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东西方的先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轴心时代”的命题(认为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是“世界史的轴心时代”)。在这个时代,东西方早期的哲学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中国古代哲学和古希腊哲学的代表人物孔子和柏拉图,这两位伟大的哲学家……都在同一时期提出了对人的关怀的哲学思想,都试图通过自己的国家学说,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和人的幸福的安排,使人的生命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得以安顿下来。他们都不断游历和试图说服统治者实现自己的政治和社会理想,但都失败了……退而办学,锲而不舍的以求继续宣扬和传播其社会理想,使他们所推崇的道德和正义在未来普照社会和先民。

——刘成林《从孔子与柏拉图的比较研究中看轴心时代的哲学精神》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孔子与柏拉图所生活的时代有何基本特征?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孔子与柏拉图“对人的关怀”的表现?
2 . 孔子在对人性的论述中,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但同时孔子认为,即使是圣贤也要经常警惕或自省,以防范他人和自己内心的“不仁”。材料表明孔子(  )
A.抨击了人性本恶观点B.认为人潜意识中存在恶念
C.反对关于人性的争论D.消除了人们内心中的恶念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我心中常有一个问题,即“孔子何以成为圣人?”《论语》中有孔子、太宰、子贡关于“圣人”的谈话,孔子是自居于君子,谦言君子不必多能。太宰以多能为圣人的标征,因为他看见孔子多能,所以疑心他是一个圣人。子贡说“固天纵之将圣”,所谓“天纵之将圣”,实即“人纵之将圣”。春秋、战国间,人民苦痛得很,大家希望有一个杰出的人出来收拾时局。孔子是一个有才干、有宗旨的人,所以人望所归,大家希望他成为一个圣人,好施行他的教化来救济天下。另外,孔子一生不曾大得志,他收的弟子很多,思想有人替他宣传,所以他的人格格外伟大。自从孔子没后,他的弟子再收弟子,蔚成一种极大的势力,号为儒家。春秋时的孔子是君子,战国的孔子是圣人,西汉时的孔子是教主,东汉后的孔子又成了圣人,到现在又快要成君子了。

——摘编自顾颉刚《春秋时的孔子和汉代的孔子》


(1)据材料概括孔子在战国时期被推为圣人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孔子成圣这一现象。
2021-03-28更新 | 445次组卷 | 7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是最早提出学前教育思想的人。柏拉图认为,教育应从幼年开始,“一切事物都是开头最为重要,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把他塑造成什么形状,就能塑成什么形状”。基于柏拉图“儿童公有”的论点,幼儿教育理所当然属于国家的职责,国家要统一设置育儿园,把认定为优良的婴儿送入育儿园。幼儿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对儿童施加合适的影响,柏拉图认为,人生来皆具行善禀赋,嫉恶从善乃是人的本性,而个人是否这样做,关键在于首先要具有对善恶的辨别能力。一个人如果能知善,肯定会行善:如果能知恶,必然会避恶。人自幼年起就该对其进行坚持不懈地诱导和训练,把对善与恶认识的最初的种子播种到孩子的心灵上,使之养成善良的习惯。在幼儿道德熏陶的具体做法上,柏拉图强调要利用儿童善于模仿这一天赋本性,从小就让他们模仿那些一生忠诚、勇敢、虔诚、节制的英雄伟人的言行,使他们从小至一生连续视仿,最后成为习惯,习惯称为第二天赋,在一举一动、言谈思想方法上都受到影响。

——摘自冬青《中外学前教育史》等


(1)根据材料,简要概括柏拉图的学前教育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柏拉图倡导学前教育的意义。
5 . 战国时期,墨家后学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庄子》将孔子描述成道家的代言人,韩非子将孔子法家化,《孟子》《荀子》则将孔子的思想和形象夸说得愈加伟大,使他由君子变成儒家圣人。这一现象表明
A.孔子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B.道家思想源自于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不相容D.孔子是诸子百家公认领袖
2020-12-14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东台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张问仁于孔子)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论语》

材料二   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那些我们现在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人能够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去研究哲学,把政治权力和哲学理智结合起来,而把那些现在只搞政治而不研究哲学或者只研究哲学而不搞政治的碌碌无为之辈排斥出去,否则……我们的国家就永远得不到安宁,全人类也不能免于灾难。

只有当你能为你们未来的统治者找到一种比统治国家更善的生活时,你才可能有一个管理得好的国家。因为,只有在这种国家才能有真正的富人来统治。当然他们不是富有黄金,而是富有幸福所必需的那种善和智慧的生活。

——柏拉图《理想国》

材料三   国家就是家庭与乡结合成为一种完美自足的生活,所谓完美自足的生活就是说幸福与荣誉的生活。政治社会的存在是为了高贵的行为,而不是仅仅为了单纯的共同相处。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政治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柏拉图的政治主张。
(3)根据材料三,归纳亚里士多德关于政治的思想主张。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三位中西方先哲政治思想的相似之处。对你有何启示?
2020-12-08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创新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5月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
A.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C.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D.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
2020-10-01更新 | 104次组卷 | 24卷引用: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选修)9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孔子和柏拉图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可分别称为“仁一礼社会”和“理想国”关于理想社会的秩序及其个体品德,他们的观点惊人相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圣贤孔子和著名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

——(美)肯沃尔夫《大历史视野》

材料二   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两位先哲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方面的共同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礼”和“仁”在构建“仁一礼社会”中的不同作用以及为协调两者关系孔子提出的方案。
(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柏拉图理想国中各等级的品德。
(4)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位先哲对各自所在时代社会秩序不满的原因。
2020-09-01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淮阴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一一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这里“许多相通的地方”应包括
A.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B.重视道德和教育的作用
C.代表新兴工商业者利益D.适应中央集权制度需要
2020-07-15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东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学情检测历史(选修)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孔子是对中国和世界影响极为深远的人物。孔子到底长什么样?不同历史时期对孔子形象有着不同的描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图示1

在汉代画像石和壁画上出现最多的是“孔子见老子”。孔子形象的共同点都是侧身像,看不清五官,高大魁梧的身体微前倾,做躬身状。
《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一位郑国人描述孔子外貌的侧面描述:除了身高突出外,孔子还上身长下身短、肩膀有些往前探、胳膊稍长、额头饱满突出。
图示2

唐朝吴道子篆刻的《先师孔子行教图》是目前流传最广的孔子画像。观察孔子的五官,脸型棱角分明,大额头、大鼻子、长胡子,以及一点点龅牙。孔子身材高大魁梧,和汉朝的区别在于,唐朝的孔子变“胖了”。
图示3

南宋画家马远的《孔子像》,拱手而立,沉静肃穆,若有所思。看到这个或许有人想说:“孔子减肥成功了!”确实,宋朝很多画师创作的孔子像,不再是身材魁梧,都是这样很瘦弱的样子。同时,这一时期孔子的额头也进一步的变大,以示充满着智慧。
图示4

我们现在对外宣传的孔子像,不胖不瘦,不高不矮,面部轮廓圆润,不再棱角分明,孔子成了一个很中庸、仁爱的人,几个标志性的特征都还保留了,如大额头和长须。

(1)请对图1、图2、图3孔子的形象特点做出合理历史解释。
(2)依据以上材料,能确认一个真实的孔子相貌吗?请结合图示4,谈谈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孔子相貌的问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