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4 道试题
1 . 据记载,到1866年,上海“夷场”“洋楼耸峙,高入云霄,八面窗根,玻璃五色,铁栏错瓦,玉扇铜环”。这表明当时上海
A.中外融合民居的出现B.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C.西方建筑样式的传入D.西方殖民势力的强大
2 . 论及旗袍风尚,郑逸梅称“清代女子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民国后始御之”。至于具体年份,周锡保认为旗袍流行于1921年后,他以1923年的画报推断旗袍在当时上海数十人中不过一二,但1925年5月前,《申报》等报纸上很难查到有关旗袍的文字,而大量资料为旗袍在1925年出现提供了佐证。在北京,也有记载表明旗袍时尚始于1925年。据此推知
A.旗袍作为国粹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
B.周锡保以1923年的画报推断,旗袍流行在1921年以后较为可信
C.从多重证据观点出发,将旗袍流行起始时间视为1925年比较合理
D.报刊不是文献史料,史料价值低,旗袍风行于1925年缺乏说服力
2021-04-01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夏津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社会结构·社会秩序·社会现象

西周社会是由贵族、平民和奴隶三大阶级构成的。各阶级内部有较细的等级划分。《左传·昭公七年》记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役使)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台。”其中王、公、大夫为贵族,士为最低等级的贵族。士以下为奴隶,奴隶又分为皂、舆、隶、僚、仆、台六个等级。平民又分为国人与野人。

古罗马城邦社会总体而言应是等级制社会,通常存在着公民、自由民和奴隶三大等级。公民为本邦人,身份自由并拥有公民权和相应的份地。自由民是指身份自由而不拥有公民权的人。奴隶则在法律身份上是完全不自由的。这三大等级在当时来看主要是法律身份的不同,而并不是社会生产关系中所处地位的划分。


(1)结合材料和所学,比较西周与古罗马社会结构的不同,并说明这种不同背后反映的政治状况。

1523年至1525年宗教改革期间,马丁·路德提出了“三种秩序”的理论。路德认为:“在人间有三种基本秩序是不可侵犯的,分别是政府、教会和家庭。政府必须掌握在诸侯和贵族手里。家庭必须对政府服从。教会又分为“不可见的教会”和“可见的教会”。前者存在于天国之中或信仰者的心灵之中,是绝对精神性的、不可见的。后者存在于人间,但只是一种世俗的组织,如同政府和家庭一样,是信仰者学习《圣经》的地方,归世俗的政府管理。”


(2)依据材料,概括路德的核心思想。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路德的宗教改革对德意志走向近代社会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3)结合材料和所学,从“社会流行词汇与社会发展变迁”的某一个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
2020-09-17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2016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4 . 下面是依据《中国近代服饰文化演变和影响》中有关旗袍的记载编制的表格。导致旗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A.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B.妇女地位的空前提高
C.民族服饰根本性变革D.外国服饰传入的影响
5 . 社会变革记录人类社会发展的足迹。

主题一   中国古代思想

《孟子·梁惠王上》记载: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1)依据材料和所学,比较黄宗羲对孟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结合所学分析产生黄宗羲思想发展的原因。

主题二   美国的民主制度

费城制宪会议实际要解决的是美国建国初期宪政体制转换的问题,即如何使美国从邦联式政治实体转化为一个民族国家式的联邦。这个转化需要解决三个关键问题:(1)联邦国家的权力基础;(2)建立对联邦政府权力的制衡机制;(3)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的权力划分。


(2)1787年宪法是如何解决这三个关键问题的?它体现了哪些政治原则?

主题三   苏联的工业化

俄国历史学家认为,苏联的工业化极大地改变了苏联社会的面貌。在头几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就从进口机器设备的国家变成了生产机器设备的国家。苏联成为能够独立生产任何产品的国家之一。但工业税使大量的集体农庄亏损,农业的增长速度普遍下降。1929—1935年实行城市居民按票供应,实际供应的粮食远远低于政府规定的标准……脱销、走后门、特权、“黑市”、长时间排队等社会病症在这个时代得到了发展。     


(3)依据材料,指出苏联工业化的结果,谈谈你对苏联工业化的认识。

主题四   下图是清末民初的历史场景



(4)上述现象反映了近代社会变迁的哪些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变迁的原因。
2020-04-27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13届高三下学期统一练习(二)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878年,有报刊记载:“德律风初兴,已属奇技,不谓更创一奇思出乎其右者。美国有爱迭(迪)生者,其人本精格致之学,今德律风之用不独能传话,并能传字。以德律风之筒头置膜处装一笔尖,筒口说话,空气击动其膜。膜即作凹凸形,声分轻重,膜亦分轻重,笔尖亦随而轻重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德律风”在当时受到广泛追捧
B.作者没有充分了解爱迪生改良的“德律风”
C.这一报道表明无线电报已传入中国
D.大众报刊成为民众文化生活的主体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据时人记载,鸦片战争后的道光年间,“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衣有洋绉,帽有洋筒,挂灯曰洋灯,火锅名为洋锅,细而至于酱油之佳者亦名洋酱油,颜料之鲜明者亦呼洋红洋绿。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这反映出,在鸦片战争后
A.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已经解体B.洋货在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
C.上层社会以享用洋货为时尚D.社会风气中已出现崇洋倾向
2020-03-20更新 | 335次组卷 | 6卷引用:安徽皖江名校联盟2020届高三第五次联考历史试题
8 . 据苏南地区某些方志记载:自光绪初年至20世纪20年代,“邑人服装朴素,大率多用土布及绵绸府绸”。到40年代末,“旧时农隙之时,均纺纱织布,除供一家衣着外兼以出售,协助家用,近虽机器纱布盛行,家人衣着仍有自纺自织者”。这些记载反映了当时
A.工业化导致苏南农村的贫困B.土布业与商品市场共同发展
C.近代工业的影响主要在城市D.自然经济没有受到洋货冲击
9 . 据徐珂《可言》记载:辛亥革命后一些城市中尽管政府严令剪辫,不少士绅仍“视无发者如同仇敌”。有的城市公然成立了“保辫会”“复古会”,认为“剪辫即系投洋”,以致20世纪20年代“辫发犹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
A.辛亥革命对移风易俗未起到作用B.思想和习俗的改变相对缓慢和曲折
C.封建军阀在革命后掌握地方实权D.剪辫运动缺少广大基层民众的支持
2020-04-27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北区)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872年《申报》记载:“妇人女子原宜深藏闺阁,不令轻见男子之面,所以别内外而防淫欲,意至深也。乃上海地方妇女之蹀躞街头者不知凡几,途间或遇相识之人,欢然道故,寒暄笑语,视为固然。若行所无事者,甚至茶轩酒肆,杯酒谈心,握手无罚,目贻不禁。……此风日甚一日,莫能禁止。”引文直接说明
A.清政府不再坚持封建传统B.新风尚成为中国社会的普遍现象
C.洋务派大力提倡西方习俗D.中国传统妇女观念发生改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