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7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满江红·山居即事

辛弃疾(宋)

几个轻鸥,来点破,一泓澄绿。更何处,一双鸂鶒,故来争浴。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有飞泉,日日供明珠,三千斛。

春雨满,秧新谷。闲日永,眠黄犊。看云连麦垄,雪堆蚕簇。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被野老,相扶入东园,枇杷熟。

【注】①晋·郭澄之《郭子》:“王孝伯云:‘名士不须奋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读《离骚》,便可称名士也。’”②苏轼《绿筠轩》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作紧扣题目“山居即事”,描写春末初夏时节,词人山居生活的清闲情景。
B.“细读”“饱看”两句借“读离骚”和苏轼之典,表现作者安适、达观的态度。
C.“故来”一词“语中含情”:一对鸂鶒水中“争浴”,像是故意想让词人开心。
D.“看”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看”用法一致,引领下阕的景物描写。
(2)鉴赏上片画线的句子。
(3)结合全诗,分析“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包含诗人的感情。
2023-04-09更新 | 29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天津市河北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窗的话语

梁晓声

当人的目光注视在另一个人的脸上时,吸住它的必是对方的眼睛。

当人走近一所房屋,或一幢楼,首先观看的,必是窗子。

窗是房或楼的眼睛。

④从前的哈尔滨是一座俄侨较多的城市,房檐下,俄式的窗是一道道风景。对小时候的我而言,具有审美的意义。我想,我对窗的敏感,大约也是儿童和少年对美的敏感吧?普遍的俄式的窗,四周都用木板进行装饰,如同装饰一幅画画框。木板锯成各式各样的花边,有的还新刷了乳白色的、草绿的、海蓝色的、米黄色的、深紫色的或浅粉色的油漆,凸显于墙面,煞是美观。俄式的窗带窗栅,窗栅却是两块能开能合,合起来严密地从外面遮挡住窗的木板。不消说,那也是美观的。

⑤于是住在房子里的人家,一早一晚多了两项生活内容——开窗栅和关窗栅。早晨开窗栅,它向窗的两边展开,仿佛一本硬封面的大书翻开着了。夜晚关上,又仿佛舞台的闭幕。窗栅是有专用的锁的,窗栅一落锁,如同带锁的家庭日记被锁上了。那时的窗,似乎代表着一户人家进行无声的宣告——从即刻起,那一家人要独享时间了。有的窗栅朽旧了,从裂缝泄出了屋里的灯光。而早晨窗栅一开,又意味着一户人家可以接待外人了。开窗栅和关窗栅,是孩子的义务。小时候的我,特别羡慕那些早晚开关自家窗栅的孩子。我巴望尽那么一种家庭义务。然而我只有羡慕而已,我家住的破房子深陷地下,所谓窗,自然也被土埋了一半,破碎的玻璃,用纸条粘连着,想擦都没法擦。对于童年和少年的我,那些带窗栅的窗是会说话的,是有诗性的,似乎都在代表主人表达着一种幸福感:看吧,美和我的家是一回事啊!

⑥中国有一句话叫“以貌取人”,我从不“以貌取人”,更不会以服裳之雅俗而决定对人的态度。但是坦率地说,我至今习惯于从一户人家的窗,来判断一户人家生活的心情。倘一户人家的窗一年四季擦得明明亮亮,我认为,实在可以证明主人们的生活态度是积极乐观的。

⑦我家住在一幢六层宿舍楼的第三层。那是一幢快二十年的旧楼,我家住进去也有十几年了。我家是全楼唯一没装修过的人家,但我家的窗一向是全楼最明亮的,每次都由我亲自一扇扇擦个够。我终于圆了小时候的一个梦——拥有了数扇可擦之窗的梦。我热爱那一份家庭义务。心情好时我擦窗。心情不好时我也擦窗。窗子擦明亮了,心情也似乎随之好转了。

⑧下乡后,有次我到连队去采访,翻山涉水,独行二十几里,走得渴了,见一片桦林中有孤零零的一幢小草坯房,前去讨水喝。主人是一对中年夫妇,为某连队养蜂才住在那儿的老职工。他们那小草坯房的窗,令我叹为观止。窗的四周,用美丽的桦皮将坯包严了。桦皮有黄白两色,且纹理不同。他们竟利用那一种颜色和纹理的差别,经过“剪裁”,拼对出了赏心悦目的图案,看上去古色古香,宛如今天装修公司别具匠心的设计。光滑的桦皮窗台上,罐头瓶里插满开得烂漫的野花。

⑨他们告诉我,窗台是草坯房最容易被暴雨淋塌的地方。所以就地取材,想出了那样的办法。

⑩他们自我解嘲地说:“不是没有砖没有水泥嘛!这是小孩子过家家式的办法啊!”

我不禁赞道:“真美,可惜……”

那男人见我不说下去,奇怪地问:“可惜什么?”

我吞吞吐吐地回答:“只有我一个人欣赏到了。”

那女人却说:“也不只你一个人说美。来过的人都说美。我们也不是为别人才费事的啊。自己看着好看,自己心里有份儿高兴啊!”

而我,霎时间大觉感动。感动于在那种差不多与世隔绝的地方,那么普通的一对中年夫妇,过着那么简陋的生活,心灵中竟保持着对美的那么天然又那么细腻的追求。

我的一名知青战友,返城后,一家三口租住一间潮湿的地下室,一住就是十来年。他的儿子,从那地下室的窗,只能望见过往行人的形形色色的鞋和腿,于是画以自娱。父亲大为光火,以为无聊且庸俗。现在,他二十三岁的儿子,已成小有名气的新生代漫画家。

地下室的窗,竟引领了那孩子后来的人生。我曾到过一个很穷的乡村,那儿竟有一所重点高中。据说学生只要进入了那所高中,就等于一只脚迈进了包括清华、北大在内的重点大学的校门。冠其名曰重点高中,其实校园很小,教室和学生宿舍也旧陋不堪。令我惊讶的是,学生宿舍的所有窗几乎都从里面封上了。用的是厚塑料布加木条。

我问:“这些窗……为什么是这样的?”

校长回答:“这不冬天快到了吗?我们江南没暖气,为保暖。”

我又问:“夏天呢?”

答:“夏天也这样。山上鸟多,学生们需要的是寂静。”

“那……不热吗?”

“热当然是会热的。但如果窗是玻璃的,人就难免会往窗外望啊!我们的学生在宿舍里也习惯了埋头看书。学校要将窗安上玻璃,他们还反对呢!”

望着进进出出的学生们苍白的脸,我默然,进而肃然。他们的上进,依我看来,已分明地带有自虐的性质。我顿时联想到“悬梁刺股”的典故。窗代表他们,向我无言地诉说着当代中国穷困的农家子女们,鲤鱼跃龙门般的无怨无悔一往无前的志向。我只有默然而已。只有肃然而已。

我以为,最令人揪心的,莫过于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雪天冻死前所凝望着的窗了——窗里有使她馋涎欲滴的烤鹅和香肠,还有能使她免于一死的温暖。

我以为,最令人肃然的,是监狱的窗。在那一种肃然中,几乎一切稍有思想的头脑,都会情不自禁地从正反两方面拷问自己的心灵,也会想到那些沉甸甸的命题:诸如罪恶、崇高、真理的代价以及“一失足成千古恨”。……

夜半临窗,无论有月还是无月,无论窗外下着冷雨还是降着严霜还是大雪飘飞,谁心不旷寂?谁心不惆怅?窗在万籁俱寂的夜晚,似人心和太虚之间一道透明的屏障。窗是每一颗细腻的心灵的框。而心是框中画。其人生况味,唯己自知。

窗是家的眼。

你望着它,它便也望着你。

(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俄式窗对于“我”来说,既美好又具有私密性,而“我”对于窗户的关注源于童年、少年时对美的敏感。
B.“我”喜欢擦窗户,是因为终于圆梦的“我”热爱那份家庭义务,而且明亮的窗会让“我”的心情变好。
C.第⑧段“叹为观止”意为“让人看了都无法停止”,形容感叹到极点,这个成语表达作者的惊异之情。
D.第段的开头“地下室的窗,竟引领了那孩子后来的人生”,从结构上起到引出后文的作用。
E.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对窗的复杂情感——这种情感并不单纯是憧憬、喜爱和感动,还有无奈、揪心与反思。
2.文章记叙了几件和“窗”有关的事情?请简要概括。
3.第㉔段和第㉖段作者多次使用“肃然”这个词,加点的两个“肃然”的意思是否一样?请结合文本分析。
4.鉴赏文章第①段到第③段。
5.有人评价梁晓声的作品说:“真正的高手不是剑走偏锋,出奇制胜,而是能平中见奇,用最简单的形式表现出最深刻的内容。”请从“简单的形式”和“深刻的内容”两方面对本文进行分析。
3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李凭箜篌引

李贺(唐)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
B.诗歌前两句先写弹琴人、时间、地点,三四句写琴声,有先声夺人的艺术力。
C.诗人写“紫皇”,用巧妙自然的过渡手法,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
D.“老”和“瘦”这看似干枯的字眼修饰“鱼”和“龙”,使音乐形象更丰满。
(2)“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分别用了什么手法?简要分析。
2023-01-07更新 | 269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河北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商代甲骨文中就有“龙”字,作

显然,第一形为“龙”的“真实”状态的描绘,而后两形尤其是第三形,已经同“龙”字的繁体字“龍”相去不远了。然而,这“龙”在今天咱们的生活中可无法见到,于是,关于“龙”究属何物,说法纷纭,莫衷一是。

最常见的说法是古人替蛇装了几只脚,称之为“龙”,它是一种神话中的动物;也有人据古书“马八尺以上为龙”认“龙”为一种良马;有人因传说中的龙“能水”而怀疑它是河马,有人据龙的鳞认为它是鳄鱼,甚至有人认为龙即恐龙。以上种种看法虽然不统一,但一致认为龙是一种动物。

也有人认为“龙”与“虹”音近,甲骨文有“虹”字作 。于是认为龙即虹;更有人认为“龙”字音与“松”相近,龙皮与松皮亦有相似之处,于是把这龙认作了松。

上述种种对龙的解释无一足以使人深信不疑,但随着学者对龙的研究的深入,已经可以初步确定,龙是一种动物类型的图腾,与一般图腾不同的只是,现实世界上并无真正的龙而已。

告诉我们这一事实的是近些年的一些考古发掘。在辽宁与内蒙古交界处的红山,出土了一些珍贵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有一种猪头龙身的玉器,其形体正好作上文所引的“龙”字的第一形;而值得注意的是,离红山不远的内蒙古,也出土了一种龙头龙身的玉器,形体恰同上述猪头龙身玉器相似,只是龙头代替了猪头。

以上考古发现在很大程度启示我们,“龙”是一种原始崇拜物。龙在原始社会即已有之,既然在龙身上可以出现猪头,那么至少说明龙是一种与猪之类动物有类型学上相似之处的动物;既然甲骨文中的“龙”字与考古出土的龙或“猪头龙”形制如此相似,那么上文中考古出土文物中的玉器必然是“龙”字所写之龙而并非他物。

由此看来,披在龙身上的神秘纱巾已经被揭开。尽管咱们至今还无法细说端详,但是龙是一种原始社会中动物类型的崇拜物,确实是无法怀疑的事实。

取材于王元鹿的《“龙”,你到底是什么》

材料二:

“龙”字历史悠久,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篆文、隶书中均有“龙”字。 如: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龙”字记录的对象是什么呢?从甲骨文、金文看,“龙”字是象形字,甲骨文和金文“龙”字似大口长身的一种神奇动物,到了小篆,字形发生变化,故《说文解字》说“龙”为“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从肉,飞之形,童省声。凡龙之属皆从龙”。《三国演义》中,罗贯中通过曹操之口,描述了龙的特点:“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后世辞书如《辞源》云“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辞海》云“传说中一种有鳞角须爪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可见,“龙”实为先民想象中的神物,乃综合数种动物的形状,并以想象增饰而成。作为古老的汉字,“龙(龍)”记录的就是这样一种想象中的神奇动物。

汉字“龙”记录的也是汉语中的一个词“龙”,字义也是词义。龙有诸般变化,能兴云作雨,属于神兽、灵兽。《礼记·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龙”给人无所不能的感觉,故后世给“龙”附加了许多意义。这样,作为词的“龙”就成了多义词。神话传说中有龙王,龙王住在海里,司掌行云布雨,如《西游记》里的东海龙王敖广一类。龙还可以用来比喻非凡的人物,如人中之龙、人中龙凤、藏龙卧虎、望子成龙等,诸葛亮便被称作“卧龙”。还可指长形像龙事物,如:火龙、车水马龙、龙骨等。还可以指有龙形花纹或形状像龙的东西,如苏轼《新茶送签判程朝奉》:“火前试焙分新胯,雪里头纲辍赐龙。”

作为词的“龙”不仅是意义丰富多彩的多义词,还可以作为构语素组成别的词语,除了已经举出的例词外,在现代汉语里还有龙头、龙宫、龙凤胎、龙虎榜、龙门阵、合龙、接龙等等。江湖名、地名、动物名、植物名、事物名也喜欢带“龙”字,如:黑龙江、黄龙河、龙泉、龙潭、黑龙潭、龙山、龙井等。姓名中也不乏“龙”字,龙是古老的姓氏,龙子、龙苴、龙贾皆是春秋战国时的名人,后世也不乏龙姓名人。以“龙”为名的人更多,如贺龙、李小龙、成龙等。以“龙”作为构成要素的成语,也是汉语成语家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龙飞凤舞、凤舞龙翔、笔走龙蛇、画龙点睛等,这些成语是褒义或中性的,“龙”常与“虎、凤”等搭配。带“龙”字的成语也有表达贬义的,如老态龙钟、鱼龙混杂等。跟龙有关的歇后语、谚语、俗语也很多,如:龙无云不行,鱼无水不生;擒龙要下海,打虎要上山;蛟龙困在沙滩上——威风扫地;叶公好龙——怕是真的。可见,“龙”是汉语词汇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人对于“龙”的厚爱可不能简单地从字词句上来看。自古以来,龙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中一直是祥瑞的象征。我们的先人通过对星象的观测,完成了时空定位,踏上数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征程。古人为观测天象,把周天黄道的恒星分成二十八个星组,每七宿为一组。其中,“东方苍龙”包含的七宿,连起来的形状像一条龙。苍龙七宿的出没与降雨相互对应,因而古人认为是龙掌管着降雨,而降雨又决定着农耕收成,农耕的收成则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水平,这样龙成了农耕社会重要的“图腾”。古往今来,“龙”存在于龟甲兽骨、青铜石刻、简帛尺牍、诗词歌赋、经史子集、戏曲小说、神话传说、影视动漫之中,更存在于中华民族的血液和心灵之中。龙的传说、龙的文化、龙的精神、龙的品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元素,“龙”象征着吉祥、喜庆、团结、进取、腾飞。

取材于陈昌来的《龙年说“龙”》

1.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商代甲骨文的“龙”字和现在“龙”字繁体字近似,但它是什么目前尚无定论。
B.根据近几年的考古发掘,可以基本确定龙是一种原始社会中动物类型的崇拜物。
C.“龙”字的历史最为悠久,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篆文中都有“龙”字。
D.作为汉语中的一个词语,“龙(龍)”字记录对象是一种想象中的神奇动物。
2.下列关于材料二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文解字》《三国演义》《辞源》《辞海》对“龙”的描述不尽相同,是综合多种动物形状,并以想象增饰而成。
B.龙属于神兽、灵兽,给人无所不能的感觉,“龙”还被用来比喻非凡的人物,例如诸葛亮就被称为“卧龙”。
C.作为词语的“龙”不仅是意义丰富多彩的多义词,还可以作为构成语素组成新的词语,例如龙虎榜、龙门阵等。
D.以“龙”作为构成要素的成语都是褒义或中性的,且常常与“虎、凤”等搭配,如龙飞凤舞、虎踞龙盘等。
3.根据文意,下列选项不能体现“中国人对于‘龙’的厚爱”的一项是 (     
A.在我国很多地方出土了一些“猪头龙身”或“龙头龙身”的珍贵玉器文物。
B.除了词语,江湖名、动物名、植物名、事物名,甚至人们取名喜欢带“龙”字。
C.古人在观测天象时,看到其中连起来形状像一条龙的七宿,称其作“东方苍龙”。
D.在诗词歌赋,经史子集,戏曲小说、神话传说、影视动漫中多有“龙”的存在。
2024-04-05更新 | 213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河北区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总复习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江南和江南文化是中华民族生活世界中最奇妙的一个对象,说到江南或来到江南,每个人心中都会(       )一种奇妙的愉快感。但如果问你究竟体验到了什么?又真的没有几个人能说清楚。而这就是美学上讲的最典型的美感。

斯宾格勒有句名言:“世界历史,即是城市的历史。”也可以说“江南的文化,就是江南城市的文化”,还可以说“江南文化的美,也就是江南城市文化的美”。这是因为①各种零零碎碎②遍布江南大地的文化创造③最后都是由于汇集到了苏州④杭州⑤南京⑥扬州等大城市⑦才被发扬光大并传承下来。如人们经常想到的“江南忆,最忆是杭州”“三生花草梦苏州”“人生只合扬州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清词丽句,不仅把江南城市的美和人文魅力(       )无遗,本身也是中华民族心目中最看重的审美意境和精神。(       ),江南城市文化的真正魅力,就在于它代表着一种真正的诗性文化和审美精神。

取材于刘士林的《江南诗性文化》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浮起       表现       一言以蔽之
B.涌起       表露       一言以蔽之
C.涌起       表现       不言而喻
D.浮起       表露       不言而喻
2.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标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B.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C.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D.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3.下列和“江南”相关的文学常识,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陆游       《临安春雨初霁》       近体诗
B.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白居易       《忆江南》       诗余
C.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       朱自清       《荷塘月色》       散文
D.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辛弃疾       《扬州慢》       长短句
2022-05-24更新 | 27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天津市河北区高三二模(总复习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
6 . 以下对《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游历了天姥山之后而写的一首留赠给友人的诗歌。
B.这首诗随诗人情感与思绪的变化,句式与节奏也在不断变化。“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四句,节奏紧凑,生动地描绘出洞天石门打开时的雄伟气势。
C.诗人两次提及谢公,是对谢灵运的仰慕,表达远离现实寄情山水,寻得精神解脱之情。
D.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天宝四年,作者性格傲岸,却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所以在诗中既表现出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思想。
7 .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定风波·暮春漫兴

辛弃疾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注】①此词是辛弃疾被罢官后闲居带湖所做。②香篆:篆字形的盘香。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宋朝的爱国词人,他的词承豪放一脉,清健雄奇,本词就是一例。
B.上阕侧重抒情,在“茶瓯香篆小帘栊”冠以“唯有”二字,最见精妙,诗人仿佛除此之外什么都不关心。
C.下阕词人转笔绘景,“卷尽残花风未定”原是词人透过“小帘栊”所见,风卷残花的景象引出后面的感情。
D.全词情景交融,回环扣合,以喻开篇,赋春以性灵,以老少张目,寓情于景,自见机杼。
2.鉴赏上阕的表现手法。
3.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日前,有学者将年轻人爱用的网络流行语总结为矛盾式表达。从之前的痛并快乐着到近些年流行的精致穷”“小镇做题家”“985废物”“海归废物”“朋克式养生”“理财式网购等等,无不遵循着相同的句式。

这其实都是对传统概念的解构,以诙谐、调侃的方式将原本的词汇进行变体,创造出了新的概念。而出现这种解构的原因也不难理解——年轻人长大了,他们在经历着社会化。

不难想象,当高考成功者还在小镇的时候,是不会有小镇做题家的自觉的;当“985”大学生们还在校园里忙着社团活动、抢着当学生干部的时候,他们也不会想到有一天会拿废物自嘲。只有等他们走出那层保护罩,进入更高维度时,才会发现过去种种的狭小,从而建构了新的价值系统和话语模式。

年轻人自小时候起,接受的价值观是理想主义式的,比如考上大学你就轻松了”“考上名校就是成功。全然没想到社会的逻辑远比这些话语复杂,单线条的成功逻辑已经很难应对纷繁的社会。于是,年轻人只能自嘲,创造种种新鲜词汇,通过语言表达叛逆,也间接地记录下了他们这一代人的心灵史

这些矛盾式表达扎堆出现,也体现着年轻人生活境遇的复杂,这其中肯定存在某种落差,原有概念无法解释这种现实。比如朋克式养生,所谓早睡早起多喝水之类的养生知识不是不懂,只不过条件不允许,不熬夜的话KPI怎么办?

这大概也是转型期容易出现的文化面貌,既有规则和新式规则尚在磨合,处在衔接处的年轻人,就首先地感受到这种压力。现实造成的困惑,就体现在了语言的矛盾里。

有意思的是,一篇梳理矛盾式表达的学术文章指出,这些年轻人创造的词语,大多数没有入选年度流行语榜单。这说明这些语言恐怕有很强的圈层属性,基本在年轻人中流传,其他群体如儿童、老年人,对此无感。另一方面也说明,这种语言创造带有某种尴尬,或许琐碎或许粗糙,不太容易进入主流的文化视野,也很难被安排一个合适的位置。

但这并不意味着矛盾式表达无意义,这毕竟是一部分人的真实记录。而且也说明年轻人并不简单,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来消解压力,去解构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当然,从社会层面看,对这些矛盾表达不妨多一些倾听的耐心。这些表达可能只是浅薄的调笑,也可能是情绪化的宣泄,但矛盾本身未必只属于年轻人。当传统的认知和社会的面貌出现龃龉,恐怕很多人都会遇到各式各样的矛盾,如何去消解,显然是比创造一个网络用语更复杂的事。

取材于《矛盾式表达,年轻人的社会化过程》

材料二

网络流行语作为最能记录当代中国青年群体话语特征的风向标晴雨表,历经20余年的发展,始终行走在反映青年思想动态、社会心理及价值取向的时代前沿。近年来,一种含义丰富、寓意深刻的话语风格,即矛盾式表达流行语在网络上日益风靡,它通过并置语义完全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现矛盾的心理活动或生存状态,形成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

2018年-2020矛盾式表达流行语

年份例词是否入选流
行语榜单
2018积极废人、热心社恐、负情绪积极体、精致穷、讴歌型吐槽
2019小镇做题家、碳水快乐、兼职专家、自嗨聊天
2020朋克养生、985废物、梦想打工人、理财式网购

青年作为当前网络社会的主力人群,网络社会的崛起与勃发为其提供了创制、传播带有自身群体特征的话语土壤,现实生活也成为青年网络用语无远弗届②的总体性媒介。从总体上看,轻松有趣的网络语言所指向的语境必然是诙谐幽默的,戏谑自嘲的网络语言所指向的语境定然是批判讽刺的,暴力攻许的网络语言所指向的语境应然是沉重压抑的。同样的,矛盾式表达网络流行语的表述方式、语义内容无不在不同程度上承载着青年群体的生活感受、社会境遇,也反映青年的价值观念、处世态度。处于延长化初显成人期的青年,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个体身份逐步建立、辩证思维逐渐清晰等特征日益凸显。尤其是青年群体的成长时代正处于人才大竞争、经济大开放、科技大发展、文化大融合时期,以及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时期。这群压力最大失望最多,但又信心满满生机勃勃的青年们,内心充斥着时代所赋予的最深刻的各种各样的且层出不穷的矛盾。他们之中亦有大多数人不愿直面并坦然接受这种矛盾,宁愿成为佛系青年”“丧系青年”“躺平青年而进行自我放逐,或以萌、拽、酷、嘲、黑等方式重新解构这种矛盾,以只要我看不见,它就不存在的心理而遗忘、逃避时代中所有的矛盾时刻。故活在时代的表层并浅尝辄止于其中,自然而然成为时下大多数青年的生活态度与生活习惯。

这也就不难理解,以矛盾式表达作为核心要素的网络流行语为何能在青年群体中日益风靡并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青年将其作为自己的标签而自我标榜。除却矛盾式表达网络流行语十分巧妙地将青年群体的消费观、事业观、社交观、婚恋观、审美观、健康观中的矛盾心理借由对抗式语言的途径充分彰显之外,还得益于它作为青年与时代发生碰撞而生成的一种奇特的文化景观,构成了新时代青年文化的一个面向。当固有的文化系统已无法概括总结当下境况时,青年群体必然趋时拓新,创造独属的焕然一新的文化系统。可以说,矛盾式表达网络流行语不仅以其含义丰赡、风格多变、诙谐幽默、戏谑自嘲的特征代表着青年的文化观,还搭建起与整个互联网文化的沟通桥梁,并建立起与消费文化、大众文化和娱乐文化乃至整个社会文化的对话机制。综合来看,既是青年选择了矛盾式表达网络流行语,也可以说是矛盾式表达网络流行语选择了青年,再没有哪一类人群比青年群体更适合诠释这种矛盾。

时代将青年们裹挟进一个巨大的矛盾漩涡之中,并且这种矛盾漩涡并非能够马上挣脱或超越,他们处于其间只能够同时或一前一后地使用最不同的方法:紧张与放松、投入与抽离、热忱与克制、肯定与批评、激情与不为所动。他们一方面渴望有根,另一方面渴望有翅膀;一方面渴求小城市的房,另一方面渴求大城市的床;一方面顺从偷懒,另一方面反抗奋斗。两个相反方向的力量或者欲望无时无刻不在拉扯角逐。但值得庆幸的是,矛盾青年并没有将我们全然拒绝阻拦在门外,他们以矛盾式表达网络流行语来表达青年矛盾,为我们理解他们内心世界一隅提供了契机。

或许正如罗兰·巴特所说的那样,我所主张的是充分地活于我之时代的矛盾,我们可以借助矛盾式表达网络流行语突破圈群区隔,深入探究青年矛盾心理,细致理解青年社会认知,并通过对这类网络流行语矛盾焦灼背后成因的梳理分类,从而筛选出对主流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具有消极影响和离心作用的元素,最终为着力培育勇于承担时代使命的青年而进行文化引导提供行之有效的策略。

取材于《矛盾式表达:青年网络流行语的文化透视》作者:李少多


【注】①KPI:指关键绩效指标。②无远弗届:指不管多远之处,没有达不到的。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年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后会发现过去的狭隘,从而建构新的价值系统和话语模式。
B.面对纷繁的社会,年轻人只能自嘲,创造种种新鲜的词汇,通过语言来表达叛逆。
C.当固有的文化系统无法概括总结当下境况时,青年群体就可能创造新的文化系统。
D.“矛盾式表达”网络流行语选择了青年,主要是因为青年群体更适合诠释此矛盾。
2.下列与“矛盾式表达”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矛盾式表达”是对传统概念的解构,用诙谐、调侃的方式将原本的词汇进行变体,创造出新的概念。
B.“矛盾式表达”是通过并置语义完全相反的词或句,来表现矛盾的心理活动或生存状态,形成出人意料表达效果的话语风格。
C.“矛盾式表达”网络流行语的表述方式、语义内容在不同程度上承载着青年群体的生活感受、社会境遇,反映其价值观念、处世态度。
D.“矛盾式表达”本身无意义,但可以借助“矛盾式表达”深入探究青年矛盾心理,理解青年社会认知,培育青年勇于承担时代使命。
3.根据两篇文章的内容,判断下列不属于“矛盾式表达”的一项是(     
A.城乡结构二元化B.女汉子C.佩奇社会人D.土豪
2022-04-17更新 | 2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天津市河北区高三总复习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列对《登高》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开篇用十分凝练的语言,描写了富有特征的六种景物,使形态、声音、色彩一一得到了表现。
B.颔联采用了拟人、衬托的手法,借“落木”“长江”喟叹生命短暂,而时间无穷。
C.颈联的“万里”“百年”与颔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结尾的两句分承“作客”和“多病”。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含蕴丰厚。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名校
10 . 下列《插秧歌》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雨从头上湿到(肩胛)B.唤渠朝歇半霎 (吃早饭)
C.照鹅儿与雏鸭(提防)D.秧根未牢莳未(捆牢)
2023-10-19更新 | 193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五十七中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