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341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灭绝真凶:火山爆发还是小行星撞击?

1978年,美国Dewey McLean教授最早提出他对白垩纪末期生物大灭绝原因的看法:可能是由于地球上规模巨大的火山喷发事件导致的。这种规模巨大的火山喷发事件会形成大火成岩省,并很容易被地质学家们观察到。

大火成岩省是在地壳中规模巨大的火成岩的堆积,包括侵入或喷出。1992年,研究者首次用此术语描述面积大于100000平方千米的火成岩堆积,在几百万年甚至更短的地质时间间隔内,发生基性火成岩喷出或深处侵入。

德干大型火成岩省是白垩纪/古近纪(K/Pg)界线处主要由玄武岩熔岩大量喷出而形成的产物,构成了世界上已知最大的火成岩省之一,覆盖超过500000平方千米。传统的观点认为德干大火成岩省喷发出大量温室气体,导致了当时气候变暖并有可能引起了恐龙灭绝,对德干玄武岩火山灰的高精度锆石U—Pb定年进一步支持了这一观点。

但是很快,不同的声音提了出来。来自美国的物理学家Luis Alvarez和他的儿子Walter Alvarez发现意大利古比奥K/Pg界线地层里含有异常高的铱元素。铱作为一种铂族元素的贵金属,在地壳中含量并不高,反而在小行星等天外来客里含量丰富,于是他们提出了影响至今的小行星撞击说。这一极具戏剧性的假说很快就引起了大众的关注,随后科学家们也不断发现了更多的证据。

一份来自中国的新线索

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副研究员李莎多年来一直从事对这次灭门案件的研究,其所带领的研究团队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万晓樵等合作,对案发当时一种特殊的线索——汞进行了跟踪研究,将K/Pg界线附近的海相(海洋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相的总称)和陆相(陆地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相的总称)地层中的汞记录进行了综合对比。

汞(Hg),俗称水银,是常温常压下唯一的以液态存在的金属。火山活动是地质历史上重要的自然汞源,并且汞同位素可以为追踪汞源提供有效信息,所以它常常被科学家用来追踪地质史上的大型火山喷发活动。

汞有7种稳定同位素,汞同位素的分馏分为质量分馏(MDF)和非质量分馏(MIF)。汞同位素质量分馏(Hg—MDF)与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有关,而汞同位素非质量分馏(Hg—MIF)主要与二价汞的光致还原过程有关,二价汞沉积会使Hg—MIF偏向正值。

火山来源的汞同位素接近于零。陆生植物通过气孔吸收大气中的汞,可能导致叶子中保留光还原信号(MIF偏负),这些过程往往会在大陆系统(包括植物、煤炭、土壤、沉积物)中产生MIF负值。科学家可以通过分析Hg—MIF中汞同位素的数值大小,从而追踪汞的来源。

鉴于火山活动在历史上多次与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联系在一起,德干玄武岩的喷发尤其受到科学家的密切关注。这些喷发通常与显著的环境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大幅下降相关联,使得德干玄武岩在白垩纪末期灭绝事件中的角色显得尤为重要。

白垩纪末期生物大灭绝的凶手不止一个

Schoene等人使用铀铅锆石定年方法,发现在德干玄武岩喷发期间发生了四次高量喷发期——这被称为德干玄武岩的四次幕式活动。

而汞研究表明,全球分布的剖面/钻孔的汞记录与德干火山活动的前两幕相对应:第一幕德干玄武岩喷发事件,时间约为6630—6615万年。正是因为此次喷发,导致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释放,从而导致了白垩纪末期变暖事件,这也使得海洋浮游有孔虫属种发生部分灭绝、侏儒化,灾难物种盛行(灾难物种是指那些在生态系统受到重大扰动或灾难事件之后,如大规模灭绝事件之后,能够迅速扩散并占据主导地位的物种)。

然而,第二幕德干玄武岩喷发事件更为恐怖,时间约为6610—6600万年,海量的喷发不仅引起了巨大的气候波动,还造成了大面积的海洋酸化。在过山车一样的气候变化和极度恶劣且不稳定的环境下,生物界开始连锁性逐渐崩溃。在此背景之下,小行星的撞击就像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给白垩纪生物们带来了致命一击。

小行星的撞击对地球造成了极端的环境影响。在撞击发生的瞬间,高温和冲击波可能瞬间消灭了撞击区域附近的大量生命,甚至连微生物都无法幸存。

这一剧烈的撞击在地表形成了直径近180千米的巨大陨石坑,之后,巨大的海啸和连锁地震进一步扩大了灾难的范围,导致更多生物死亡。紧接着,随着被扬起的撞击物的落下,地球下起了火雨。大片的植物被点燃,地球真正意义上燃烧了起来,海量的二氧化碳和硫化物也被抛入大气,形成的硫酸气溶胶弥漫全球。与此同时,由撞击产生的大量尘埃和碎片遮蔽了太阳——地球可能在长达数年的时间内都处于暗无天日的状态。

这种长期的阳光阻断严重影响了海洋和陆地上的初级生产者,如浮游植物和植被,进而导致整个食物链的崩溃。随着初级生产者的减少,生物圈陷入了一段漫长的饥荒时期,进一步加剧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最终,中国科学家依据汞数据复原出来的白垩纪生物大灭绝过程是,首先由印度德干高原剧烈火山活动引发了全球生物多样性衰退,然后由小行星撞击带来了致命一击。

虽然这个案子破了,可德干火山活动第三幕(约6590—6580万年)和第四幕(约6560—6550万年)的汞记录尚未发现,还有待未来的科学家们再接再厉。

(摘编自王冠群   刘芸   李莎《恐龙到底是被谁灭门的?有了新证据》)

【注】锆石U—Pb定年:即利用锆石中铀和铅之间的放射性衰变关系,测定锆石的年龄。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早提出对白垩纪末期生物大灭绝原因看法的是美国的教授,他的看法很容易通过地质学手段来检验。
B.李莎等人研究“灭门案件”的突破点是汞,他们将在海洋与陆地不同环境地层中形成的汞进行综合对比。
C.白垩纪末期变暖由印度德干高原火山活动和小行星撞击共同引起,在此时期地球各个物种开始灭亡。
D.小行星撞击会对地球造成复杂的影响,可能引发巨大海啸、连锁地震、大面积火灾、长期阳光阻断等多种灾害。
2.下列对原文中出现的部分名词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白垩纪末期生物大灭绝”是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不局限于恐龙一种生物,最新的发现可以证明其成因比较复杂,不是单一的。
B.“大火成岩省”是在地壳中的火成岩包括侵入或喷出两种形式的堆积,传统观点认为它喷发出大量温室气体并可能引起了恐龙灭绝。
C.“汞”是常温常压下唯一的以液态存在的金属,俗称水银,来源于火山活动,它有7种稳定同位素,其同位素的分馏分为两种。
D.“德干玄武岩喷发事件”通常与显著的环境变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大幅下降相关,它的四次幕式活动引发了白垩纪末期生物界的崩溃。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证明地球曾遭受小行星撞击的一项是(       
A.科学家在K/Pg界线之交的地层中发现了玻陨石,玻陨石一般被认为是地外成因的,是地外物体撞击地球时,地表靶物质熔融后快速凝结的天然玻璃。
B.科学家在尤卡坦半岛上发现了一个直径约为180千米,深度约为20千米的大型陨石坑,据推测这是一颗直径约为10—15千米的小行星撞击后形成的。
C.在各地的白垩纪—古近纪边界岩层中都发现有冲击石英,它的形成源于强大外力的迅速撞击而非火山喷发,因为火山无法产生足以形成它的巨大压力。
D.研究人员通过冰芯、植物化石和沉积物的化学成分揭示了地球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证明了在某个时期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突然升高。
4.下图是德干玄武岩喷发事件在部分剖面汞同位素Hg—MIF值的范围示意图,其中Hg—MIF值呈接近于0、偏向正值和偏向负值三种类型,请根据本文为该图写出三条结论。

5.《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文中包含的多种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在本文中也有所体现。请举一则课文中的例子,并结合本文具体分析。
2024-05-10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部分高中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桥冥思

漆宇勤

在一座小桥上坐着就好,喧闹已经与我们有了距离。古老的石板稍带凉意,但阳光很好,温暖得让人欲睡欲梦,让人想在这太阳下回到四百年前,或更远,五百年前。

一个小家小姓,在横亘于道路前方的河流上架一座桥梁,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动起这个念头。此时这个小姓氏刚刚由外地落户到赣西萍乡不久,人丁尚不兴旺。操持着小买卖的人家对道路交通的便利有着天生的敏感,看着由县城经驿道去往州府的旅途一出城就被泉江河阻隔,下定决心为世间添一座桥梁。

此时是明代万历年间(1572年~1620年),此前的过河之处其实也有,但仅是简易的木桥,春水一涨,山洪一发,桥便没了。这一次,修桥的人想一劳永逸,修成石桥。

但事实上似乎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石桥现在依旧叫四百年前的那个名字:流江桥。但万历年间的桥面早已在岁月的长河里湮没。桥毁于水,桥毁于战……时间远比石头更残酷、更坚韧、更绵长。幸好,人类的坚韧绵延也并不缺少。于是,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毁掉了的流江桥又两次由漆姓族人出资重修。

风吹过来,我攥紧了一百年前的老族谱,生怕一不小心就落入河水,就像落入河水的那些石头桥面一样。我怀想着先人的光辉,其实也在思考,发宏大誓愿公益修桥的人似乎并非没有私心。族谱上说,修桥用掉了白银八斤,桥成后第二年,长年焦虑于没有子嗣的倡修者漆东江,新添了一个儿子,正好八斤重,一两都不差。

走过流江桥,我放下族谱,往更开阔的地方行去。然后我不得不承认,并不是只有我的祖先留下了一座让后人怀想的桥梁。流江桥之外,更多的桥梁也是由民间一家一户、一村一姓,以虔诚的心态修成。

你可以想象,那时的一个村子当然不是现在的行政村,而是某姓人家在山坡下、水流边聚居而成的一个小小自然村落;那时的桥梁当然不是现在下水入地无所不能的机械施工,而是先得采石头,或最少先得伐木头。资金不足,牵头的乡绅便到附近募化;水文资料不足,动工之前总得先将良辰吉日选了又选。在纯人力的时代,要在湍急的河水里施工,想象一下都觉得神秘而困难重重。于是,那些关于桥梁的民间传说,几乎在南方的每个城市地方文史资料中都屡见不鲜。

沿着流江桥横跨的泉江河往上,溯河之源是萍水。在萍水河上,我依次数过那些有名有姓的老石桥:萍实桥、亨泰桥、通济桥、香溪桥、善州桥、赤山桥、栗江桥等等。这些老桥,至今当地的人们依旧耳熟能详。这些老桥,在我逐一抚摸过后,几乎都能发现某些人名在石头之上留下的温度。史料说,始建于宋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的通济桥最早是由当时的知县倡修,此后先后三次被毁,第一次由李姓出资重修,第二次由姚、黄两族募资重建,第三次则是由姚惠中、姚汝发、施瑞九、叶青波等人牵头募捐重建……

想想真是奇怪,为什么这些老桥,这些艰难留存下来的历史见证者,大多数都是由民间捐建的呢?即使在现在,一座桥梁的修筑,也需要花费大量的钱财与时间。在几百上千年前修筑一座中小型的桥梁,也算是一项重大工程了。要启动这么一项重大工程,恐怕并不仅仅是修桥补路功德无量的意识能够驱动的。

我继续沿着河走,沿着一座一座古老的桥梁走。我发现有的老桥干脆就留着某个倡修者的名姓作为桥名。我认真默读着这些陌生而平凡的名字。我发现,这么多的人愿意通过修桥这种公益事业来体现自己在这人世间的社会价值和存在意义,这么多的人愿意通过倡导发起某种公共事务来证明自己在这乡村里的责任感和付出感。乡间的秩序,乡间的浩大工程,就这样在有意无意间被维系和推动。

我似乎忘记说了,还有一种桥,浮桥。如果看旧照片、旧文字、旧影片,就会发现浮桥真是一个承载着很多人乡愁记忆的东西。假如再遇见一段沧桑的经历,浮桥给人带来的人生颠沛流离之感就更强了。

在我所居住的这座小城,曾经就有一座浮桥,名字似乎就叫浏市浮桥。我一直没有踏上过这座,但在本土文人的文字里一次次抚摩了这座桥所附着的记忆。通过那些文字,我仿佛看见了浮桥上挑着担子的村民,看见了浮桥上背着孩子的小夫妻,听见了桥畔水流的哗哗声,听见了桥头商贩的叫卖声。

然后,这些身影和声音都渐渐淡去——在最近一轮渡改桥的工程中,浮桥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被一座崭新的钢筋混凝土跨河大桥取代。

就此,我又看到了一些文字。有人伤怀,有人赞赏,莫衷一是。我发现,同样的情况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对旧物的伤逝与对新物的赞美,总难得到统一。或许,所有的评论都是得一忘二吧。但是,得一忘二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你所看到的和你所评论的,都是遵从着自己的想法,那么无论正向或反向的文字,就都是现实与内心的一座桥梁,抵达你隐蔽在暗处的一个居所。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桥毁于水,桥毁于战……人类的坚韧绵延也并不缺少”,这几句话旨在强调桥给人带来的历史沧桑感。
B.“族谱”承载着先人的荣耀,代表了一种精神传承;引述族谱中修桥添子的故事,表明公益修桥和私心并不冲突。
C.“我似乎忘记说了,还有一种桥,浮桥”一句,表明作者重点想写的是石桥,而浮桥是偶然想到的,补写一笔。
D.作者认为,“对旧物的伤逝与对新物的赞美,总难得到统一”,是因为还没能搭建好现实与内心的那座桥梁。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族中先人修建的流江桥写起,又列举其他众多桥梁的修建情况,选材上点面结合,有详有略。
B.文中引述的文史资料,详实而具体,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而且还给人以丰富厚重的历史感。
C.本文语言风格呈现出平实自然、简洁明快的特点,与文章中描写的江南水乡、自然村落的氛围协调一致。
D.文章中有两处改用第二人称,增加了内容的客观性,又有助于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引起情感共鸣。
3.本文在行文思路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4.本文的题目“小桥冥思”中的“冥”是“深刻、深沉”之意,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作者由小桥产生了哪些深沉的思考和深刻的认识。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以圈地、祭祀为起源,到对神仙境界的向往,基于对自然的获得和再现,人们赋予园林实用且宏伟的意义。而后,它又成为文人生活的布景、观照的对象,逐渐成为一种与诗画同构的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园林成熟阶段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融入了诗意的内涵。以诗意的表达和诗化的结构传达园林理想。东汉以来,一直到北宋,把诗歌当作隐喻的做法颇为盛行。文人们试图在绘画中输入严肃的内容时,就借用诗歌意境来表达。对绘画与诗歌结合所产生的情感需求,是诗意在绘画空间中表达的最初渊源。诗和画可以相互转换的观念在欧阳修之后、在以苏轼为中心的文人圈子里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到了南宋,诗画间共通共感的特性延伸至园林,园林不论从其场景布营,还是观赏流线设置都以表现诗歌意象为本。南宋中晚期,新儒学的发展开始影响艺术领域,新儒家、道家倡导以来统摄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在思维上注重综合观照和往复推衍。各种艺术方式在此时全面融合,突破界域,触类旁通,进一步铸就了中国古典园林得以参悟于诗画艺术、形成诗情画意的独特品质。园居生活在此时成为文人格物致知、观照自然的最佳方式。

南宋文人曾丰在《东岩堂记》写到,士大夫们喜爱天台、雁荡山水,常游览其间,当游览难以满足能日涉之时,则作画来记录山林并且加以想象;当绘画仍难以满足时,则开始选石叠石,以象二山之态,日夜对坐其间;但当如此都无法满足时,则相所居前后左右山,天所予形,峥嵘耶,崔嵬耶,陂陀耶,坛曼耶,百尔屈奇,与二者仿佛,选择与二山相似的山地依山造园以居其间。从这样递进式的描述看来,选择相似的山水环境进行改造成园并栖居其间,才是观照自然的最佳方式。

人们对诗意的生活有过多种想象,但要说出它究竟是什么却不容易。园林结构的不拘于法,园林空间的迷离零散,园林与自然关系的暧昧不清,园林中人物活动的性质难辨,都成为可提供诗意生活的可能。人们给予园林多种属性,园林在自身的发展中也形成多样语汇,契合着现代诗意生活对于身体、空间、感知、自然等方面的关注以及再现。

园林与诗歌、绘画同构,首先在于三者之间共有的山水内涵。山水究竟为何?仅”“二字,即道出了这是有山有水的环境特征,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关于人居环境的理想,以及对待自然的态度。虽然绘画、诗歌、园林是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在对山水的表现上大多采用相同的观照方式、审美标准以及内在结构。

宋代山水画论对此所述最详,画论虽是论作画,但对绘画中意味的表达远重视于对于技巧好差的评论,而又以山水观念为其最重。郭熙《林泉高致》认为可游可居是为山水最高品,也是山水画最高品。可游可居本身已经指明了此山水并非纯自然山水,而是经历了人类活动,经由人手改造的环境。山之楼观,以标胜概,虽在写山水,实际是写已由人梳理过的山水,也即山水园林。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其中的亭榭渔钓都是以人为主体而建构的场景及活动,确是真山水的标准。《林泉高致》又说道,山上架栈道,水上通舟楫,是山水入画的标准。由此可见,山水是园林和绘画共同标准的渊源。山水文化,其实就是人类最谦逊且朴实的自然观。以山水为本,人介入山水,改造山水,而成真山水。真山水强调人的存在,而园林又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其中,不论是强调人作,还是强调天开,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状态始终是贯穿其间最重要的线索,也一步步凝固成我们所强调的山水文化的典型特征。

除了造园本身,有关园林的文字记载也发挥着建构山水文化的作用,如园记。很多早期优秀的园林早已消融于自然山水之中,园记即时地将园林意象书写呈现,通过文字结构展示了园林结构。园记的价值不止它所描述的园林物象本身,其关于园林考察方法的思考、园林兴衰的感悟以及自然山水观念的表达,以更清晰的文字为我们展示了山水文化建构的脉络。中国上千年的造园史,仅有一部晚明时期计成的《园冶》专门讨论造园技法。这首先是因为中国古人从来不愿将园林作为仅通过技术手段即可获得的对象,园林超越了物质性和技术性可描述的范畴。园记书写者们将一切可提供美好想象的语汇给予了园林,这也成了山水文化得以在文本中建构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何晓静《诗情画意山水精神——园林的古典与现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园林经历了从圈地、祭祀到成为文人生活布景、观照对象的发展过程,兼有实用意义和审美意义。
B.新儒家、道家倡导以“道”来统摄“器”,用之于我国古典园林,“器”即“诗情画意”,“道”即“园林”。
C.“山水”指的是“有山有水”的环境特征,可体现出一种对人居环境的理想以及对待自然的态度。
D.园记作为园林的文字记载,发挥着建构山水文化的作用,它能用文字呈现园林意象,展示园林结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评价王维的诗与画,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语,这是诗和画可以相互转换观念的生动例证。
B.中国园林艺术“诗情画意,山水精神”的审美追求源于欧阳修、苏轼等人的诗画观念,到南宋逐渐成熟。
C.宋代山水画论非常重视绘画中意味的表达,特别是“山水”观念,而技巧好差的评论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D.中国的园记,记载造园技法的不多,通过文字传达山水园林观念的居多,是因为具体营造技法很难描述。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A.苏州拙政园的留听阁体型轻巧,四周开窗,是秋天赏荷听雨的绝佳处,其意境源自李商隐的诗句“留得枯荷听雨声”。
B.兰亭是东晋王羲之的园林住所,有“崇山峻岭”“清流急湍”之景,王羲之曾邀友人在此集会,行“流觞曲水”之雅事。
C.计成的造园理论专著《园冶》流入日本,抄本题名《夺天工》,受其影响,日本许多园林建筑的题名仍沿用古汉语词汇。
D.王维的辋川别业,因地而建,依山临水,可以说是一个古代版“集住宿、餐饮、采摘、垂钓、游览于一体的多功能休闲庄园”。
4.根据《东岩堂记》中观照自然的方式,下列选项最符合其层次推进顺序的一项是(     
①好着丹青图画取,题诗赐与水曹郎。
②叠石作小山,埋瓮作小潭。旁为负薪径,中开钓鱼庵。
③峭壁之下,木石撑距,不藉尺土,飞阁虚堂,延骈如栉。
④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A.①④②③B.④①③②C.①④③②D.④①②③
5.下面一段材料是《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宝玉对稻香村的评价。请结合文本中提到的古人的园林理念,谈谈你对宝玉这段话的理解。

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争似先处(潇湘馆)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

2024-05-10更新 | 2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石家庄市普通高中学校毕业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三)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说新语》是一部采辑旧文编理而成的书,内容又只是分门罗列篇幅短小的人物故事乃至名流的片言只语,它何以可置于经典之列呢?简单地说,魏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转折性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结构、思想文化、文学艺术在这一时代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士族阶层则是魏晋社会的中坚,而《世说新语》一书正是通过汇辑各种有关文献资料并加以修饰整理,集中呈现了魏晋士人的精神面貌,从而反映了魏晋思想文化的基本特点。虽然它的内容都是以前就存在的,但是,不仅原来收录那些资料的书籍大多散佚,而且,如果不是经过编撰者有选择地博采群书重加整理,上述效果也并不能如此显明地体现出来。正是作为魏晋思想文化的集中载体、魏晋士人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世说新语》具备了成为经典的条件。

士族势力的兴起和门阀制度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大概地说,士族是由地方性势力发展起来的贵族阶层,他们拥有厚实的经济基础,优越的文化资源,其所统驭的依附人口在必要时即可转化为独立的军事力量;士族成员通过入仕参与国家的政治活动并保护家族的权益,并由于条件的优越造成累世官宦的情形,同时士族的不同家族之间又通过婚姻关系相互联结,巩固和扩大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群体的力量。一般认为,曹丕建魏以后实行九品中正制标志了国家对士族特权的认可,同时也标志了门阀政治的成立,而最为典型的门阀政治则形成于东晋。在门阀政治时代,出现了一种过去所没有过的皇权与士族权力平行存在、相互制衡的政治结构。皇权虽然在理论上仍被视为最高的权力、国家的象征,但事实上,它并不能取消和超越士族的权力;在有的年代里,皇权实际上成为一种虚设的东西,对国家重大事务完全失去了控制。原因很简单:在一般情况下,官僚权力是由皇权派生的,士族权力则完全建立在自身力量的基础上。《世说新语》中对王、谢等家族成员言行的记录反映了这一点。

在汉王朝趋向崩溃、士族势力不断成长、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过程中,作为维护大一统政治的国家意识形态而存在的儒学也逐渐衰微。自东汉后期以来,在对儒家经典加以新的阐释的同时,老庄学说不断兴盛,佛教思想流布日广。所以魏晋成为自春秋战国以后又一个思想解放、异说并存的时代,因而也是思想史上创获尤其丰富的时代。《世说新语》虽然并不收录长篇大论,但它所记人物言行,却生动地反映出这一时代的上述重要特色。

《世说新语》常常被称为一部记录魏晋玄学清谈的书,这虽然不够全面,但也揭示了这部书的基本特点。所谓玄学,是一种会通儒道、进而又融合佛学的学说,流行于士族社会。它涉及的问题很多,但究其根本,可以说玄学具有浓重的形而上性质,它关注宇宙本体,追究物象背后的原理,并且经常对人类自身的思维规则及语言表达质疑;这个概念常常和虚、远、深、微妙等形容词相联系,而玄学即使在讨论具有现实政治背景的问题——如名教与自然时,也喜欢从抽象原理的层面以逻辑论析的方式展开。所以,尽管自古以来指斥玄学不切实用者不乏其人,甚或加以清谈误国的罪名,它其实代表了古人对人与世界之关系的深入思考和思想方法上的重要进步。《世说新语》不仅保存了许多魏晋玄学清谈的名目和若干重要内容,描述了清谈展开的具体场景和氛围,而且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记录了魏晋士人经清谈风气熏陶而呈现的各种机智有趣的言论。

研究者普遍重视魏晋时代个体意识的觉醒,认为这一现象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强调个人服从群体,强调社会伦理对个人意志和欲望的抑制,历来是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尽管人必须结为群体谋求共同的生存,因而必须遵守一定的群体生活原则,但在根本上人又是一种只能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体性的存在;除了我,就不是我,我们也许可以用这样的句子描述一个独立的精神主体与整个世界的对峙关系。因而,对个体意识的压抑乃至抹杀,势必造成人性的扭曲和人的创造性才智的萎缩。从东汉中后期以来,社会的动乱,皇权地位的降低,国家意识的淡薄,士族社会身份的提高,都为士族文人的个体自觉提供了条件。从另一角度上说,这也是旧有文化传统内藏的不合理乃至荒谬性所引发的人性的反动。

众所周知,魏晋被称为文学自觉的时代;音乐、绘画、书法乃至围棋,大致也都是在魏晋时代产生了质的变化并呈现前所未有的兴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关联呢?因为,虽然文学也可以用于宣传、教化,虽然音乐、绘画之类也可以作为富贵者日常玩赏的对象,但它真正的价值是个人才智与创造力的显示,是自我表现、自我宣泄的途径。在一个社会中,如果文学艺术的创造主要不是由作者自身的精神需求决定的,它也许会有技艺上的成就,而生命力和感染力却只能是有限的。而魏晋时代正是由于士人个体意识的强烈,导致他们对文学艺术热烈爱好,同时也引发了它的兴旺成长。在《世说新语》中,我们可以读到许多与文学、音乐、绘画、书法有关的优美的故事,譬如嵇康奏一曲《广陵散》,从容就死的记载。

总而言之,《世说新语》主要反映了东汉末和魏晋士族文人的精神风貌。

(摘编自骆玉明《〈世说新语〉精读》)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说新语》虽非原创作品,但其通过对魏晋时期士人言行的精心编纂,凸显了该时代士族阶层的精神特质与思想文化特点,从而展现出其经典的价值。
B.在魏晋门阀政治时期,皇权虽然名义上是最高的权力象征,但在实践中却难以超越或取消士族的权力,有时甚至沦为虚设,这一政治结构在《世说新语》中有所体现。
C.《世说新语》不仅收集整理了士族闲谈逸事,还涉及士族对宇宙本体及形而上学问题的探讨,后者代表了古人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和思想方法上的进步。
D.作者认为,魏晋士族阶层的崛起与门阀制度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他们在经济、文化等都有着深厚的基础和广泛的影响力,《世说新语》对此做了翔实记录。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族阶层是由地方性势力发展起来的贵族阶层,拥有厚实经济基础和优越的文化资源。
B.士族成员通过入仕参与政治活动,保护家族权益,并因条件优越形成累世官宦的情形。
C.士族阶层的兴起标志着国家对士族特权的认可,同时标志着门阀政治的最终确立。
D.魏晋时代思想解放、异说并存,儒家经典被重新阐释,老庄学说、佛教思想有所发展。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举例介绍《世说新语》的部分内容和形式。
B.文章通过历史分析的方法介绍了门阀制度的形成。
C.文章通过对比分析《世说新语》与其他文献的不同。
D.文章通过因果关系阐述《世说新语》对后世的影响。
4.以下图表展示了魏晋时期士族阶层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根据材料和图表,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社会阶层经济基础文化资源政治活动军事力量
士族厚实优越参与可转化
其他阶层一般有限较少参与无或弱
A.士族阶层在经济上拥有厚实的财富,而其他阶层则相对一般,这为士族阶层在其他诸多方面,形成优势打下坚实的基础。
B.文化资源方面,士族阶层享有优越的条件,而其他阶层相对有限,这反映了士族在文化传承和教育方面的领先地位。
C.在政治活动中,士族阶层积极参与并拥有较大的影响力,而其他阶层则较少参与,这显示了士族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D.军事力量方面,士族阶层拥有独立的军事力量,在某种情况下可以与皇权平行存在,这与其他阶层相比有显著差异。
5.《世说新语》中展现了魏晋时期士族文人的精神风貌,这种风貌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请谈谈你认为魏晋士族文人的精神风貌中哪些方面对现代人仍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百余年来,人类日常生活和工业活动不断燃烧积累在地球内部亿万年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推升了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过去80万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均在170300ppm之间波动,而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已经超过了410ppm

越来越多的温室气体使得地球不断被捂热,导致全球变暖。同时,因为水相对于空气能够更多地储存能量,所以全球变暖增加的能量90%以上都存储在海洋中,使得海水变暖。因而,海洋的能量变化直接反映全球气候变化。

海洋变暖对人类和地球生态系统存在广泛的负面影响。

首先,由于热胀冷缩,海洋变暖膨胀推升了全球海平面,如果叠加上潮汐、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土地沉降等因素,将给包括我国在内的沿海地区及附近小岛屿造成极大的经济和社会风险。

海洋变暖为台风(飓风)等极端事件增添了燃料,使强台风(飓风)、极端降雨更多。我国临近的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最多、最强的地区,全球热带气旋有1/3发生在西北太平洋。因此,我国未来将面临更多的极端天气事件的挑战。

同时,由于上层海洋比深海变暖更快,海洋层结也在持续加强,海洋垂向分层更为稳定了。海洋层结的加强会抑制海洋垂向热量交换和溶解氧输送,进一步导致全球气温上升,并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

受海洋变暖趋势的影响,海洋热浪等海洋极端高温事件不断增多,给海洋渔业、养殖业带来了新的挑战。

(摘编自成里京《海洋变暖持续将会怎样》)

材料二:

1900年以来,飓风的破坏力一直呈现出增强的趋势,恶劣的飓风发生频率是100年前的3倍以上。之前有研究表明,过去40年,在全球飓风生成地,飓风中心附近最大持续风速正变得越来越强,气候变暖可能正在加剧这一趋势。

如果将飓风比作一个巨人,那么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这个巨人的力量正变得更加强大。不仅如此,它的寿命也在增长。研究人员李林和皮纳基·查克拉博蒂近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导致北大西洋飓风登陆后衰减速度变慢,持续时间更长。换句话说,飓风变得更抗衰老了——1960年北大西洋飓风可能在登陆后一天内强度衰减率为75%,而当前飓风的衰减率为50%。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飓风更抗衰老呢?分析认为是变暖的海洋。飓风的能量来自热带海洋中的热量:海洋温度越高,海表下的温暖水域越深,就可以给飓风提供更多的能量。

飓风是热力发动机,就好像汽车的发动机一样。在汽车发动机中,燃料燃烧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对于飓风而言,从海表吸收的暖湿水汽就是强化和维持其破坏力的燃料,而来自水汽的热能则转化为飓风发展所需的动能。一旦飓风登陆,来自海洋的水汽供应急剧减少,甚至被切断,这就相当于停止向汽车发动机供应燃料。没有燃料,汽车将会无法行驶;而没有水汽来源,飓风将消亡。

模拟结果显示,即使每个飓风以相同的强度登陆,在更暖水域上生成的飓风衰减速度更慢;如果飓风登陆后没有携带水汽,那么海表温度对其衰减速度就不再产生任何影响。可见,虽然飓风登陆后,其与海表之间的联系被切断,不再能够获得海洋的水汽供应,但其体内仍然携带着一定量的水汽,这些水汽在移动过程中逐渐消耗。大气温度越高,消耗越慢,飓风寿命越长。

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产生的温室效应导致地球系统能量不断增加,这些能量不断积聚在海洋中,致使海洋热含量持续上升。据统计,温室气体产生的热量90%以上都被海洋吸收了。吸收如此多热量的海洋正在加速变暖,这为孕育长寿命飓风等天气怪兽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前也有研究指出,大气越温暖,能够锁住的水分就越多,极端风暴也就更湿——空气每升温1℃左右,可以多容纳7%的水分,所带来的风雨影响就更猛烈。

在飓风寿命延长后,可能带来的破坏力将不仅局限于沿海,而是会延伸至更远的内陆,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更重。例如,2018年的飓风佛罗伦萨登陆美国后以缓慢的速度在内陆推进与逗留,形成持续数天的强降雨,累计降水量达1000毫米。随着全球气温升高,内陆地区可能会受到更大影响,而这些地区由于缺乏相应的防御设施和经验,应对飓风的能力可能比沿海地区更差。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日本及东南亚国家登陆的台风,统计结果表明其衰减速度同样在减慢。因此,如果不遏制全球变暖,飓风和台风的寿命都将延长,杀伤力也将大大增强。

(摘编自吴鹏采访稿《海洋变暖延长登陆飓风生命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燃烧煤等化石燃料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使得海水变暖。
B.水比空气更能储存能量,所以全球90%以上的能量都储存在海水中。
C.海洋变暖对人类和地球生态系统产生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广泛的,不仅限于经济方面。
D.与1960年相比,随着气候变暖,当前北大西洋飓风登陆后的强度衰减率明显降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A.相较于过去的80万年,目前人类活动的排放将会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至少提升三分之一。
B.气候变暖可能加剧飓风中心附近最大持续风速增强的趋势,飓风的生命力和破坏力也在加强。
C.飓风登陆后,来自海洋的水汽供应被切断,飓风寿命的长短由其所携带的水汽量被消耗的速度决定。
D.统计结果表明,在中国、日本及东南亚国家登陆的台风,其杀伤力也随着全球变暖有所增强。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材料一“海洋变暖的负面影响”的表现的一项是(     
A.目前,我国已成为受台风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我国因台风造成的经济损失在20世纪80年代为数十亿元,90年代为100亿元,2005年已经达到750亿元。
B.过去20多年,海水升温使澳大利亚的大堡礁在1998年、2002年、2016年、2017年和2020年发生过五次大规模白化事件,一些珊瑚礁已经死亡。
C.海洋生物生态圈在人类出现之前是稳定的,自有了人类以后,海洋也在面临着挑战,海洋垃圾越来越多,严重污染海洋,导致一些海洋物种死亡甚至灭绝。
D.2018年,发生在我国北方海域的海洋热浪事件给辽宁海参养殖产业带来了沉重打击,辽宁圈养海参因海水温度过高大面积死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0亿元。
4.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图表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就图表看,飓风衰减时间波动起伏的趋势与海表温度的变化趋势基本吻合。
B.随着海表温度升高,飓风衰减速度相应减慢,飓风的“抗衰老”特征更明显了。
C.2010年后,飓风衰减时间基本在30小时以上,由此可知海洋变暖的负面影响变大。
D.45年中,海表温度提高虽不到1℃,却导致飓风衰减时间减缓,破坏力剧增。
5.飓风破坏力和生命力都在增强,请根据材料内容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
2024-05-08更新 | 24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高三复习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家都知道,艺术与美有密切的关系。但也许有很多人觉得,科学跟美没有什么关系。我是研究物理学的。物理学的发展要经过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实验,或者说是与实验有关系的一类活动;第二个阶段从实验结果提炼出来一些理论,叫作唯象理论;唯象理论成熟了以后,如果把其中的精华抽取出来,就成了理论架构——这是第三阶段;最后一个阶段,理论架构要跟数学发生关系。其实,上述四个不同的步骤里都有美,而美的性质不完全相同。

大家都见过虹和霓,觉得漂亮极了,美极了。为什么会觉得美呢?因为它们都呈圆弧状而且有很特别的规律:虹是42度的圆弧,红色在外边,紫色在里边;霓是大一点的弧,是50度的弧,其色彩排列顺序与虹相反,红色在里头,紫色在外面。虹和霓具备这个规律,所以即使是小孩子也会觉得它们非常非常漂亮。这是一种在实验经验里美的标准例子。

实验阶段结束后,就到了唯象理论阶段。虹和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原来虹和霓是太阳光在小水珠里折射而产生的光学现象。在虹的小水珠里是一次内反射,在霓里是两次内反射。计算的结果验证了这样的事实:一次或者两次反射以后,就会出来42度或者50度的弧。一个人了解到这点以后,他对于这个美的现象的理解又深入了一层。

再进一步就到了理论架构阶段,这个到19世纪才完成。19世纪中叶,一个名叫麦克斯韦的英国人写下来了一组方程式,用这组方程式就可以彻底地解决折射现象的问题。在前面的唯象理论阶段,人们是不了解折射现象的,而麦克斯韦方程式可以告诉你为什么有折射现象。这对美的理解就更进一步了,也等于更上一层楼。

再上一层是数学。麦克斯韦方程式是在19世纪中叶推导出来的,一个世纪以后,到了20世纪70年代,物理学家才了解原来这个麦克斯韦方程式的结构有极美的纯数学的根源,叫作纤维丛。纤维丛是一个数学观念,这个数学观念在刚发展的时候,与物理学没有关系,与实际现象也没有关系。可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人们忽然发现原来麦克斯韦方程式的结构就是纤维丛。这就到达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使得我们知道原来在这一复杂、美丽的现象背后有一组数学方程式,就是麦克斯韦方程式。

事实上,如果今天你问物理学家对于宇宙结构的了解,他们会告诉你,最后就是一组方程式,包括牛顿的运动方程式、刚才讲到的麦克斯韦方程式,以及爱因斯坦的狭义和广义相对论方程式、狄拉克方程式和海森伯方程式。这些方程式就“住在”我们所看见的一切现象里,它们非常复杂,有的很美妙,有的则不是那么美妙,还有的很不容易被人理解。但宇宙万物的结构都受这些方程式的主宰。

麦克斯韦方程式,看起来很简单,可是等到你懂了它的威力之后,会心生敬畏。为什么说这些方程式有威力呢?因为无论是星云那么大的空间,还是基本粒子内部那么小的空间,无论漫长的时间,还是短短的一瞬,都受这几个方程式控制。这是一种大美。我们也可以说这些方程式是造物者的诗篇。为什么?因为诗就是语言的精华。造物者用最浓缩的语言,掌握了世界万物,包括人的结构、人的情感。世界上的一切都浓缩在“诗人”——造物者“写”下来的东西里了!其实这也是物理学家最后想达到的境界。

这些方程式的内涵往往随着物理学的发展而产生当初完全没有想到的新意义。这就好比你少年时诵读一首诗,当时就会对那首诗歌的内涵、意境等有所了解。但当你进一步成熟之后,以及你步入晚年之后,又会发现这首诗的含义远远比你小时候所领悟的要多得多。同样的道理,这些方程式在不同时期被人们运用的时候,也会产生新的意义。

诗人对于科学的美曾经有过一些描述。英国大诗人威廉·布莱克写过一首有名的诗,译成中文是:

一粒砂里有一个世界,

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

把无穷无尽握于手掌,

永恒宁非是刹那时光。

这是诗人用诗性的语言阐述对于宇宙结构的了解,诗句中传达出一种大美。牛顿故去以后,英国大诗人蒲柏这样表述牛顿:“自然与自然规律为黑暗隐蔽!上帝说,让牛顿来!一切逐臻光明。”人类从远古以来就知道有日月星辰的运动,这些运动有很好的规则,可是在这些规则里又有一些不规则的变化,很奇怪。这些现象是几千年、几万年以来人类想要了解又难以了解的。最后牛顿来了。牛顿的方程式对于日月循环,对于行星的运转甚至对于星云等一切天体运动的现象都有了非常准确的描述。我想,这是人类历史上非常重要也非常美的一个新的发展。

前面列举的诗句所描述的,是物理学的美,它们给了我们特别的感受。诗人对于美的描写很到位,可是仅有这些还不够,因为诗句里缺少庄严感、神圣感,以及初窥宇宙奥秘的畏惧感。这种庄严感、神圣感,也是哥特式教堂的建筑师们所要歌颂的东西,即崇高美、灵魂美、最终极的美。这个最终极的美是客观的。

我们知道,早在人类尚未出现的时候,麦克斯韦方程式以及刚才所讲的那些方程式就已经支配着宇宙间的一切,所以这些最终极的美与人类没有关系。我想,庄子所讲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也包含类似的意思。

(摘编自杨振宁《美在科学与艺术中的异同》)

材料二:

一切艺术都是美的,而科学同样具有美质。艺术之美是外在的、抽象的、形式的魅力之美;科学之美是内在的、深层的、规律的奥秘之美。艺术是通过色、形、音、字、义等传递获得心灵的感受,科学是通过自然实验现象、理论描述、理论结构之美传递思维而获得感受的。

任何科学都符合美学原理,或者说科学是按照美学原理创造的,它或许是不自觉地将这种美质潜存于科学之中,但独具匠心的科学家就能够发现其中的规律。一个科学家的美感是融于他所从事的研究活动之中,他的经验越多,美感越强,越能发现规律。任何科学知识都是美的,纵观科学发展的道路,都是按照美学的要求来发展的。凡是不美的东西,也就无所谓发现、创造,一个理论、规律、原理、公式如果不完善,就缺乏了美的完整性,也就存在着局限性,它就需要修正。科学(包括任何学说、技术等)的数学表达也就是美的最高形式。

(摘编自莫小东《科学之美与艺术之美》)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物理学发展依次经过实验阶段、唯象理论阶段、理论架构阶段、数学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美的性质不尽相同。
B.随着物理学发现与研究的进展,物理学家对美的现象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入,最后在数学阶段,达到最高境界。
C.物理学家认为,宇宙万物的结构由一组非常美妙的方程式主宰,但是这组方程式非常复杂,很难被人理解。
D.威廉·布莱克用诗歌对宇宙结构进行过阐述,但诗句对科学之美的描述还不够,不能传达出最终极的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头提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即人们都认为科学与美没什么关系。作者对此有不同的见解。
B.材料一以科学家对虹和霓的现象的研究阐释科学中存在的美,这种美与艺术中的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C.材料二认为,科学之所以美,是因为从事相关研究的科学家具有感知美的能力,能发掘出潜存于其中的美质。
D.材料二认为,美也体现在对科学不断修正的过程中,科学家们需要不断突破局限,使科学之美渐趋完整。
3.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探讨了美在科学与艺术中的异同,剖析了科学之美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B.文章用“又深入”“更进一步”等词语,表明人们对美的认识过程,层次分明。
C.文章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将科学与诗歌进行对比,使文章的观点更鲜明。
D.文章整体使用总分总的结构,最后以庄子的话作结,将论证推向哲学高度。
4.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科学之美的一项是(       
A.黑洞的发现、暗物质的推测以及量子计算的兴起等,为我们揭示了宇宙的新奥秘,展现了科学探索的无限可能和魅力。
B.量子力学中的波函数和概率振幅等概念,虽然抽象,却以数学的方式精确地描述了微观世界的奇异现象。
C.在粒子物理学中,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通过标准模型被统一起来,使物理理论更加简洁和优雅。
D.在医学研究中,为了验证某种治疗方法的有效性,研究者以人类胚胎或弱势群体为对象进行相关临床试验。
5.两则材料都谈到了科学之美,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科学之美”的理解。
2024-05-07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沧州市部分高中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些年来,国人常以汤显祖与英国莎士比亚并称,除二人都逝世于同一年(1616年)以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受汤显祖《牡丹亭》的影响,国人以汤氏为中国传统戏剧之代表。在沈德符《顾曲杂言》中,有此一说:“汤义仍(汤显祖)《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此断语为《牡丹亭》评论之经典。一是确立了《牡丹亭》在戏曲史上的地位,即上续《西厢记》,下接《红楼梦》之文学经典谱系。二则证实了《牡丹亭》彼时之影响,并确立了后世评价《牡丹亭》的基调。

当代研究昆曲的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均认为,在明代中后期充满争辩的语境里,汤显祖的思想趋于“异端”,他师从于明代哲学家、文学家罗汝芳,受高僧达观影响,他提出“情”之说,以对抗主流之理学。这一点,由《牡丹亭》的“题词”可窥见端倪: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考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考谈生也。

“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在陈均教授的解读里,这段文字是汤显祖《牡丹亭》的题旨,即“情”与“理”的关系。事实上,在《牡丹亭》中,杜丽娘生死之间的“三生之情”,恰是汤显祖思想的塑造历程。有研究者称,此剧的蓝本,并非“题词”里所言之事,而可能来自话本,如《杜丽娘记》。但话本《杜丽娘记》不过是一出普通的才子佳人的类型剧,其生死转换,也并无惊奇之处。其最终能由庸常的《杜丽娘记》升级为极富艺术含量的《牡丹亭》,全在于汤显祖充满想象力的改写,增添了诸多奇诡细节,从而造就了一部惊心动魄的传奇。

《牡丹亭》大约于万历二十六年写就,之后迅速流传开来。其创作者汤显祖正身处宋明理学的笼罩中,对“至情”的讴歌,似乎是最可行的路径,故而《牡丹亭》特意凸显了因梦生情的爱情线索。但很显然,它并非该剧的核心主旨,而是一种来自观众的自然选择。其时的汤显祖已经49岁,艺术思想与理念都已成熟,在此情境下创作的《牡丹亭》,自然不是“爱情”两个字所能涵盖的。譬如杜丽娘破棺而出,死而复生,刚烈且充满抗争的意味。昆曲学家陆萼庭就曾根据《申报》和《字林沪报》上的广告得知,清末上海上演的昆曲《牡丹亭》,尚有《劝农》《学堂》《游园》《堆花》《惊梦》《离魂》《冥判》《拾画》《叫画》《问路》《吊打》《圆驾》十二折。其中《劝农》以老生当行,如今已经鲜少看到;《问路》以净、丑当行;《吊打》以小生、老生当行。这一论述或许可以给《牡丹亭》的后继研究者予以新的启发。

在过去各种版本的《牡丹亭》中,大多剥离了汤显祖笔下另外两条贯穿线,也很少能够令人领悟到杜丽娘和柳梦梅所处具体时代的背景。事实上,汤显祖在《虏谍》《牝贼》《缮备》《淮警》《移镇》《御淮》《寇间》《折寇》《围释》等诸多篇幅中都铺排出金朝屡犯南宋边境、战乱频发的现实背景,此外,《谒遇》《耽试》等还直白地披露了官场的政治生态。

关于《牡丹亭》的流传,汤显祖本人曾有言:“玉茗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牡丹亭》的传播,也是一部传奇。因其原非昆曲,昆改本甚多,吕玉绳、冯梦龙、沈璟、臧晋叔等都曾做过改编。汤显祖之异于他人处,在于文辞,音律为其短,甚至常有不合律之处。因而,阅读《牡丹亭》之逸闻甚多,《红楼梦》里甚至有林黛玉听《惊梦》之“原来姹紫嫣红”之曲的描写。

《牡丹亭》甫一问世,便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也使有眼光的出版商获得一个发财的畅销书目。所谓“《牡丹亭》甫就本,而识者已口贵其纸,人人腾沸”。从明代万历年间直到清朝末年,《牡丹亭》行世的版本在三十种以上。这五花八门的版本,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全本”,即按汤氏原作五十五出,出目齐全;一类是改窜本,或删或并或改,已经改变了汤氏剧作的原貌。汤显祖生前和身后,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人对《牡丹亭》感兴趣,与王阳明不无关系。正德、嘉靖两朝的交接时期,王阳明心学兴起。王阳明将“良知”赋予每一个有生命的个体,论证人人都有成为圣人的可能。王阳明心学高扬主体精神,反对盲目崇拜经典和偶像,主张用自己的头脑和灵明去审视一切。王阳明说:良知是造化的精灵。

王阳明心学像一颗精神原子弹。由它掀起的个性思潮冲击了思想文化的各个领域。它直接推动了晚明文艺领域尊情崇俗的风潮。在汤显祖生活的晚明时代,俗文艺空前繁荣。小说、戏曲、民歌、说唱等都有辉煌的成果。在嘉靖、隆庆以后,昆曲成了文人雅士们追逐的热门。文人雅士们认真地读《牡丹亭》,一本正经地发表自己的感想和意见,还让出版商把这些感想和意见刻在书里。

(摘编自杨道《<牡丹亭>:原来“姹紫嫣红”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牡丹亭》影响深远,因此国人视汤显祖为中国传统戏剧之代表而把他与莎士比亚并称。
B.《牡丹亭》凸显爱情线索,但爱情并非该剧的核心主旨,而是观众的自然选择的结果。
C.从明万历年间直到清末,《牡丹亭》行世的版本很多,但这些版本已非汤氏剧作的原貌。
D.汤显祖师承王阳明,讴歌爱情,有那么多的人对《牡丹亭》感兴趣,与王阳明不无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沈德符在《顾曲杂言》中给予《牡丹亭》的评价,《牡丹亭》在当时就引起极大反响,其成就已超过《西厢记》。
B.《牡丹亭》的蓝本可能是庸常的才子佳人的故事,但《牡丹亭》极富艺术含量,可见作者的个人素养在创作中起着极大作用。
C.汤显祖长于文辞而短于音律,原来不是昆曲,冯梦龙等不少剧作家都曾改编过汤显祖的《牡丹亭》。
D.《牡丹亭》甫一问世,便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出版商大量刊印这部作品获取利益,《牡丹亭》也借此加快传播。
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中,作者旁征博引,既引用古代文献,又引述他人研究成果,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说服力。
B.材料第二部分以昆曲学家陆萼庭的事例为论据,论证了其做法可以给《牡丹亭》后继研究者以新的启发的观点。
C.材料论证语言严谨,如第二部分第二段运用“大多”“很少”等限定词,使表述不绝对化而显得更合实际。
D.材料三个部分围绕作家的创作理念、《牡丹亭》的主旨、《牡丹亭》的影响依次展开,论证思路非常清晰。
4.下列对材料第一部分大篇幅引用《牡丹亭》的“题词”原文的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用汤显祖《牡丹亭》的“题词”,论证材料提出的汤显祖以情对抗主流之理学等观点。
B.引用汤显祖《牡丹亭》的“题词”,让读者了解汤显祖的创作理念,更好地理解《牡丹亭》。
C.引用汤显祖《牡丹亭》的“题词”,可以彰显材料的人文底蕴,增加材料的文化气息。
D.引用汤显祖《牡丹亭》的“题词”,论证《牡丹亭》的蓝本非“题词”里所言之事的观点。
5.《牡丹亭》一问世就得到了广泛传播,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牡丹亭》的创作成功给我们哪些启示?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文化安全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最主要形态之一,是国家安全诸多变量中的最重要因素。在AI(人工智能)出现之前,传统的网络文化监测主要通过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运用特定的计算机程序搜集互联网上的信息,经过文本分析技术,提取文本中的关键信息,并与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匹配,来判断是否存在网络文化安全问题。

这种监测模式依赖于存有已知威胁和相关关键词的数据库,把抓取的数据与存有已知威胁和相关关键词的数据库进行对比,当找到匹配项时,系统会触发警报。虽然这种方法对已知威胁有效,但对新的和未知的威胁并不适用。此外,这种模式还可能会产生大量误报,一旦合法流量恰好与已知威胁具有相似的特征,就可能被标记为恶意信息,很多时候需要依赖于人工判断,由专职或兼职人员承担起网络文化安全问题的巡查与监测的责任,通过对重点网站、重点论坛进行日常监测,及时发现网络文化安全问题。

随着我国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网络空间的信息数量呈现爆发态势。目前,我国网民数量位居世界第一,而且每年以千万级的数目增长。网络空间公众意见数量与密度的爆发式增长,使得通过传统方法来监测网络文化安全的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

当下,AI算法介入网络文化安全风险预警主要体现在借助数据挖掘、聚合与清洗,通过技术模型计算风险概率和发生路径,分析判断是否出现网络文化安全风险。相比传统的网络文化预警方法,基于AI的解决方案在网络文化预警中具有明显优势。

人工智能不仅拥有精密的计算能力和强悍的算法,更可以24小时持续提供对网络信息的核查、定位、追踪、监管和治理,彻底改变了网络安全问题的处理方式。例如在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控中,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全天候收集、整理、归类数据,并借助语义、语音和视觉识别技术对内容进行有效识别,通过数据模型深度分析,精准得出反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图像及视频的特征,从而在第一时间阻止日益隐喻化的反主流意识内容的扩散和传播。利用算法实时监测识别出潜在网络违法者的应用不胜枚举。

AI算法技术的运用有效提高了分析网络信息的效率。传统的网络文化安全监测中,安全分析师经常面临着筛选大量日志、警报和报告以识别潜在威胁的挑战。面对当前的互联网规模,传统的网络监管模式显得费力耗时。相比之下,AI算法可以快速处理和分析大量数据,有效识别和优先处理潜在风险。例如监测网络文化安全事件时,可以通过不良网络文化形成模型对不良网络文化类型进行有效识别,并通过分析网络内容的情感与流量变化,追踪舆情变化,利用大数据模型来判断群体情感,判断某一网络群体的情感倾向,及时对相关内容进行限流、删帖,减少相关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阻绝不良网络文化的扩散与蔓延,减轻甚至避免不良网络文化对现实的影响。与此同时,AI利用先进的机器学习算法构建语料模型,可以更准确地识别出网络文化安全威胁。传统的网络文化安全监测依赖存有已知威胁信息和关键词的数据库来识别威胁,很难识别隐喻化的威胁信息和新兴网络文化安全信息,AI则显著提高了准确性。例如2021年,日本学者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对一款社交类游戏进行分析,在不监测聊天内容的情况下,仅基于聊天次数、聊天对象、聊天时间等基本信息,就能较为精准地识别出潜在网络违法者,并预测出违法行为的大概时间。

随着数字化程度不断加深,网络文化安全已经不再只包含网络空间内的言论,更包含更广意义上的文化概念、文化现象与文化安全。近年来,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国内外有不少研究人员利用文本分析法进行用户身心健康评估。如Meta的自杀预警系统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梳理,寻找有自杀倾向的人。在国内,仅2023年第二季度,抖音就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发现并报警救助安抚用户773人,处理怂恿、教唆他人实施极端行为的不当视频2.7万条。在弱势群体方面,日均为未成年用户过滤不当内容20万条,处置80多万条骗取中老年用户互动的违规视频,发出近7万次风险提醒。知乎平台的算法机器人瓦力能在0.3秒内识别判断内容是否为不友善、答非所问、阴阳怪气等多种需被折叠的答案。

在网络文学领域,AI技术已经深度嵌入网络文学生态。AI技术不仅在内容审核方面被深度运用于网络文化安全的监测,还在文本审校上辅助编辑迅速检索文本,完成网络文学文稿的批量审核、修改和冗余章节的删除等任务,有效提升了网络文学的作品质量。除了可以预测网络攻击威胁、提高危机事件的预测与管理能力,AI算法在保障金融安全、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和精准度、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建设、提供有效网络安全防护手段等方面均有不俗建树。

(摘编自朱艳、刘铭宸《AI算法赋能网络文化安全风险预警机制的策略》)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网络文化监测模式虽然较为固化,很多时候都需要人工的协助,效率较低,但可以判断新生威胁。
B.由专职或兼职人员参与介入的人工检测能够轻松且及时地区分具有相似特征的合法流量与已知威胁。
C.面对信息数量和密度增长,传统网络文化监测逐渐难以为继,网络文化安全预警机制改革势在必行。
D.AI算法能够完成对网络内容的审核、修改和删除的前提是其能准确把握网络内容的情感与流量变化。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AI算法能较精准地识别话语、图像及视频等内容是否属于反主流意识形态。
B.传统网络文化监测模式主要针对显性信息,AI算法则主要针对隐喻化信息。
C.受数字化程度加深的影响,网络文化安全范畴逐渐扩大,不只限于网络言论。
D.AI在利用文本分析法进行心理健康评估、保护弱势群体等方面的作用突出。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由网络文化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引出话题,强调要对网络文化安全加以重视。
B.文章整体运用对比论证,指出了传统网络文化监测的弊端,以及AI技术对网络文化安全的价值。
C.文章举日本学者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分析游戏的例子,说明AI能够准确识别出网络文化安全威胁。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既强调了AI技术对网络文化安全的保障,又指出其在其他领域的贡献。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5.学校人工智能社团准备就AI技术对当今网络文化安全的影响这一话题进行讨论,小红发现相比传统网络文化监测,AI算法介入网络文化安全风险预警更具优势,她打算对其进行介绍。请根据原文内容为小红拟写发言提纲。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各种各样的比较有名的神话中,月亮总是和美丽的女神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希腊神话中的阿尔忒弥斯,还是由此演变的罗马神话中的狄安娜,或是中国的嫦娥与日本的辉夜姬。

在这些神话故事里,月亮都是以女性的角色出现的。而在原始文化中,女性以月亮为代表,男性则以太阳为代表。在中国,很早的时候就形成了阴阳的观念,并形成最初的文化体系,用以认识、解释和处理包括人在内的万事万物。按照阴阳的文化体系,阴——月亮——女性与阳——太阳——男性是相对应的两方面。直到今日,阴阳文化体系仍在人们的意识深处发挥着作用,左右着我们的生活。这些观念如此根深蒂固,自然地,在人类的意识深处就很容易把月亮和女人联系在一起。

尽管月亮神话有着丰富的象征内涵,但它的主导象征却是表现生命的繁衍与永恒,由此而与女性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女性的象征。这一点在中西文化中都有明显的表现。月亮,既是自然景观,也参与人的生活,成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们把它的自然属性与人类的社会生活经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赋予它以性别特征。美国文化人类学家艾瑟·哈婷在《月亮神话》中说过:无论在当代还是古典诗歌中,以及时代不明的神话和传说里,月亮代表的就是女人的神性、女性的原则,就像太阳以其英雄象征着男性原则一样。阳性的太阳代表着公开的社会化的生活,是权威与力量的代表,而夜晚的月亮属于阴性,代表着隐蔽的私人化的生存形态,是神秘、感伤又富有诗意的。

(摘编自段君、齐昕《浅谈中西月亮神话》)

材料二:

印度到处是毗湿奴的神庙,目前的印度教依然流传一个毗湿奴化身侏儒步天的故事。毗湿奴变成侏儒,三步就跨完天地,多具有想象力啊。那么,现实中有这样的侏儒吗?有的,就是圆圆的太阳。在中国,拟人化的太阳也是这个模样的,《山海经》里有一个太阳神名叫帝江,就是这圆溜溜的可爱模样。现在我们看到的伏羲女娲汉画像,一个拿着规,一个拿着矩。太阳神与月亮神拿着规和矩测量天地,和印度的毗湿奴三步跨完天地,不正好巧合吗?

印度教神庙中月亮神的名字Chandra,汉语译成旃陀罗钱德拉,但由于发音习惯的不同,也可以把后面的dra读为jiao,这就和婵娟十分接近了。婵娟即蟾蜍,蟾蜍是月亮的象征,所以婵娟也就指月亮了。

中国的月蟾神话是自己形成的,因为它与汉语有关。《天问》里有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兔在腹的句子,其中顾兔有的解释为回顾,有的解释为,其实就是与羲和的同音,羲和分化之后,大多代表月亮,比如嫦娥与女娲。读音与同,正好说明月亮上有蟾蜍(蛙)的起源。既然月蟾神话起源于中国,Chandra一词即使与月蟾有关,也只能是印度受到中国的影响。

印度没有月蟾神话,但有月兔的说法。说月亮上有兔子的,只有中国与印度。在神话研究方面,我们一般只谈印度对中国的影响,特别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的影响,很少说中国对印度有什么影响。其实,中国对印度的影响也是有的,并非只输入不输出。

(摘编自吴晓东《印度日月神话的田野考察》)

材料三:

嫦娥奔月的故事,早在殷商易学《归藏》中就已出现,但也只是先秦诸多神话传说体系中的一个。嫦娥作为月亮人化形象的确立是在汉朝时期,唐代后月亮神话体系中又出现了吴刚伐桂的故事体系。中国的月亮神话发展脉络总体是根状的,但关于月亮的几大要素一直保留,如蟾蜍、玉兔、桂树等。古希腊神话从诞生之初就有一套较为系统的神话体系,且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融合发展。

两个神话体系中古人都将月亮的人形化形象视为女性。在原始宗教时代的泛灵教时期,人们会很自然地将人类本身的特征——对立的性别关系带入有灵性的事物中,使神也有性别之分。月亮本身所具有的柔和的光线、神秘的特质与女性温柔的性格相符,同时女性的生理周期也与月亮运行周期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故不仅仅在中国与古希腊,在全世界的神话中,月亮神多以女性形象出现。

月亮被确定为女性的代表后,就被赋予生殖崇拜。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生存条件艰难,多子成为原始先民保证种族延续的重要条件,因而无论哪个地区,人类对繁殖后代的渴望都成为一种信仰。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月亮里居住着蟾蜍与玉兔,寓意多子多福,后来它们更是成为月亮的代名词。古希腊神话里,阿尔忒弥斯还是丰产与孕育女神,保佑妇女生产,是古老的女性生殖崇拜的延续与强化。

中国神话中的嫦娥,本是人间英雄后羿的妻子,在服下不死药升到月亮后成为神灵;吴刚也是因为其在修仙过程中触犯禁忌而被罚到月宫砍桂树。中国的神本身多是肉体凡胎,依靠某种超自然力量而成为永生不死的。他们获得永生后就不再干预人间事务,与人类建立起一层隔阂,供人们瞻仰。

古希腊神话中的神则更多体现了的性格,能随意干涉人间事务,本质上是神的人性化。阿尔忒弥斯经常出没于人间狩猎,会参与人间纷争,能随意给予人类恩泽或惩罚。人与神之间共处一个时空,没有明显的界限,只有力量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古希腊民主平等的思想。

(摘编自胡宇坤《试比较中国与古希腊的月亮神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阴阳观念形成的文化体系,至今仍在人们的意识深处发挥作用,让人们自然地把月亮和女人联系在一起。
B.人们把月亮的自然属性与人类的社会生活经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赋予它女性特征,代表隐秘的生存形态。
C.在神话研究中,我们一般只关注印度对中国的影响,月蟾神话起源研究则能看出中国对印度也是有输出的。
D.在原始社会时期,生存条件极为艰难,因而人类赋予了月亮生殖崇拜,从而保证种族更好地繁衍延续下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材料一中,作者引用美国文化人类学家艾瑟·哈婷的话,以支撑“月亮成为女性的象征”的观点。
B.在材料二中,作者从语言发音、语义辨析等角度,推断出中国和印度月亮神话之间存在着关联。
C.在材料三中,作者以“根”作比,指出了“中国月亮神话发展脉络”的总体特征,语言生动形象。
D.三则材料均是从中西方神话传说出发,结合各国的文化特征,探究月亮的象征意义及其文化内涵。
3.下列故事中的形象最符合材料三中有关中国神话中“神”的特征的一项是(     
A.神农氏遍尝百草,帮助老百姓识别草药。
B.文王拘羑里,观天象卜蓍草而推演周易。
C.老子骑牛出关紫气东来,被奉太上老君。
D.关羽殁后被尊为武财神,受到后世供奉。
4.材料一和材料三都认为“月亮是女性的代表”,但论述角度不同,请分别概括。
5.学校组织“中西方文化交流”游学活动,你计划运用以上材料中的说法向外国友人解读《春江花月夜》一诗中的“月”。请结合诗句,列出发言要点。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山大地(节选)

杨志军

父亲当天就骑着日尕出发了,他开始说服牧人出售牲畜的这天,雪哗哗下着。雪朵大得出奇,就像无数白蝴蝶在风中滑翔、碰撞、争奇、斗艳。忽而又变了,深阔的天幕变成了一架偌大的织机,不停地摆动着,把羊毛一样的雪花瞬间拧成了线,又瞬间织成了氆氇,这是多大一块洁白的上等氆氇,任凭父亲肆意剪裁,然后缝制成世间需要的一切。寥廓无际的草原,织着白毯毽、铺着白氆氇的草原,可以沿着氆氇的经纬线走向远方的草原,正在寒风里歌唱。许久,一顶帐房出现了,一声藏獒的闷叫出现了,一抹挤出门帘的酥油灯的光亮出现了。

父亲在帐房里待了不到一个小时,就被主人扔了出来,一男一女两个牧人抬着父亲,把他从帐房里扔了出来。父亲在雪地上滚了一下,就要爬起来,牧人的藏獒扑过来摁住了他。不远处的日尕大吃一惊,长嘶一声跳了过来,转身的同时,尥蹶子就踢。藏獒后退了几步,轰轰地叫着。父亲懊丧地坐在积雪里,不明白自己的哪句话激怒了对方,竟至于让天性好客的牧人把他扔出了帐房。日尕守在藏獒和父亲之间,也有些不明白,眼睛扑闪扑闪的:怎么了主人,你不是一向都会受到牧人的欢迎吗?

父亲去了另一家。这一家没有把父亲扔出去,但拒绝用饭食招待他,只让他喝完了说话之前端给他的那碗酥油茶。主人做出请的手势说:我家的帐房实在是太狭窄啦,请倒卖牛羊的人去找更宽敞的帐房过夜吧。父亲拉着日尕来到不远处,挖雪窝子睡觉的时候说:日尕啊,我拖累你啦,害得你连口糌粑都吃不上。这么大的雪,到哪里去吃草啊?日尕呼哧呼哧张大鼻孔,向着四野闻了闻,噗噜噜打了个响鼻,像是在安慰主人。父亲丢开它,打着哈欠钻进了雪窝子,一闭眼就睡着了。他梦见日尕流浪在雪原上,找不到草吃,扑通倒下就死了。他哭醒了,爬出雪窝子一看,天已经放亮,日尕正在一群牛的中间。几头牛不断把反刍后本该再咽下去的食物吐到地上,日尕伸长舌头,一点一点把热腾腾的食物卷到自己嘴里。父亲惊呆了:原来动物之间还能如此?

这一天,父亲和日尕又访问了五户牧家,结果都一样:拒绝买卖,拒绝他的说服纠缠,而且都不那么客气:‘沁多贸易’是什么?没听说过。你不会是骗子吧?”“你说什么?把我们的牛羊给你,你拿去卖钱?凭什么呢?别说你不是公家人,就是公家人说了也不顶用,承包啦,牛羊和草场都归自己啦。你卖了钱,再把钱给我们,为什么要这样?你图个什么?再说你要是躲起来不见面,我们去哪里找你?”“你说也可以先给钱,再把牛羊拿走?那也不行,我们要钱干什么?能剪下羊毛来还是能挤出牛奶来?等他告诉对方自己也是一个牧人后,人家又有了别的想法:你是不是看着我们羊多牛多心里不好受?你怎么不卖掉你自己的?什么?已经全部卖掉啦?胡说八道,我不信。别向雪山大地发誓啦,全部卖掉的话你就是个不安分的牧人,就是盗马贼一样的坏蛋。态度好一点的会招待他一碗酥油茶,但糌粑和肉食就别想啦,似乎牛羊越多牧人越小气,似乎他真的是一个可怜的骗子,在被牧人一眼识破的尴尬中,啰里啰嗦狡辩着。天黑后父亲和日尕来到了第六顶帐房前,父亲滑头起来,先不说来意,讨要了些酥油糌粑,垫了垫日尕的肚子,钻进帐房,吃了喝了,在人家的毡铺上睡到第二天早晨,又舔了一碗者麻,才说起自己是来收购牛羊的。主人瞪起眼睛看着他,似乎意识到竟然让一个盗马贼一样的人留宿了一夜,招呼儿子过来,放倒父亲,抬起来,又一次扔出了帐房。

父亲蹊跷得挑眉毛瞪眼睛:牧人守旧,不知道钱的意义,把牲畜当作唯一的财富,不肯出售牛羊,这也在意料之中。但怎么会变得如此野蛮,不仅不招待吃喝,还会动不动把他扔出帐房呢?过分了吧?他爬起来,冲着帐房门口的主人喊道:我是香萨主任的朋友,你这样对待我,就不害怕我去阿尼琼贡告你的状吗?主人蹲下身子,抱着自家的藏獒不让它扑向父亲,哼了一声说:我们见了香萨主任磕响头,咚咚咚地响九下,见了坚赞曼巴也磕响头,咚咚咚地响九下。都是平起平坐的高人,你要是告我,我也会告你,坚赞曼巴的法力你又不是不知道。父亲愣了:他听说过坚赞曼巴,是个不属于任何地方的游方藏医,哪里有不好就会出现在哪里。一定是他给牧人说了什么。父亲说:坚赞曼巴我不认识,要是你让我相信他的法力比香萨主任高明,我就不再到你家来啦。主人惊慌地说:你还想来啊?我告诉你吧,曼巴说啦,钱是世界上最大的魔鬼,会夺走牧人的灵魂,现在魔鬼已经放出来啦,已经开始往草原上到处乱跑啦,最大的灾难就要降临草原,你们要小心一点,谁跟你们提到钱,你们就把谁抬起来扔到帐房外面去。原来如此,之所以不请他出去而是扔他出去,是把他看成了一个带来灾难的魔鬼。父亲说:请告诉我坚赞曼巴在哪里,我要去向他请教的哩。主人说:虽说曼巴的家乡是我们白唇鹿草原,但谁也不知道他在哪里,有时候正在放羊,一抬头就见他从云端里下来啦。父亲又是一愣:你说什么?我来到了白唇鹿乡?怪不得没有人认识他,雪太大,迷路啦,一口气走到了白唇鹿乡,而他还以为自己在沁多乡转悠呢。心说那就不找坚赞曼巴啦,还是回沁多草原继续他的说服和收购吧。(有删改)

【注】故事背景:大承包解放了生产力,草原牛羊数量快速增加,但草原资源过度消耗,出现了退化现象。父亲办起了沁多贸易公司,说服牧人出售牲畜,牲畜由沁多贸易统一运到西宁的市场,以减缓对草场的冲击,还能换钱改善牧民的生活。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被牧民们扔出帐房,是因为他们不能理解父亲收购牛羊的行为,甚至认为父亲是个骗子,是个魔鬼。
B.“我们要钱干什么?能剪下羊毛来还是能挤出牛奶来?”反映了当时的牧民仍固守传统观念,认为钱没什么用处。
C.父亲发现牧民不仅拒绝出售牲畜,甚至不用饭食招待自己后,变得滑头起来,在垫饱肚子之后才说明他的来意。
D.父亲的遭遇改变了他对牧民天性好客的认知,他决定离开陌生的白唇鹿草原,返回沁多草原继续他的收购事业。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描写几头牛反刍时把食物吐给日尕的情景,以动物间的和谐友好舒缓叙事节奏,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自然生态观。
B.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叙事,在故事发展过程中视角又在父亲和牧民间不断切换,视角的转换使得矛盾冲突更加生动、真实。
C.小说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主要体现在文中典型的草原环境,草原民族独特的出行、居住方式以及富有地方特色的风物等方面。
D.文中写牧民见到藏医坚赞曼巴要磕九下响头,并说“一抬头就见他从云端里下来啦”,为小说增添了浪漫、传奇的色彩。
3.请简要分析文本是如何塑造“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
4.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炜表示,《雪山大地》的书写体现出精美的细节、对自然的崇敬、对人性的探究。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评价的理解。
2024-05-02更新 | 2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部分学校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