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9327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渔家傲

宋·王安石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注】①欹眠:斜着身子睡觉。②邯郸道:比喻虚幻之路,也比喻求取功名之道路,亦指仕途。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写的是词人退隐后居室幽静安然的场景,环境娟秀清新、灵动自然。词人善于用景物之间的颜色的对比和转换进行艺术渲染。
B.词人下阕转写隐逸后的生活,写出了词人那种与花鸟共忧喜、与山水通性情的悠闲情致与恬淡的心境。
C.上阕一个“扫”字,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春风人的动作情感,呼应了“尘不到”,突出了环境的清新。
D.词人在下阕中写到“闻语鸟”好似“听朝鸡”,据此可以推断词人被迫归隐,但内心仍然渴望在朝廷做官。
2.该词所描绘的景物形象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全词赏析。
7日内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卓越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怎么这窗户谁打开了?

   弟弟跟我开的。

   关上,(擦眼镜)这屋子不要底下人随便进来,回头我预备一个人在这里休息的。

   是。

   (擦着眼镜,看四周的家具)这屋子的家具多半是你生母顶喜欢的东西。我从南边移到北边,搬了多少次家,总是不肯丢下的。(戴上眼镜,咳嗽一声)这屋子排的样子,我愿意总是三十年前的老样子,这叫我的眼看着舒服一点。(踱到桌前,看桌上的相片)你的生母永远喜欢夏天把窗户关上的。

   (强笑着)不过,爸爸,纪念母亲也不必——

   (突然抬起头来)我听人说你现在做了一件很对不起自己的事情。

   (惊)什——什么?

   (低声走到萍的面前)你知道你现在做的事是对不起你的父亲么?并且——(停)对不起你的母亲么?

   (失措)爸爸。

   (仁慈地,拿着萍的手)你是我的长子,我不愿意当着人谈这件事。(停,喘一口气严厉地)我听说我在外边的时候,你这两年来在家里很不规矩。

   (更惊恐)爸,没有的事,没有,没有。

   一个人敢做一件事就要当一件事。

   (失色)爸!

   公司的人说你总是在跳舞场里鬼混,尤其是这两三个月,喝酒,赌钱,整夜地不回家。

   哦,(喘出一口气)您说的是——

   这些事是真的么?(半晌)说实话!

   真的,爸爸。(红了脸)

   将近三十的人应当懂得“自爱”!——你还记得你的名为什么叫萍吗?

   记得。

   你自己说一遍。

   那是因为母亲叫侍萍,母亲临死,自己替我起的名字。

   那我请你为你的生母,你把现在的行为完全改过来。

   是,爸爸,那是我一时的荒唐。

[鲁贵由书房上。

   老,老,老爷。客——等,等,等了好半天啦。

   知道。

[鲁贵退。

   我的家庭是我认为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我的儿子我也认为都还是健全的子弟,我教育出来的孩子,我绝对不愿叫任何人说他们一点闲话的。

……

   (冷峻地)蘩漪,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子女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

   (四面看一看,望望朴园又望望萍。拿起药,落下眼泪,忽而又放下)哦!不!我喝不下!

   萍儿,劝你母亲喝下去。

   爸!我——

   去,走到母亲面前!跪下,劝你的母亲。

[萍走至蘩漪面前。

   (求恕地)哦,爸爸!

   (高声)跪下!(萍望着蘩漪和冲;蘩漪泪痕满面,冲全身发抖)叫你跪下!(萍正向下跪)

   (望着萍,不等萍跪下,急促地)我喝,我现在喝!(拿碗,喝了两口,气得眼泪又涌出来,她望一望朴园的峻厉的眼和苦恼着的萍,咽下愤恨,一气喝下!)哦……(哭着,由右边饭厅跑下。

[半晌。

   (看表)还有三分钟。(向冲)你刚才说的事呢?

   (抬头,慢慢地)什么?

   你说把你的学费分出一部分?——嗯,是怎么样?

   (低声)我现在没有什么事情啦。

   真没有什么新鲜的问题啦么?

   (哭声)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妈的话是对的。(跑向饭厅)

   冲儿,上那儿去?

   到楼上去看看妈。

   就这么跑么?

   (抑制着自己,走回去)是,爸,我要走了,您有事吩咐么?

   去吧。(冲向饭厅走了两步)回来。

   爸爸。

   你告诉你的母亲,说我已经请德国的克大夫来,给她看病。

   妈不是已经吃了您的药了么?

   我看你的母亲,精神有点失常,病像是不轻。(回头向萍)我看,你也是一样。

   爸,我想下去,歇一回。

   不,你不要走。我有话跟你说。(向冲)你告诉她,说克大夫是个有名的脑病专家,我在德国认识的。来了,叫她一定看一看,听见了没有?

[鲁贵由书房上。

   (见着老爷,便不自主地好像说不出话来)老,老,老爷。客,客来了。

   哦,先请到大客厅里去。

   是,老爷。(鲁贵下)

(节选自《雷雨》剧本)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朴园夏天不准家里打开客厅里的窗户,是因为他的前妻生前有这个习惯。他也一直保存着前妻生前用过的家具,这样就使人觉得他重情重义,并且掩盖了他资本家残酷冷血的面目。
B.当周朴园严厉指责周萍做了一件既对不起自己,又对不起父亲、母亲的事时,周萍当即极为羞愧,在周朴园逼问之下他接近崩溃,而当周朴园说他“喝酒,赌钱,整夜地不回家”时,他才如释重负。
C.周冲要求把学费分一半给四凤,显示了他的善良和纯真,对平等的追求,以及对四风的真爱。周冲的真纯与周萍的自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蘩漪准备喝药之前“望望朴园又望望萍”的行为表现出她的无助和悲愤,周朴园强迫周萍跪下求请蘩漪喝药,既想显示封建家长的权威,还想用这种方法教育儿子。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爸爸,纪念母亲也不必——”一句中,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与周朴园“突然抬起头来”的动作形成富有冲突张力的舞台表演,侧面烘托出周朴园的专制独裁。
B.选文中周萍在劝蘩漪喝药这件事上一再延宕,是因为他的内心并不认为蘩漪如父亲所说的那样——“精神有点失常”,周萍的挣扎带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
C.鲁贵在主子面前的一顿结巴,显示出他的奴颜婢膝、小心谨慎,这样的行为带有典型的旧时代烙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他也有值得读者同情怜悯的地方。
D.选文中周朴园试图以严酷的手段摧毁不满和反抗,确立起所谓的“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其所作所为带有鲜明的剥夺者的印记。
3.请结合节选部分的情节,概述周朴园“伪善”的具体表现。
4.《雷雨》在紧凑的时间和空间里浓缩了丰富复杂的矛盾冲突,请对节选部分的几种矛盾冲突加以分析。
7日内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后游

杜甫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采取倒装句式,突出游览的处所,将对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盘托出。
B.颔联言山水草木有情便是叹人世无情,透露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
C.诗人远眺原野、沙滩,用“润”“暄”二字将主观情感移入观赏对象。
D.全诗采用散文化句式,言语极为平顺自然,一改诗人沉郁顿挫之风格。
2.诗歌的首联不落窠臼,请谈谈其在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7日内更新 | 1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巴蜀中学校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头发的故事

鲁迅

星期日的早晨,我揭去一张隔夜的日历,向着新的那一张上看了又看的说:“阿,十月十日,——今天原来正是双十节。这里却一点没有记载!”

我的一位前辈先生N,正走到我的寓里来谈闲天,一听这话,便很不高兴的对我说:“他们对!他们不记得,你怎样他;你记得,又怎样呢?”

这位N先生本来脾气有点乖张,时常生些无谓的气,说些不通世故的话。当这时候,我大抵任他自言自语,不赞一辞;他独自发完议论,也就算了。

他说:“我最佩服北京双十节的情形。早晨,警察到门,吩咐道‘挂旗!’‘是,挂旗!’各家大半懒洋洋的踱出一个国民来,撅起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这样一直到夜,——收了旗关门;几家偶然忘却的,便挂到第二天的上午。他们忘却了纪念,纪念也忘却了他们!我也是忘却了纪念的一个人。倘使纪念起来,那第一个双十节前后的事,便都上我的心头,使我坐立不稳了。多少故人的脸,都浮在我眼前。A】几个少年辛苦奔走了十多年,暗地里一颗弹丸要了他的性命;几个少年一击不中,在监牢里身受一个多月的苦刑;几个少年怀着远志,忽然踪影全无,连尸首也不知那里去了。他们都在社会的冷笑恶骂迫害倾陷里过了一生;现在他们的坟墓也早在忘却里渐渐平塌下去了。我不堪纪念这些事。我们还是记起一点得意的事来谈谈罢。

⑤N忽然现出笑容,伸手在自己头上一摸,高声说:“我最得意的是自从第一个双十节以后,我在路上走,不再被人笑骂了。老兄,你可知道头发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贝和冤家,古今来多少人在这上头吃些毫无价值的苦呵!我们的很古的古人,对于头发似乎也还看轻。据刑法看来,最要紧的自然是脑袋,所以大辟是上刑;至于髡,那是微乎其微了,然而推想起来,正不知道曾有多少人们因为光着头皮便被社会践踏了一生世。我们讲革命的时候,大谈什么扬州十日,嘉定屠城,其实也不过一种手段;老实说:那时中国人的反抗,何尝因为亡国,只是因为拖辫子。顽民杀尽了,遗老都寿终了,辫子早留定了,洪杨又闹起来了。我的祖母曾对我说,那时做百姓才难哩,全留着头发的被官兵杀,还是辫子的便被长毛杀!”

⑥N两眼望着屋梁,似乎想些事,仍然说:“谁知道头发的苦轮到我了。我出去留学,便剪掉了辫子,这并没有别的奥妙,只为他太不便当罢了。不料有几位辫子盘在头顶上的同学们便很厌恶我;监督也大怒,说要停了我的官费,送回中国去。不几天,这位监督却自己被人剪去辫子逃走了。去剪的人们里面,一个便是做《革命军》的邹容,这人也因此不能再留学,回到上海来,后来死在西牢里。你也早忘却了罢?”

⑦N收回目光望向我,继续他的絮叨:“过了几年,我的家景大不如前了,非谋点事做便要受饿,只得也回到中国来。我一到上海,便买定一条假辫子,那时是二元的市价,带着回家。我的母亲倒也不说什么,然而旁人一见面,便都首先研究这辫子,待到知道是假,就一声冷笑,将我拟为杀头的罪名;有一位本家,还预备去告官,但后来因为恐怕革命党的造反或者要成功,这才中止了。我想,假的不如真的直截爽快,我便索性废了假辩子,穿着西装在街上走。一路走去,一路便是笑骂的声音,有的还跟在后面骂:‘这冒失鬼!’‘假洋鬼子!’我于是不穿洋服了,改了大衫,他们骂得更利害。在这日暮途穷的时候,我的手里才添出一支手杖来,拼命的打了几回,他们渐渐的不骂了。只是走到没有打过的生地方还是骂。”

⑧N用胳膊在空中比划着手杖,说:“宣统初年,我在本地的中学校做监学,同事是避之惟恐不远,官僚是防之惟恐不严,我终日如坐在冰窖子里,如站在刑场旁边,其实并非别的,只因为缺少了一条辫子!有一日,几个学生忽然走到我的房里来,说,‘先生,我们要剪辫子了。’我说,‘不行!’‘有辫子好呢,没有辫子好呢?’‘没有辫子好……’‘你怎么说不行呢?’‘犯不上,你们还是不剪上算,——等一等罢。’他们不说什么,撅着嘴唇走出房去,然而终于剪掉了。我却只装作不知道,一任他们光着头皮,和许多辫子一齐上讲堂。然而这剪辫病传染了:第三天,师范学堂的学生忽然也剪下了六条辫子。晚上便开除了六个学生。这六个人,留校不能,回家不得,一直挨到第一个双十节之后又一个多月,才消去了犯罪的火烙印。阿,造物的皮鞭没有到中国的脊梁上时,中国便永远是这一样的中国,决不肯自己改变一支毫毛!……”

⑨N愈说愈离奇了,但一见到我不很愿听的神情,便立刻闭了口,站起来取帽子。

我说:“回去么?”

⑪他答道:“是的,天要下雨了。”

⑫我默默的送他到门口。

⑬他戴上帽子说:

B】“再见!请你恕我打搅,好在明天便不是双十节,我们统可以忘却了。”

一九二○年十月

(有删改)

【注】①双十节:191110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时间,后被中华民国政府定为国庆纪念日,世称“双十节”。②扬州十日,嘉定屠城:指顺治二年清军攻破扬州和嘉定后对当地民众大屠杀。③洪杨:指洪秀全和杨秀清,太平天国领袖。他们领导的起义军留发而不结辫,被蔑称为“长毛”。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我发现日历上没有关于“双十节”的提示,“原来”“一点没有”等词语表达了“我”的失望与悲哀。
B.N先生对北京“双十节”情形的感慨,既有对“挂旗”各家的佩服,也有对“忘却的”各家的讽刺与批判。
C.文中的N先生与《阿Q正传》中的钱大少爷同是留洋归来的人,都被骂作“假洋鬼子”,但他们思想并不相同。
D.文章中N先生的讲述让我们看到革命其实并未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变革,这与《阿Q正传》揭示的问题相似。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段看似与头发无关,实际上是通过“双十节”将叙述设定在辛亥革命这一历史背景上,引出后文对头发的故事的讲述。
B.第⑧段画浪线句叙议结合,交代学生们剪辫子的风波,为后面N先生发出中国“决不肯自己改变一支毫毛”等感慨做铺垫。
C.本文运用多层面对比,如N先生与“我”的对比,革命者的大义和牺牲与后人流于形式的淡漠纪念的对比等等,引人深思。
D.本文通过讲述与“头发”相关的一系列故事,表达了作者鲁迅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以小见大,具有警示意义。
3.鲁迅的小说常带批判色彩,请文中以A、B两处画线句为例加以分析。
4.本文几乎通篇以N先生独白的方式展开情节,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好处。
7日内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丹东市高三总复习质量测试语文试卷(一)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 生

路遥

就在当晚村里各种人对高加林回村进行各种议论的时候,刘立本的老婆和她的大女儿巧英,却正在立本家一孔闲窑里策划一件妇道人家的伎俩……

第二天一大早,立本的大女儿巧英提了个筐子,出了村,来到大马河湾的分路口附近打猪草。这地方并没有多少猪能吃的东西,巧英弄了半天还没把筐底子铺满。

巧英实际上并不是来打猪草的,她要在这里进行她和她妈昨天晚上谋划过的那件事。两个糊涂的女人,为了出气,决定由巧英在今天把回村的高加林堵在这里,狠狠地类落他一通!因为今天上午村里的男男女女都在这附近的地里劳动,因此在这个地方闹一下最合适。到时候,田野里的人就都会过来看热闹;而且很快就会在大马河上下川道传得刮风下雨!把他高加林小子的名誉弄得臭臭的!叫他再能!

这件事昨天晚上母女俩谋划时,被巧玲在门外听见了。有文化的高中生进去劝母亲和姐姐千万不要这样,说到时人家不会笑话高加林,而丢人的反倒会是她们,但两个不识字的妇道人家却把她臭骂了一通,弄得巧玲当晚上跑到学校另一个女老师那里睡觉去了。

巧英已经有了一个孩子,不像做姑娘时那般漂亮了,但仍然容貌出众。每逢跟集上会,竟然还有一些远地的陌生小伙子以为她是个姑娘,就倾心地向她求爱;她立刻就用农村妇女最难听的粗话把这些人骂得狗血喷头。和两个妹子不大一样,她从里到外都把父母的一切全盘继承了,有时心胸狭窄,精明得有点糊涂;但心地倒也善良,还有一股泼辣劲儿。眼下这行为纯粹是一肚子气鼓起来的。

现在她一边心不在焉地打猪草,一边留心望着前川道的公路,心里盘算她怎样给高加林制造这场难看。她一直脸色阴沉,撅着个嘴,早已经像演员一样进入了角色。

她突然听见背后传来一阵慌乱的脚步声,回过头一看,竟然是大妹子巧珍!她穿一件朴素的印花布衫和一条蓝布裤,脚上是她自己做的布鞋:头发也留成了农村那种普通的“短帽盖”。她一切方面都变成一个农村少妇了,但看起来似乎倒比原来更惹人亲,更漂亮。巧珍的脸上既没有通常新婚妇女那种特别的幸福光彩,但也看不出不久前那场不幸给她留下的阴影。

“你到这儿干啥来了?”巧英问妹子。

“姐姐,快回!你千万不能这样!人家笑话呀!”巧珍扯住巧英的袖口说。“什么事笑话我哩?”巧英愚蠢地装出一副惊讶的样子。

“好姐姐哩!巧玲昨晚上跑到我那里,把什么事都给我说了,我昨晚上急得一夜没睡着。今早上,我跑到咱家里,把妈妈数说了一番,她也觉得不该;然后我就来……”

“你真是个受罪鬼!”巧英打断了她的话,一下子恨得牙咬住嘴唇,半天不言语了。过了好一会,她才愤愤地说:“高加林不光辱没了你,把咱们一家人都拿猪尿泡打了,满身的臊气!你能忍了这口气,你忍着,我们可忍受不了,我今儿个非给他小子难看不可!”

“好姐姐哩!他现在也够可怜了,要是墙倒众人推,他往后可怎样活下去呀……”巧珍说着,泪水已经在眼眶里旋转起来。巧英执拗地把头一拧,说:“你别管,这是我的事!”说着,把手里的筐子往地上一丢,一屁股坐在一块石头上,双手狠狠把膝盖一抱,像一个粗野的男人一样。

巧珍一下子跪在巧英面前,把头抵在姐姐的怀里,哽咽着说:“我给你跪下了,姐姐,我央告你,你不要这样对待加林。不管怎样,我心疼他,你要是这样整治加林,就等于拿刀子捅我的心哩……”巧英一下子心软了。她一只手上去抹自己眼里涌出的泪珠,另一只手摩挲着巧珍的头,说:“珍珍,你不要哭了,姐姐知道你的心,姐姐不了……”她停了半天,突然又叹了一口气说,“我心里知道你还爱他。唉,这坏小子要是早叫公家开除回来就好了……现在可怎办呀?我看得出来,这坏小子实际上心里也是爱你的,说不定他还要你哩,可现在……”

“不!”巧珍抬起泪水斑斑的脸,“这是不可能的,我已经结婚了。再说,我也应该和马拴过一辈子。马拴是好人,对我也好,我已经伤过心了,我再不能伤马拴的心了……”

巧英又长出了一口气,说:“那你回吧。我也就回呀……”说着就站起来拿筐子。

巧珍也站起来,问:“你公公在不在家?”

“在哩。怎啦?”巧英问。

“是这样的,我昨晚还听巧玲说,公社可能还要叫咱们学校增加一个教师。加林回来一下子又习惯不了地里的劳动,我想看能不能叫他再教书。马拴是校管委会的,他昨晚上说马店村有他哩,说他一定代表马店村去给公社说。咱村里你公公拿事,我想拉你一块去求求明楼叔,让加林再去教书。你在旁边一定要帮我说话,你是他的儿媳妇,面子比我大……”巧英惊讶地张开嘴、望着妹妹了半天。她一条胳膊挽起筐子、过来用另一条胳膊搂住巧珍的肩头,说:“那咱们回,妹子,你可真有一副菩萨心肠……”

(节选自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的最后一章,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巧英打猪草的地点和时间是经过精心选择的,目的是让高加林的名誉扫地,这表现出她对高加林的恨,同时造成了悬念,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B.没有文化的刘巧珍和高中毕业的妹妹巧玲,都反对姐姐和母亲要奚落羞辱高加林的这一做法,表明她们两个在这件事上有着相同的立场和观点。
C.姐姐巧英对待向她倾心求爱的陌生小伙子的态度,表现了她婚恋思想传统的一面;但她还有善良的一面,这为下文她立场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D.巧珍的脸上既没有“特别的幸福光彩”,也看不出不幸留下的“阴影”,表明她对高加林依然充满深情,但仍然以特有的理智和隐忍接受了命运的安排。
2.矛盾是小说情节编织的重要方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本文矛盾的发展过程。
3.路遥《人生》中的刘巧珍这一形象极具魅力。有评论说:“她虽不识字,却知道如何去爱,如何去做人、做事。”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7日内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安康中学高新分校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俩老头儿的醉梦时光

原上秋

过了大堤,下坡,就是黄河滩了。

俩老头儿在那里生,在那里长,那里的每一座房屋,每一棵树,甚至路边的每棵荒草,他们都熟悉。

这条路,他们瞎摸也不会走错。沿着这条蜿蜒的土路下坡,走不多远,就是他们的村子——泥湾。

老陈问,今天到你家喝,还是到我家喝?

老薛说,到我家吧,去你家要从前街绕到后街,还要绕过一个大水坑,曲里拐弯的,太远。

老陈说,我家隔壁有一个小卖部,能凑个下酒菜。

老薛说,不用,我这里有你弟妹炸的花生米,够了。说着他把一包花生米拿出来,举了举。

他们来到老薛家。老薛家好找,在大路边上,门前有三棵大槐树。院子中间摆着一张石桌,围着石桌,是四个石墩。那是他们原先经常喝酒的地方。

他们很熟练地把花生米和酒摆上,一人倒一杯,互不相让。谁喝完,自己倒。他们就着油炸花生米,倒是喝出吃大席的感受。不大一会儿,一瓶酒见底,俩人晕乎起来。

老薛说,老陈啊,我咋觉得像在做梦呢?

老陈说,你回家,让弟妹掐掐你,掐醒了,那就是梦;掐着感觉疼,那就不是做梦。

老薛说,在生产队的时候,你当队长,天天领着大伙儿挖河,不到年根儿,泥腿不拔出来洗。

老陈说,那,也没吃上个啥好东西。

老薛说,后来呢,包产到户了,虽说饿不着肚子了,但一年忙到头,还是没富裕。

老陈说,黄河滩里,你想咋样?

老薛站起身,晃了一下才站稳。他回望刚才坐过的地方,微微一惊:根本没有所谓的石桌,也不存在四个石墩。三棵大槐树的地方,变成了三个很大的土坑。

老陈也站立起来,屁股上全是灰土。他们刚才是席地而坐。几颗花生米在一个白色塑料袋里,像羊粪一样滚着。空酒瓶歪在边上,瓶口正在滴着剩下的酒,在泥土上洇出一枚铜钱。

站立起来的老陈和老薛感觉好奇,他们对视,继而大笑,开始互相捶打。

阳光散乱一地,这是一个整村搬迁后的废墟。那些残砖碎瓦告诉你,这里曾是被烟火气浸润过的地方。老人们靠着几十年的记忆,一回回,总能轻车熟路找到这里,找到自己曾经的家。

老陈和老薛结伴儿回来好几次了。

他们笑着打着,打着笑着。老薛突然哭起来:老陈,咱们的家,没了。

停住手的老陈扶着老薛说,废话,不是没了,是搬走了。

老薛说,我每次上那楼时,总感觉没迈进这院子脚下踏实。

老陈说,你思想跟不上形势。当初政府动员搬家,我第一个响应,你呢?

老薛说,我不是也搬了?

老陈说,你还不是怕留在黄河滩里,没人和你做伴儿,怕狼吃了你?泥湾最后一个搬家,你说你,是不是落后分子?

老薛说,我哪能和你比,老干部,优秀党员。说真的,当看到你们戴着大红花,站在主席台上领奖时,真让人眼红。我得跟你学学,到时候也戴个大红花啥的。

老陈说,一定能。说罢,大笑一阵,突然停住。他提议,去他家看看。

去老陈家,遇到麻烦。他们记得,从老薛家出来,顺着一条大路朝西,见一个大石头再朝北走。大石头去哪了?没有了大石头,就没了走路的参照。转了半天,大水坑不见了,老陈说的小卖部也没了影,记忆中的街道和现在咋也无法印合。

老陈就说,不找了,回吧。

老薛附和着说,不找了,回吧。

回来的步履有些沉重,他们一直推着车走,谁都不说话。上了黄河大堤,往北望,一片繁华。那是黄陵新区。黄河滩里的人,都沐浴在新生活里……

老陈打破沉默,问老薛,现在,让你搬回来住,你愿意不愿意?

老薛思考一会儿说,这个,孩儿们肯定不愿意。

老陈说,没让你说孩子们,就说你自己。

老薛突然笑了,是大笑。老陈也笑,笑过,用手抹一把脸,湿了一片。

他们又出发了。前面的路灯一下子亮起来,宽敞的大路一直延伸到一片高楼里。那里,是他们的新家。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虽然只描写了两个老人的一次喝酒,却折射出了黄河滩上农民半个世纪的生活经历,很有以小见大之妙。
B.小说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展开情节并刻画人物,而细腻的场面描写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带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
C.小说开篇写两个老人相约回家喝酒,篇幅过半,才让读者知晓是回老家的废墟上喝酒,悬念的设置使小说更耐人寻味。
D.清醒时两个老人心照不宣,喝到微醉时吐露心声,将因生活的巨变带来的无比欣喜之情表露无遗,小说的构思既自然又巧妙。
2.老陈的家为什么找不到呢?请你结合小说内容简析作者这样设计情节的深意。
3.请细读小说画波浪线处内容,从中梳理出人物内心包含的情感。
7日内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千秋岁·重到桃花坞

范成大

北城南埭,玉水方流汇。青樾里,红尘外。万桃春不老,双竹寒相对。回首处,满城明月曾同载。

分散西园盖,消减东阳带。人事改,花源在。神仙虽可学,功行无过醉。新酒好,就船况有鱼堪买。

【注】①埭(dài):堵水的土坝。②樾(yuè):树荫。③盖:车盖。④南朝沈约曾任东阳太守,因生病消瘦,衣带渐宽,此典后多指人因多病或愁苦而消瘦。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实写自己重游桃花坞的所见,流水堤坝、绿荫红花、皎皎明月等景物依次展开。
B.词人眼中的春景动与静有机结合,色彩明丽,意境清新优美,让作者不禁流连其中。
C.词人觉得,神仙的境界虽令人向往,但还是不如醉中求乐、享受美酒佳肴更让人惬意。
D.全词多处运用对偶句式,不仅句子整齐匀称,而且用词恰切生动,有很强的表现力。
2.词人重回桃花坞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7日内更新 | 17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济宁市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驯马

刘国星

巴图早年读过几天书,后来却成为驯马高手。

巴图说过,宝马良驹乃驯化而成,绝非天成。巴图还说过,天下没有驯不出的马,只有不会驯马的莽汉。巴图的马屡次在那达慕上摘金夺魁,他自创的“驯马经”也被牧马人奉为宝典,声名播于草原内外。

茶余饭后,众人面肃神凝,席地团坐,巴图“吸溜”喝一口奶茶,环视张张古铜色脸孔,便摇唇鼓舌,声情并茂大讲“驯马经”。

仔马两岁分群单饲,食槽每月要垫高两拳,这样马才能昂首挺胸,颈长俊美。马圈更有讲究,机关大焉!白日马不能扫除,尽管让马在上面站立吃草,这样马蹄才能长得丰满圆润,否则长成片状马蹄,马就不能跳高驰远。夜晚歇息,要把马粪清理干净,这样马的皮毛才能光滑无垢,鲜亮无味。

众皆点头,巴图声音大,围者又添一层。早有人续上热腾腾的奶茶,巴图“吸溜”再喝一口,接着说,马至三岁,要练走。选平整草场,驯马手掌控缰绳不快不慢,让马找对步子。这样训练一个月,就要摆上橡子,不远不近,固定步伐。驯马手骑马跨越,马怕磕腿,前蹄深弯几近肚腹,后蹄自然跟近……时间一久,马就把这种步子固定下来。这样驯出的马,跑动平稳,四个蹄子跑出两条直线。骑手若回视蹄花,千里马的蹄花必是十三朵……

啧啧,啧啧!巴图每讲至此就咂咂嘴,想我千里草原,竟没有一匹千里良驹。

众人也齐齐摇头叹息。

巴图驯马几十年,从未见过十三朵蹄花的千里马。最多是九朵!

谁知,也就在那年三月,巴图真就发现了一匹千里良驹。

巴图和众牧人凌晨赶至牧场驯马,就见马群自地平线涌出,太阳恰挣脱草海羁绊,金色的光芒给群马披上了一层外衣。群马中,只见火龙驹通体炭红长鬃披拂,一马当先向牧场驰来……

巴图面露惊喜,拊掌赞叹,好马,好马,真乃千里马也!

巴图从牧马人口中得知,火龙驹是野马,一夜暴风雨后,就混入马群之中,几天后就抢去首领地位。

火龙驹显然已过驯化年龄,巴图心跳加速,细细打量火龙驹,大喜过望——火龙驹腰身挺直,蹄大腿细,肌肉柔和健美,神俊异常……火龙驹真是天生的千里马!看来火龙驹的出现,可以弥补多年的憾事了。

驯马先需吊马熟马,先要把马关进两丈高的围栏里,要饿。马饿一天,驯马者一手拿胡萝卜,一手拿笼套,多数马吃萝卜时就被套上笼头,相熟后被牵走了。也有不让戴笼头的,但因肚饥体乏,倒被几个蒙古大汉摁住套紧,再挽笼绳,早有骑手跃上马背,在众人哄笑声中,一圈圈转起来。顷刻,马力竭,只得温顺地向骑手伸出嘴唇。

巴图凑近火龙驹,火龙驹机警地踏起小碎步,试探着靠近吃萝卜,当见巴图递上马笼头,突然两耳一竖,触电般“咴咴”怪叫,两只前蹄亦直竖起来,骇得巴图远远避开。骑手们动手要抓火龙驹,火龙驹打响鼻,鬃毛乱拂,旋身凌空弹几个蹶子,场内尘土飞扬,几个骑手也退下来。

众人一时无计,就在栅栏外喝酒摔跤相嬉。巴图每摔倒一人,都大声唱挑战歌,跳鹰之舞步……火龙驹竟停住急躁的脚步,打量得胜的巴图,目光渐渐变得柔和起来。

第三日,巴图走近火龙驹,火龙驹吃几口萝卜,竟主动把头伸进笼套里,伸舌头舔巴图手背,还用自己的毛脸蹭蹭巴图的光脸……巴图顺势跃上马背,打一声呼哨,栅栏外几名骑手会意,纵马飞驰。火龙驹亦撒蹄猛追,可刚跑出几里,竟气喘吁吁,眼看就被别的骑手甩在后面。巴图面露喜色,连连挥鞭催马,火龙駒仰首长嘶,长鬃倒竖,若旗,仿佛凭空有股力量注入体内,几个飞跃竟冲在马队前面,一溜巨大烟柱被它甩在身后。火龙胸蹄声嘚嘚,极富韵律,若壮士击鼓,又似仕女弹琴。巴图沐浴春风,像扯帆行船,回视蹄花,赫然绽放的竟是一十三朵……

巴图喜不自胜,到达终点,滚鞍下马,颤抖着抚摸火龙驹额头,火龙驹却前蹄一款,跌倒在地。巴图大惊,定睛却见火龙驹嘴角涌血,瞬间洇红草地……眼见得就不能活了。

巴图方悟,火龙驹吊饿三天,体力不支,咬破血管才使呼吸畅快,挣下第一,巴图双膝跪地,涕泪交流,火龙驹把巴图当朋友,却不曾想到,这个比赛只是巴图想杀去它的傲气。

巴图葬了火龙驹,再不驯马,倒是他的“驯马经”至今还在草原流传。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用“巴图说过”“巴图还说过”构成间隔反复,强调巴图在驯马方面经验丰富且具有权威地位。
B.“围者又添一层”“早有人续上热腾腾的奶茶”这些描写体现了草原人对驯马的兴趣。
C.“火龙驹是野马”“几天后就抢去首领地位”,这些简洁的插述,暗示火龙驹是一匹难得的千里马。
D.作者用“火龙驹的出现,可以弥补多年的憾事了”一句,暗示了后文火龙驹的死成了巴图最大的遗憾。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两次写到巴图喝茶时“吸溜”声音的细节,形象地刻画出巴图大讲“驯马经”时自得的神态。
B.文中通过多次对“十三朵”的细致刻画,有力地展现出火龙驹不同凡俗的难得的千里马形象。
C.在写驯火龙驹之前,有一段对驯马一般方法的详细介绍,这使下文写巴图驯火龙驹的情节顺理成章。
D.本文语言简洁,例如最后几段对巴图“到达终点,滚鞍下马”“双膝跪地,涕泪交流”等行为的描写。
3.小说前几段写巴图大谈“驯马经”,有什么作用?
4.小说结尾两段,人(巴图)和马(火龙驹)的结局都符合“欧·亨利式结尾”的特征,请分别简要分析。
7日内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安阳市高三三模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马鞍子

王族

1)白哈巴村的巴车是个有意思的人,去哈巴河县城做衣服。裁缝把衣服做好后,他将上衣穿上,用力甩甩胳膊,扩扩胸说,不紧,好!

2)裁缝又递给他裤子,他穿上后,快速蹲下,又快速站起,用手一摸屁股说,没开档,好!

3)我刚走进巴车的院子时,就看见他手提一副马鞍子,向拴在屋子旁的那匹马走去。他的马鞍子很古老,上面有铜饰花纹,皮子已油黑发亮,就连骑槽也已变得很黑。他走到马跟前抚摸着它的背说,休息好了吗?接着把鞍子往马背上一放,又说,穿上衣服;接着又系鞍子上的绳子,嘴里仍不闲着,系上腰带;最后,他在马脖子上挂一根红布条。我知道马挂红布条是为吉祥,但他却说,打上领带。做完这些,他把马牵出门,翻身上马,很快就出了村子。

4)巴车的马鞍子已经传了五代人,至少有十一匹马用过,走过的路比草原还长。今天,他要骑着马去草场。草场就在村子旁边,将白哈巴村映衬得如同绿绸布上的一块青玉。

5)村里人都知道巴车家有一副好马鞍子,巴车因而在村子里的地位很高。人们常说,好马配好鞍。有了好鞍子却不一定有好马,巴车现在正为此苦恼。他父亲曾骑过一匹好马,配的就是这个鞍子。巴车曾在十八岁那年骑过那匹马,迅疾如风,骑在上面顿感身轻如燕。可惜那匹马死在了他父亲前面,否则,就会传给他。这么多年了,他一直在寻找好马,但始终未能如愿,现在他骑的这匹马不能令人满意。我想找巴车聊聊马鞍子的事,但他骑马走了,我只好在村子里乱转。走到一户人家的门口,我看见一副被闲置的马鞍子,因为被闲置得太久,上面落满灰尘。有一根野草从马鞍子夹缝中钻出,开出一朵小花。这家人对马鞍子早已彻底遗忘,便懒得把长进它夹缝的野草拔去。马鞍子被彻底遗忘,却在另一种时间里存在,那朵小花就是证词。

6)太阳慢慢升高,被照亮的马鞍子仍显得硬朗,隐隐透出它昔日的稳健和坚实。正这么想着,一只蜜蜂落在马鞍子上,转瞬像隐身似的不见了。仔细一看,才发现马鞍子上有几个小孔。我正在惊讶,又有几只蜜蜂从小孔中钻了进去。在什么时候,是风、虫子还是雨珠把马鞍子弄出了小洞?后来让蜜蜂们发现了,便在里面筑了巢。小时候经常跟叔叔养蜜蜂,我知道只要一个地方有几只飞动的蜜蜂,里面肯定有一个巢……我觉得这个马鞍子真是有意思,被主人用旧了,随手扔在这里,却有一朵小花为它而开,有一群蜜蜂在里面筑巢。这虽是不会引人注目的事情,但却是生命,是一种更为平静和持久的存在。

7)主人从牧场回来了,在栅栏外卸下马鞍子,将马拴在屋旁。他的马鞍子虽然时间已经不短,却显得粗糙和简陋。主人对马鞍子格外珍惜,小心翼翼地卸下拎进屋去。村里人都很珍爱马鞍子,把一匹一匹的马骑老后,马鞍子却还很新,很难像巴车的马鞍子那样引人注目。据村里的老人说,马鞍子其实是被一匹又一匹马磨合出来的,一般情况下,三匹马可磨合出一个好马鞍子。有些马鞍子因为磨合不成,只好被遗弃,但被遗弃的马鞍子往往又有了新的存在方式,譬如一朵花和一群蜜蜂对它的依赖。正这样想着,一只蜜蜂从小孔中爬出,绕马鞍子飞一圈后又落下,很快,便爬出很多只蜜蜂,嗡嗡地向远处飞去。刚才爬出的第一只蜜蜂像是哨兵或值班员,先是出来打探动静,然后向里面发出信号,于是大部队才出动了。它们飞过栅栏,向草场飞去,草场中的野草正在开花,正是它们采蜜的好对象。它们是一匹匹马,身上有非常好的鞍子,它们的梦想就骑在上面,指引着它们。

8)下午,一群放牧者归来。走到村后的山坡上,他们突然纵马狂奔,马蹄声响成一片,像群鼓敲出的音乐。每匹马身上的鞍子都很显眼,在夕阳中反射出金黄的光芒。马蹄之音一浪高过一浪,闪着光的马鞍子被托起,又落下,让人觉得仿佛就是跳动的音符。过了一会儿,人们稳住马缓缓下坡,各自走回家去。他们都稳坐在马鞍上,身上落满金黄的夕阳。

9)几天后,传来消息说巴车的马鞍子碎了。当时,他骑着马正在山里疾驰,马突然浑身一抖停住,马鞍子哗啦一声碎落在地上。他下了马,眼泪就下来了,好好的一个马鞍子,怎么说碎就碎了呢?那是几代人传下来的老鞍子,是他家的荣耀,一下子什么都没有了。

10)村里人说,再快的马也有跑不动的时候,再好的马鞍子也有用坏的时候。人们都觉得巴车太年轻,虽然祖上传下来的马鞍子是宝贝,但用到一定的时候就应该收起来。再好的东西也有好的尽头,人不注意,它的好就会变短,就会被提前用完。

(选自《山西文学》2018年第10期)

1.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环境描写虽寥寥数笔,却显示了草原的典型特点,与人物活动相得益彰,营造了和谐自然的氛围。
B.文中借助马鞍子,将眼前的一只只蜜蜂与想象之中的一匹匹奔马自然连结,形象地展现了草原人的梦想。
C.第(8)段通过金色的马鞍子对一群牧民放牧归来的场面进行描绘,丰富了人物群像,用以揭示本文的主题。
D.本文在简单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情节的同时,更关注情景描绘和情理抒写,兼具小说与散文的双重特点。
2.文中的马鞍子可以给我们带来哪些人生启示?
3.有论者认为:“非虚构”写作,既具“介入”“在场”的真实性,又有文学的审美性。请简析本文是如何体现“非虚构”特征的。
7日内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第一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戏赠江干芦花

杨万里

避世水云国,卜邻鸥鹭家。

风前挥玉麈,霜后幻杨花。

骨相缘诗瘦,秋声诉月华。

欲招芦处士,归共老生涯。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芦花生长在十分幽静的地方,以鸥鹭为邻,以云水为家,远离尘嚣,自在逍遥,无拘无束。
B.风中摇曳的芦花好像挥动的玉麈;但霜降过后,它又幻化成轻盈的、洁白的杨花随风飞舞。
C.芦花骨相清瘦,仿佛是吟诗所致;它在风中发出瑟瑟秋声,也好像是在对月光诉说着私语。
D.诗人十分喜爱美丽洁白的芦花,从而产生了与芦花主人一起归隐的想法,希望能够结伴共老。
2.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他的诗歌独具特色,称为“诚斋体”。请结合这首诗,简要谈谈“诚斋体”诗歌的特点。
7日内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邵阳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