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17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有我之境,是把读书当作人生的避风港。作家毛姆曾说过,养成读书的习惯,就如给你自己建造了一座逃避人生几乎所有不幸的避难所。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面对坎坷、遇到挫折,①马不停蹄、一往无前是一种态度,掩卷沉思、反思自己也是一种态度。前者的精神是雄健的,(     a     )。通过读书,在历史中寻找借鉴,从他人那里汲取经验,未尝不是②以守为攻、站在问题之外看问题的大智慧。不仅如此,以读书修身正己,能让人少几分“卷帷望月空长叹”的烦恼纠结,多一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定从容,反而有助于我们迈过这些坎。

无我之境,是把读书(     b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是一次精神的修行,是一次灵魂的洗礼。确实,阅读和思考是每个人都不会虚度的旅程。它能让人放慢原本急匆匆的步伐,撤掉③火急火燎,摆脱内心浮躁,在流连字里行间的风景里,找到一个安静的精神角落。苏州有一家大型书店,一个特点就是拥有非常长的楼梯,其意图就是为了让每个来到书店的人在④拾级而上的过程中,能够放慢脚步,感受书香,从容沉淀。在这个意义上,读书绝不仅仅是一种放松身心的休闲,更是一种拯救灵魂的生活方式。

1.文中加横线的四个成语中有两处使用错误,请标明序号并修改。
2.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3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生死是人生大事,面对生死,陶渊明和王羲之不约而同地否定了庄子的观点。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用“__________”否定了庄子“乘彼白云,归于帝乡”的幻想。王羲之则在《兰亭集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世人,庄子的说法是虚妄之谈。
(2)姜夔《扬州慢》中“________________”与杜甫《春望》中“城春草木深”用笔相似,都以草木的繁盛反衬城市的荒凉衰败。
(3)“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更是承载着无尽的漂泊之苦、思乡之情或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等等,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容易(0.94) |
4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2)《归去来兮辞》中写自己回乡后喜话家常,以琴书为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望海潮》中以花朵盛开写出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郊园即事

王勃

烟霞春旦赏,松竹故年心。

断山疑画障,县溜泻鸣琴。

草遍南亭合,花开北院深。

闲居饶酒赋,随兴欲抽簪

【注】①县溜:飞泉。县同悬。②簪:古时做官的人须束发整冠,用簪连冠于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用“春”字点明了时令,又用“赏”字引出了赏春这一主要内容。
B.颈联中,“合”“深”二字凸显了花草之茂盛,侧面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C.尾联卒章显志,与首联照应,抒发了诗人陶醉于大自然、欲弃官引退的心情。
D.本诗以写景为主,把春景描写得清新自然,写景时还融入诗人的主观感受。
2.本诗的颔联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联系全诗赏析这一联的妙处。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镇恭懿王元偓,字希道。端拱元年出阁,授检校太保、左卫上将军,封徐国公。至道二年,拜洪州都督、镇南军节度使。真宗即位,加同平章事,封彭城郡王。俄加检校太傅,改镇静难、彰化,进封宁王。郊祀、东,悉为亚献,礼成,授检校太尉兼侍中、护国镇国等军节度。 三年,文武官诣阙请祠后土,元偓以领节帅亦奏章以请,诏许之。将行,命为河、华管内桥道顿递使。明年,车驾入境,元偓奏方物、酒饩、金帛、茗药为贡,仪物甚盛。至河中,与判府陈尧叟分导乘舆度蒲津桥。上登鄈丘亭,目元偓曰:“桥道顿置严谨,尔之力也。”元偓顿首谢。及还,加中书令,领成德、安国等军节度,改封相王。五年,加守太傅。真宗自即位以来,屡以学术勖宗子。元偓首冠藩戚,益自修励,上每制篇什,必令属和。一日,谓宰相曰:“朕每戒宗子作诗习射,如闻颇精习,将临观焉。”因幸元偓邸第,宴从官,宫僚毕会,赋七言诗。元偓奉觞上寿,赐袭衣、金带、器币、缗钱,又与宗室射于西南亭日晡从官退上独以中官从幸元偁元俨宫复宴元偓宫如家人礼夜二鼓而罢。六年,进位太尉。八年七月,以荣王宫火,徙元偓宫于景龙门外,车驾临幸。是冬,加兼尚书令。天禧元年二月,换成德、镇宁二镇,进封徐王。二年春,宫邸遗烬,燔舍数区,元偓惊悸,暴中风眩。帝临哭,废朝五日,赠太师、尚书令、邓王,赠谥恭懿。元偓姿表伟异,厚重寡言,晓音律。后改封密王,又改王苏。治平中,追封韩王。

(节选自《宋史·镇王赵元偓传》)

【注】①元偓,宋太宗第六子,宋真宗之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与宗室射于西南亭/日晡/从官退上/独以中官从/幸元偁元俨宫/复宴元偓宫/如家人礼/夜二鼓而罢/
B.又与宗室射于西南亭/日晡从/官退/上独以中官从/幸元偁/元俨宫/复宴元偓宫/如家人礼/夜二鼓而罢/
C.又与宗室射于西南亭/日晡/从官退/上独以中官从/幸元偁/元俨宫/复宴元偓宫/如家人礼/夜二鼓而罢/
D.又与宗室射于西南亭/日晡从/官退上/独以中官从/幸元偁元俨宫/复宴元偓宫/如家人礼/夜二鼓而罢/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度使,唐时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宋朝限制其权力,多是宰相卸任后的荣誉职务。
B.封,文中即帝王行封禅事,以告天下太平,与“封狼居胥”的“封”内涵一致。
C.车驾,帝王所乘的车,因此用为帝王代称。和“临幸”连用,表示皇帝亲临之意。
D.薨,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或封王的贵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元偓擅长礼仪。真宗举行郊祀及东封典礼之时,他都担负着第二次献祭酒的重任,礼成后被授予检校太傅兼侍中、护国镇国等军节度。
B.赵元偓办事周到。皇帝车驾入境,他奏请把本地物产作为贡品,用于祭礼的器物很多,桥路安置整顿方面也很严谨,得到皇帝的称赞。
C.赵元偓学术出众。他的学术在藩戚中位居第一,皇上每次作诗,一定让他写诗唱和。真宗还专门去他府第了解其作诗习箭的情况。
D.赵元偓英年早逝。宫中遗留的灰烬余火,焚烧了数间房屋,赵元偓受到惊吓,突然得了风眩病去世。皇帝亲临哭祭,停止朝会五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武官诣阙请祠后土,元偓以领节帅亦奏章以请,诏许之。
(2)因幸元偓邸第,宴从官,宫僚毕会,赋七言诗。
5.“恭懿”意为肃敬美好之意。元偓能获此谥号的原因是什么?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美,人之所向,心之所往。美,俯拾皆是,遍地开花。“水光潋滟晴方好”是自然之美,“五十弦翻塞外声”是沙场之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哲理之美。正所谓“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人生来就有真善美的需要,都有发现美的能动性,而美又是无处不在的,用心去感受,用心去触摸,皆可寻得美。

爱美是人类天性,教育的功用就是要顺应人的天性,凡是天性中所固有的,必须趁适当时机去培养,否则像花草不及时下种及时培植一样,就会凋残萎谢,达尔文在自传里懊悔他一生专在科学上做功夫,没有把他年轻时对于诗和音乐的兴趣保持住,到老来他想用诗和音乐来调剂生活的枯燥,就抓不回年轻时那兴趣,觉得从前所爱好的诗和音乐都索然无味,他自己说这是一部分天性的麻木,这是一个很好的前车之鉴。美育必须从年轻时就下手,年纪愈大,外务日纷繁,习惯的牢笼愈坚固,感觉愈迟钝,心理愈复杂,欣赏艺术力也就越薄弱。无论学哪一科专门学问,干哪一行职业,每个人都应该会听音乐,不断地读文学作品,偶尔有欣赏图画、雕刻的机会。

在西方社会中这些美育活动是每个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节目。我们中国人除专习文学艺术者以外,一般人对于艺术都漠不关心,这是最可怜惜的事,它多少表示民族生命力的降低与精神的颓靡。

从历史看,一个民族在最兴旺的时候,艺术成就必伟大,美育必发达。史诗悲剧时代的古希腊、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歌德和贝多芬时代的德国都可以为证。我们中国人古代对于诗乐舞的嗜好也极普遍。《诗经》《礼记》《左传》诸书所记载的歌乐舞的盛况常使人觉得仿佛是置身近代欧洲社会。孔子处周衰之际,特置慨于诗亡乐坏,也是见到美育与民族兴衰的关系密切。

因此,当每一个公民都拥有发掘美好的眼睛与心灵,拥有完善的人格、更富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不仅是个人之福,也是国家之幸。美,对于生命个体,拥有美好的心灵、健全的人格,是追求更高精神境界的基石;对于国家、民族,美育承载着提升国民素养、汇聚民族共识、实现伟大复兴的使命。

(《大美人生:朱光潜随笔》有删改)

材料二:

两年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观点,强调诗礼乐对人格培养的作用,也体现了对审美教育的重视,蔡元培先生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由此可见,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狭义的美育,专指“艺术教育”;广义的美育,是将美学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美育不限于艺术教育,而是关于美的一切教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能力的过程,艺术教育只是美育的手段之一。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劳育一样,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学校教育中,必须坚持五育并举,不仅在艺术教育中落实美育目标,更要在德、智、体、劳诸育中体现美育的要求,特别是要在学科教学、社会实践和学校文化等方面贯穿或渗透美育的内容与元素。发挥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功能。而且,生活经验和脑科学研究正在证明: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更能点燃创新的火花,激发人类创造的灵感。

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学校美育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学校落实美育,可以在多个方面着手,可以在课程教学中,贯穿美育的目标和要求,发挥所有课程在落实美育中的功能与作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并逐渐实现美的内化的能力;另外,教师善于以发现美的眼光思考问题,看待学生,展开教育,影响学生,以美感化学生;空间环境也可以发挥舒适、安全、令人愉悦的环境的熏陶功能,以美净化学生;通过学校文化建设,融合美育要求和元素,促进人的思想情感及价值判断的形成,以美促进人格的完善、心灵的升华,为人的终身发展与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育是为了让每位学生拥有更加幸福的人生,让社会因此而更加美好,使人们共拥“真、善、美”的世界。从这个角度看,美育更具不可替代功能。“求真”指向人与自然的关系,“向善”揭示人与他人的关系,而“尚美”则偏重于人的自我超越,是在“求真”的感化下,“向善”的净化中,实现对自身、对他人、对大自然所构成的这个世界的一种“美”的内化。这是基于理性与感性统一的一种境界超越与灵魂升华。

(选自《美育: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的基本内涵》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用心去感受、触摸,便会发现美无处不在:它可以是沙场之美、哲理之美,也可以是目见之美、耳听之美。
B.美育要从年轻时就开始下手,因为一个人在年轻时,习惯尚未完全形成,心理较单纯,对艺术的感觉较灵敏。
C.学校教育必须坚持五育并举。仅在艺术教育中落实美育不够,还应在各科教学、社会实践等方面体现出来。
D.“尚美”是偏重于人的自我超越,是在“求真”的感化和“向善”的净化中,完成的境界超越和灵魂升华。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以前的歌舞盛况启示我们:美育是否发达,与民族兴衰密切相关,若想实现民族复兴,就必须重视美育。
B.文章用莎士比亚、歌德等人的例子,意在说明一个民族在最兴旺的时候,艺术成就必伟大,美育必发达。
C.生活经验和脑科学研究已证明,艺术与科技的融合能更好地点燃创新的火花,激发出人类创造的灵感。
D.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位学生拥有更加幸福的人生,拥有真善美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美育举足轻重。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某校组织观看央视的《衣尚中国》,该节目将中国传统服饰搬上大荧幕,以更加直观的方式,给观众们带来视觉盛宴。
B.有人说:艺术是高大上的东西,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孩子们最应该掌握的是基本的生存技能,有余力可以去学艺术。
C.近年来,出现了博物馆和教育部门合作,在中小学、幼儿园建设微型博物馆,打破博物馆的场地限制,使文物“火起来”。
D.某校举行“最美宿舍”“最美班级”的评选活动,并围绕“整洁、美观、有文化气息”等方面有针对性提出了具体的标准。
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分析。
5.结合两则材料,就“如何做好学校美育工作?”谈一下你的理解。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无名无款,只此一卷;青绿千载,山河无垠。”以翩跹舞姿勾勒如诗如幻的山河图景,以雅致清丽的中式美学营造千年梦境的《只此青绿》,在央视虎年春晚的舞台上激活了观众的传统文化基因。

“心中若能容丘壑,下笔方能汇山河。”“青绿”是纯写意的,画中青峰叠嶂,绿水隐现;舞者发髻高耸,眉眼锋利,利落甩袖,隐入画中。精彩绝伦的宋画之美、①________的中国古典之美在舞台上众仕女的步态中,走入了观众的心灵。“青绿”的端庄、沉静和冷冽,在春晚的舞台上得到了展现。

“余音绕梁传古韵,咫尺千里舞江山。”在春晚古朴大气的舞台背景映衬下,《只此青绿》与900年前的《千里江山图》跨越古今对话,将中华传统②________。青山绿水,从古老的画卷里流淌出来,随如云般的水袖舞动。舞者身姿婀娜又兼具力量,静而不郁,动而不惊,体现③________、动静互补、有无相生的中国艺术辩证法,蕴含生生不息的大国气象。国风出圈,文化破壁。风华绝代的传统文化是个“无尽藏”,如何把青灯古卷变为符合当代技术水准的流光溢彩,也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课题。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23-08-12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珠海市华中师大珠海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9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石钟山记》中苏轼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乎?”明示自己在实践中穷究事理、驳斥旧说的决心。
(2)宇宙、自然往往是触发人类某种情怀的起点,也可以带给人不同的视听享受,正如《兰亭集序》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让人开畅胸怀,尽情享受视听带来的快乐。
(3)面对宇宙万物的自由与各得其所,诗人总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如陶渊明就在《归去来兮辞》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自己的羡慕与感叹。
(4)在种树的具体实践中,郭橐驼得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土欲故,其筑欲密”的种树经验。
2023-08-12更新 | 15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珠海市华中师大珠海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和植物化学的其他发现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相比,从青蒿提取物到青蒿素的研发历程相当快速,然而,这绝不是中医药智慧的唯一果实。中国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还发现,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中药砒霜,用于治疗白血病颇具疗效,已经成为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对治疗失忆有效的石杉碱甲,也是从中草药千层塔中提取的,是我国用于治疗老年性精神障碍的一种临床用药。

然而,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的现象在中医实践中非常少见,复方用药才是中医几千年来的主要用药形式。通常,中医师按中医理论和方法诊断病人症候,对症开出由多种中药按君臣佐使组成的处方,并随着病情的发展和症候的变化,随时调整处方的药物和剂量,以达到良好的疗效。这样的辩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的积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积极贡献。我们从中药青蒿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仅是发掘中医药宝库的努力之一。

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也受益于中医药学。中医的一个治则是活血化瘀,这一治则也适用于冠心病的术后维护。中药提取的芍药苷等被用于防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血管再狭窄,临床显示再狭窄率大幅降低,还有许多其他证据支持中医活血化瘀的临床疗效。

这里所举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不过沧海一粟。我的梦想是:在同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疾病的斗争中,中医药学将进一步发挥威力,为维护世界人民的健康与福祉作出新贡献!

(节选自屠呦呦《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材料二

对于中医学理论而言,我们可以将之看作为临床医学经验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果。其中临床医学经验源自对各种人体生理与疾病现象的观察,如感受风寒会出现恶寒发热之症状,服用麻黄会发汗等。长期积累的临床实践成就无疑是中医学发展的原动力,但其来源于对客观事实的描述与文化无关。然而,医学并不是众多散在经验的集合,只有在主动接受并系统整合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与哲学思想之后,构建一个完整的中医学理论体系才成为可能。在中医学理论创生之初,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与思维方式就已经与中医理论相互融合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中医学的理论,正是飞速发展的临床医学成就与传统文化不断互动的产物。这一过程是中国先民基于临床医学现象观察而创造的精神成果,具有着有别于他种医学的文化属性。

中医学理论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即是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在中医学中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理论形式、内在结构与基本框架构建的影响。细究之,大致划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为中医学所特有的思维方式。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可以用象思维来概括,这是不同于西方逻辑思维的中国原创思维方式,是由中国典型的农耕文明特点所决定的。正是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决定了中西医学发展道路的不同。的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鲜明的思想特征,是形成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础与核心。与排除个体内容的逻辑思维相比,象思维的方法以涉身的、具体的类比类推,避免了形式逻辑与抽象概念对具体事物的过滤与切割,从而获得更大的开放性与普适性,保留更多的实践经验的同时,也不失哲学的深度与广度,更加适应解决各种复杂性问题。

其二,为中医学之核心观念。华夏先民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指导下,在长期的博物活动与生存经验的积累中,对在世的自然、生命与人事形成独特的生存体验和认识方式,促进了中医哲学的形成和系统化,从而交织了中医学的核心观念。中医学的核心观念,主要包括从中医学角度全面理解人与生命之本质的生命观、身体观,理解人与天地之间和谐统一关系的天人观,解释与把握人的健康、疾病的本质和规律的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等。中医学的核心观念是构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元观念,具有理解上的条理性和影响上的根本性,直接决定中医学理论体系发展的方向选择以及中医学理论形态与价值标准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学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根本保证。

其三,为中医理论中所借用的中国古代哲学基本概念与理论。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同样也必然受到社会哲学思潮的影响,这是由中医学理论的文化属性所决定的。战国至秦汉时期,是中医学发展的奠基期,通过对传统哲学思想与理论的主动吸纳,中医学借用气、阴阳、五行等哲学概念,结合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核心观念,共同构成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框架,这是中医哲学的核心内容。在此后的中医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一直受到时代的文化背景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与制约,社会主流学术思想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也必然会影响到医学理论的发展,并在其中留下痕迹。从历次中医理论的发展来看,都是在中医临床实践经验长期积累的基础上,从时代主流学术思想中寻找到适合的理论工具而完成创新。

(节选自张宇鹏等《中医学理论的文化内涵探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针对某一疾病的发展和症状的变化情况,往往采用专门指定的药物加以治疗诊断。
B.中医临床医学经验来源于对各种具体疾病现象事实的描述,同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
C.更关注具体事物形象的中医学象思维方式,因摒弃了西方逻辑思维而具开放性与普适性。
D.中医生命观等核心观念,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以及发展方向的选择起到主导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长期积累的临床实践成就是中医学发展的源泉,青蒿素的发现就是其显著的成果。
B.随着中医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与之逐渐成为紧密相连的整体。
C.与中国农耕文明相异的海洋文明影响了西方的思维方式,相较而言它更偏向逻辑思维。
D.中医学理论发展受社会哲学思潮的影响,根本原因是中医学理论具有特定的文化属性。
3.两篇材料都谈到了中医临床经验,但目的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依据材料二,请分析下面的文字中体现的中医学理论的文化内涵。

传统中医选择对活体进行动态全面的整体观察作为最主要的研究方式,也就是透过外在具体现象去分析内部的变化,通过实践类推,形成了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的疫病生成观,以及病从心起治心”“修养的修心养性观等。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