安宁”
③“分为十道巡察使,二周年一替,以廉按州部”
④六科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
A.②③①④B.①②④③C.③①④②D.④③②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根据下表信息可知,东汉时期的刺史制度与西汉相比(     
西汉汉武帝时期“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奏诏条察州,秩六百石”;《汉书》记载:“九江太守戴圣,……行治多不法……及武为刺史,行部录囚徒,有所举以属郡。……武使从事廉得其罪、圣惧,自免”
东汉末年自成帝时期刺史改称州牧并加俸至两千石开始,刺史与郡国守相成为了同级别的官员;《后汉书》记载:“故(刘)焉牧益土,造帝服于岷峨……汉之殄灭,祸源乎此”

A.政府监察制度愈加强化B.实现了地方分权制衡
C.对地方的控制更加严密D.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2022-12-04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人类政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五月,诏贤良曰:“朕之不敏,不能远德,此子大夫之所睹闻也,贤良明于古今王事之体,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著之于篇,朕亲览焉。”于是董仲舒、公孙弘等出焉。元朔元年冬十一月,有司奏议曰:“今诏书昭先帝圣绪,令二千石举孝廉,所以化元元,移风易俗也。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奏可。

——摘自班固《汉书》卷六《武帝纪》

材料二 隋唐五代是中央监察制度的长足发展阶段。御史在秦汉隶属于少府,魏晋南朝隶属于内省。隋初,御史“依旧入直禁中”,炀帝大业年间“始罢御史直宿”禁中之制。自此,御史完全脱离了宫禁,成为相对独立的中央专职监察官。隋炀帝还精简门下省机构,把城门、殿内、尚食、尚药、御府等五局从门下省中分离出来,使门下省逐渐成了掌“省读奏案”的封驳机构。隋朝除御史台之外,增设司隶台和谒者台,与御史台合称三台。御史台负责监察中央官吏,司隶台和谒者台监察地方。

——摘自贾玉英等《监察制度发展史》


(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选官制度。
(2)结合所学指出这一选官制度的选拔标准。
(3)根据材料二,指出隋朝监察制度的发展表现。
2022-12-02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建三江七星农场第二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下表所示为不同史籍对汉代刺史的记载(部分)。据此可认定为史实的是(     
内容出处
初分十三州,假刺史印绶,有常治所。常以秋分行部,御史为驾四封乘传。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 《汉旧仪》
(西汉)初置部刺史十三人,掌奉诏条察诸州,秋、冬人奏,居无常所。后汉(东汉)则皆有定所。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改刺史为置牧,叫牧之任自此生矣《唐六典》
A.西汉时期刺史权力较大B.东汉时刺史职权发生变化
C.刺史制度逐渐走向成熟D.刺史不是法定的监察官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下表反映了秦汉至明清官员考核的相关制度,从总体上看,官员考核演变的特点是(       
时期制度相关法律/规定考核标准/内容考核机构
秦汉、魏晋上计汉《上计律》、
西晋《五条课郡县法》
土地人口、财政收入、社会治安御史、尚书台
隋唐、宋代考课、磨勘《唐六典》、
宋《守令四善四最》等
官吏品质、道德修养吏部、考课院
明清外察与京察(大计)考察、考满《明会典》《大清律例》等能力、操守、政绩和贪腐情况内阁、吏部、都察院
A.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B.从注重政绩变为注重德行
C.制度化考察不断完善D.从地方考核变为中央考核
9 . 下表为元明清三代监察制度演变,据此可知(     
A.元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B.设置监察优化国家管理
C.地方监察官员权高位重D.明朝监察重在政教民情
2022-11-25更新 | 190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自秦以来,多数朝代的监察机关职责就是监察百官。自中央至地方垂直领导, 具有相对独立性,监察官员摆脱了行政、司法桎梏,被誉为“天子的耳目”。历代对监察官员的选拔均十分严格,而对监察官员的考核,比一般官员更加严苛,奖优罚劣力度极大。 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六条》、唐代的《监察六法》、明代的《宪纲条例》等都是以法律的形式严格规制监察权行使。为使监察机构既发挥应有效能,又要防止监察机构形成社会和地方独立政治势力,皇帝一方面赋予监察官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同时又不得不压低他们的官职品级。

——摘编自巩建萍《我国古代监察制度评析及其现代镜鉴》

材料二     孙中山、章太炎等人主张建立民主立宪政体,坚决反对沿用封建监察模式,认为监察官员是对民选的国民大会负责,而不是对君主负责,并主张监察官员应从考试、选举、任 命等较为民主的方式中产生。要求监察机构作为政体的一个独立部分,加强对所有政府官员的监察,充分保证监察机制能够持续有效地发挥它的效能。同时,他们吸取了中国古代监察思想的合理成分,反对只依赖议会对政府进行监察,认定建立独立的,有较大权力的监察机制是必要的。

——摘编自马克敏《略论民国时期的监察思想》


(1)据材料一说明统治者为实现监察效能最大化所做的制度设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监察制在汉、唐、明三代发挥“天子耳目”作用的具体史实。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监察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