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86 道试题
1 . 某同学将一小瓶酵母菌母液平分成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各组进行不同的处理,丙组放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酵母菌数,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甲组可能放在低温条件下培养,酵母菌新陈代谢弱、繁殖能力低
B.乙组在培养过程中可能更换了培养液,再继续培养
C.利用台盼蓝只能进入活细胞的特性,统计被台盼蓝染色的酵母菌数,使数据更加准确
D.和本实验设计不一样,在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中只需要实验组
2 . 下列有关实验试剂或实验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素和胰岛素均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B.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不需再设置对照组
C.研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不需要空白对照
D.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宜采用标志重捕法
2024-04-15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惠民县第二中学勇进部2023-2024学年高三3月月考生物试题
3 . 太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泊之一,研究人员对太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研究。某兴趣小组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如图1。图2为鲢鱼所摄入能量的去向(图中字母表示相应能量)。图3是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部分图解(其中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A1、A2表示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1所示的食物网中,鲇与黄鳝的种间关系是 _____
(2)图2中,E表示 ____。若A表示的能量值为1.2×108kJ,乌鳢同化的能量为4.2×107kJ,则理论上该生态系统中从鲢鱼到乌鳢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_____
(3)图3中生产者中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可表示为 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其中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A1、A2表示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4)图4中,可以直观反映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的 _____特点。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内部能量流动的载体是 _____
(5)科研人员对水体中某种较大型的微生物种群数量进行调查,将样液稀100倍,再采用_______(填写实验用具)进行计数。实验用具规格和观察到的计数室中细胞分布如图所示,则1mL样液中,该微生物的数量是__________个。

   

(6)鲢鱼产卵需要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温度与光照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信息。
2024-04-11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市四川省射洪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
4 .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需要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下图表示处于平衡状态的某生物种群由于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数学模型。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错误的是(       

A.图甲所示的a点后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该生态系统中引入了该种群的天敌
B.若图乙为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则b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无氧呼吸消耗养料少
C.图丙所示的c点后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该生态系统的环境剧烈变化而不适合该种群生存
D.若吸取藻细胞样液1mL并稀释10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由400个小格组成)计数,每个中方格有25个小方格,计数的中方格藻细胞平均数为15,则1mL培养液中藻细胞的总数为2.4×108
5 . Ⅰ. 有些酵母可以利用工业废甲醇作为碳源进行培养,这样既可减少污染又可降低生产成本。研究人员拟从土壤样品中分离该类酵母,并进行大量培养。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培养基时,按照培养基配方准确称量各组分,将其溶解、定容后调节pH,及时对培养基进行分装,并进行______________灭菌。
(2)挑取分离平板中长出的单菌落进行平板划线,下列叙述合理的有______________
a.为保证无菌操作,接种针、接种环使用前都必须灭菌
b.划线时应避免划破培养基表面,以免不能形成正常菌落
c.挑取菌落时,应挑取多个菌落,分别测定酵母细胞中甲醇的含量
d.可以通过逐步提高培养基中甲醇的浓度,获得甲醇高耐受株
(3)为监测酵母的活细胞密度,将发酵液稀释1000倍后,经等体积台盼蓝染液染色,用25×16型(1mm×1mm×0.1mm)血细胞计数板计数5个中格中的细胞数,理论上无色细胞的个数应不少于______________,才能达到每毫升3×109个活细胞的预期密度。
Ⅱ.将醋酸菌突变体中与耐酸有关的ALDH基因导入优良醋酸菌中,选育出高发酵速率、耐酸的醋酸菌,用于果醋生产。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4)人类很早就能制作果酒并用果酒发酵生产果醋。先酿制果酒再生产果醋的优势有______________(填编号)。
①先酿制果酒,发酵液能抑制杂菌的生长,有利于提高果醋的产率
②酿制果酒时形成的醋酸菌膜,有利于提高果醋的产率
③果酒有利于溶出水果中的风味物质并保留在果醋中
(5)为获得耐酸的醋酸菌,需将菌种接种于含______________的培养基进行筛选。当______________时,醋酸菌能将______________,再将其转变为醋酸。温度和乙醇浓度对醋酸菌产酸量均有影响,如温度过低,醋酸菌代谢缓慢,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024-04-09更新 | 15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6 . 某兴趣小组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经台盼蓝染液染色后,将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0倍,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进行计数,观察到一个中方格的菌体数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用滤纸引流让培养液充满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
B.为避免酵母菌增殖影响实验结果,滴加培养液后需立即计数
C.计数同一样品时,应统计计数室中的4个中方格,再取平均值
D.若用图示中方格内酵母菌代表整个计数室酵母菌的分布情况,则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密度为2.25×108个·mL-1
7 . 图1表示两种类型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图2是某生态学家对某湖泊中鲫鱼和鲤鱼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监测结果(λ表示当年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图3是用抽样检测法检测每毫升草履虫数量的操作及结果。请据图回答问题:

(1)一个生物兴趣小组对一支试管培养液中的草履虫数量统计后绘制成如图1中的甲曲线,在统计草履虫数量时用到的计数工具是____________。将草履虫数量的变化绘制成这种曲线,这种研究方法属于构建_____________模型。在a点之后引起草履虫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可能是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生态学家高斯也曾做过培养草履虫的实验,结果发现在一定量的培养液中草履虫的数量在第五天以后基本维持在K值(环境容纳量)左右。那么K值是指_____________
(2)将1mL培养液稀释10倍后,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检测每毫升草履虫的数量;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少许培养液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并用滤纸吸去多余液体。已知每个计数室由25×16=400个小格组成,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mm3。现观察到a、b、c、d、e5个中格80个小格内共有草履虫n个(如图3),则上述培养液中约有草履虫___________个/mL。
(3)图2中鲫鱼种群在t3后种群数量变化类似于图1中___________曲线的增长类型,鲤鱼种群在t3时的数量___________(填“>”“<”或“=”)t2时的数量。
2024-04-04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宿州市泗县一中2023-2024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8 . 图1表示两种类型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图2是森林中某种生物在一定时间内种群λ值的变化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的K值即环境容纳量,是指___。某科研小组对一支试管中酵母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统计后绘制成的曲线如图1甲曲线所示,在统计酵母菌数量时应采取的方法是___法。将酵母菌数量变化绘制成曲线,该研究方法属于构建___模型。
(2)图1a点后引起酵母菌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可能是___(写出两种)。
(3)森林生物群落中,上层、中层、下层的植物种类不同,这种分布的差异主要与___这种非生物成分有关。森林中动物的分布取决于植物的分布,这是因为植物能为动物的生存提供___,而且动物的这种分布有利于减轻物种之间的___
(4)分析图2可知,第5年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___。调查期间种群数量最多和最少的年份分别是第___年和第___年。
2024-04-04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质量检测生物试题
9 .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有许多,如:样方法、标记重捕法、黑光灯诱捕法、去除取样法、红外触发相机拍摄、粪便特征分析等。回答下列问题:
(1)标记重捕法适用于___________的动物,用不同网眼大小的渔网进行初捕和重捕,假设每条鱼捕获的概率相等,且重捕与初捕的概率相等,在以下表格的情况中,估算出的鱼种群数量与实际种群数量相比会如何变化。
初捕用大网眼渔网重捕用大网眼渔网初捕用小网眼渔网重捕用小网眼渔网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
注:填“偏大”“偏小”或“接近”。
(2)使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选取样方时应注意的主要事项有:_______(答出2点即可)。
(3)在用血细胞计数板(2mm×2mm方格)对某一稀释50倍样品进行计数时,发现在一个计数室内(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mm)酵母菌平均数为16个,据此估算10mL培养液中有酵母菌_______个。
(4)去除取样法是在一个封闭的种群中,随着连续地捕捉,种群数量逐渐减少,通过减少种群的数量,来估计种群的大小。假定种群的数量是稳定的,每一动物的受捕率不变,对动物进行随机取样捕获,并去除,连续捕获若干次,种群因被捕获而减少,则逐日捕获的个体数与捕获积累数呈线性关系,回归线与X轴相交点即为种群的大小。假如在某田块(120m2)连续捕虫若干次,由此估算出该昆虫种群平均密度大约是___________只/m2。注:根据统计数据构建的数学模型是y=-0.25x+90,其中y表示每次捕获数,x表示捕获累积数。
2024-04-04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3月上进联考生物试卷
10 . 某兴趣小组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将酵母菌接种到装有10mL液体的试管中,通气培养并定时取样计数,实验结果如下表。图甲曲线A、B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酵母菌培养的结果;图乙表示根据每天统计的酵母菌的数量,计算其λ值(λ=当天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天种群个体数量)并绘制的曲线,完成下列问题:
试管编号培养液/mL无菌水/mL酵母菌液/mL温度/℃
A100.128
B100.15
C100.128

(1)在实验室中,检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方法是______。检测时,若视野中酵母菌数量过多难以计数,则应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该实验目的是探究______对酵母菌种群动态变化的影响。
(2)图甲中t1时两批次培养的种内斗争的强度、种群增长速率以及t2时两批次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剩余量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填“A>B”“A<B”或“A=B”)
(3)图乙中 ______(填字母)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该点过后酵母菌种群数量将______(填增加、稳定或减少)。
2024-04-04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蚌埠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