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47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克缵,字绍夫,晋江人。万历八年进士。累官山东左布政使,迁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请停矿税,论劾税使陈增、马堂,他惠政甚著。屡以平盗功,加至兵部尚书四十四年冬,隆德殿灾,上疏陈时政,语极痛切。不报。召理京营戎政,改刑部尚书。李选侍将移宫,其内侍王永福、姚进忠等八人坐盗乾清宫珠宝下吏。克缵拟二人辟,余俱末减。帝不从,命辟六人,余遣戍。克缵言:姜升、郑稳山、刘尚理不持一物,刘逊拾地上珠,还之选侍,而与永福、进忠同戮,轻重失伦。况选侍箧中物,安知非先朝所赐?当是时,诸珰罪重,谋脱无自,惟请帝厚待选侍,则狱情自缓。于是流言四布,谓帝薄待先朝妃嫔,而克缵首入其言。帝不悦,责克缵偏听,命如前旨。天启元年冬,加太子太保。寻复以兵部尚书协理戎政。延臣议红丸,克缵述进药始末,力为方从哲辨。给事中薛文周诋其灭伦常,昵私交,昧大义。克缵愤,援《春秋》不书隐公、闵公之弑,力诋文周,且白选侍无殴圣母事。给事中沈惟炳助文周复劾克缵。先是,帝宣谕百官,明言选侍殴崩圣母。及惟炳疏上,得旨:选侍向有触忤朕一时传谕不无过激追念皇考岂能恝然于是外议纷纭感言前此上谕悉出王安矫托而诸请安选侍者益得藉为词盖是时王安已死,魏忠贤方窃柄,故前后谕旨抵牾如此。克缵历官中外,清强有执。持议与争三案者异,攻击纷起。自是群小排东林,创《要典》,率推克缵为首功。时东林方盛,克缵疾。诏加太子太傅,乘传归。四年十二月,魏忠贤尽逐东林,召克缵为工部尚书。视事数月,复移疾归。崇祯元年,起南京吏部尚书。有劾之者,不就,卒于家。

(节选自《明史·黄克缵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选侍向有触忤/朕一时传谕/不无过激/追念皇考/岂能恝然于是/外议纷纭/咸言前此上谕/悉出王安矫托/而诸请安选侍者/益得藉为词/
B.选侍向有触忤/朕一时传谕/不无过激/追念皇考/岂能恝然/于是外议纷纭/咸言前此上谕/悉出王安矫托/而诸请安选侍者/益得藉为词/
C.选侍向有触忤朕/一时传谕/不无过激/追念皇考/岂能恝然于是/外议纷纭/咸言前此上谕/悉出王安矫托/而诸请安选侍者/益得藉为词/
D.选侍向有触忤朕/一时传谕/不无过激/追念皇考/岂能恝然/于是外议纷纭/咸言前此上谕/悉出王安矫托/而诸请安选侍者/益得藉为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政府最高行政长官名称,相当于现在各国家部委的部长。
B.兵部,军事行政总汇的官署名,掌管全国武官的选择、任用和兵籍、军机、军令之政。
C.东林,东林党,明末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阶级政治集团,由吏部郎中顾宪成创立。
D.移疾,旧时官员上书称病,多为求退婉辞。钱起诗:“微官同寄傲,移疾阻招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克缵施行惠政,平盗有功。黄克缵巡查山东,请求停止征收矿税,论告弹劾税使陈增、马堂,他的仁政效果显著,多次因为平定盗贼有功加官。
B.黄克缵恪守法度,直言进谏。他认为姜升等人与永福、进忠同等量刑,轻重失去法度;流言说皇帝对先朝的妃嫔不好,这些他都直接告诉皇上。
C.黄克缵被人诋毁,愤怒反击。朝臣讨论“红丸”案,黄克缵极力为方从哲辩护,被给事中薛文周诋毁,他愤怒,引用《春秋》故事加以反击。
D.黄克缵清正强硬,敢于坚持。黄克缵坚持对“三案”的意见被攻击,又因他是创立《要典》的第一功臣,迫于东林党人势力,他只好称病辞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四十四年冬,隆德殿灾,上疏陈时政,语极痛切。不报。
(2)当是时,诸珰罪重,谋脱无自,惟请帝厚待选侍,则狱情自缓。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21年7月23日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正式开幕。7月30日晚,会议因法租界巡捕房密探突然闯入而被迫中断。31日清晨,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召开。

出席大会的有毛泽东等13名代表,他们均属于知识分子。那年毛泽东28岁,恰是代表们的平均年龄。

这些代表中,一直参与革命、历经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成为国家领导人的是毛泽东和董必武;在革命斗争中牺牲的是陈潭秋、何叔衡、邓恩铭和王尽美;曾经脱党但坚持革命的是李达和李汉俊;从“一大”代表到脱离革命,再到寻找组织、迷途知返的是刘仁静和包惠僧;叛党变成反革命的是陈公博、周佛海和张国焘(其中陈公博、周佛海成了汉奸)。

重温这段历史,让人振奋,让人沉思。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你们还年轻;2049年是建国100周年,你们正当年。你们这一代人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和主力军,然而,国际风云变幻,形势复杂,你们也必然面临非常大的挑战。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诗发生的地理空间主要有三:一是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核心文化圈”,二是主要包括巴蜀、荆湘以及吴越等的“次文化圈”,三是以西域和岭南为主要区域的“边疆文化圈"。初盛唐诗歌的演进,除了诗歌自身发展的规律外,外部的因素是推动诗歌发展新变的关键,地域因素排在首位,尤其“异域”(即边疆文化圈)因素对诗歌的冲击值得注意。

唐代典型的“异域”,一是西域,一是岭南,有关西域的书写以边塞诗为代表,有关岭南的书写以贬谪诗为代表。

西域与岭南的诗歌形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书写模式,前者承征戍文学而来,疆土开拓与个人建功立业的梦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盛唐边塞诗雄浑壮阔的特点。

唐之前,西域意象在诗歌领域极为有限,不具有典型性,但唐在承袭前代的基础上,使楼兰、交河、轮台、北庭等典型的西域意象有了新变,对边塞诗境界的开拓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李白:“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等诗歌呈现出博大雄厚的气势,与盛唐精神一致。同时也凝结成了一些新的西域意象,天山便是其中之一。如王维:“叠鼓遥翻瀚海波,鸣笳乱动天山月。”这些诗歌中的天山衬托出了一种疆域辽阔、雄壮苍茫的意境。

唐代诗人中只有为数不多的诗人去过西域,除了岑参留下大量有关西域的边塞诗作外,其他诗人所存有关西域的边塞诗极为有限。岑参前后两次到达西域,对西域的感知最为具体、深入,他的边塞诗之奇,在整个唐代无出其右。《唐音癸签》认为其诗“尚巧主景”。这种“主景”自然涉及他的边塞诗。其他边塞诗人所写多为朔风、蓬草、胡马等最常见的物象,但岑参的诗歌进一步具体化,如《火山云歌送别》等诗都落到实处,将边塞诗之“异”更为直观地呈现于读者眼前,具有“陌生化”的效果;荒凉广袤的雪山大漠与开疆拓土的热情也形成了一种反差审美,造就了“雄瑰”的诗境。如写火山:“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写热海:“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与西域相比,岭南完全呈现出相反的情景,因为是贬谪,“荒蛮”的景象与个体人生的低潮纠结在一起,诗歌具有低回宛转的特点,情感真挚而深沉。

初唐以杜审言、沈栓期、宋之问为代表开启了岭南诗歌的新纪元,这些诗歌情景交融,对打破沉寂的初唐诗坛功不可没,如宋之问《度大庾岭》其一:“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这首诗“气格声色兼备”(许学夷《诗源辨体》),在初唐诗坛别有风味。这样的贬谪行旅诗还有如杜审言的《旅寓安南》,沈栓期的《入鬼门关》等。这些诗中作者常将岭南看作是“魑魅”之乡,情感指向绝域、极边;从空间看,形成了“中心”与“边缘”二者之间的对立,陌生的空间对作者来说是极大的不幸,但是对诗歌来说又是极大的幸事

诗歌中不仅有南北空间的对立,如北斗对南风、京华对边地等,而且也有新的物象如薛荔、杨梅、瘴疠等入诗,一方面使诗歌“陌生化”,引起了读者的兴趣,另一方面这些物象成为新的诗歌意象。

这种空间的对立,对对仗精工的律句的形成无形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翻检杜审言、宋之问、沈俭期等人在岭南的诗歌创作,最直观的印象便是状物写景愈加精工。

这些贬谪岭南的诗人,情感绝望,对新事物多怀鄙夷之情,但是有意无意中也使岭南发展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对此后的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唐以后对岭南的审美也由排斥到逐渐接受,形成了独特的地域审美文化。

王昌龄认为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唐代诗歌中关于西域与岭南的书写既有不同的物境,也有不同的情境,物与情合,最终创造了不同的意境,因而唐代关于西域与岭南的书写在内容、艺术形式、境界等方面都对唐诗的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田峰《“异域”角度看唐诗——初盛唐诗歌中的西域与岭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唐诗发生的三大地理空间中,“边疆文化圈”是推动初盛唐诗歌发展新变的关键。
B.唐代的“异域”就是西域和岭南,有关两地的书写分别以边塞诗和贬谪诗为代表。
C.唐代诗人发展已有的西域意象,同时创造一些新的西域意象,拓展了边塞诗的境界。
D.陌生的岭南为被贬谪的初唐诗人创作提供了的新的物象,安慰了他们伤痛的内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了诗歌的内部规律和地域对诗歌发展的影响,后者是论述的重点,论证全面并有所侧重。
B.文章引用《唐音癸签》关于岑参诗的评论,是为了论证岑参边塞诗将西域物象进一步具体化。
C.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先提出“异域”因素冲击了初盛唐诗的观点,然后从两方面分别论证,最后作出结论。
D.文章列举了大量初盛唐时期诗人有关西域或岭南的诗句,充分证明“异域”对唐诗发展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唐代诗人没有涉足且唐诗没有涉及边疆地区,“边疆文化圈”对唐诗影响就会很弱。
B.异域的风物为唐诗提供新的物象,丰富了唐诗的内容,对诗体发展的影响则微乎其微。
C.唐朝向西域开疆拓土,激起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壮志,促进了书写西域的边塞诗的发展。
D.初盛唐诗写入异域要素有一定的被动因素,比如诗人被贬岭南,将岭南物象写入诗中。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距离天空和雨水最近,距离生长和茂盛最近,热带雨林把自己想象成一棵夏天的树,在阳光下默默生长,把         的浓荫留给小溪和流水,把幽暗下绽放的兰花留给美丽。

行走雨林,你一定会感谢上苍齐刷刷地将如此繁茂的生命支撑到面前。树木是巨大的,灌木丛是繁茂的,水流是清澈的,花朵是艳丽的,昆虫是可爱的,即便你的内心再空旷,也会被瞬间填的满满,不留一丝          

在祖国雄鸡版图的天涯海角,美丽的海南岛腹地,绿染千山万层翠。在这片茂密的热带雨林中,海拔1867米的五指山支撑起海南之巅,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从这里       ,潺潺流向全岛,野生动物自由生活,野生植物畅意舒展。这里就是原始神秘的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

行走在雨林中,你总会邂逅些什么?是一只雨蛙毫无顾忌地低鸣,还是一只白鹏轻柔的漫步,亦或是一头坡鹿在丛林中的            。当然,最隆重的邂逅是和一只海南长臂猿的相遇。它也许是在浓密的枝叶间弯腰探寻,长长的手臂还随意地勾在上面的树枝上;它也许是在溪畔喝水,尾巴扫动着周围的飞虫,脸上则到处是快乐的浪花。它们就这样隔世而居,就这样飞檐走壁,在密林中寻找快乐。

1.下列依次填入文中画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花遮柳掩       间隙       发源       闪转腾挪
B.遮天蔽日       缝隙       发祥       腾挪跌宕
C.花遮柳掩       间隙       发祥       腾挪跌宕
D.遮天蔽日       缝隙       发源       闪转腾挪
2.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行走雨林,你一定会感谢上苍将如此繁茂的生命齐刷刷地支撑到面前。
B.行走雨林,你一定会感谢上苍齐刷刷地将如此繁茂的生命托举到面前。
C.行走在雨林中,你一定会感谢上苍将如此繁茂的生命齐刷刷地托举到面前。
D.行走在雨林中,你一定会感谢上苍齐刷刷地将如此繁茂的生命支撑到面前。
3.下列各项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两只叶猴在树枝上玩着“走钢丝”和“倒立”的把戏。
B.他对那人说:“明天会下雨!”那人笑着摇头走了。
C.人类是宇宙的产物,现在暂时居住在叫做“地球”的星球上。
D.掩着耳朵去偷铃铛,这个法子太“巧妙”了。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0年11月24日凌晨,中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追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并开启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当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我们期待并相信‘嫦娥五号’将平安返回,带给大家来自月球的问候。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永无止境,和平探索与利用外空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并应该为全人类谋福利。中方一直致力于和平探索与利用外空,愿同各国继续携手努力,为人类和平探索利用外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大贡献。”

(摘编自2020年11月24日“国际在线”报道《嫦娥五号顺利升空探月》 )

材料二:

“嫦娥五号”探测嚣由四部分组成,从上到下依次是上升器、着陆器、返回器和轨道器。上升器功能是携带样品从月球表面起飞,着陆器功能是在月球表面进行着陆,返回器功能是携带月球样品返回地球,轨道器功能是控制各个不同轨道上的飞行。相比于“嫦娥一号”到“嫦娥四号”的月球探测器,“嫦娥五号”探测器结构更复杂。

在月球表面“抓把土”是“嫦娥五号”探测器的主要任务。其采样区域位于月球正面风暴洋西北部。这一“年轻的”区域,从未有其他国家探测器到访过。据介绍,此前对美国和苏联获取的月壤样品的研究表明,月球上的火山活动在35亿年前达到顶峰,然后减弱并停止。但人们观测月球表面发现,某些区域可能含有最近10亿至20亿年前才形成的火山熔岩,这与“嫦娥五号”着陆地区的年龄相仿。如果“嫦娥五号”采回的样本能够证实这段时间月球仍在活动,或将改写月球的历史。

(摘编自2020年11月24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嫦娥五号”发射前,欧洲航天局表示,对于能够参与中国探月工程感到荣幸.为了能够追踪“嫦娥五号”的飞行数据,法属圭亚那地面站已经做好准备,将负责确定航天器的位置,并以此建立通信链接以验证航天任务的执行情况。“嫦娥五号”12月15日返回地球的时候,西班牙- inta所营运的航天站将负责捕获航天嚣信号.对于我们的嫦娥探月工程,欧洲方面表示了极大的关注.根据欧洲航天局的说法,“嫦娥五号”发射有两个关键阶段,在南美和非洲的两个航天基地,都会为探洲嚣提供数据传输中继服务,以便北京航天控制中心能够实时了解轨道运行状态.

(摘编自2020年11月26日“国际在线”报道)

材料四:

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如同茫茫草原上的一颗流星、划破天际,以百米冲刺的姿态迫不及待回到地球。九天揽月这一刻,中国航天创造了新的历史。历经23天,“嫦娥五号”闯过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月面着陆、自动采样、月面起飞、月轨交会对接、再入返回等多个难关,成功携带月球样品返回地球,完成了这次意义非凡的太空之旅.这是21世纪人类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标志着中国航天向前迈出一大步。作为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嫦娥五号”首次实现了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将为深化人类对月球成因和太阳系演化历史的科学认知作出贡献。

揽月而归,踏梦而行。祝贺嫦娥五号回家!

(2020年12月17日新华社新媒体权威快报《凯旋!嫦娥五号,欢迎回家》)

1.下列对“嫦娥五号”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五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成功地发射,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
B.“嫦娥五号”探测器共由四部分组成,其结构比我国以往发射的月球探测器更复杂。
C.“嫦娥五号”发射后,欧航局只允许位于南美和非洲的两个航天基地提供相关服务。
D.“嫦娥五号”返回器成功携带月球样品返回地球,标志中国航天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发言人赵立坚的表态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发展航天科技,目的是和平探索与利用外空,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B.“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月球正面风暴洋西北部采样,若采回样本能够证实最近10亿至20亿年前月球仍在活动,月球的历史将改写。
C.欧航局对中国嫦娥探月工程表示极大关注,对能参与中国探月工程感到荣幸,由此可见中国航天科技正以实力赢得西方世界尊重。
D.“嫦娥五号”闯过多个科技难关,首次实现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将为深化人类对月球成因和太阳系演化史的科学认知作出贡献。
3.根据材料内容,请简要概括“嫦娥五号”探月成功的原因。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6 . 根据下面有关“凡尔赛文学”的材料,给“凡尔赛文学”下个定义,要求不超过55个字。

凡尔赛文学是一种又被称为“凡学”的话语模式。

这种话语模式先抑后扬、明贬暗褒,自说自话,灵活运用第三人称视角。

比如,有人自炫长得瘦:“好羡慕那些轻轻松松就长胖了的人,我一个月吃了好多东西以为能到90斤,结果……太不公平了,我想哭!”

“凡尔赛”这个词最早出自日本漫画《凡尔赛玫瑰》,指的是那些在朋友圈里发大段文字,明着诉苦实际上是在炫耀的内容。

实际上,现在的“凡学”作品多数已不再是炫耀,而仅仅是一种自我调侃。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国的家训文化最早产生于周代,之后陆续出现了班昭的《女诫》、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司马光的《家范》等家训代表著作。家训文化在团结族人、凝聚家庭氛围、形成良好家族风气等方面作用十分突出。古人一方面强调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向贤德之人学习;另一方面,也身体力行,将家风形成文字,使之能够代代相承。

家训文化绵延至今,已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训家风曾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灵。当下,发掘家训文化的时代内涵、传承优秀家训的文化精神,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家训包含立德、修身、齐家、处世等方面的内容,兼及传统文化和主流价值观。传统家训文化的教育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家风熏陶与个体自觉并举。传统家训一般流传于家族内部,是特定历史时期,某个家族的全体成员需要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家训代表着祖先对后人、族长对族人、长辈对幼辈在关于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方面的重要教诲和训示。全族成员都需要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践行家训,维护良好家风。

亲情感化与家规约束并用。“三纲五常”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强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思想,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古代家训强调礼法并重,既有劝导性教育,更要加之以强制性的惩罚,以训诫没有遵循家规之人,从而维护家训的尊严。

榜样示范与言传身教并重。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家庭是子女的第一所学校。这与古人在教育方面讲求以身示范、身体力行来达到教育晚辈的目的是较为一致的。他们都是通过言传身教,营造正面而健康的家庭氛围,以期对晚辈的人格塑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风熏陶深深融入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之中,影响颇为深远。家训文化展现了道德的力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诸多内在一致性,弘扬家风对于引导人民群众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优秀的家风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深刻的价值追求。良好家风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亦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和丰富滋养,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传承优秀家训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认同。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进步则社会进步。要使精神文明建设适应于现代化建设的的需要,就要更注重家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从而形成施教导民、上下和合的良好局面。

(摘编自王西维《家训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创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家训文化在周代就已经产生,家训文化的作用非常明显,如团结族人、凝聚家庭氛围、形成良好家族风气等。
B.家训文化源远流长,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内心、精神、思想及其生活。
C.中国传统家训文化意蕴丰富,在立德、修身、齐家、处世等方面均有其行为规范,它还包括传统文化及其价值倾向。
D.传统家训文化教育,讲求的不外乎是家风熏陶与个体自觉、亲情感化与家规约束、榜样示范与言传身教三方面。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举《女诫》《颜氏家训》《家范》家训代表著作之例,旨在论证家训文化早已有之。
B.文章论证了发掘家训文化时代内涵、传承优秀家训文化精神、弘扬家风的现实意义。
C.文章阐述古代家训的劝导性功能和强制性作用,旨在论证古代家训强调礼与法并重。
D.文章摆事实,讲道理,正反论证,有力地阐述了家训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创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纲五常”强调君、父、夫分别为臣、子、妻的纲以及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思想,旨在以此维护封建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
B.现代教育理念肯定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是子女的首所学校。这一理念与古人讲求以身示范来达到教育晚辈的目的基本一致。
C.优秀的家风积淀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它所蕴含的基本精神,将成为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源泉。
D.进一步注重家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从而形成施教导民、上下和合的良好局面,是使精神文明建设适应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的前提。
2021-03-26更新 | 262次组卷 | 22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湟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