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9572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父与子(节选)

王开岭

①有一条街,父亲总不让儿子挨近,总要找个理由,悄悄绕开。原来,这条街窝藏着全城的狗肉馆,一年到头,街边放满了栅笼,一只只憔悴的狗趴在里面,充当活物招牌。那条街上有股怪味,是恐惧的味道,是动物临终的味道,是血蒸发的味道,是告别身体的鲜毛皮在风里抽泣的味道……

②这是个高尚的父亲。

③他怕孩子吸入不良空气,他怕孩子的眼睛受伤,他怕幼小的心灵侵入毒素。他最怕的是,孩子在慢慢适应后变得坦然,在一次次惊愕和无能为力后变得麻木,最终,变成那些路人中的一个。

④我不知道,这对童话般的父子,在东躲西藏的世间能躲多久,在绕来绕去的路上能走多远。但他们的存在,如金子般贵重。他们改变了人群的成分,重新编辑了我对人间的印象。

⑤我想起一个高山上的习俗:一个猎人,在和野兽搏斗后,要用泉水和树叶洗净脸再回家,以免眼里有未散尽的凶煞,附体在婴儿身上。孩子断奶前,猎人不能捕杀哺乳期的动物,不能带沾血腥的兽皮回家,否则,孩子长大会成为歹人。

⑥这是个美丽的迷信。大凡迷信,都有这种特点:后果不成立,但禁忌中包含的精神主张却是高贵的。

⑦深夜,我欲搭一段美好时光入眠时,常把丰子恺的书搁在枕边。读漫画《趁爸爸不在》《瞻瞻的脚踏车》《爸爸回来了》《妹妹新娘子,弟弟新官人》,总忍不住笑出声,头重脚轻的小人儿,如雀、如花、如蜜饯,芬芳的童音、玻璃球似的吵闹,向日葵般的手臂……被他们簇拥着,几乎忘了那个时代的愁苦与险恶。在丰子恺眼里,婴幼儿才是真的人,童年才是未被篡改的人生。

⑧我常想,一个时代的气质和日常生活,若染上一点丰子恺味道,该多好,该多好。

⑨人生美学和美德,在儿童身上是存量最大的,只有思想成熟并保持一颗童心的人,才是美的成年人。

⑩一个国家,若能从孩子对家长的使唤中发现公民的权利,从父母对骨肉的垂怜中认证自己的义务,从他们的彼此互爱中找到国与民的逻辑,从他们的亲热和信赖中反省自己的冷漠与隔膜……若将一个家庭放大无数倍,若天下之人是由一群群丰子恺和其孩子们连缀而成……那么,一个健美的时代莅临了,国家就有了家国的基因和属性,该生存共同体的气质和细节变了,道德、风尚也就变了,变得简明、温美、清纯、风和日丽。

⑪看一个民族的生活美学,看一个时代的精神雅量,有个重要线索:要看它缔造和收纳了多少童话,看它的世俗文化和游戏规则是否激励、佑护童话人生,是否滋养童话发展,是否欣赏有儿童人格的成年人。表面上,童话是大人备给小儿的礼物,而更深层的真相是:童话乃成人对儿童的审美作业,反映了的鉴赏力,本质上是的馈赠。一个社会,若成人的精神系统里没有童话成分,若大众生活提前告别了童话,甚至贬低和嘲笑童话,那这个时代势必极度实用、功利、枯燥,人群也定是险恶、龌龊、粗戾的。

⑫儿童稀少,人堆里即缺少氧气和光线。童话衰落,一个国家的黄昏即早早降临。

⑬由于新闻职业,我每天要浏览大量媒体和网络信息,有一点是我担忧的:美和干净的事物太少,专心生活和认真说话者太少,能让孩子消费的东西太少,热爱生活的依据太少……我知道,这并非全部事实,而是兴趣和注意力所致,我们被自己的对立面绑架了。对于美,不仅生产能力锐减,更可怕的,我们丧失了消费能力、消费愿望和消费传统。

⑭那天,我在微博上说:中国是个麻团型社会,让人纠结的事太多,‘忧愤’近乎日常表情。但我以为,一个优秀的时代人群里,应同时存在鲁迅和丰子恺这样反差极大的生命类型,对两者的消费应同样旺盛和隆重,甚至,随心灵艺术和生活主题的复位,后者应该居上。

⑮当代中国有种精神危机:由于粗鄙和丑陋对视线的遮挡、对注意力的劫持,我们正逐渐丧失对美的发现和表述。这其实很危险,让生活有荒废的可能。我们从不乏思想的榜样,但鲜有生活的榜样,纯真意义上的生活,摆脱羁绊和干扰的生活,聚精会神、全心全意的生活。我们缺少生活的专业户。

⑯如此背景下,我们拿什么送给孩子?除了绝版的动物世界,除了文学史上那些经典童话,我们还有能力讲一个美好的故事吗?我们唇齿间还能挤出温情的语调和口吻吗?

⑰想起了埃·奥·卜劳恩,这位德国人虽然身在最黑冷的年代并被其吞噬,却献出了温暖的《父与子》。巧得很,《父与子》最早的中译本,序言作者正是丰子恺。他们的精神相遇了,这是神奇的缘分,这是两个伟大父亲的会师。

文本二:

就像一份丰盛大餐,它的丰饶和美味,几乎照顾到了我肠胃的每一层褶纹。题材之丰浩、细节之精准、纹理之细密、精神发现之独特、关怀视野之阔大、言说的锐度和思路的延展性……盖超乎我的想象。

王开岭的文本显然属于一种手工,属于一种慢活。这使他的笔调又多了一种罕见的诚实和耐性。更要命的是,除了要求理性的精准,他还唯美。如果用形象表达的话,我想说,王开岭的文本散发着一种鲜见的紫檀气质。

在王开岭理性精神的背后,我感受强烈的还有一股挥之不去的浪漫:性情的浪漫,心灵的浪漫,目光的浪漫。这浪漫就像菌种,极大生动了他的体悟和才华。看得出,王开岭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即使在他最具现实性和批判性的文本中,也影影绰绰闪烁着生命审美。王开岭使你很难重复他,你可以重复其材料,搬运其观点,但你无法模仿其纹理和气质。他不仅贡献了思想,还贡献了思想的最好的形式。

(节选自吴散人《(精神自治(序))——阅读的盛宴》)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不让儿子挨近狗肉馆给“我”的心灵带来了震撼,文本一第④段中用“童话般”一词说明了父亲此举的珍贵,“东躲西藏”则暗示了世界存在黑暗。
B.“我”从这对童话般的父子联想到高山上的习俗,衔接自然,一方面表现了“我”对迷信的批判,另一方面很好地体现了父爱的深沉和温暖。
C.童话与成人精神体系之间是有辩证关系的,童话表面上是成人送给儿童的礼物,本质上却是在用儿童的眼光审视、批判实用、功利的成人世界。
D.文本一用丰子恺的漫画谈自己的阅读体会,也用卜劳恩这个榜样父亲激励天下的父亲,要保护孩子童话般的纯真。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第⑫段将“儿童”比作“氧气”“光线”,比喻新奇。“氧气”给人生命活力,“光线”让人满怀光明、希望,其强调了“儿童”之于人类社会不可取代的价值。
B.文本一第段“我们拿什么送给孩子?”“我们唇齿间还能挤出温情的语调和口吻吗?”使用设问,以犀利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质疑与忧思,体现出作者强烈的责任感。
C.文本一是一篇针砭时弊的散文,由日常故事引入,阐述了对于呵护儿童、涵养童心重要意义的深刻思考;文章结合现实情景,既意旨明确,又深入浅出。
D.文本一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议论、抒情:叙述展现情景,议论阐明观点,抒情增强感染力。叙述简明,褒贬分明,情真意切;笔法多变,意蕴丰富。
3.文本一在写“父与子”的关系时,多次提到丰子恺这一人物形象,分析每处的作用。
4.文本二评价王开岭的作品“即使在他最具现实性和批判性的文本中,也影影绰绰闪烁着生命审美”。请结合文本一,对此加以简要分析。
2024-05-28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蒲松龄

潦倒年年愧不才,春风披拂冻云开。

穷途已尽行焉往?青眼忽逢涕欲来。

一字褒疑华衮赐②,千秋业付后人猜。

此生所恨无知己,纵不成名未足哀。

【注】①本诗约作于康熙二十七年,时蒲松龄屡试不第,且所著《聊斋志异》 多受非议。诗人王士祺串亲访友期间与蒲松龄会面,对蒲的才学十分赞赏。 ②一字褒,用《春秋·谷梁传》中一字一褒,宠逾华衮之赐的典故。华衮,王公贵族的服装。疑,同,比、类似。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先写自己科考失意的“潦倒”之状,后通过“春风”“冻云”的状态表达心情的转变。
B.“穷途”是蒲松龄对自己人生道路的概括,“涕”写出了诗人为自己悲苦的命运而落泪。
C.颈联诗人说自己所著的《聊斋志异》让后人去评论吧,传达出诗人豁达、释然的心理。
D.诗人在表达遇到知己的激动心情的同时,也能体现出个人的抱负和理性的思考。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情达意?请简要分析。
2024-05-28更新 | 24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高新中学,安中高新分校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诗送陈仲思参佐广右幕府

张栻

旧说桂林好,君今幕府游。

江山资暇日,梅雪类吾州。

煮海何多说,安边更预谋。

政应勤婉画,不用赋离忧。

[注]①煮海:煮海水为盐,此处代指政务。②婉画:指张良为刘邦运筹帷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照应题目,“旧”与“今”相对照,表明了作者对友人要去广右幕府任职的鲜明态度。
B.第三句紧承上联展开想象,写友人在处理完政务后可以有闲暇时间去观赏桂林美丽的山水。
C.第四句着重点明桂林的梅雪与家乡的相似,以此来委婉地提醒友人到桂林后不要忘记家乡。
D.颈联写友人去幕府任职后,不仅要处理日常政务,还要参与谋划安定边疆地区的重要事宜。
2.这是一首赠别诗,需要注重“得体”,请从“得体”角度赏析尾联。
2024-05-28更新 | 5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节选)

路遥

农历六月初十,一个阴云密布的傍晚,盛夏热闹纷繁的大地突然沉寂下来;连一些最爱叫唤的虫子也都悄没声响了,似乎处在一种急躁不安的等待中。天闷热得像一口大蒸笼,黑沉沉的乌云正从西边的老牛山那边铺过来。地平线上,已经有一些零碎而短促的闪电,但还没有打雷。只听见那低沉的、连续不断的嗡嗡声从远方的天空传来,带给人一种恐怖的信息——一场大雷雨就要到来了。

这时候,高家村高玉德当民办教师的独生儿高加林,正光着上身,从村前的小河里蹚水过来,几乎是跑着向自己家里走去。

他父亲正赤脚片儿蹲在炕上抽旱烟,一只手悠闲地捋着下巴上的一撮白胡子。他母亲颠着小脚往炕上端饭。

高加林什么话也没说。连鞋也没脱,就躺在了前炕的铺盖卷上。他脸对着黑洞洞的窗户,说:“妈,你别做饭了,我什么也不想吃。”

“加林,你是不是身上不舒服?”母亲用颤音问他,一只手拿着舀面瓢。

“不是……”他回答。

“和谁吵啦?”父亲接着母亲问。

“没……”

“那到底怎啦?”老两口几乎同时问。

高加林一条胳膊撑着,慢慢爬起来,身体沉重得像受了重伤一般。他靠在铺盖卷上,也不看父母亲,眼睛茫然地望着对面墙,开口说:“我的书教不成了……”

“什么?”老两口同时惊叫一声。

加林仍然保持着那个姿势,说:“我的民办教师被下了。今天会上宣布的。”

“你犯了什么王法?老天爷呀……”老母亲手里的舀面瓢一下子掉在锅台上,摔成了两瓣。他父亲急得用瘦手摸着赤脚片儿,偷声缓气地问:“那他们叫谁教哩?”

“谁?谁!再有个谁!三星!”高加林又猛地躺在了铺盖上,拉了被子的一角,把头蒙起来。老两口一下子木然了,满窑里一片死气沉沉。

这时候,听见外面雨点已经急促地敲打起了大地,风声和雨声逐渐加大,越来越猛烈。外面的整个天地似乎都淹没在了一片混乱中。高加林仍然蒙着头,他父亲鼻尖上的一滴清鼻涕颤动着,眼看要掉下来了,老汉也顾不得去揩;那只粗糙的手再也顾不得悠闲地捋下巴上的那撮白胡子了,转而一个劲地摸着赤脚片儿。他母亲身子佝偻着伏在炕栏石上,不断地用围裙擦眼睛。窑里静悄悄的,只听见锅台后面那只老黄猫的呼噜声。

外面暴风雨的喧嚣更猛烈了。风雨声中,突然传来了一阵“轰隆轰隆”的声音——这是山洪从河道里涌下来了。

足足有一刻钟,这个灯光摇晃的土窑洞失去了任何生气,三个人都陷入难受和痛苦中。

这个打击对这个家庭来说显然是严重的,对于高加林来说,他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已经受了很大的精神创伤。亏得这三年教书,他既不用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又有时间继续学习,对他喜爱的文科深入钻研。他最近在地区报上已经发表过两三篇诗歌和散文,全是这段时间苦钻苦熬的结果。现在这一切都结束了,他将不得不像父亲一样开始自己的农民生涯。虽然这几年当民办教师,但这个职业对他来说还是充满希望的。几年以后,通过考试,他或许会转为正式的国家教师。可是现在,他所抱有的幻想和希望彻底破灭了。此刻,他躺在这里,脸在被角下面痛苦地抽搐着,一只手狠狠地揪着自己的头发。

对于高玉德老两口来说,今晚上这不幸的消息就像谁在他们的头上敲了一棍。他们又难受,又恐慌。加林他妈在无声地啜泣;他爸用手把赤脚片儿摸了半天,开始自言自语:“明楼啊,你精过分了!你能过分了!你强过分了!仗你当个大队书记,什么不讲理的事你都敢做嘛!我加林好好地教了三年书,你三星今年才高中毕业嘛!老天爷总有一天要睁眼呀!可怜我那苦命的娃娃!啊嘿嘿嘿嘿嘿……”高玉德老汉终于忍不住哭出声来,两行浑浊的老泪在皱纹脸上淌下来,流进了下巴上那一撮白胡子中间。

外面,虽然不再打闪吼雷,雨仍然像瓢泼一样哗哗地倾倒着。河道里传来像怪兽一般咆哮的山洪声,令人毛骨悚然。

他父亲摸索着装起一锅烟,手抖得划了十几根火柴才点着——而忘记了煤油灯的火苗就在他的眼前跳荡。他吸了一口烟,弯腰弓背地转到儿面前,思思谋谋地说:“咱千万不敢告人家。可是,就这样还不行……是的,就这样还不行!”他决断地喊叫说。

高加林抬起头来,认真地听父亲另外还有什么惩罚高明楼的高见。

高玉德头低倾着吸烟,一副老谋深算的样子。过了好一会,他才扬起那饱经世故的庄稼人的老皱脸,对儿子说:“你听着!你不光不敢告人家,以后见了明楼还要主动叫人家叔叔哩!脸不要沉,要笑!人家现在肯定留心咱们的态度哩!”他又转过白发苍苍的头,给正在做饭的老伴吩咐:“加林他妈,你听着!你往后见了明楼家里的人,要给人家笑脸!明楼今年没栽起茄子,你明天把咱自留地的茄子摘上一筐送过去。可不要叫人家看出咱是专意讨好人家啊!唉!说来说去,咱加林今后的前途还要看人家照顾哩!人活低了,就要按低的来哩……加林妈,你听见了没?”

“嗯……”锅台那边传来一声几乎是哭一般的应承。

泪水终于从高加林的眼里涌出来了。他猛地转过身,一头扑在炕栏石上,伤心地痛哭起来。

外面的雨不知什么时候停了,只听见大地上淙淙的流水声和河道里山洪的怒吼声混交在一起,使得这个夜晚久久地平静不下来了……

(《人生》第一章,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写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当时的自然环境,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B.高加林的母亲听到高加林民办教师当不成的消息后,手里的舀面瓢一下子掉在锅台上,摔成了两瓣,正面写出人物内心的惊恐。
C.小说中运用插叙的手法交代了高加林以往的经历,使读者对高加林的形象有了更全面的感知,更能理解失去工作对他的打击之大。
D.在高玉德老两口知道高加林的遭遇后,小说中写只听见老黄猫的呼噜声,采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凸显此时高家三口内心的沉重。
2.下列对画线处人物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妈,你别做饭了,我什么也不想吃”表现了高加林在民办教师当不成后心情非常沉重。
B.“老天爷总有一天要睁眼呀!”表现了高玉德对儿子失去工作的痛苦、无奈、愤怒。
C.“脸不要沉,要笑!”表现了高玉德在进行一番思想斗争后想通了,人生总有挫折,不能一味沉湎于痛苦中,要用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才能有机会惩罚高明楼。
D.“嗯……”表现了高加林母亲不想按照高玉德说的做,但又不得不这样做的无奈和悲伤。
3.小说中“雷雨”贯穿始终,却以雨停和只听见流水声、山洪怒吼声作结,这样的结尾设置产生了怎样的效果?请结合小说文本进行分析。
4.路遥曾在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时说:“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我对中国农村的状况和农民命运的关注尤为深切。不用说,这是一种带着强烈色彩的关注。”因此,路遥的作品总是带有浓浓的“乡土特色”,这篇小说中的“乡土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小说文本进行分析。
2024-05-28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包头市包钢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裴十四

李白

朝见裴叔则,朗如行玉山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身骑白鼋不敢度,金高南山买君顾。

徘徊六合无相知,飘若浮云且西去!

无题二首(其一)

秦观

世事如浮云,飘忽不相待。

欻然化苍狗,俄顷成章盖。

达观听两行,昧者乃多态。

舍旃勿重陈,百年等销坏。

【注】①裴叔则:裴楷,字叔则,西晋名士、官员。②玉山:语出《世说新语·容止》,言嵇康“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③身骑白鼋:语出《九歌·河伯》,“乘白鼋兮逐文鱼”。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诗首联连续使用两个晋人典故,意在颂赞裴十四具有晋人名士风姿。
B.裴十四为了将万里写入胸怀间,骑着白鼋游历,引得人用金买其一顾。
C.“俄顷”指时间极短,基于诗句的对称性及语境,可推测“欻然”与其同义。
D.秦观认为智者不执着于争论是非,而只有愚者才会纠结于多种观点态度。
2.林庚《说“木叶”》中提到“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两首诗都使用了“浮云”的意象,但其暗示性明显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024-05-28更新 | 71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各题。

除夜直都厅囚系皆满日暮不得返舍因题一诗于壁

苏轼

除日当早归,官事乃见留。执笔对之泣,哀此系中囚。

小人营糇粮②,堕网不知羞。我亦恋薄禄,因循失归休。

不须论贤愚,均是为食谋。谁能暂纵遣?闵默愧前修

【注】①熙宁四年作。此诗作者于元祐五年(1090)任杭州判官时有自和诗,题云:熙宁中,轼守此郡,除夜直都厅,囚系皆满,日暮不得返舍,因题一诗于壁,今二十年矣!衰病之余,后乔郡寄,再经除夜,庭事萧然,三圆皆空……。这就是前篇,题目是从作后题中摘出的。②糇(hóu)粮,干粮,借指生活必需。③前修,先贤。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直接扣题点出写诗的时间是除夕,写诗缘由是因公务而不能归家团聚。
B.在第五六句中,诗人表达了对囚犯的批评,认为他们为了粮食而行犯法之事是羞耻的。
C.在第七八句中,诗人表达了对自己薪俸很少的不满,对除夕无法归家的事感到悲伤。
D.诗人悲伤自己身为官员,却无法杜绝百姓犯罪,并在结尾表达出愧对先贤的情感。
2.“执笔对之泣,哀此系中囚”,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夜船

路明

柴油机轰响,每分钟八百转,是船的心跳。货舱堆了五百吨玄武岩碎石子——刚过完磅。但人人知道,真正的压舱石,是船老大。

船老大今年五十八,一米六出头,身板硬扎,黧黑精瘦。未来两天,他将独自驾驶这条内河轮,把货送到嘉兴。船老大嘿嘿笑着,实际是违规了——按相关条例,一条货船至少配两名船员(有船员证)。然而现实中跑船多为夫妻档,要么是父子,轮流开船,轮流歇息。多年来,他和老伴一起跑这条船。孙女出生后,老伴回泰州老家带孩子,剩下他一个。老来夫妻,到头来成了牛郎织女,他自嘲。夜里行船,他在驾驶室掌舵,老伴坐在客厅看电视,手机架在一旁,时不时唠上两句,也是一种陪伴。要是另雇船员,工资至少八千,外加管吃管喝。他思来想去,还是决定一个人开,兴许能多赚一些。

苦?啥时候不苦?他咧开嘴,你说人啥时候不苦?吃苦能换到钱,就能过上好日子。

船从昆山城北浏河港出发,经吴淞江,驶入京杭大运河,蜿蜒向南,抵达嘉兴油车港,全程约140公里。船老大的如意算盘,是连开十八个小时,一口气跑完。事先跟码头打过招呼,第一时间卸货装货,他抓紧补觉,再一口气开回昆山。要是运气好没有其他花销,能赚两千块。③争取多跑几趟,儿子的房贷就好提前还掉了。

天色暗了。船头推开波浪,柴油机嘶吼。城市的灯一盏一盏亮起来,有人在河边慢跑。垂钓者一动不动。远处,车灯闪烁,左右游走。跟车相比,船真的是太慢了。这是一座新兴的城市,然而河道是古老的,风也是。晚风从很远的地方吹来,带着旧江南潮湿的气息。河水绕过城市边缘,向南流去。岸边是粮库、工地、废弃的化肥厂、灯火通明的楼盘。

一条大鱼跃出水面,像黑色的礼花,倏忽不见。船老大说,夜里常有大鱼跳上甲板,大约被马达惊扰到。十几斤的草鱼、花鲢,如梦方醒,垂死挣扎。他老伴会收拾鱼,一棍子打晕,刮鳞去内脏,剁成大块,红烧或者黄焖,后舱有煤气炉。春天的鱼肥美,就是有一股子难以除净的泥土气。那是在数年前。后来他一个人开船,半步不能离开驾驶室,饼干加方便面,饥一顿饱一顿。要等船入港,也许发现甲板鱼体横陈,早没了气息。可惜啊,他叹息,这么好的鱼,吃不了,也不好扔回河里。最后只能埋了。等到来年,鱼就变成了米。

船驶向田野。城市沉入身后的地平线,像一场铺张的日落。夜色压下来。岸边种了小麦和蚕豆,农舍低矮,似蹲伏的钓鱼人。灯火愈加稀疏,这个时间,乡下人应该睡了吧。

一座大庙。黑暗中,只看见飞檐斗拱的轮廓,但分明是庙。船老大说,这是妈祖祠,一点红光,是殿前的长明灯。东南沿海的船民,大致信仰两类水神体系,一是妈祖,一是龙王。在我的家乡小镇——吴淞江的另一头有过一座龙王庙。龙王呼风唤雨,是个狠角色,令人望之生畏。妈祖慈悲,龙王威猛,是一体两面。这座龙王庙却与众不同。传说此处祭祀汾河龙王七太子,他因大旱之年私自降雨,触犯天条,被斩为七段。小镇的舞龙便由七截龙身组成,纪念那位倒霉善良的小神仙。

过了大庙,船拐入一段更狭窄的水道。天地间光都熄灭,眼前只剩下或浓或淡的黑。此时行船,全凭经验辨识航道。突然,驾驶室马达骤停,船老大脸色一变。他打开探照灯,前方航道中央,横着一条船。

坏了,船老大嘀咕,八成是搁浅了。

靠近一看,是一艘货轮,河水漫过双侧船舷,几乎就是潜水艇。这一路怎么开过来的,曹冲和阿基米德都没办法解释。船老大估计,至少多装了百分之十五。驾船的是一对河南父子,快急哭了,说头一回走这航线,本想抄个近道,省点油钱。哪知黑灯瞎火,船底陷进河床,动弹不得了。

船老大说,这种运载过多的船,大多背着贷款。如今运价低廉,运力过剩,要是码头没点关系,装个货得等三四天。加上柴油涨价,不多装一些,还利息都吃力。白天不敢走,趁黑跑一趟,多赚点钱。

船老大也急。前船一搁浅,航道就堵死了,他一样走不了。一寸光阴换一寸金,在水上,这是老掉牙的真理。五百吨石子像一窝鳄鱼蛋,放久了会咬人。何况到时水警查船员证,他一样有麻烦。对面船抛来缆绳,船老大一边系,一边苦笑,说像不像一根绳上的蚂蚱。

一夜兵荒马乱。柴油机贴着脑门响。两条船的男人扯着嗓子喊,时而鼓劲,时而骂娘。负重的骆驼,执意要将伙伴拖出流沙。一次次竭尽全力,然后崩溃,粗重地喘息。终于伏倒,终于认命。片刻后,一个男人站起来说,再来一回吧,兄弟。

清晨五点半,青灰色的天幕染上第一抹绛红。风吹动芦苇,岸边的苦楝树开满了花。男人各自瘫坐,张着嘴,像甲板上的鱼。我问,接下来怎么办?怎么办,船老大摊摊手,等潮水来,或者,等水警来。我又问,哪一个会先来?他说,谁知道呢,你问得也太多了。

(选自《文汇报》,有删节)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货舱满载了五百吨刚过完磅的玄武岩碎石子,船老大将独自驾船从昆山运到嘉兴卖掉。这是整个故事发生的开端。
B.船老大独自驾驶货船长途运输,明知道违反了规定,还心存侥幸,说明他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完全抛弃了安全意识,后来果然出事了。
C.夜晚行船,常会有鱼跳上甲板,就像杜甫的诗“船尾跳鱼拨剌鸣”。船老大的老伴做个烧鱼,为枯燥乏味的船上生活增添了乐趣。
D.河流穿过城市乡村,有人在河边慢跑,有人在垂钓,入夜后,乡下人已然进入了安睡时间,烘托了船老大行船生活的艰苦与孤独。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使用白描手法,简明扼要地刻画了船老大的外貌,表现了他在生活的各种重压面前,仍然坚忍不屈的形象特点。
B.句子②的表达方式自由灵活、不拘一格,看似随意的神态和语言描写,准确形象地体现了船老大乐观向上、吃苦为乐的精神。
C.句子③说明船老大勤劳能干、心态积极,面对不容乐观的经济压力,他如果能帮儿子提前还掉房贷,自己就可以安享晚年了。
D.句子④的环境和场景描绘,为下文写河南父子驾船搁浅陷进河床,船老大救助失败,埋下了伏笔。
3.最后一段写出了船老大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
4.文章第一段说“真正的压舱石,是船老大”。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4-05-28更新 | 42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都城元夕

北宋·毛滂

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蓬莱清浅对觚棱。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

谁见江南憔悴客,端忧懒步芳尘。小屏风畔冷香凝。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

注:①毛滂晚年,因言语文字坐罪,罢秀川太守之职。1115年(政和五年)冬,待罪于河南杞县旅舍,家计落拓,穷愁潦倒。《临江仙·都城元夕》即写于词人羁旅河南之时。②觚棱:宫殿的屋脊。③银界:银河。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结构严谨,首句就照应词题,引出了都城元夕的热闹景象,与后文的凄清形成了对比。
B.本词上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写京城车马如云,宫廷璀璨,花灯繁盛,宛若人间仙境。
C.本词之末句描绘了一幅静谧的画面,“窗破”两字突出了词人为欣赏月光而推开窗户的急切。
D.虽然这首词的作者满怀苦情,但是语言风格却飘逸秀雅,呈现出了一种潇洒而明润的风调。
2.清朝唐彪《读书作文谱》指出:“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这一观点在本词下阕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2024-05-28更新 | 17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通过今昔对比,扩大了诗歌的时空范围,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得偿夙愿,初登岳阳楼的喜悦之情。
B.颔联两句从不同角度写洞庭水,上句极写湖面的宽阔,下句极写湖水的力量,境界宏阔,想象丰富。
C.颈联写诗人在精神上和生活上面临的困境,诗人与亲友音信断绝,既老且病,漂泊在外,以舟为家。
D.全诗紧扣诗题展开,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而是抚今追昔,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当下的局势。
2.杜甫在本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简要概括。
2024-05-28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考试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梁石头城

罗邺

柳碧桑黄破国春,残阳微雨望归人。

江山不改兴亡地,冠盖自为前后尘。

帆势挂风轻若翅,浪声吹岸叠如鳞。

六朝无限悲愁事,欲下荒城回首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承题意,写诗人春天眺望古城金陵,于残阳微雨中见柳碧桑黄,荒城残迹。
B.颔联两句中“江山不改”与“冠盖前后”对举,引发对朝代更迭,盛衰无常的喟叹。
C.“浪声吹岸”与“惊涛拍岸”,都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绘就急浪翻涌的壮阔景象。
D.吊古之作多借景、事抒发感慨。本诗写景时感情色彩浓郁,抒情时笔调深沉悲凉。
2.本诗与《桂枝香·金陵怀古》都属怀古之作,但诗中尾联与词中“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运用的抒情方式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