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7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知之者,孰能无惑?惑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吾,吾从而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不传也久矣!欲人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之。

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从而             师:学习
B.官盛则近             谀:谄媚奉承
C.其不及孔子             贤:才德优秀
D.作《师说》以             贻:赠送
2.下列加点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
B.人非生知之者             不从师
C.其闻道也固先             其皆出于此
D.师道不传也久矣             欲人无惑也难矣
3.下列对文意的分析与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是作者写给自己的学生李蟠的,是为了赞许他能践行古人的从师之道。
B.开篇“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观点与“耻学于师”的风气形成对照,令人警醒。
C.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但“从师”的必要性是不容置疑的。
D.第二段用两组对比,直接而鲜明地批判了“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2022-03-03更新 | 218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河北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的学习态度和教学方法及理念,颇有可取之处。孔于虽说“生而知之者上也”,自己却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似乎孔子子并不真正承认有“生而知之者”。孔子到了周公庙,事事都向人请教,有人讥笑他不知礼。孔子答复是,不懂就得问,正是礼。孔子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说,在交往的人中总有我的正面老师,也有我的反面教员。还有我们现在说“活到老,学到老”,依孔子自述的话,“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就是说学习不晓得老。不管时代怎么不同,如何发展,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

孔子自己说“诲人不倦”,而且毫无隐瞒。元好问《论诗》诗说:“鸳鸯绣了从教看,英把金针度与人。”过去不少工艺和拳术教师,对学生总留一手,不愿意把全部本领尤其是最紧要处、最关键处、俗话说的“最后一手”“看家本领”传授下来。孔子则对学生无所隐瞒,因而赢得学生对他的无限尊敬和景仰。孔子死了,学生如同死了父母一般,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三年而后去,子贡还继续居住墓旁三年(《孟子·滕文公上》)。有这种“诲人不倦”的老师,才能有这种守庐三年、六年的学生。我们当然反对什么守庐,但能做到师生关系比父子还亲密,总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孔子对每个学生非常了解,在解答学生的疑问时,纵然同一问题,因问者不同答复也不同。《颜渊篇》记载,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仁”,孔子有三种答案。甚至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孔子的答复竟完全相反。因材施教,在今天的教育中还是可以用的,只看如何适应今天的情况而已。孔子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某些教学方法,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在今天,也还有可取之处。

孔子所招收的学生,除南宫敬叔和司马牛两人出身高门,其余多出身贫贱。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路“冠雄鸡,佩猴豚”。据《史记·游侠列传》,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更为穷困。据《弟子列传·正义》引《韩诗外传》,曾参曾经做小吏,能谋斗升之粟来养亲,就很满足,可见曾点、曾参父子都很穷。据《吕氏春秋·尊师篇》,子张是“鲁之鄙家”。颜回居住在陋巷,箪食瓢饮,死后有棺无椁,都见于《论语》。由此推论,孔子学生,出身贫贱的多。

《韩非子》说“今之显学,儒、墨也”,由儒家墨家而后有诸子百家,所以我说,中国文化的流传和发达与孔子的整理古代文献和设立私塾是分不开的。

(摘编自杨伯峻的《试论孔子》)

材料二:

井上靖先生说:“把自己没写的小说告诉举世闻名的作家巴金先生,简直是匪夷所思,班门弄斧。但机会难得,我还是想跟先生说一说我的创作计划。我在国际笔会东京大会的开幕式上讲了葵丘大会,那是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召集各国诸侯于祭坛前盟誓,约定黄河沿岸的各国不用黄河之水作为武器互相攻击,史称‘葵丘会盟’。春秋战国,天下大乱,各国剑拔弩张,争雄称霸,血雨腥风,但在五百年间,大家都遵守这一盟约。这是人类的大智慧。孔子希望天下安定,并且致力于创建一个幸福的社会,使百姓感受到人生的幸福:基于这个思想,他提出了‘仁’”。

“‘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其根本要义是爱人,也就是尊重人、关心人。他把仁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将其确定为人们的道德观念,这是很了不起的。当时还没有佛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在那样的年代,孔子就认为人类会在未来建立理想中的和平社会,这就是我现在要思考的,要写的。”

巴老说:“我回到上海以后,想读一读关于孔子的书,或者孔子写的东西。我小时候,每逢孔子的诞辰日,都要给孔子磕头;在私塾念书时,每天都要背‘四书五经’,背不下来,老师就用竹板打手心。虽然要求背诵,但老师一点也不讲,只是死记硬背,根本不懂是什么意思。

“渐渐长大了,家人时常用孔子的话教训我。后来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开始提倡新文化,新文化运动号召打倒‘孔家店’,我很高兴,很兴奋。当时我很年轻,对反对封建礼教很赞成,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很反感,在我的小说《家》中,年轻的主人公就有反孔的思想,我写《家》的时候二十七岁。当时的社会与现在完全不同了,井上靖先生刚才讲的我以前没有考虑过,现在我应该冷静地、客观地重新研究孔子,期望从井上靖先生的小说中再认识孔子。”

井上靖先生说:“长期以来,人们把孔子当作千古圣人、一代宗师、万世师表来顶礼膜拜,但我想把他当成一个普通人。两千多年来,孔子一会儿被肯定,一会儿被否定,我个人的思想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但我现在肯定孔子,认为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摘自《陈喜儒:听井上靖谈孔子》)

材料三:

我们现代人自然应走出古人的局限,重新评估古书与古人的价值。我们看孔子自不应再以“素王”看待他,也不能将《论语》视为治国的宝典,所以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也不见得对,用“治天下”的观念,其实是看“小”了《论语》。读《论语》应该先看其中言论是否真出自孔子或孔子的弟子,然后依可信的数据来判断孔子是怎样一种人。从可信的材料,我认为孔子是这样一种人:

他整理了中国古代最可贵也最可信的文化材料,把这些材料流传下来,对后来的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我们不见得认为六经是夫子的手订与手著,但孔子设教,以此教人,终使六经可以阅读流传。

我们从孔子“述作”的六经,可以看出一个特点来,这六部经书虽然性质不同,但都有一个相同的部分,就是都注重“人”的价值。在六经里面,哲学是人的哲学、历史是人的历史、文学是人的文学、政治礼俗也是供人生存的政治礼俗,这些特色在今天者稀松平常,但在两千五百多年之前,人类社会还多被迷信烟雾所弥漫,六经坚信人的理智与价值,在很早的年代就把中国带入“人文社会”,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极高又极难得的成就。

(摘自周志文的《以一人之力,让中国提前“文艺复兴”》)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虽然说“生而知之者上也”,但是孔子并不真正承认有“生而知之者”。
B.过去的工艺和拳术教师不愿把全部本领传授给学生,孔子则对学生无所隐瞒。
C.孔子对每个学生非常了解,在解答学生的同一问题时,问者不同,答复也不同。
D.孔子不以貌取人,也不以学生出身决定自己是否招收,他的学生都出身贫贱。
2.下列对三则材料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认为有儒家墨家然后才有了诸子百家,因此杨伯峻认为中国文化的流传和发达与孔子的整理古代文献和设立私塾相关。
B.孔子希望天下安定,并且致力于创建一个幸福的社会,使百姓感受到人生的幸福;基于这个思想,他提出了自己的核心思想——“仁”。
C.巴金和井上靖一样,对孔子的认识都有一个变化,由肯定到否定又到现在的肯定,他二人都认为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D.正确读《论语》的态度是先看其中言论是否真出自孔子或孔子的弟子,然后依据可信的数据来判断孔子是怎样一类人。
3.下列选项不属于孔子“注重‘人’的价值”的一项是(       
A.孔子“事事请教”“不懂就问”“终身学习”的学习态度和“诲人不倦”“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B.在孔子的诞辰日,学生要向孔子行大礼,即使不懂是什么意思,每天也要背诵“四书五经”。
C.孔子把根本要义是爱人(尊重人、关心人)的“仁”上升到哲学高度,并将其定为人的道德观念。
D.孔子“述作”《诗》《书》《礼》《易》《乐》《春秋》,并以六经设教,以此教人,使其被阅读流传。
2023-04-09更新 | 22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天津市河北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3 . 下面对《登高》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抒发了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
B.本诗第一二句写诗人的所见所闻,一连出现了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
C.有人认为本诗第三四句“无边”“不尽”两词多余,其实正是有了这两个词,诗的意境才显得更为广阔深远,气象万千。
D.诗的最后两句,写外界环境带给作者的艰难苦恨和自身随着年龄增长而白了的头发,使得自己连喝酒的兴致都没有了。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金山寺

苏轼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乌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注】①金山寺,在今江苏镇江西北的长江边的金山上,宋时山在江心。②苏轼的家乡在四川眉山,古书称长江之水发源于四川岷山。③中泠,泉名,在金山西。石盘陀,形容石块巨大。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宦游直送江入海”写“人送江水”,笔调新奇。江水波浪迭起,正是诗人经历的写照。
B.五、六两句,诗人看到巨大的盘陀山出没水中,追随浪涛,想到自己的仕途遭遇惊涛骇浪的冲击。
C.七、八两句呼应首句“我家”,诗人登上山顶遥望家乡,看见青山密布,诗人赞叹景色之美。
D.这首诗以“江”贯穿首尾,“乡思”是诗人极力渲染的内容,诗歌将写景、咏怀融为一体。
2.这首诗三、四两句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名校
5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其源”这副对联写的是北宋散文家苏洵、苏轼和苏辙。
B.《茶馆》通过裕泰茶馆的盛衰,表现自清末到民国近50年中国社会的种种变化。它是“人民艺术家”老舍的戏剧代表作。
C.《老人与海》和《哈姆莱特》的作者分别是海明威和莎士比亚。
D.编年体是中国史书的一种编写体制,按时间顺序记述史实。例如《春秋》《左传》《史记》《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史书。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养竹记

白居易(唐)

竹似贤,何哉?竹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之,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眷,居易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筐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乃芟翦荟,有无竹之心播。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艾蘑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相关链接】

竹轩记

张九成(宋)

子张子谪居大庾,借僧居数椽,阅七年,即东窓种竹数竿,为读书之所。因榜之曰:“竹轩。”

客有见而问焉,曰:“耻之于人,大矣!今子不审出处,罔择交游,致清议之靡容,纷弹射而痛诋,朋友摈绝,亲戚包羞,远窜荒陬瘴疠之所侵,蛇虺之与邻。”

子张子哑然笑曰物各有趣人各有适子方以窜逐为耻我独以适心为贵。今吾将叙吾之适,以浣子之适,其可乎?”

客曰:“唯唯。”

子张子曰:“今夫竹为物也,其节劲,其气清,其韵高,冒霭雪而坚贞,延风月而清淑。吾诵书而有味,考古而有得,仰首而见,俯首而听,如笙箫之在云表,如圣哲之居一堂。爽气在游,清阴满几,陶陶然不知孰为我,孰为竹,孰为耻,孰为不耻。盎盎如春,醺醺如醉,子亦知此乐乎?”

客闻吾言,神丧志沮,面无人色。吾以是言而刻诸石。

【注】①子张子:作者自称,因得罪秦桧而谪居大庾。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竹固,固以树德             本:本来
B.故君子人多             树:种,种植
C.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       明日:第二天
D.以其后之居斯者             贻:送,赠送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居易拔萃选及第/乱易整,不武
B.见丛竹斯/智勇多困所溺
C.今夫竹为物也/此非孟德困于周郎者乎
D.吾以是言而刻诸石/君我降,与君为兄弟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子张子哑然/笑曰物各有趣/人各有适子方/以窜逐为耻我/独以适心为贵
B.子张子哑然笑曰/物各有趣/人各有适/子方以窜逐为耻/我独以适心为贵
C.子张子哑然/笑曰物各有趣/人各有适子/方以窜逐为耻/我独以适心为贵
D.子张子哑然笑曰/物各有趣人/各有适子方/以窜逐为耻我/独以适心为贵
4.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体现作者对竹子喜爱的一项是(     
①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
②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
③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
④即东窗种竹数竿,为读书之所
⑤仰首而见,俯首而听,如笙箫之在云表,如圣哲之居一堂
⑥爽气在前,清阴满几,陶陶然不知孰为我,孰为竹
A.①③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②④⑥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白文第一段谈竹子的四种美德,正因为有这些美德,君子们多将之作为“庭实”。
B.白居易发现居所之竹因无人爱惜而枯萎凋敝,就花了好几天时间修整、养护竹。
C.张九成认为万物各有追求,并不因被驱为耻,反而借此种竹读书,并以此为乐。
D.两位作者都写“竹”的特性和人们对“竹”的态度,借此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
(2)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
7.同样写竹,但两篇文章中竹子的品质颇有不同,请分别概括。
2023-05-22更新 | 2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天津市河北区高三二模(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友人论学书

顾炎武

往来南北,颇承友朋推一日之长,问道于盲。窃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往往言心言性,茫乎不得其解也。

命与仁,夫子之所罕言也;性与天道,子贡之所未得闻也。性命之理,著之《易传》,未尝数以语人。其答问士也,则曰:“行己有耻。”其为学,则曰:“好古敏求。”。其与门弟子言,举尧舜相传所谓危微精一之说一切不道,而但曰:“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呜呼!圣人之所以为学者,何其平易而可循也!故曰:“下学而上达。”颜子几乎圣也,犹曰:“博我以文。”其告哀公也,明善之功,先之以博学。自曾子而下,笃实无若子夏,而其言仁也,则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今之君子则不然,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譬诸草木,区以别矣”,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是必其道之高于夫子,而其门弟子之贤于子贡,东鲁而直接二帝之心传者也。我弗敢知也。

孟子一书,言心言性,亦谆谆矣,乃至万章、公孙丑、陈代、陈臻、周霄、彭更之所问,与孟子之所答者,常在乎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间。以伊尹之元圣,尧舜其君其民之盛德大功,而其本乃在乎千驷一介之不视不取。伯夷、伊尹之不同于孔子也,而其同者,则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是故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谓忠与清之未至于仁,而不知不忠与清而可以言仁者,未之有也;谓不不求之不足以尽道,而不知终身于忮且求而可以言道者,未之有也。我弗敢知也。

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已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

呜呼!士而不先言耻,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之弥远也。虽然,非愚之所敢言也,且以区区之见,私诸同志,而求起予。

【注】①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②《尚书》“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其中”的简称。此句大意是:人心是危险难安的,道心却微妙难明。惟有精心体察,专心守住,才能坚持一条不偏不倚的正确路线。③东鲁:借指孔子。④二帝:指尧舜。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往来南北             比:比如
B.东鲁而直接二帝之心传者也       祧:超越
C.谓不不求之不足以尽道       忮:忌恨
D.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之弥远也       去:距,距离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茫乎不得其解也/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B.颜子几乎圣也/内无应门五尺
C.夫子之罕言/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劫哉
D.为无本之人/三人行,必有我师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
B.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
C.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
D.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
4.下列句子全部体现顾炎武美德的一项是(     
①颇承友朋推一日之长,问道于盲       ②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
③我弗敢知也             ④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
⑤虽然,非愚之所敢言也       ⑥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A.①②④⑤B.②③④⑤C.②③⑤⑥D.①③⑤⑥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顾炎武这篇论学书以深刻的揭露、有力的批判,成为声讨不正学风的战斗檄文。
B.作者认为孔子从未谈过“命与仁”,而《易经》反倒有关于人性和自然规律的论述。
C.第二、三两段列举孔孟等儒家圣人的为学态度,然后摆出“今之君子”的表现。
D.文章善用对比,批判了“今之君子”口不离孔孟,却违背圣人之学的错误做法。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之所以为学者,何其平易而可循也!
(2)谓忠与清之未至于仁,而不知不忠与清而可以言仁者,未之有也。
(3)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
7.根据文意,概括顾炎武“论学”的主要观点。
2024-01-30更新 | 15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北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归田园四时乐二首(其二)

欧阳修(宋)

南风原头吹百草,草木丛深茅舍小。

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

老翁但喜岁年熟,饷妇安知时节好。

野棠梨密啼晚莺,海石榴红啭山鸟。

田家此乐知者谁?我独知之归不早。

乞身当及强健时,顾我蹉跎已衰老。

田园乐七首(其六)

王维(唐)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注】①棠梨:是一种野梨,落叶乔木。②海石榴:又名赤丹,茶花的一个品种。
1.下列对欧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写了夏天小满节气的田园之美,充满闲适、悠然的乡村野趣。
B.起笔工丽绚烂,描绘出一幅夏风吹拂青草,婆娑绿影掩映茅舍的景象。
C.近处麦田嫩绿的麦穗已经抽齐,在微风中摆动,像小孩那样娇憨可爱。
D.“乞身”也叫作“乞骸骨”,就是请求退隐,使骸骨归葬故乡的意思。
2.鉴赏“野棠梨密啼晚莺,海石榴红啭山鸟”。
3.同样是描写田园生活,两首诗表达的感情有何异同?
2021-05-11更新 | 572次组卷 | 3卷引用:2021届天津市河北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9 . 下列表格中是《红楼梦》中与“雪”相关的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A.
B.
C.
D.
2024-01-20更新 | 171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北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各题

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我第一次看老腔演出,是前两三年的事。朋友跟我说老腔如何如何,我却很难产生惊诧之类的反应。因为尽管我在关中地区生活了几十年,却从来没听说过老腔这个剧种,可见其影响的宽窄了。开幕演出前的等待中,作曲家赵季平也来了,打过招呼握过手,他在我旁边落座。屁股刚挨着椅子,他忽然站起,匆匆离席赶到舞台左侧的台下,和蹲在那儿的一位白头发白眉毛的老汉握手拍肩,异常热乎,又与白发白眉老汉周围的一群人逐个握手问好,想必是打过交道的熟人了。我在入座时也看见了白发白眉老汉和他跟前的十多个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们都是地道的关中乡村人,也就能想到他们是某个剧种的民间演出班社,也未太注意。赵季平重新归位坐定,便很郑重地对我介绍说,这是华阴县的老腔演出班社,老腔是很了不得的一种唱法,尤其是那个白眉老汉……老腔能得到赵季平的赏识,我对老腔便刮目相看了,再看白发白眉老汉,安静地在台角下坐着,我突然生出神秘感来。

轮到老腔登台了。大约八九个演员刚一从舞台左边走出来,台下观众便响起一阵哄笑声。我也忍不住笑了。笑声是由他们上台的举动引发的。他们一只手抱着各自的乐器,另一只手提着一只小木凳,木凳有方形有条形的,还有一位肩头架着一条可以坐两三个人的长条板凳。这些家什在关中乡村每一家农户的院子里、锅灶间都是常见的必备之物,却被他们提着扛着登上了西安的大戏台。他们没有任何舞台动作,用如同在村巷或自家院子里随意走动的脚步,走到戏台中心,各自选一个位置,放下条凳或方凳坐下来,开始调试各自的琴弦。

锣鼓敲响,间以两声喇叭嘶鸣,板胡、二胡和月琴便合奏起来,似无太多特点。而当另一位抱着月琴的中年汉子开口刚唱了两句,台下观众便爆出掌声;白毛老汉也是刚刚接唱了两声,那掌声又骤然爆响,有人接连用关中土语高声喝彩,“美得很!”“太斩劲了!”我也是这种感受,也拍着手,只是没喊出来。他们遵照事先的演出安排,唱了两段折子戏,几乎掌声连着掌声,喝彩连着喝彩,无疑成为演出的一个高潮。然而,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站在最后的一位穿着粗布对门襟的半大考汉扛着长条板凳走到台前,左手拎起长凳一头,另一头支在舞台上,用右手握着的一块木砖,随着乐器的节奏和演员的合唱连续敲击长条板凳,任谁也意料不及的这种举动,竟然把台下的掌声和叫好声震哑了,出现了鸦雀无声的静场。短暂的静默之后,掌声和欢呼声骤然爆响,经久不息……

我在这腔调里沉迷且陷入遐想,这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抑或是渭水波浪的涛声,也像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亦不无知时节的好雨润泽秦川初春返青麦苗的细近于无的柔声,甚至让我想到柴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

我能想到的这些语言,似乎还是难以表述老腔撼人胸腑的神韵;听来酣畅淋漓,久久难以平复,我却生出相见恨晚的不无懊丧自责的心绪。这样富于艺术魅力的老腔,此前却从未听说过,也就缺失了老腔旋律的熏陶,设想心底如若有老腔的旋律不进响动,肯定会影响到我对关中乡村生活的感受和体味,也会影响到笔下文字的色调和质地。后来,有作家朋友看过老腔的演出,不无遗憾地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你的小说《白鹿原》是写关中大地的,要是有一笔老腔的画面就好了。我却想到,不单是一笔或几笔画面,而是在整个叙述的文字里如果有老腔的气韵弥漫……

直到后来小说《白鹿原》改编成话剧,导演林兆华在其中加入了老腔的演唱,让我有了一种释然的感觉。从此老腔借助话剧《白鹿原》登上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舞台。

后来还想再听老腔,却难得如愿。不过两年之后,我竟然在中山音乐堂再次过足了老腔的瘾。那天,无论白毛老汉,还是其他演员,都是尽兴尽情完全投入地演唱,把老腔的独特魅力发挥到最好的程度,台下观众一阵强过一阵的掌声,当属一种心灵的应和。纯正的关中东府地方的发音,观众能听懂多少内容可想而知,何以会有如此强力的呼应和感染力?我想到的是旋律,一种发自久远时空的绝响,又饱含着关中大地深厚的神韵,把当代人潜存在心灵底层的那一根尚未被各种或高雅或通俗的音律所淹没的神经撞响了,这几乎是本能地呼应着这种堪为大美的民间原生形态的心灵旋律。

我在那一刻颇为感慨,他们——无论秦腔或老腔——原本就这么唱着,也许从宋代就唱着,无论元、明、清,以至民国到解放,直到现在,一直在乡野在村舍在庙会就这么唱着,直到今晚,在中山音乐堂演唱。我想和台上的乡党拉开更大的距离,便从前排座位离开,在剧场最后找到一个空位,远距离欣赏这些乡党的演唱,企图排除因乡党乡情而生出的难以避免的偏爱。这似乎还有一定的效应,确凿是那腔自身所产生的震撼人的心灵的艺术魅力……在我陷入那种拉开间距的纯粹品赏的意境时,节目主持人濮存昕却作出了一个令全场哗然的非常举动,他由台角的主持人位置快步走到台前,从正在吼唱的演员手中夺下长条板凳,又从他高举着的右手中夺取木砖,自己在长条板凳上猛砸起来,接着扬起木砖,高声吼唱。观众席顿时沸腾起来。这位声名显赫的濮存昕已经和老腔融合了,我顿然意识到自己拉开间距,寻求客观欣赏的举措是多余的。

(取材于陈忠实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产生神秘感的原因是看见演唱老腔的是白发白眉老汉等一群关中农民。
B.演员以木砖连续敲击长条板凳发出的响声经常掩盖了观众的掌声与叫好声。
C.朋友为小说《白鹿原》没有写老腔的笔墨而感到遗憾,作者对此深有同感。
D.老腔从宋代唱到现在,从乡野唱到音乐厅,说明这种表演形式一直很流行。
E.文章第四段运用了联想、比喻、排比等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并化用古诗句,丰富了作品的文学意蕴。
2.作者对老腔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
3.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老腔的艺术魅力。请举两例并加以分析。
4.作者在小说《白鹿原》中并没有写到老腔,为什么本文题目却是“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