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4 道试题
1 . 宋延斋在《蒲圻乡土志》里记载:“民国元年、二年来,茶价与麻价互涨,财力既裕,居民遂奢僭无等……农民亦争服洋布”,中产之家更是“出门则官纱仿绸不以为侈”,“一般青年均羔裘如膏矣”。与这一记载相关的主要因素是
A.民主共和观念的冲击B.崇洋媚外思潮的影响
C.商品经济的较快发展D.进口的商品价廉物美
2021-11-04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据《慈利县志》记载,民国初期,湖南省慈利县这个偏远的小城“文武礼服,冠用毡也,履用革也,短服用呢也,完全欧式"。这一记载反映了
A.辛亥革命的影响不断深化B.社会习俗变革的全面性
C.内地社会生活受西方影响D.机器工业产品的普及性
3 . 《民国野史》中记载,某一个时期,中国出现了众多理发店取代传统的“剃头店”,就连袁世凯也剪掉了辫子。这一时期是在
A.洋务运动时期B.维新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之后D.五四运动初期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有史料记载:“海上女界喜效夷装,衣必袒胸露臂,裤必长不及膝,袜必长统,履必高底。其形式介于华夷之间。在染欧化之沪人视之固觉时髦,然使骤人守旧派目中,其不诧为妖孽也希。”这说明近代初期的上海
A.社会生活开始出现土洋并存的特征
B.新潮女性是时尚潮流的引领者
C.外来文化已经影响时尚女性的生活
D.守旧思想严重阻碍时尚的变迁
2021-05-17更新 | 180次组卷 | 5卷引用: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21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5 . 某书记载:“民国元年后出现的几百家报纸、几十家学术或政论性杂志,以及十几万所大小学校,不仅使知识分子在数量上猛增,而且为他们提供了更为独立的职业(例如教师、记者)、社科会网地位和更大的社会流动可能性。”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民国成立后
A.市民文化生活多样化B.社会经济结构变动
C.报纸杂志实现了专门分工D.民智进一步开启
6 . 据《中国现代社会史》记载:“民国二三年间,警厅对于商店之旧历结账,曾加以取缔,试之劝告改用阳历,但各商店仍置之不问也。”这主要反映了
A.中央集权受到挑战B.风俗变迁的艰难性
C.民主共和观念淡薄D.商业不受政府监管
2021-09-03更新 | 213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宫廷内外,一切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领朝珠,一切束之高阁”、“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这些记载,反映出
①传统服装完全被西式服装所取代②象征等级尊卑的官服被弃若弊履
③服饰变迁呈现出中西合璧的趋势④服装款式由单一逐渐走向了多样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020-10-23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东阳中学2021届高三10月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8 . 习俗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沿袭下来的各种习惯的总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约在崇宁年间(1102-1106年),瓦舍已经遍布汴梁东西南北四域。瓦舍里所表演的游艺种类繁多,如演杂剧、影戏、杂伎、说史书、谈经、舞番曲、鼓子词、卖嘌唱等,百戏杂陈,雅俗共赏。来瓦舍的观众,除市民外,还有手工业工人、商贾、护城的禁兵、进城的农夫。《东京梦华录》记载∶"不以风雨寒署,诸棚看人,日日如是。"

——《中国史·博学人》

材料二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辨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辨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且垂辨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康有为政论集》(上册)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北宋都城有什么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的基本主张并说明其主张的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习俗变化的认识。
9 . 20世纪初,《青浦县乡土志》记载:"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鹜,甚有弃家者,此又昔之所未见者也……自租界北辟,男以鬻贩营生而奢华渐启,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矣。"下列对此分析准确的是
A.崇洋媚外风气成为普遍现象B.政府急需加强公共管理引导
C.西方文化对传统观念的冲击D.女子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巴金家庭生活的自述1904年,我生在一个古老的家庭,有将近二十个长辈,有三十个以上的兄弟姊妹,有四五十个男女仆人……19101226日,全家人为祖父庆祝生日,我讨厌礼节,不愿意磕头,因此我第一次挨了母亲的鞭子。

我的脑后垂着一根小小的、用红头绳缠的硬辫子,我觉得这是很讨厌的事情。因此我倒喜欢那些主张剪掉辫子的革命党……我们大都是小孩子,但是对于清政府的灭亡,都觉得高兴。

我开始贪婪地读着本地报纸上关于学生运动的北京通讯,以及后来上海的六三工人运动的记载。……本地报纸上后来还转载了《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的文章,这些文章很使我们的头脑震动,但我们却觉得它们常说着我们想说而又不敢说的话……

——摘自巴金《我的家》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某一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评述。(要求:简要写出提取的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述准确全面、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