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10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有所思

〔汉〕佚名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豨!

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诗经•卫风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氓》描绘了一对恋人婚前婚后的变化,呈现的是一个令人唏嘘的悲剧故事,表达的是女子的反思和觉醒。
B.《有所思》写女子思念爱人,大海阻绝不了她的相思。她想赠礼物表达爱意,就在玳瑁簪上系以双珠,再用美玉装饰之,从中可见主人公非常用心,十分珍视爱情。
C.“妃呼豨”,语气词,表叹息,主人公一切的愤怒、伤心、不舍、难过都化作了那一声长长的叹息,令人嘘唏不已。
D.“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写男子用情不专、偷鸡摸狗,兄嫂发现后,准备好好教训负心汉。
2.两首诗歌在艺术手法上有诸多相同之处,描述的女主角的人物形象却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022-09-21更新 | 659次组卷 | 4卷引用:天津市北京师大静海附属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评估(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锦瑟柿事

温新阶

锦瑟的爷爷是袁家街有名的文化人,乡下姑娘,就取了这个雅致的名字。锦瑟大学毕业两年后,回来接手了父亲的柿园,父亲交给她二百棵柿树和二百万的债务。

她关闭了柿子酒厂,关闭了柿饼生产的工业流水线,她是笨人,她要用笨办法。

辣蓼是做酒的原料,乡下人常用辣蓼泡青柿子。

辣蓼是锦瑟采回来的,洗净了,放在一排筲里沥干了,排得整齐,花序朝着一边,垂在筲箕外。柿子也是锦瑟叉回来的。她会爬树,挥舞着金竹叉子,专选差不多大小的,长得周正,闪着青青的光泽的,叉子伸过去,夹住柿柄,扭动,柄断了,收回叉子,取下柿子,轻轻放入吊在树枝上的篮子里……选好没破皮的柿子,温水洗过,篾折子上沥着。一排坛子洗得发亮,倒立在一码柴上,太阳亲吻着坛肚,反射着斑斓的光圈。望着这一排大肚将军,锦瑟有些乐不可支。

烧开的水盛在一只一只陶里,已经凉了,没有一丝杂,锦瑟的歌声惊起了陶钵里一圈圈涟漪。

一层辣蓼,一层柿子,在坛子里一层层放好,两种过去从没有交集的生命,现在偎依在一起,感受彼此的温度、气味,聆听对方的故事。

凉开水倒进坛子里,阳光铺排在水瀑上,如同在镜子上跳跃,哗哗的水声像黄瓜开花一样动听。

性急的人还在坛子里倒进一杯白酒,让辣蓼和柿子的爱情加速发

锦瑟不倒白酒,她喜欢自然天成,她发酵爱情的不是白酒,而是时光。

月亮落了,太阳升起,太阳落了,月亮升起,时光在阵阵松涛中流逝。辣蓼是柿子最好的情人,她调教他,影响他,让他褪掉青涩,褪掉莽撞和偏执,变得成熟、内敛、温婉和谦恭。

锦瑟揭开盖子的一那,清香醉人。柿子脆甜嫩爽,弥漫着辣蓼的香气。

一条街的人都来买锦瑟的泡柿子,没多久,锦瑟的泡柿子跑到美篇里,微信里,抖音小程序里,袁家街上就有了很多小车。

风从山间刮来,起了一阵林涛。一山栎树,树叶小,叶面光滑,风吹过,响声干脆而不拖沓。风掠过了柿树的树梢,柿叶摆动着,叶柄像一个极不情愿跳舞的人被拉进了跳舞的行列,跟叶片的摇曳多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柿叶还是青的,仔细瞧,却有一丝暗红的叶脉像条条河流蜿蜒在叶片的土地上,在这里,人们收到了秋天的信息。

柿园里行走的人是锦瑟,她骑电动车来的,带来一只新的竹篮。这只竹篮,过了圆刀的细篾,还用黑色和红色的花篾穿了花。锦瑟懂得:这黑篾是用野核桃树皮煮的,煮红篾的则是用草的根熬出的水。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做篾货,更没有人花大功夫采这些植物的根皮来做染料染花篾了。锦瑟用这篮子来装柿子。

泡柿子是水果,腌柿子是小菜。锦瑟做的腌柿子特出名,街上三家饭馆都订她的腌柿子。

腌柿子这么受欢迎,锦瑟每年就只做那么多,你加钱她也不多做。

城里来的客人要锦瑟到时给他快递几个腌柿子。锦瑟说不成,腌柿子不能离开泡菜坛子,没有泡菜坛子的水养着,就变味了,你只能来袁家街吃,到时我请你。

客人又说用真空包装,把柿子和腌菜水一起包装后可以卖到全国。

锦瑟笑一笑,为什么要这样?

你还嫌钱多?

锦瑟还是笑一笑,我要那么多钱干啥?债明年就还完了,然后,够吃够穿够旅游就好。她说得淡定,说得毫不犹豫,说得不思索,然后是嫣然一笑。

太阳下山了,柿叶上的夕阳格外绚烂。

月光如水,袁家街像一幅剪纸贴在大地上。

锦瑟雇了很多人在刨柿子。从接手柿园以来,她就聘请了县气象台的研究生小严做她的气候顾问。

几天前,小严就说了,一周无雨。锦瑟才找了几十个人来刨柿子,明天晒柿饼。

饼房里灯光明亮,恍如白昼,几十把刨子刨柿子的声音煞是动听。虽没有刨青柿子的声音清脆,却不过是在清脆中略有了一点阴雨的潮意,又恰似二胡笛子之外加入了低音胡,声音有些低沉,但并不嘶哑。

十几个壮劳力叉了一天的柿子,今夜要刨完。

这是今年晒第二拨柿饼了,不久前也有过四个响晴天,已经晒过一拨。四个响晴天后,电力模拟太阳就能把柿饼弄干了。

锦瑟关闭了工业化生产柿饼的生产线,她要用古老的方法,生产纯手工的柿饼。太阳是上天对人类最大的惠济,阳光照耀着一切的生命,照耀着每一朵鲜花绽放的过程,照耀着每一个生命变化的细节。用阳光照射即将成熟的柿子,让柿子的生命蜕变,以另一种形态延续生命的轨迹。

锦瑟最爱阳光,也最喜欢接受阳光带来的馈赠。她觉得,浪费阳光是对上天的亵渎,是对自然的视。

她不但充分利用阳光来晒柿饼,连晒柿饼的工具也是取自自然,她没有要父亲的那些不锈钢晒盘,而是请篾匠编了一百块篾折子。她的篾折子不像过去晒柿饼的篾折都是用篾簧来编,她的篾折是用一匹一匹过了圆刀的竹篾编织而成,精致而细腻。

明天,几千个柿子就要躺在那些篾折子上接受阳光的亲吻,一百张篾折子在晒坪里依次排开,那是怎样的壮观场景。

锦瑟和她的员工们要在篾折子之间巡,不能让鸟来啄,也不能让它们在篾折子上拉屎。员工们手拿着破搪瓷盆敲击,场子太大了,驱走了这边,那边又来了。小严借来了鸟枪,说要打几只下来挂在晒坪里,鸟就不敢来了。锦瑟坚决不同意,你放放空枪,吓一吓我没意见,真打是万万不行的。

小严就在鸟多的时候把鸟枪对着天空放了几枪,几团烟雾在空中飘了不远就散了,蓝天依然像一面镜子,成为太阳干净的背景。

这是锦瑟最高兴的时光,阳光把柿子中的水分蒸发掉了。她用传统的方法,把柿饼装进坛子里,让它们上“霜”,然后用红丝线十个一捆,装进篾做的竹套里,最后再用上外包装,用作高级礼品的也有用小瓷坛做内包装的。锦瑟钟情于陶瓷器皿,它们带着泥土的气息,是泥土生命的另一种形态,在每一个安静的月夜,可以和它们对话。

(有删节)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酒(qū)               (qī)          柴(pǐ)
B.陶(bó)               (zhí)        (jiào)
C.一(shà)那          草(qiàn)       (jīng)
D.不(jiǎ)思索       视(miǎo)       (qūn)巡
2.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段叙述大学毕业的“锦瑟”的名字的来由,同时以“父亲交给她二百棵柿树和二百万的债务”扣住题目中的“柿事”,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对锦瑟未来命运的关注。
B.“她是笨人,她要用笨办法”,在对锦瑟坚持使用纯天然的传统方法制作柿饼的叙述中,暗含作者对她摒弃现代技术,不能有效提升柿饼产能的质疑。
C.锦瑟“伸”“夹”“扭”“收”“取”“放”一系列动作简洁流畅,可见出身乡野的锦瑟,热爱家乡,吃苦耐劳,事事亲力亲为的形象。
D.“月光如水,袁家街像一幅剪纸贴在大地上”使用比喻修辞,勾勒出月下袁家街清晰的线条,“贴”将袁家街置于大地的怀抱之中,营造了自然宁谧的氛围。
E.本文运用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手法塑造了锦瑟的形象,将“城里的客人”“性急的人”与锦瑟形成对比,突出锦瑟的性格特点。
3.阅读文章第三部分,概括锦瑟用“笨办法”制作柿饼成品的全过程。
4.鉴赏文中画线句子。
5.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锦瑟的形象特点,并分析文中叙写“阳光”有何作用。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3 . 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③顺风而呼
④而闻者彰          ⑤蟹六跪而二螯       ⑥锲而不舍       ⑦而耻学于师
A.①④⑦/②③/⑤⑥B.①④⑦/②③/⑤/⑥
C.①④⑥⑦/②③/⑤D.①⑤/②③/④⑥⑦
2022-06-27更新 | 31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四校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4 . 下列有关的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是(     
A.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修订六经,创办私学,开创儒家学派。去世后,他与弟子的思想言行被编成语录体著作《论语》。
B.《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二十四史”采用的也都是纪传体体例。这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荣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C.继元明两代以来,产生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章回体长篇小说后,清代又产生了《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长篇小说名著,达到了古典小说的高峰。
D.“风骚”一词起源于《诗经》和《楚辞》。“风”是《诗经》十五国风,“骚”是楚辞开创者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后来“风骚”并称,成为了文学的泛称。
2022-01-21更新 | 30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六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从“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的“湄”,到“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的“洲”,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人类同湿地有着密切联系。湿地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发挥着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与人类生存发展      。近年来,受自然及人类活动影响,我国湿地面积总体上呈现减少趋势。很多湿地因保护管理不到位,甚至产生缺水、无水的情况,周围生态环境也产生负面变化,许多生物失去生存环境。湿地      成为了      的问题。

20226月,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障生态安全,加强湿地保护构建起法律屏障。中国是全球第二个对湿地保护进行专门立法的国家,在国际湿地保护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湿地生态恢复是一个社会化、长期性的任务,保护湿地既非一隅一域之事,也非一时一事之功,湿地保护既要      ,又要久久为功。相信湿地终会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恢复生态、重焕生机。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休戚相关            蜕化             急于星火                 吹糠见米
B.休戚相关            退化             急于星火                 行之有效
C.息息相关            退化             迫在眉睫                 吹糠见米
D.息息相关            蜕化             迫在眉睫                 行之有效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障生态安全,加强湿地保护构建起法律屏障。
B.《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保障生态安全,加强湿地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起法律屏障。
C.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保障生态安全,加强湿地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起法律屏障。
D.《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为加强湿地保护,保障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起法律屏障。
3.下列与湿地与海洋相关的文学常识,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隰则有泮以湿地有界喻爱情终结《诗经》西周至春秋现实主义
B夕揽洲之宿莽借草木表达自己渴望得到重用屈原战国浪漫主义
C渺沧海之一粟以沧海之大喻宇宙无穷与人生短暂苏轼北宋骈赋
D海不厌深借大海之宽容表达作者求贤若渴曹操东汉四言绝句
A.AB.BC.CD.D
2024-01-19更新 | 23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名校
6 . 下列加点词语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冬,与越人                 闻道,夕死可矣
B.①见不而内自省也             ②其不能自举也
C.①自者不彰                       ②不爱弟,故弟而自利
D.①我之成而实五石             ②其未易谋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大敦煌

①从兰州出发,沿河西走廊一路西行,过武威、张掖、嘉峪关,最后到达敦煌,凡一千一百余公里。一路西域风光,苍桑雄浑,美不胜收,而至敦煌则达到顶点。

②敦煌,一座总面积只有3.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只有18万的蕞尔小城,就敢取这么一个大气磅礴的名字,让人不得不佩服她的气魄。东汉应邵注《汉书》中说:“敦,大也;煌,盛也。”唐朝李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进一步发挥道:“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尽管现代大多数学者都说,“敦煌”一词是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音译,但是敦煌人宁愿相信古人的解释。

③就是这块土地,曾经连接起汉唐盛世与西域文明,手挽着长安城与波斯湾,见证了无尽的繁华与苍桑。在汉代,敦煌疆域辽阔,统管六县,被誉为“华戎所交,一都会也”。在唐代,敦煌更是成为一座拥有140万人口的大城市,仅次于首都长安。现在,敦煌虽然没有了当年的显赫地位,规模也大大缩小,然而,历经汉风唐雨的洗礼,文化灿烂,古迹遍布。价值独特的敦煌文化所散发出的迷人魅力,更是与日增。

④到达敦煌,暮色四合。深秋的敦煌格外清朗,夜晚的天空格外高蓝,明月洒下一地清辉。从来没有见过那样晶亮的满天繁星,好像一天的星星都集中到这块天空了。城市不大,但建设有序、干净整洁、规划整齐。汉唐的建筑,街头的飞天雕塑,满墙风动的壁画,让人怀疑是在历史与梦幻之中。

⑤一夜小雪,鸣沙山披上一层洁白的轻纱,空气像水洗过一样清爽。登上山顶,举目四望,那一道道沙峰如奔涌的波浪,气势磅礴。微风吹来,扑人心怀,爽人心肺,心胸顿觉空明。鸣沙山的沙粒有红、黄、绿、黑、白五色,当地人称它“五色神沙山”。登临此山,听山与泉同振共鸣,犹如钟鼓管齐奏,令人动魄惊心。《后汉书·郡国志》引南朝《耆旧记》云:敦煌“山有鸣沙之异,水有悬泉之神”。

⑥被誉为天下沙漠第一泉的月牙泉,千百年来不为流沙而没,不因干旱而枯竭。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满目苍凉中有此一景,造化之神奇,令人心醉神迷。月牙泉有版本众多的美丽传说,听导游说,月光下的月牙泉更美丽。最好在农历十五月圆之夜时来,露宿在鸣沙山才可以亲历那梦幻仙境般的意境。

⑦来敦煌不能不去瞻仰莫高窟。是的,是瞻仰,不是参观。莫高窟,坐落在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不断兴建,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⑧洞窟门一打开,历史的味道迎面而来,栩栩如生的泥塑和壁画好像带你走进了历史。你仿佛可以看见千年前的画工巧匠们一点一点描绘、上色;可是那些泥的残破现状又告诉你时光已逝、光阴变换的事实。那些佛像用着千年不变的平静面对你,微微上扬的嘴角述说着乐观达。其实他们面对的不只是你,还有千年的历史,那些进入盗宝的强盗,那些谦卑的福的平民,那些无声飘过的岁月的风。

⑨“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走进敦煌研究院大门,一块条石上刻着的大字格外醒目,也格外心。如果不是一次意外的发现,也许莫高窟现在还静静地沉睡在沙漠的怀中;或者,她在合适的时间被合适的人发现,也许能够受到更好的保护。可惜,历史不能假设。

⑩1900年6月22日,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篆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从此敦煌不再平静,从此敦煌在被掠夺、被肢解中走向世界,从此无数的学者为她首穷经,从此世界上产生了敦煌学。

⑪西对敦煌遭遇的重重劫难,中国知识分子拍案而起,他们无反顾站了出来,掀起了一场敦煌大抢救运动。最先站出来的,是著名金石考古专家罗振玉。当他得知一批珍贵的敦煌文物沦落到法国人伯希和之手后,当即报告学部,要求即刻发令保护藏经洞遗书。紧接着,一批著名学者投入到对敦煌遗书的收集、勘、刊布、研究中去。更有人远涉重洋,到日本、到欧洲,去抄录和研究那些流失的书卷。

⑫在保护和研究敦煌方面,贡献最大、最令人感动的是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为代表的敦煌守护者。他们放弃内地大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奔赴偏荒凉的大西北,把一生都贡献给了敦煌保护事业。正是由于他们的艰苦付出和辛勤努力,敦煌才结束了无人看管的现状,走上了科学保护的道路。敦煌学研究也从无到有,从粗到精,彻底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在国外”的状况。

⑬敦煌是中国的敦煌,应该使敦煌学回到中国。这是三十多年前,一位老人的郑重嘱托。

⑭现在,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告慰这位老人:敦煌学已经回家了!

(取材于徐可的同名散文,有删节)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A.气势礴(páng)       格外心(chuí)       没(yān)       达(huò)
B.钟鼓管(xián)       如生(xǔ)       刻(juān)       福(qí)
C.与日增(jù)       无反顾(yì)       落(zuò)       勘(xiào)
D.首穷经(hào)       荒凉(pì)       (sù)       桑(cāng)
(2)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敦煌人宁愿相信古代学者对“敦煌”一词的解释,反映出他们有一种身为敦煌人特有的骄傲和自豪。
B.尽管规模与古代相比大为缩小,地位也不如从前那样显赫,但是现在的敦煌仍然有着突出的文化价值。
C.被誉为天下沙漠第一泉的月牙泉,不因干旱而枯竭,月光之下,其波浪奔涌,气势磅礴,更显梦幻般的美丽。
D.“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是一句“锥心”之语。这样说的原因是莫高窟被意外发现以后,无数学者为此皓首穷经,甚至远涉重洋。
E.经过一代代敦煌守护者的努力,敦煌终于改变了被肢解的命运,敦煌学也回到中国并得到长足发展。
(3)作品第⑤段引用了“山有鸣沙之异,水有悬泉之神”一句,请分析其作用。
(4)请赏析第⑧段。
(5)作品标题“大敦煌”中的“大”有哪些内涵?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解说。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西江贻钓叟骞生

温庭筠

晴江如镜月如钩,泛滟苍茫送客愁。

衣泪潜生竹枝曲,春潮遥上木兰舟。

事随云去身难到,梦逐烟销水自流。

昨日欢娱竟何在,一枝梅谢楚江头。

注释:①竹枝曲:蜀地民歌,声调悲戚

1.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写飞卿与骞生辞别之时,泪落沾裳,春潮如涌,心中难免泛起临别的悲戚之感。
B.颈联写往事如滔滔江水一去不返,前欢似旧梦,与茫茫雾霭一起消散在晨曦之中。
C.尾联中“谢”既有凋谢之意,又有辞别之意,蕴含着对宇宙无穷与人生短暂的感慨。
D.本诗是一首七言近体诗,语言平易明朗、生动自然,又不乏用词上的精心锤炼,富有表现力。
2.本诗首联为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3.明代学者胡应麟认为,“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情”和“景”关系角度赏析这首诗。
2023-05-28更新 | 32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学生学业能力模拟检测(一)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阵,击刁斗,士吏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苦程不识。

(取材于司马迁《史记》)

(2)李广非大将才也,行无部伍行阵,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覆矣。太史公叙广最得意处,在为上郡太守以百骑御匈奴数千骑,射杀其将,解鞍纵卧,然此裨将之器也。若夫堂堂之阵,正正之旗,进如风雨,退如山岳,广岂足以乎此哉?淮南王谋反,只惮卫青与汲黯而不闻及广。太史公以孤愤之故,叙广不啻口出,而传卫青若不值一钱,然随文读之,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

(取材于黄淳耀《史记评论》)

(3)太史公言:“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乐从广苦程不识。”司马温公①则曰:“效不识,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二者皆一偏之论也。以武定天下者,有将兵,有将将。为将者,有攻有守,有将众,有将寡。不识正行伍,击刁斗,治军簿,守兵之将也。广之简易,人人自便,攻兵之将也。束伍严整,斥候详密,将众之道也。刁斗不警,文书省约,将寡之道也。严谨以攻,则敌窥见其进止而无功。简易以守,则敌其罅隙而相薄。将众以简易,则指臂不相使而易溃。将寡以严谨,则拘牵自困而取败。故广与不识,各得其一长。

(取材于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①司马温公,即主持编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吏军簿至明               治:办理
B.无功犹不败                  虽:虽然
C.然此裨将之器也            固:本来
D.则敌其罅隙而相薄        乘:趁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于是广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            神遇而不以目视。
B.士卒亦乐从广苦程不识                  皭然泥不滓者也
C.遇大敌覆矣                                   刘病日笃
D.不识正行伍                                   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B.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C.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D.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肯定李广的一组是(       
①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②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③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则覆矣④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⑤广之简易,人人自便,攻兵之将也⑥刁斗不警,文书省约,将寡之道也
A.①②③B.③④⑤C.④⑤⑥D.①⑤⑥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司马迁通过程不识的语言、匈奴的畏惧和士兵的态度,侧面肯定了李广作为一个将领的才略。
B.黄淳耀认为李广不是大将之材,只是因为淮南王谋反,只忌惮卫青与汲黯,没有听说害怕李广。
C.王夫之认为司马迁和司马光对于李广与程不时的看法都是一面之词。他认为将领有不同的类型,李广属于将寡之将、攻兵之将,李广和程不时各有其长。
D.三篇文章观点各不相同,但都通过对比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其中王夫之的观点兼及两面,更加辩证。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
(2)太史公以孤愤之故,叙广不啻口出,而传卫青若不值一钱。
7.黄淳耀认为“李广非大将才也”,你赞同这一看法吗?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加以说明。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唐诗,按要求作答。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直接破题,点明情境,孤客对寒灯,浓厚深沉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凝情自悄然”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抒情主人公神情态度的最好写照。
B.颔联融情于景,寒夜孤灯陪伴孤客,思念故乡旧年往事。失群孤雁声声鸣叫,羁旅之人深愁难眠,描绘了一幅寒夜孤客思乡图。
C.尾联勾勒出一幅家乡美丽的生活图景,融情于景,表达出诗人回乡后,面对家乡美景的喜悦之情。
D.全诗情感至深,含蓄蕴藉,既抒发了诗人在外旅况的落寞、凄凉的内心情愫,也表达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2)请从虚实角度赏析这首诗的颈联。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