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26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坐在椅子上——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放松,坐的姿势也多种多样。一般情况下,人们在久坐时,,比如出现弯腰弓背坐或蜷缩在沙发上的情况,此时腰椎局部受到的剪切力增大,久而久之,这些坐姿就可能造成腰背部肌肉韧带等软组织损伤,引起腰疼。

不仅如此,。久坐使机体活动减少、血流减慢,容易诱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并且增加患心血管病的概率。除此之外,久坐还会带来身体肥胖、机能退化等问题。

远离这些危害最有效的方法当然是避免久坐,建议坐30~40分钟就要站立活动一会儿。可以伸伸懒腰或者轻微旋转腰部,最好能出去转上一圈。另外,,尤其不要坐过低的座椅,最好是选择可调节的座椅,这样您就可以根据需要更改椅子的高度或靠背倾斜的角度,必要时可在腰部增加腰垫,保持腰部的正直。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请分别用一个疑问句给上面这段文字的第一段和第三段各加一个小标题。每个小标题不超过10个字。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德行:颜渊,闵子骞。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节选自《论语·先进》《论语·子路》)

材料二:

昔者,陈成恒相齐简公,欲为乱,惮齐邦鲍、晏,故徙其兵而伐鲁。鲁君忧也。孔子患之,乃召门人弟子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颜渊辞出,孔子止之。子路辞出,孔子止之。子贡辞出,孔子遣之。子贡南见吴王,谓吴王曰:“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为君恐。且夫救鲁,显名也,而伐齐,大利也。义在亡鲁,勇在害强齐而威申晋邦者,则王者不疑也。”吴王曰:“子待吾伐越而还。”子贡曰:“不可。君以伐越而还,即齐也亦私鲁矣。且大吴畏小越,如此,臣请东见越王,使之出锐师以从下吏,是君实空越,而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悦,乃行子贡。子贡东见越王,越王问曰:“此乃陋之邦,大夫乃至于此?”子贡曰:“今夫吴王有伐齐之志,君无惜重器,以喜其心,毋恶卑辞,以尊其礼,则伐齐必矣。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其骑士锐兵弊乎齐,重器羽旄尽乎晋,则君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悦。吴王果兴九郡之兵,而与齐大战于艾陵,大败齐师,陈兵不归,果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僇其相。故曰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是也。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中写出字母。
诸A侯B有C相D伐E者F尚G耻H之I今J鲁K父L母M之N邦O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方,文中指四方诸侯之国,与成语“四方之志”的“四方”意思不相同。
B.存,指保存,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字意思相同。
C.僻指地处偏远,与《琵琶行》中“浔阳地僻无音乐”的“僻”字意思相同。
D.卑辞指谦卑的言辞,“卑”与《送东阳马生序》中“非天质之卑”的“卑”字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的宰相陈成恒想兴兵作乱,但又忌惮齐国有鲍氏、晏氏,转而调遣军队去攻打鲁国,鲁国的国君很担心,孔子也为此忧心忡忡。
B.子贡出使吴国,希望吴王能出兵救鲁,讨伐齐国以获得大利,吴王答应等讨伐越国回来后去救鲁,子贡认为到那时鲁国早就亡国了。
C.子贡出使越国,劝说越王多方讨好吴王,以坚定吴王讨伐齐国的决心,认为齐晋同时出兵一定会击败吴军,越国就可借机灭掉吴国。
D.吴王大举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后又继续与晋国军队作战,结果为晋军所败。越王乘机兴兵渡江攻打吴国,成就了灭吴称霸功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为君恐。
(2)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
5.鲁国危难时,孔子的学生颜渊、子路(季路)、子贡先后请求出使,孔子只同意子贡出使,这是什么原因?
2023-10-07更新 | 308次组卷 | 21卷引用:广东省珠海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8月月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何当共剪西窗烛”表达了诗人的美好期许,那么诗中“剪烛”的目的是(     
A.把烛光调亮B.把烛光调暗C.把烛光熄灭D.把蜡烛剪断
2.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2023-09-21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珠海市一中平沙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黄昏里的男孩

余华

这天下午,秋天的阳光照耀着这个男孩,他的双手被反绑到了身后,绳子从他的脖子上勒过去,使他没法低下头去,他只能仰着头看着前面的路,他的身旁是他渴望中的水果,可是他现在就是低头望一眼都不可能了,因为他的脖子被勒住了。只要有人过来,就是顺路走过,孙福都要他喊叫:

我是小偷。

孙福坐在水果摊位的后面,坐在一把有靠背的小椅子里,心满意足地看着这个男孩。他不再为自己失去一只苹果而恼怒了,他开始满意自己了,因为他抓住了这个偷他苹果的男孩,也惩罚了这个男孩,而且惩罚还在进行中。他让他喊叫,只要有人走过来,他就让他高声喊叫,正是有了这个男孩的喊叫,他发现水果摊前变得行人不绝了。

很多人都好奇地看着这个喊叫中的男孩,这个被捆绑起来的男孩在喊叫我是小偷时如此卖力,他们感到好奇。于是孙福就告诉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告诉他们,他偷了他的苹果,他又如何抓住了他。如何惩罚了他,最后孙福对他们说:

我也是为他好。

孙福这样解释自己的话:我这是要让他知道,以后再不能偷东西。

说到这里,孙福响亮地问男孩:你以后还偷不偷?

男孩使劲地摇起了头,由于他的脖子被勒住了,他摇头的幅度很小,速度却很快。

你们都看到了吧?孙福得意地对他们说。

这一天的下午,男孩不停地喊叫着,他的嘴唇在阳光里干裂了,他的嗓音也沙哑了。到了黄昏的时候,男孩已经喊叫不出声音了,只有咝咝的摩擦似的声音,可是他仍然在喊叫着:

我是小偷。

走过的人已经听不清他在喊些什么了,孙福就告诉他们:

他是在喊‘我是小偷’。

然后,孙福给他解开了绳子。这时候天就要黑了,孙福将所有的水果搬上板车,收拾完以后,给他解开了绳子。孙福将绳子收起来放到了板车上时,听到后面扑通一声,他转过身去,看到男孩倒在了地上,他就对男孩说:

我看你以后还敢不敢偷东西?

说着,孙福骑上了板车,沿着宽阔的道路向前骑去了。男孩躺在地上。他饥渴交加,精疲力竭,当孙福给他解开绳子后,他立刻倒在了地上。孙福走后,男孩继续躺在地上,①他的眼睛微微张开着,仿佛在看着前面的道路,又仿佛是什么都没有看。男孩一动不动地躺了一会以后,慢慢地爬了起来,又靠着一棵树站了一会,然后他走上了那条道路,向西而去。

男孩向西而去,他瘦小的身体走在黄昏里,一步一步地微微摇晃着走出了这个小镇。有几个人看到了他的走去,他们知道这个男孩就是在下午被孙福抓住的小偷,但是②他们不知道他的名字,也不知道他来自何处,当然更不会知道他会走向何处

他们都注意到了男孩的右手,那中间的手指已经翻了过来,和手背靠在了一起,他们看着他走进了远处的黄昏,然后消失在黄昏里。

1.下列对文中人物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福心满意足地看着男孩,他不再因为苹果被偷而恼怒,他要让男孩付出更加沉重的代价。
B.孙福一遍又一遍地告诉路人男孩偷苹果的事情,是因为他意识到他拥有对男孩的裁判权力。
C.围观者们没有阻止孙福的行为,他们显然不是故意在为难孩子,而是为了正义,为了道德,为了良心。
D.男孩的右手中间的手指已经翻过来和手背靠在一起,此刻男孩的身心经历了非人的折磨。
2.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使小说更加接近真实,作者在作品中善于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来讲述故事。
B.作者用他的神来之笔,把复杂的问题简而化之,用冷静客观的笔锋为读者讲述一个最平凡不过的抓小偷的故事。
C.作者直接引用人物原话,故意把自己与故事人物和读者隔离,让读者实现凭借自己所见所闻完成对主题思想的构建过程。
D.小说如实转述孙福和围观者的直接对话,带给读者亲身经历的现场感,摒弃了他人间接引用话语时可能夹杂的再加工因素。
3.小说开头描写男孩被捆绑的细节有重要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文中两处划横线的句子含义深刻,请结合小说内容分别加以分析。
5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岁月如歌,班主任李老师的音容笑貌在我与其分别二十多年后仍然常常在我耳边回响。
B.中学生写作文,要细心观察各种事物,各种现象,要有真情,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C.西江机场建设全面提速,力争实现年底试飞目标,向自治区成立60周年献礼。
D.目前,我国各方面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6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有效的沟通应该是言简意赅的,也就是用最少的话把意思表达清楚。
B.她性格孤僻,常常妄自菲薄,大家都认为她是一个特别自负的人。
C.一年一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对社会的引导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D.他担任村官以来,一直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2023-09-20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珠海市一中平沙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容易(0.94) |
7 . 下列词语的字形及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花(bāo)       然(chàng)   (gù)    不齐(cī)
B.确(záo)        护(pi)            (lán)        不惊(dàn)
C.然(mò)        (xiāo)        恿(sǒng)       而枕(gōng)
D.职(chèng)    待(nüè)       (chǔ)      轻怕重(niān)
2023-09-20更新 | 20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珠海市一中平沙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项羽

(南宋)陆游

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

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是写项羽的人、马,用“八尺”和“千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项羽的威猛形象。
B.第二句虽然语气平淡,是具体的叙事,写出了项羽单枪匹马、勇冠三军、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
C.第三句写出了范增虽然尽力为项羽出谋划策但是项羽一意孤行,纵使范增再有才能也无处施展。
D.诗歌运用对比手法,把项羽的英雄形象与他的乌江自刎形成对比,强化了诗人情感。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2023-09-11更新 | 292次组卷 | 45卷引用:广东省珠海市北师大珠海分校附属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契诃夫

这时候已经是晚上十点钟,一轮明月照着花园。娜佳看见大厅里饭桌上正在摆小吃,祖母穿着华丽的绸衫在忙这忙那。隔着窗子望过去,母亲在傍晚的灯光下,显得很年轻。

花园里安静,凉快,宁静的黑影躺在地上。人可以听见远处有些青蛙呱呱的叫声。现在有五月的气息了,可爱的五月啊!你深深地呼吸着,热切地想着:眼下,不是在这儿,而是在别的什么地方,在天空底下,在树木上方,远在城外,在田野上,在树林里,春天的生活正在展开,神秘、美丽、丰富、神圣。

娜佳,已经二十三岁了。她从十六岁起就热切地盼望着出嫁,现在总算做了安德烈·安德烈伊奇的未婚妻,这个青年现在正站在窗子里面。她喜欢他,婚期已经定在七月七日,可是她并不高兴,夜里也睡不好,兴致提不起来⋯⋯不知什么缘故,她觉得整个生活似乎会永远像现在这样过不下去,没有变化,没有尽头!

有一个人从正房走出来,在门廊上站住。这人是萨沙。他是从莫斯科来到她们家里做客的。很久以前,祖母的一个远亲,常到她们家来请求周济。她有个儿子名叫萨沙。不知什么缘故,大家都说他是出色的画家。

“我正坐在这儿,瞧着妈妈,”娜佳说,“从这儿看过去,她显得那么年轻!”

“是的,她很好⋯⋯”萨沙同意道,“可是⋯⋯怎么跟您说好呢?这儿的人什么事都不做。您母亲一天到晚走来走去,奶奶也什么事都不做,您也一样。您的末婚夫也是什么事都不做。”

等他们走进大厅,大家已经坐下来吃晚饭了。祖母长得很胖,相貌难看,说话很响,凭她说话的声音和口气可以看出她是一家之长。她的财产包括集市上好几排的商店和这所有圆柱和花园的旧式房子,可是她每天早晨祷告,求上帝保佑她别受穷。娜佳的母亲,尼娜·伊万诺芙娜,生着金黄色头发,腰身束得很紧,戴着夹鼻眼镜,每个手指头上都戴着钻石戒指。安德烈·安德烈伊奇,娜佳的未婚夫,是一个丰满而漂亮的青年。他们三个人正在谈催眠术。

晚饭以后,安德烈·安德烈伊奇拉小提琴,尼娜·伊万诺芙娜弹钢琴为他伴奏。十年以前,他从大学毕业,可是从来没在任何地方做过事,也没有固定的工作。

后来,钟敲十二下,大家开始告辞。

娜佳醒来的时候,大概是两点钟。娜佳在床上坐起来,想心事。

“滴克搭克,滴克搭克⋯⋯”守夜人懒洋洋地敲着,“滴克搭克⋯⋯

“我的上帝啊,为什么我这样苦恼!”也许每个新娘在婚前都有这样的感觉吧。谁知道呢!要不然这是萨沙的影响?

时间过得很慢。下午两点钟,他们坐下来吃午饭。萨沙说:“您要出去念书才好!只有受过教育的、神圣的人才是有趣味的人,也因有他们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你们这种游手好闲的生活是多么不干净,多么不道德。您的母亲,您的祖母,什么事也不做,那就是说别人在为你们工作,你们在吞吃别人的生命,难道这样干净吗,不肮脏吗?”

娜佳想说:“不错,这话是实在的。”她还想说她自己也明白,可是眼泪涌上她的眼眶,她就回到自己房间里去了。

将近傍晚,安德烈·安德烈伊奇来了,照例拉了很久的小提琴。

如同前一天夜里一样,天刚刚亮,娜佳就醒了。她睡不着,心神不宁。她坐起来,把头抵在膝盖上,想到她的未婚夫,想到她的婚礼⋯⋯她想起母亲并不爱她那已经去世的丈夫,现在她一无所有,完全靠她婆婆,也就是奶奶过活。她其实是个普通的、平凡的、不幸的女人。

“不过,还是不想的好,还是不想的好⋯⋯”她小声说,“我不应该想这些。”

“滴克搭克⋯⋯”守夜人在远远的什么地方打更,“滴克搭克⋯⋯滴克搭克⋯⋯”

时间过得很快。“昨天萨沙责备我什么事也不做,”安德烈·安德烈伊奇说,“他的话对极了!我什么事也不做,而且也做不了。这是什么缘故?就联想到将来有一天,我也许会在额头上戴一枚帽章,去办公,我都会觉着那么厌恶,这是为什么?啊,俄罗斯母亲!啊,俄罗斯母亲,你至今还驮着多少游手好闲的、毫无益处的人啊!”他对他什么事不做这一点,得出一个概括的结论,认为这是时代的特征。

娜佳心里觉着气愤,身子也不舒服。

早晨喝完茶以后,娜佳走进萨沙的房间。“我忍不下去⋯⋯”她说,“以前我怎么能一直在这儿生活下来的,我真不懂!我在这儿连一天也过不下去了。明天我就离开这儿。”

等到她在车厢里坐定,火车开动,过去就缩成了一小团,同时以前她不大留意的广阔未来,却铺展开来。欢乐忽然使她透不出气来:她想起她在走向自由,去念书,这就跟许多年前大家所说的“出外做自由的哥萨克”一样。一时间,她又笑,又哭。

五月间,考试完结以后,娜佳动身回家去,身体很好,兴致很高。她从车站坐着马车回家,觉着房子又小又扁,街上没有人。所有的房子都好像盖满了灰尘。祖母已经十分苍老,仍旧肥胖、相貌难看。尼娜·伊万诺芙娜也老多了,丑多了,可是仍旧像以前那样束紧腰身,钻石戒指仍在她手指头上发亮。

娜佳走上楼去,看见先前那张床,先前那些挂着素白窗帘的窗子,窗外也仍旧是那个花园。傍晚,她上床睡觉,盖好被子,不知什么缘故,她觉着躺在这暖和的、很软的床上有点可笑。

“滴克搭克⋯⋯”守夜人打更,“滴克搭克,滴克搭克⋯⋯”

五月过去,六月来了。娜佳在家里已经住惯,她在花园里和街道上溜达,瞧那些房屋和灰色的围墙,她觉得这城里样样东西都早已老了,过时了,只不过在等着结束,或者在等着一种年轻的、新鲜的东西开始罢了。眼前,虽然奶奶的家里搞成这样:四个女仆挤在一个房间里,住在地下室里,住在肮脏的地方⋯⋯

这时在她面前现出一种宽广辽阔的新生活,那种生活虽然还朦朦胧胧,充满神秘,却在吸引她,召唤她。

她走上楼去,回到自己的房间里收拾行李,第二天早餐向家人告辞,生气蓬勃、满心快活地离开了这个城,她觉得,她从此再也不会回来了。

1903年(有删改)

文本二:

当她正在逃离的时候,也就是此刻,克拉克仍在她的生活中占据着一个位置,可是等逃离结束,她自顾自地向前走了自己的路时,她又用什么来指他的位置呢?

她把他看作是二人未来生活的设计师,她自己则甘于当俘虏,她的顺从既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心悦诚服的,又能有什么别的东西,别的人能成为如此清晰鲜明的一个挑战呢?

这是一种什么感觉呢,你有没有在生活中遇见过:

自己十分渴求一件事,或许是一次考试的成功,或许是一次事业上的突破,但是这种幸福和满足感只会存在一刹那,之后就怅然若失,不知道自己该去干什么了。

那种巨大的空虚感会吞噬你,感觉自己缺了一角,你甚至想回归到那种旧有的生活节奏中去,最好每天都是这么一成不变的,这种感觉会持续到你找到下一件让自己拼尽全力的事为止。

卡拉就是这样,只不过,她将克拉克视作了自己的精神支柱,她的所有一切都围绕着克拉克转,而当有一天失去了他,她的生活就不知道该如何继续了。

(节选自爱丽丝·门罗《逃离》)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萨沙这一人物虽笔不多却至关重要,他的感慨震撼了娜佳的心灵,他是娜佳的亲戚,也是娜佳的精神导师。
B.娜佳十六岁起盼望出嫁,七年后正式订婚,婚期临近时却对未婚夫安德烈非常失望,于是她选择离家出走,借读书之名来逃避这桩婚事。
C.吃晚饭时,祖母、母亲和娜佳的未婚夫安德烈讨论催眠术;晚饭后,安德烈拉小提琴,母亲弹钢琴伴奏。生活看似丰富,实际上单调、空虚、无聊。
D.娜佳乘火车离家,直到五月考试结束才回到家乡,她在外地的生活文章虽未描绘,但应该是她所向往的崭新生活。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塑造了祖母、母亲、安德烈等一系列人物形象,为我们描绘了20世纪初期俄国社会的人物风貌,展现了真实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
B.小说结尾“灰色的围墙”“这城里样样东西都早已老了”与开篇“一轮明月照着花园”形成鲜明对比,以人物对环境的不同感受,反映人物思想的转变。
C.小说几次写到守夜人懒洋洋的打更声,既暗示了家乡生活的一成不变、枯燥乏味,同时也反衬出主人公在不同的场合下不变的心情。
D.小说不以情节取胜,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平淡无奇的场景变换,推进娜佳思想情感裂变的演进过程,留下足够的空白,让读者想象。
3.请简要概括娜佳的心理变化过程。
4.安德烈和娜佳都对现有生活感到不满,二者之间有何不同?娜佳向往的“宽广辽阔的新生活”的内涵是什么?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10 . 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鸣沙山下、宕泉河边,跨越千年的莫高窟静静伫立。在敦煌研究院,__________ ,也有许多默默坚守的年轻人。他们隐居大漠,心如磐石;他们奉献出韶华,无愧于时代。

这是奔赴的故事。常书鸿从法国巴黎而来,为“探寻民族艺术的宝库”;樊锦诗从北京大学而来,她坚信“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向”;“敦煌学也应该中国人来做”,一封自荐信也让赵声良从北师大来到敦煌。

     _______。白水煮面就是待客的伙食,老鼠窜上床头也是常事,直至上世纪80年代莫高窟才通上电。回忆过去,人们惊诧于“莫高窟人”如何历经艰辛开辟创业路,可亲历者却说,没去想过苦不苦。

这是奋进的故事。在洞窟坍塌损毁时,他们徒手清沙,修筑围墙;在民族文化自信心受挫时,     _________ ,终于在敦煌学研究上扬眉吐气;当人们文化需求高涨时,他们脑洞大开,让敦煌文化在手机方寸屏幕上绽放新姿。

如今,樊锦诗成为“莫高精神”的杰出代表。正如央视给她的颁奖词中写到:“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