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4 道试题
2 . 据史料记载,上海市西菜业同业公会于1931年7月成立,首批参加的会员有17户,会址设在公共租界福州路730号。1945年12月,它改名为“上海市西菜咖啡业同业公会。”到1947年,华人会员已有109家,西人会员72家。下列各项中,对这段史料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A.西餐于20世纪30年代初传入中国
B.西餐厅的经营者最初都是外国人
C.西餐在中国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D.西餐业在内战期间受到亚严重影响
2019-09-17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第一高级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19世纪晚期出版的《瀛壖杂志》记载:“近风俗日趋华靡,衣服僭侈,上下无别,而沪为尤甚。洋泾浜负贩之子,猝有厚获,即御狐貉,炫耀过市,真所谓‘彼其之子,不称其服也’。”这些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包括
①平等思想的传播
②通商口岸的开设
③民主政权的建立
④商品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②④
D.②④
2019-09-02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年上海市普陀区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论及旗袍风尚,郑逸梅称“清代女子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民国后始御之”。至于具体年份,周锡保认为旗袍流行于1921年后,他以1923年的画报推断旗袍在当时上海数十人中不过一二,但1925年5月前,《申报》等报纸上很难查到有关旗袍的文字,而大量资料为旗袍在1925年出现提供了佐证。在北京,也有记载表明旗袍时尚始于1925年。据此推知
A.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市场主体户数的急剧增长
B.周锡保以1923年的画报推断,旗袍流行在1921年以后较为可信
C.从多重证据观点出发,将旗袍流行起始时间视为1925年比较合理
D.报刊不是文献史料,史料价值较低,旗袍风行于1925年缺乏说服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据《上海研究资料》记载,有个小东门岗警,将发辫盘于帽内,被商团窥出了破绽,逼令该巡士将制帽除去,于是真相毕露,看众大哗,揪住其油发大辫,要带他剪去。这种场景最早可能发生在
A.鸦片战争期间
B.辛亥革命以后
C.日本侵华期间
D.新中国成立后
6 . 据史料记载,1911年,贵州一任姓女学生“醉心男女平权,婚姻自由”,反对父母包办婚姻,后被逐出家门,甚而遭到官府拘押,但仍不肯屈服,宣称“誓不受男子压制,媒灼结婚之野蛮拘束”。这则材料反映民国时期婚姻的特点是
A.受到西方婚俗的影响,但传统观念依然强大
B.社会普遍提倡恋爱自由、婚姻自由
C.婚礼仪式日趋简化
D.男女平等成为社会潮流
2019-11-06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2019年高三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蹴鞠是我国古代球类运动的一种形式。到了宋代,制球工艺有所提高,当时手工业作坊制作的球,已经有四十个不同的品种。宋代的皇帝和官僚贵族,或爱踢球,或爱看踢球。据《宋志·礼志》介绍,宋朝尚书省专门制定了蹴鞠仪式,并把它列进了宫廷庆典活动当中。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多处记载,当时的游春踏青、给皇上祝寿、民俗节日等活动中都有蹴鞠活动。宋代社会上有了专门靠踢球谋生的艺人,并建立了许多足球社团,社团制定有社规。宋代蹴鞠在花样翻新上比前代有所发展,形成了所谓“十踢”的基本踢法,并由之前追求射门比准转向了灵巧和控制球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兰雷、邢明非《中国古代蹴鞠的起源、发展及消亡》

材料二   中国足球运动始于清末。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的各色风物纷纷涌进中国,洋人最先将足球运动引进上海。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现代中国足球运动主要在沿海侨乡和一些大城市的学校开展,在这些地方,足球社团很活跃,形成了浓郁的足球文化氛围,为近现代中国足球的辉煌注入了强劲动力。“东亚病夫”的民族隐痛,使足球运动员在球赛中表达了构建近代中国民族体质新形象的内在诉求。民国期间,中国足球日臻成熟,一举成为亚洲足坛上的“巨无霸”。1913年至1934年间,一共召开了10届远东运动会,除了在第一届中国获得亚军,在其后中国队连获9届足球冠军。

——摘编自常家树《民国足球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蹴鞠运动的特点,并指出宋代蹴鞠运动发展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足球运动发展的原因及积极影响。
2019-07-09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河南省中原联盟高三预测文综历史试题
8 . 《孙中山全集》中记载:“此等衣式,其要点在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据此,孙中山对服装样式提出的标准是
A.注重实用美观B.突出等级观念C.体现传统文化D.彰显西式风格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据《民国鄞县通志》记载:近代以来宁波妇女发髻,初受苏沪之风影响,流行“上海头”,清末又流行日本发式,辛亥革命后则加髻于前额,称为“兴汉头”。这说明
A.民间风尚折射出社会变化
B.流行文化代表社会主流方向
C.民主共和的观念渐入人心
D.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10 . 服饰的变迁是以非文本的方式记载着社会与生活的变迁,并成为时代发展的一个永恒的烙印和缩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在各个通商口岸城市,衣冠华丽、不遵规制者大有人在,暴富起来的商人穿上锦袍,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苏生文、赵爽《素裙革履学欧风》

材料二   民国后的社会舆论强调:“民国新建,亟应规定服制,以期整齐划一。今世界各国,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但由于当时西式服装的主要原料是进口的,为了保护民族工业,民国政府在制定新的礼服式样时,保留了一款传统的中国服饰作为礼服,但传统帝国时期通过服装便可辨认身份的特征已经彻底消失了。

——百度文库《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

材料三   据说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有些学校规定毕业生参加毕业典礼时必须穿西装,颇让那些穷学生为难,不得不赊账三四百元(数月的薪水)置备一套西装,以解燃眉之急。有的人则到旧货市场上去买旧西装,时称“淘西装”。

——邹韬奋《经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服饰象征意义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西装在民国后流行的主要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归纳出中国近代服饰变迁的主要趋势。
2019-06-28更新 | 107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新晃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