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7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十一年八月,甲子,上谓侍臣曰:“上封事者皆言朕游猎太频。今天下无事,武备不可忘,朕时与左右猎于后苑,无一事烦民,夫亦何伤!”魏征曰:“先王惟恐不闻其过陛下既使之上封事止得恣其陈述苟其言可取固有益于国若其无取亦无所损”上曰:“公言是也。”皆劳而遣之。

上猎于洛阳苑,有群豕突出林中,上引引四发,殪四豕。有豕突前,及马镫;民部尚书店俭投马搏之,上拔剑斩豕,顾笑曰:“天策长史不见上将击贼邪,何惧之甚!”对曰:“汉高祖以马上得之,不以马上治之;陛下以神武定四方,岂复逞雄心于一兽!”上悦,为之罢猎,寻加光禄大夫。

安州都督吴王恪数出畋猎,颇损居人;侍御史柳范奏弹之。丁丑,恪坐免官,削户三百。上曰:“长史权万纪事吾儿,不能匡正,罪当死。”柳范曰:“房玄龄事陛下,犹不能止畋猎,岂得独罪万纪?”上大怒,拂衣而入。久之,独引范谓曰:“何面折我!”对曰:“陛下仁明,臣不敢不尽愚直。”上悦。

贞观十二年八月,甲寅,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徵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贞观十三年五月,旱。甲寅,诏五品以上上封事。魏征上疏,以为:“陛下志业,比贞观之初,渐不克终者凡十条。”其间一条,以为:“顷年以来,轻用民力。乃云:‘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自古未有因百姓逸而败、劳而安者也。此恐非兴邦之至言。”上深加奖叹,云:“已列诸屏障,朝夕瞻仰,并录付史官。”仍赐徵黄金十斤,厩马二匹。

(摘编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一》)


【注】①武德中,帝开天策上将府,以唐俭为长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王惟恐不闻其过/陛下既使之上封事/止得恣其陈述/苟其言可取/固有益于国/若其无取/亦无所损/
B.先王惟恐不闻其/过陛下既使之上封/事止得恣其陈述/苟其言/可取固有益/于国若其无取/亦无所损/
C.先王惟恐不闻其过/陛下既使之上封/事止得恣其陈述/苟其言/可取固有益于国/若其无取/亦无所损/
D.先王惟恐不闻其/过陛下既使之上封事/止得恣其陈述/苟其言可取/固有益/于国若其无取/亦无所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事: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露,用皂囊封缄,故称。
B.侍御史:古代官名,朝官的高级官员犯法可以直接弹劾,或者会集体弹劾。
C.四海:古代认为中国四周环海,因而称四方为“四海”。泛指全国或全世界。
D.五品:文中指九品官阶第五级,也指古代功绩的勋、劳、功、伐、阅五种名目。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现在天下太平,带几个身边的人到后苑射猎,没有一件事烦扰了百姓,这对百姓没有什么坏处。
B.民部尚书唐俭进谏有方,借太宗杀掉一只野猪的事,巧妙地告诉了唐太宗马上得天下,却不以马上治天下的道理。
C.唐太宗的儿子吴王李恪因多次出外游猎,对当地居民造成损害被柳范弹劾免官,太宗十分生气,要对柳范治罪。
D.魏征对唐太宗频繁调用民力颇有看法,他认为自古以来没有因百姓安逸而致败亡,也没有因百姓劳苦而达到天下安定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房玄龄事陛下,犹不能止畋猎,岂得独罪万纪?
(2)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薛聪,字延智,方正有理识,善自标致,不妄游处。虽在暗室,终日矜庄,见者莫不懔然加敬。博览坟籍,精力过人,至于前言往行,多所究悉。词辩占对,尤是所长。遭父忧,庐于墓侧,哭泣之声,酸感行路。友于笃睦,而家教甚严,诸弟虽昏宦,恒不免杖罚,对之肃如也。未弱冠,州辟主簿。

太和十五年,释褐著作佐郎。于时,孝文留心氏族,正定官品,士大夫解巾,优者不过奉朝请,聪起家便佐著作,时论美之。后迁书侍御史,凡所弹劾,不避强御,孝文或欲宽宥者,聪辄争之。帝每云:朕见薛聪,不能不惮,何况诸人也?自是贵戚敛手。累迁直阁将军,兼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直阁如故。聪深为孝文所知,外以德器遇之,内以心膂为寄。亲卫禁兵,委总管领,故终太和之世,恒带直阁将军。群臣罢朝之后,聪恒陪侍帷幄,言兼昼夜。时政得失,预以谋谟,动辄匡谏,事多听允。而重厚沈密,外莫窥其际。帝欲进以名位,辄苦让不受,帝亦雅相体悉,谓之曰:卿天爵自高,固非人爵之所荣也。又除羽林监。帝曾与朝臣论海内姓地人物,戏谓聪曰:世人谓卿诸薛是蜀人,定是蜀人不?聪对曰臣远祖广德世仕汉朝时人呼为汉臣九世祖永随刘备入蜀时人呼为蜀臣今事陛下是虏非蜀也。帝抚掌笑曰:卿幸可自明非蜀,何乃遂复苦朕?聪因投戟而出。帝曰:薛监醉耳。其见知如此。

二十三年,从驾南征,兼御史中尉。及宣武即位,除都督、齐州刺史,政存简静。卒于州,吏人追思,留其所坐榻以存遗爱。赠征虏将军、华州刺史,谥曰简懿侯。魏前二年,重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延州刺史。

(节选自《北史·薛聪传》


【注】①天爵:天然的爵位。指高尚的道德修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聪对曰/臣远祖广德世/仕汉朝/时人呼为汉/臣九世祖永/随刘备入蜀/时人呼为蜀/臣今事陛下/是虏非蜀也
B.聪对曰/臣远祖广德/世仕汉朝/时人呼为汉/臣九世祖永/随刘备入蜀/时人呼为蜀臣/今事陛下/是虏非蜀也
C.聪对曰/臣远祖广德世/仕汉朝/时人呼为汉/臣九世祖永/随刘备入蜀/时人呼为蜀臣/今事陛下/是虏非蜀也
D.聪对曰/臣远祖广德/世仕汉朝/时人呼为汉/臣九世祖永/随刘备入蜀/时人呼为蜀/臣今事陛下/是虏非蜀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女成年时要行冠礼,戴上表示已经成人的帽子,而“弱冠”就是还没有成年。
B.“释褐”通常是指脱去平民衣服,开始担任官职;有时也指新考中的进士被授予官职。
C.“人爵”是与天爵相对而言的,它是指尘世人们所封的爵位,例如国君所赐的公、侯等。
D.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为海所环抱,因而称国境以内为“海内”,国境以外为海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聪为人清高,博学多才。他很看高自己,不随便与人交往;他阅读了大量的古代典籍,深入研究前人的言行,擅长辞藻辩驳与应对。
B.薛聪官运亨通,敢于直谏。他被当时的人称赞,因此被朝廷任命为著作佐郎,起点很高;他任书侍御史,敢于弹劾豪强,连孝文帝都敬畏他。
C.薛聪深得信任,受到重用。他被孝文帝视为心腹,总是陪伴侍卫在其身边参与谋划;他长期担任直阁将军,宣武帝登基后又任都督等职。
D.薛聪任性而为,受人尊重。当皇上戏问他是否为蜀人时,他扔了手中的戟后出去;当他在齐州去世后,官民因怀念他而留下他的坐榻。
4.把课本中的句子以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2)后迁书侍御史,凡所弹劾,不避强御,孝文或欲宽宥者,聪辄争之。
2022-03-26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冬十月,刘仁恭求救于李克用,前后百余辈。李克用恨仁恭返覆,竟未之许。其子存勖谏曰:今天下之势,归朱温者什七八,自河以北,能为温患者,独我与幽、沧耳!今幽、沧为温所困,我不与之并力拒之,非我之利也。夫为天下者不顾小怨,且彼尝困我而我救其急,以德怀之,乃一举而名实附也克用以为然,与将佐谋召幽州兵与攻潞州,曰:于彼则可以解围,于我则可以拓境。乃许仁恭和,召其兵。二年春正月,晋王病笃。命其弟克宁等立其子存勖为嗣,曰:此子志气远大,必能成吾事,尔曹善教导之。辛卯,晋王谓克宁等曰:以亚子累汝。言终而卒。将吏欲谒见存勖,存勖方哀哭,久未出。张承业入谓存勖曰:大孝在不坠基业,多哭何为?因扶存勖出,袭位为河东节度使、晋王。四月丙午,晋王与诸将谋曰:上党,河东之藩蔽。无上党,是无河东也。闻吾新立以为童子未闲军旅必有骄怠之心若简精兵倍道趣之出其不意破之必矣此取威定霸之举不可失也晋王大阅士卒,以前昭义节度使丁会为都招讨使。甲子,帅周德威等发晋阳。五月辛未,晋王伏兵三垂冈下。诘旦,大雾,进兵直抵夹寨,梁军无斥候,不意晋兵之至,将士尚未起,军中惊扰。晋王命周德威、李嗣源分兵为二道,填堑烧寨,鼓噪而入。梁兵大溃,南走。(梁)帝闻夹寨不守,不大惊,既而叹曰:生子当如李亚子,克用为不亡矣!晋王归晋阳,休兵行赏,命州县举贤才,黜贪残,宽租赋,抚弧穷,伸冤滥,禁奸盗,境内大治。晋王劳军于魏县,因帅百余骑循河而上,觇刘鄩营。会天阴晦,鄩伏兵五千于河面丛林间,鼓噪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会李存审救兵至,乃得免。从骑皆曰:适足使敌人见大王之英武耳。同光无车,晋王筑坛于魏州,即皇帝位,国号大唐。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后唐灭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闻吾新立/以为童子未闲/军旅必有骄怠之心/若简精兵倍道/趣之出其不意/破之必矣/此取威定霸之举/不可失也/
B.闻吾新立/以为童子未闲军旅/必有骄怠之心/若简精兵倍道/趣之出其不意/破之必矣/此取威定霸之/举不可失也/
C.闻吾新立/以为童子未闲军旅/必有骄怠之心/若简精兵倍道趣之/出其不意/破之必矣/此取威定霸之举/不可失也/
D.闻吾新立/以为童子未闲/军旅必有骄怠之心/若简精兵倍道趣之/出其不意/破之必矣/此取威定霸之/举不可失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幽州,古代地名,隋唐时是北方的军事重镇、交通中心和商业都会。
B.甲子,古代常用计时单位,由天干和地支组成,文中“甲子”指甲子年。
C.朔,农历每月初一,古人常以月相来判断日期,月相有“晦朔弦望”。
D.斥候,即侦察兵,分为骑兵和步兵两种,一般由行动敏捷的军士担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仁恭被围困,向李克用求救。李存勖虑深思远,尽管刘仁恭是反复之人,他仍然劝父亲为其解围。
B.李克用于临终前将李存勖托付给众臣。李存助身负众望,在部属的劝说下,止住丧父之痛,继承了晋王之位。
C.李存勖率军来到晋阳之后奖励功臣,征召贤人,惩罚贪官酷吏,赏罚分明,安抚百姓,使境内安定太平。
D.李存勖亲临前线侦察,利用地形与气候,大破数以万计梁军;虽然遭遇伏击却毫无惧色,最终凭一己之力突出重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彼尝困我而我救其急,以德怀之,乃一举而名实附也。
(2)此子志气远大,必能成吾事,尔曹善教导之。
2022-03-15更新 | 218次组卷 | 3卷引用:2022届广西壮族自治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欧阳修乞致仕,冯京请留之,安石曰:“修附丽韩琦,以琦为社稷臣。如此人,在一郡则坏一郡,在朝廷则坏朝廷,留之安用?”乃听之。富弼以格青苗解相,安石谓不足以阻奸,至比之于鲧。唐垌本以安石引荐为谏官,因奏对极论其罪,谪死。文彦博言市易与下争利,致华岳山崩。安石曰:华山之变殆天意为小人发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遏其奏出彦博守魏吕公著、韩维,安石藉以立声誉者也;欧阳修、文彦博,荐己者也;富弼、韩琦,用为侍从者也;司马光、范镇,交友之善者也:悉排斥不遗力。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有删改)

(二)

执政以河朔旱伤,国用不足,乞南郊勿赐金帛。诏学士议,光与王珪、王安石同见,光曰:“救灾节用,宜自贵近始,可听也。”安石曰:“常衮辞堂馔,时以为衮自知不能,当辞位不当辞禄。且国用不足,非当世急务,所以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光曰:“善理财者,不过箕敛尔。”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此盖桑弘羊欺武帝之言,太史公书之以见其不明耳。”争议不已。帝曰:“朕意与光同,然姑以不允答之。”

安石得政,行新法,光疏其利害。迩英殿进读,讲至曹参代萧何事,帝曰:“汉常守萧何之法不变,可乎?”对曰:“宁独汉也,使三代之君常守禹、汤、文、武之法,虽至今存可也。汉武取高帝约束纷更,盗贼半天下;元帝改孝宣之政,汉业遂衰。由此言之,祖宗之法不可变也。”

帝欲用光,访之安石。安石曰:“光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与国论,此消长之大机也。光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韩信立汉赤帜,赵卒气夺,今用光,是与异论者立赤帜也。”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有删改)


【注】①青苗:青苗即青苗法,下文中的“市易”也即“市易法”,都是王安石的变法措施。②堂馔:唐宋时政事堂准备的公用膳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华山之变殆天意为/小人发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遏其奏出/彦博守魏/
B.华山之变/殆天意为小人发/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遏其奏/出彦博守魏/
C.华山之变/殆天意为小人发/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遏其奏/出彦博守魏/
D.华山之变殆天意为/小人发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遏其奏出/彦博守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仕,官员年老辞官退休,一般退休的年龄为七十岁,如有病患则可提前退休。
B.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时君主常常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C.华岳指西岳华山,五岳之一,与东岳泰山、北岳衡山、中岳嵩山、南岳恒山合称五岳。
D.南郊,封建社会郊祀的一种,古代天子在京都南面的郊外筑圜丘以祭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富弼因为阻挠施行青苗法被解除了宰相职务,王安石说这不足以阻止奸邪小人,甚至把富弼和办事不力的人作比。
B.欧阳修曾经提携过王安石,他请求致仕,王安石却不挽留;富弼、韩琦是王安石曾追随过的人,为了变法王安石也加以排斥。
C.王安石认为司马光的才能不足以危害政治,只是一旦让其身处高位,那么对变法持不同意见的人会依附他。
D.王安石与司马光因变法立场不同,两人为此争议不休,神宗说同意司马光的意见,但不会给予司马光答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唐埛本以安石引荐为谏官,因奏对极论其罪,谪死。
(2)此盖桑弘羊欺武帝之言,太史公书之以见其不明耳。
5.王安石与司马光就变法产生严重分歧,司马光不支持王安石变法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述。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有司上言皇太子当冠,用二月吉,请追兵备仪仗。上曰:东作方兴,宜改用十月。少傅萧瑀奏:阴阳不若二月。上曰:吉凶在人。若动依阴阳,不顾礼义,吉可得乎!循正而行,自与吉会。农时最急,不可失也。

隋末,中国人多没于突厥,及突厥降,上遣使以金帛赎之。五月,乙丑,有司奏,凡得男女八万口。秋,八月,甲辰,遣使诣高丽,收隋氏战亡骸骨,葬而祭之。九月,上修仁寿宫,更命曰九成宫。又将修洛阳宫,民部尚书戴胄表谏,以乱离甫尔,百姓弊,帑藏空虚,若营造不已,公私劳费,殆不能堪!上嘉之曰:戴胄于我非亲,但以忠直体国,知无不言,故以官爵酬之耳。久之,竟命将作大匠窦璡修洛阳宫,凿池筑山,雕饰华靡。上遽命毁之,免官。

初,上令群臣议封建,魏征议以为:若封建诸侯,则卿大夫咸资俸禄,必致厚敛。又,京畿赋税不多,所资畿外,若尽以封国邑,经费顿阙。又,燕、秦、赵、代俱带外夷,若有警急,追兵内地,难以奔赴。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运祚修短,定命自天,尧、舜大圣,守之而不能固;汉、魏微贱,拒之而不能却。今使勋戚子孙皆有民有社,易世之后,将骄淫自恣,攻战相残,害民尤深。不若守令之迭居也。中书侍郎颜师古以为:不若分王诸子勿令过大间以州县杂错而居互相维持使各守其境协力同心足扶京室为置官寮皆省司选用法令之外,不得擅作威刑,朝贡礼仪,具为条式。一定此制,万世无虞。十一月,诏:皇家宗室及勋贤之臣,宜令作镇藩部,贻厥子孙,非有大故,毋或黜免,所司明为条例,定等级以闻。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唐纪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若分王诸子/勿令过/大间以州县/杂错而居/互相维持/使各守其境/协力同心/足扶京室为/置官寮/皆省司选用/
B.不若分王诸子/勿令过大/间以州县/杂错而居/互相维持/使各守其境/协力同心/足扶京室/为置官寮/皆省司选用/
C.不若分王/诸子勿令过大/间以州县/杂错而居/互相维持/使各守其境/协力同心/足扶京室/为置官/寮皆省司选用/
D.不若分王/诸子勿令过大/间以州县/杂错而居/互相维持/使各守其境/协力同心/足扶京室为/置官寮/皆省司选用/
2.有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阳,根据四时、方位、星象等来推测吉凶的数术,是古代朴素辩证唯物的哲学思想。
B.乙丑,为干支之一,干支是记年月日时的古老历法,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
C.礼部,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官员升迁之法,长官为礼部尚书,侍郎是辅佐尚书主官的人。
D.朝贡,一方将财富以某种形式给予另一方,表示顺从或者结盟,这些礼物被称为贡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关部门请求在二月吉日为皇太子行冠礼,遭到唐太宗的反对;唐太宗认为二月耕作刚刚开始,不能耽误农耕,应当改用十月。
B.唐太宗有仁德。突厥投降时,唐太宗派人用金银财物赎回隋朝末年被突厥抢掠去的中原汉人,到了五月,共计赎回男女八万人。
C.唐太宗修缮仁寿宫后,打算修筑洛阳宫,戴胄上表劝谏,受到唐太宗的称赞。后来,将作大匠窦璡擅自修筑洛阳宫,被罢免官职。
D.讨论分封诸王时,魏征等大臣各抒己见,唐太宗下诏命令皇室宗亲以及勋贵大臣担任地方长官,可传给其子孙,不得随意黜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乱离甫尔,百姓弊,帑藏空虚,若营造不已,公私劳费,殆不能堪!
(2)今使勋戚子孙皆有民有社,易世之后,将骄淫自恣,攻战相残,害民尤深。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人也。少孤,性豁荡,不修仪检,年十四五犹未知书,诸兄每忧之。然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每至田舍,散谷帛以周贫乏,乡党宗族以是重之。后乃博览书记,该涉古今,往来京师,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侨居阳平。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薄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逖、琨并有英气。及京师大乱,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以所乘车马载同行老疾,躬自徒步,药物衣粮与众共之,又多权略,是以少长咸宗之,推逖为行主。逖以社稷倾覆,常怀振复之志。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进说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藩王争权,自相诛灭,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原。大王诚能发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主,庶几国耻可雪,愿大王图之。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禀,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屯于江阴,起冶铸兵器,得二千余人而后进。逖爱人下士,虽疏交贱隶,皆恩礼遇之,由是黄河以南尽为晋土。躬自俭约,劝督农桑,克己务施,不畜资产,子弟耕耘,负担樵薪,又收葬枯骨,为之祭醊,百姓感悦。尝置酒大会,耆老中坐流涕曰:吾等老矣!更得父母,死将何恨!其得人心如此。故刘琨与亲故书,盛赞逖威德。诏进逖为镇西将军。俄卒于雍丘,时年五十六。豫州士女若丧考妣,谯梁百姓为之立祠。册赠车骑将军。

(节选自《晋书·祖逖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薄/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B.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薄/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C.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薄/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D.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薄/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社为谷神,稷为土神,古代君主要祭祀社稷,故用来代指国家。
B.刺史,本是负责监察的官员,后成为州的最高军事行政长官。
C.耆老,原指七八十岁的老人,特指德行高尚受人尊敬的老人。
D.立祠,指给本家族中死去的长辈立祠堂、宗庙,用以祭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逖性情豁达直爽。他轻视财物,好行侠仗义,慷慨大方而崇尚气节;往来京师,见过他的人都说他具有辅佐君王治理天下的才能。
B.祖逖具有政治头脑。他认为晋朝的变乱是因宗室藩王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而非君主无道使臣下怨恨叛乱。
C.祖逖常怀振复之志。他向皇帝进言,受到赏识,皇帝支持他北伐,给他一千人的粮食,三千匹布,以及铠甲兵器,让他自己招募士兵。
D.祖逖深得百姓爱戴。他不分贵贱,礼待他人,严于律己,积极发展农业生产,不储备资产;他死后,豫州百姓就像自己父母去世一样悲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至田舍,散谷帛以周贫乏,乡党宗族以是重之。
(2)大王诚能发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主,庶几国耻可雪,愿大王图之。
5.祖逖为何让谯、梁等地的百姓为他建立了祠庙?请根据文章内容加以概括。
2022-03-07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普通高中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薛聪,字延智,方正有理识,善自标致,不妄游处。虽在暗室,终日矜庄,见者莫不懔然加敬。博览坟籍,精力过人,至于前言往行,多所究悉。词辩占对,尤是所长。遭父忧,庐于墓侧,哭泣之声,酸感行路。友于笃睦,而家教甚严,诸弟虽昏宦,恒不免杖罚,对之肃如也。未弱冠,州辟主簿。

太和十五年,释褐著作佐郎。于时,孝文留心氏族,正定官品,士大夫解巾,优者不过奉朝请,聪起家便佐著作,时论美之。后迁书侍御史,凡所弹劾,不避强御,孝文或欲宽宥者,聪辄争之。帝每云:朕见薛聪,不能不惮,何况诸人也?自是贵戚敛手。累迁直阁将军,兼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直阁如故。聪深为孝文所知,外以德器遇之,内以心膂为寄。亲卫禁兵,委总管领,故终太和之世,恒带直阁将军。群臣罢朝之后,聪恒陪侍帷幄,言兼昼夜。时政得失,预以谋谟,动辄匡谏,事多听允。而重厚沈密,外莫窥其际。帝欲进以名位,辄苦让不受,帝亦雅相体悉,谓之曰:卿天爵自高,固非人爵之所荣也。又除羽林监。帝曾与朝臣论海内姓地人物,戏谓聪曰:世人谓卿诸薛是蜀人,定是蜀人不?聪对曰臣远祖广德世仕汉朝时人呼为汉臣九世祖永随刘备入蜀时人呼为蜀臣今事陛下是虏非蜀也。帝抚掌笑曰:卿幸可自明非蜀,何乃遂复苦朕?聪因投戟而出。帝曰:薛监醉耳。其见知如此。

二十三年,从驾南征,兼御史中尉。及宣武即位,除都督、齐州刺史,政存简静。卒于州,吏人追思,留其所坐榻以存遗爱。赠征虏将军、华州刺史,谥日简懿侯。魏前二年,重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延州刺史。

(节选自《北史·薛聪传》)


【注】①天爵:天然的爵位。指高尚的道德修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聪对曰/臣远祖广德世/仕汉朝/时人呼为汉/臣九世祖永/随刘备入蜀/时人呼为蜀/臣今事陛下/是虏非蜀也
B.聪对曰/臣远祖广德/世仕汉朝/时人呼为汉/臣九世祖永/随刘备入蜀/时人呼为蜀臣/今事陛下/是虏非蜀也
C.聪对曰/臣远祖广德世/仕汉朝/时人呼为汉/臣九世祖永/随刘备入蜀/时人呼为蜀臣/今事陛下/是虏非蜀也
D.聪对曰/臣远祖广德/世仕汉朝/时人呼为汉/臣九世祖永/随刘备入蜀/时人呼为蜀/臣今事陛下/是虏非蜀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女成年时要行冠礼,戴上表示已经成人的帽子,而“弱冠”就是还没有成年。
B.“释褐”通常是指脱去平民衣服,开始担任官职;有时也指新考中的进士被授予官职。
C.“人爵”是与天爵相对而言的,它是指尘世人们所封的爵位,例如国君所赐的公、侯等。
D.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为海所环抱,因而称国境以内为“海内”,国境以外为海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聪为人清高,博学多才。他很看高自己,不随便与人交往;他阅读了大量的古代典籍,深入研究前人的言行,擅长辞藻辩驳与应对。
B.薛聪官运亨通,敢于直谏。他被当时的人称赞,因此被朝廷任命为著作佐郎,起点很高;他任书侍御史,敢于弹劾豪强,连孝文帝都敬畏他。
C.薛聪深得信任,受到重用。他被孝文帝视为心腹,总是陪伴侍卫在其身边参与谋划;他长期担任直阁将军,宣武帝登基后又任都督等职。
D.薛聪任性而为,受人尊重。当皇上戏问他是否为蜀人时,他扔了手中的戟后出去;当他在齐州去世后,官民因怀念他而留下他的坐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遭父忧,庐于墓侧,哭泣之声,酸感行路。
(2)后迁书侍御史,凡所弹劾,不避强御,孝文或欲宽宥者,聪辄争之。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乃燕,性谦和,好学,以贤能称。速浑察既薨,宪宗择于诸子,命乃燕袭爵。乃燕力辞曰:“臣有兄忽林池当袭。”帝曰:“朕知之,然柔弱不能胜。”忽林池亦固让,乃燕顿首涕泣力辞,不得命。既而曰:“若然,则王爵必不敢受,愿代臣兄行军国之事。”于是忽林池袭为国王,事无巨细,必与乃燕谋议,剖决精当,无所拥滞。世祖在潜藩,常与论事。乃燕敷陈大义,又明习典故。世祖谓左右曰:“乃燕后必可大用。”因号之曰薛禅,犹华言大贤也。乃燕虽居显要,而小心谨畏,每诲群从子弟曰:“先世从太祖皇帝出入矢石间,被坚执锐,斩将搴旗,勤劳四十余年,遂成功名。以故一家蒙恩深厚,可谓极矣。慎勿骄惰,以堕先王之名,尔曹戒之。”病卒。世祖闻之,为之悲悼。至正八年,赠中奉大夫、辽阳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追封鲁郡公。子二人:曰硕德,曰伯颜察儿。

硕德,通敏有干才。世祖即位,入宿卫,典朝仪,后同知通政院事。尝言辽东斡拙、吉烈灭二种民数为寇,宜遣近臣谕之。帝方难其人,佥曰:“惟硕德元勋世胄,可使。”帝深然之以问硕德对曰先臣从太祖皇帝定天下不辞险艰以立勋业陛下不以臣年少愚戆愿请行帝大喜赐御衣锡燕以行硕德至,集诸万户陈兵冲要,诘其渠魁诛之。胁从者皆降。帝大悦,赏赉有差。后从征乃颜及使西域,屡建殊勋。卒,赠推忠宣惠宁远功臣,谥忠敏,加赠资善大夫、岭北等处行中书省右丞、上护军,追封鲁郡公。

(节选自《元史·乃燕硕德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深然之/以问硕德/对曰/先臣从太祖皇帝定天下/不辞险艰/以立勋业/陛下不以臣年少愚戆/愿请行/帝大喜/赐御衣/锡燕以行。
B.帝深然之/以问/硕德对曰/先臣从太祖/皇帝定天下不辞险艰/以立勋业/陛下不以臣年少愚戆/愿请行/帝大喜/赐御衣/锡燕以行。
C.帝深然之/以问/硕德对曰/先臣从太祖/皇帝定天下不辞险艰/以立勋业/陛下不以臣年少/愚戆愿请行/帝大喜/赐御衣/锡燕以行。
D.帝深然之/以问硕德/对曰/先臣从太祖皇帝定天下/不辞险艰/以立勋业/陛下不以臣年少/愚戆愿请行/帝大喜/赐御衣/锡燕以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袭爵指封建时代子孙承袭先代的爵位,分为世袭罔替(原爵承袭)和世袭(降等承袭)两种。
B.太祖是庙号,创基立业者都有庙号,其通常没有靠祖上基业,较近几代祖上也无显赫人物。
C.行中书省是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主要总领地方钱粮、兵事、屯种、漕运等军政重要事物。
D.追封是指死后而加封爵位。古代对逝者有一套认证和礼遇制度,如追赐爵、官,给予谥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燕性格谦和,素有贤能。速浑察死后,宪宗令乃燕承袭爵位,乃燕不肯接受,最终还是让兄长袭为国王。乃燕帮助兄长处理政事,精当及时,没有积压。
B.乃燕博学多识,见解精辟。世祖即位前,就常常与乃燕讨论国事,乃燕论事能把握精要之处,通晓典故,世祖因此称他为“薛禅”,认为他有“大贤”。
C.乃燕不骄不惰,小心谨畏。乃燕虽地位显要,但为人持稳,认为先世跟随太祖出生入死方才成就功名,全家厚蒙圣恩,行事不可骄惰,不可破坏太祖名声。
D.乃燕身先垂范,育儿成才。乃燕注重家庭教育,行事以身作则,他的儿子也很有才干,其子硕德办事得力,能挑重任,深得皇帝赏识重用,屡建功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忽林池亦固让,乃燕顿首涕泣力辞,不得命。
(2)硕德至,集诸万户陈兵冲要,诘其渠魁诛之。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房玄龄,临淄人。开皇中,皆谓隋祚方永,玄龄密白父曰:“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年十八,举进士。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太宗以燉煌公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一见如旧。公为秦王,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物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居府出入十年,军符府檄,或驻马即办,文约理尽,初不著稿。高祖曰:“若人机识,是宜委任。每为吾儿陈事,千里外犹对面语。”隐太子将有变,王召以方士服入,夜计事。事平,第功班赏,功第一,食邑千三百户。淮安王神通曰:“义师起,臣兵最先至,今玄龄以刀笔吏居第一,臣所未喻。”帝曰:“叔父兵诚先至,然未尝躬行阵劳。今玄龄有决胜帷幄、定社稷功,此萧何所以先诸将也。”居宰相积十五年,自以权宠隆极,累表辞位,诏不听。帝遣使谓曰:“让,诚美德也。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毋多让!”会伐辽,留守京师。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忧矣。”玄龄数上书劝帝,愿毋轻敌,久事外。晚节多病,玄龄顾诸子曰:“今天下事无不得,惟讨高丽未止,上含怒意决,群臣莫敢谏,吾而不言,抱愧没地矣!”遂上疏,帝得疏,曰:“是已危惙,尚能忧吾国事乎!”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无媢忌,闻人善,若己有之。明达吏治,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不以已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治家有法度,常恐诸子骄侈,乃集古今家诫,书为屏风,令各取一具,曰:“留意于此,足以保躬矣!汉袁氏累叶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

(节选自《新唐书·房玄龄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B.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C.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D.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考试的人,即殿试及第者。
B.幕府,古代军中将帅处理政务之地,用帐幕搭建,故称之,也泛指衙署。
C.刀笔吏,指文职官员或掌管文案的官吏,因为古代读书人常用刀和笔修改文字。
D.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各族,东戎、西夷、南狄、北蛮统称蛮夷或四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玄龄深得太宗信任。太宗巡行渭北时,房玄龄与太宗就一见如故;后来凡有战事房玄龄必定跟随,无一例外。
B.房玄龄为国尽心竭力。他不爱奇珍异宝,一心广揽贤才,为国效力,即使病重,也不忘为国事上书进言。
C.房玄龄才能卓尔不群。年轻时就被高孝基誉为国家的栋梁,在秦王府任职达十年之久,展现了他的才华。
D.房玄龄注重家风建设。房玄龄注重自身修养,见贤思齐,宽以待人,收集古今家训,警示诸子遵守法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人机识,是宜委任。每为吾儿陈事,千里外犹对面语。
(2)居宰相积十五年,自以权宠隆极,累表辞位,诏不听。
5.文中唐太宗两次把房玄龄比作汉朝名相萧何,各有怎样的目的?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太祖建隆元年,南唐主李景以御服、锦绮、金帛来贺即位。二年二月,唐迁都于豫章。八月甲辰,唐主景方议东还,以疾卒于南都。太子煜时留建康,遂即位。煜初名从嘉,聪悟好学,善属文,工书画,明音律。唐主酷信浮屠法,出禁中金钱,募人为僧。时都下僧及万人,皆仰给县官。僧有罪,命礼佛而释之。帝闻其惑,乃选少年有口辩者,南渡见唐主,论性命之说。唐主信重,谓之“一佛出世”,由是不复以治国守边为意。及南汉亡,惧甚,因上表乞去国号,改“南唐主”为“江南国主”,帝许之。五年二月,江南江都留守林仁肇密陈:“宋前已灭蜀,今又取岭南,道远师疲。愿假臣兵数万,自寿春径渡,复江北旧境。”江南主不听。帝忌仁肇威名,赂其侍者,窃取仁肇画像悬别室,引江南使者观之,曰:“仁肇将来降,先持此为信。”使者归,白江南主。江南主不知其间,鸩杀仁肇。帝欲伐江南而无名遣知制诰李穆谕江南主入朝江南主不从帝命梁迥复讽之入朝江南主不答。迥还,帝乃命曹彬为西南路行营都部署,将兵十万以伐之。彬等入辞,帝诫彬曰:“城陷之日,慎无杀戮。设若困斗,则李煜一门不可加害。”且以剑授彬曰:“副将而下,不用命者斩之!”彬入池州,败江南兵于铜陵,进次采石矶。八年二月,曹彬连破江南兵于白鹭洲、新林港。金陵孤城愈蹙,城陷。江南主率臣僚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煜素懦无断,既已降,必不能自引决。”煜治装毕,遂与其宰相汤悦等四十五人赴汴京。太宗太平兴国三年秋七月壬辰,陇西公李煜卒。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平江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欲伐江南/而无名/遣知制诰李穆谕/江南主入朝/江南主不从/帝命梁迥复讽之/入朝/
B.帝欲伐江南而无名/遣知制诰李穆谕江南主入朝/江南主不从/帝命梁迥复讽之入朝/
C.帝欲伐江南而无名/遣知制诰李穆谕/江南主入朝/江南主不从/帝命梁迥复讽之/入朝/
D.帝欲伐江南/而无名/遣知制诰李穆谕/江南主入朝/江南主不从/帝命梁迥复讽之入朝/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豫章,古代区划名称。指的是今天的南昌地区,是南昌的别称、古称。
B.礼佛,向佛礼拜。忏悔吾人所造之业,以为灭障消灾增加福慧的殊胜法门。
C.国号,国家的称号,行使国家主权的政权名。中国的第一个国号是“秦”。
D.行营,旧时指统帅出征时办公的营账或房屋,后指专设的军事机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宋的步步进逼,李景、李煜父子迁都躲避、去国号称臣都没有逃脱国家灭亡的命运,最终为宋所灭,身死异国他乡。
B.南唐皇帝崇奉佛法,从皇宫中拿出钱来奉养僧人,宋朝皇帝投其所好,使南唐皇帝不再以治理国家、固守边防为意。
C.宋朝皇帝贿赂林仁肇的侍从,偷来仁肇画像,在江南使者面前制造仁肇要投降的假象,离间南唐君臣,除掉了可怕的对手。
D.宋朝皇帝以召见李煜为名,借机发动对南唐的战争,但不准滥杀无辜,要求部属在不得已之时也不可伤害李煜及其家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闻其惑,乃选少年有口辩者,南渡见唐主,论性命之说。
(2)江南主率臣僚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
2022-02-25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广西名校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