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7 道试题
1 . 某历史学家撰文指出“林则徐仅仅只是旧时代的精英”、“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此观点意在说明林则徐(       )
A.是倡导“中体西用”思想的代表B.思想主张着眼点是维护旧秩序
C.是主张向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家D.是晚清资产阶级思想家中的精英
2019-11-13更新 | 126次组卷 | 30卷引用:上海市宝山区行知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西学东渐

明末清初与晚清民初,在中国先后掀起了西学东渐的热潮。其中,利玛窦与严复是这两次西学东渐大潮中的代表人物。



问题
(1)指出利玛窦与严复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两人的作为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你认为这两次西学东渐有何差异?
2019-11-11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2016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
3 . 【文化的转变】

有学者指出,“当人们讲到中国的‘革命’时,是否忽视了一个根本点,就是中国不仅进行了政治、经济和社会革命,而且确实在进行整个文化的转变。”。


试以思想解放为例,叙述自鸦片战争至民国初年“文化的转变”。
2019-11-06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普陀区2016年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历史试题
4 . 中国近代化

有关近代化在中国的起步,学界以下一种看法:经济的近代化起步于洋务运动,政治的近代化起步于维新运动,而文化的近代化则略早,起步于“西学东渐”。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你认为该观点将洋务运动定为中国经济近代化起点的依据会有哪些?
2)早期的维新派本就脱胎于洋务派,那么说他们由洋务派转变为维新派的理由是什么?为何维新运动会被认为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起步?
3)请从近代化的视角简要评价辛亥革命
4)你认可“中国文化近代化起步于西学东渐”这一观点吗? 如果认可,请说明理由;如果不认可,请你就中国文化近代化起步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简要说明。
5 . 维新运动中,康有为发表了《孔子改制考》,将一个复古的守旧者考证为革新的改革家。康有为的意图是
A.还原孔子的变法改革形象B.宣传儒家的进取有为精神
C.论证维新变革的合法性质D.争取国际社会的道义支持
6 . “自严氏书出,而物竞天择之理,厘然当于人心,而中国民气为之一变”。“天演、物竞、天择、淘汰、适者生存”等新名词成为最流行的字眼。有的学校以《天演论》为教材,有的教师以“物竞、天择”为作文题目,有的人干脆以“竞存、适之”等为自己家中子弟取名。上述现象的出现,归因于
A.“进化论”观点科学前卫B.民主革命派的宣传发动
C.民族危机促国人思想启蒙D.近代西学东渐影响深刻
7 . “尽管具有强烈的折衷调和的守旧倾向,但也简明扼要地概括了中西文化之伦理型与知识型的基本特征”,评论的是
A.“中体西用”论
B.《天演论》
C.共和革命思潮
D.“德先生”与“赛先生”
2019-11-06更新 | 51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普陀区2016届高三12月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
8 . “这种学理是十三经里没有的,但对于近代中国人所面临的变局却提供了一种易为局中人接受的解释。于是,西方的自然观在东来之后成了中国人独特的社会观。”材料评述的思想源于
A.《时务报》
B.《天演论》
C.《民报》
D.《新青年》
2019-11-06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普陀区2016年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历史试题
9 . 【近代之理论与实践】

“马克思曾指出,……社会中有两种人,一种是实践家,一种是思想家。思想家的任务是为社会和本阶级编造幻想。思想家或理论家编造理想国的幻想并不是为了好奇或别出心裁,而是现实社会矛盾的产物。这些人深刻地分析了社会的矛盾运动,他们编造的理想国不仅企图给这种矛盾运动寻找一个归宿,而且是为了给他所面对的社会寻求一个可能达到的至高点,从而给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以精神寄托。”

———刘泽华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


问题:
(1)填入中国近代思想家发起传播的先后五次社会思潮。

(2)近代实践家如何将上述理论思想诉诸行动,从而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
2019-11-05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杨浦区2016年高三4月质量调研(二模)历史试题
10 . 晚清课堂

第一部分讲授历史内容

……

第二部分比较历史现象

教问:欧洲与亚洲之面积孰大。

生答:亚洲。

教问:爱国进取之精神孰优。

生答:欧人。

教曰:然。亚洲之地非小于欧洲,亚洲之生产非亚于欧洲。亚洲之文化非后于欧洲,而欧人所以能东渡者,是进取精神,有自强之志气,故葡西英法荷兰诸接理东渡,而东洋之天地,亦别开一世界矣。

第三部分发挥历史心得

教问:欧人东渡,于东洋有何损乎,有益乎。

生答:有损无益。

教问:欧人占我土地何见之?

生答:占人之土殖己之民。

教曰:然,诚然。欧人之割我土地,侵我权利,为不少矣。然则如之何而可?

生答:尽心教育,养成国民之武勇,然后可以生存。

教日:尔等对国家为如何?生答:我亦国家之一分子也,岂敢萎靡?

教曰:噫,优胜劣败,天然之公理,我能自强,白人复何惧哉?诸生其勉。

——选自张景山:《教育杂志》,第18期,1905年


问题
(1)以上材料是近代中国一节历史课教学实录,通过阅读来推断:被“……”隐去的第一部分可能讲授的是哪一段历史内容。
(2)阅读文本后同学们能否找出这位老师在历史教学中深受什么思想的影响。(请抄录出材料中相关论据)
(3)如果这位老师还要再上这一课,在老师最后一句话后如想用史实来证明他/她所想让学生们接受的观点,你觉得老师可以补充上什么史实,并说明理由。
2019-11-02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虹口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控测试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