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刘教妻

佟掌柜

老鸥回家的时候,脸色像猪肝,黑红黑红的。一进门,鞋往地上一甩,摘下口罩,把里面垫的三层纱布扔进垃圾袋,喷上84消毒液,扎好口,然后冲进卫生间关上门。

老鸥进门的脸色,大刘看在眼里,知道媳妇一定是在单位惹了气。

老鸥本名赵晓鸥,今年五十二岁,是长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会计。她平时说话粗声大气的,还好打抱不平,单位的同事都喊她老鸥。她不知道这是夸她多些还是损她多些,也不在意,谁喊老鸥她都应。

大年初一晚上,她正照顾卧病在床的老爸吃饺子,接到院长电话,老鸥,局里发通知了,从明天开始,财务科长必须天天到岗。

什么情况?大年初二就上班?

现在疫情严重,各医院都要上报防疫物资,建立防疫物资库房管理制度。明天你来单位,有些具体问题还得跟你研究下。

第二天一大早,老鸥早早来到单位。院长正在门口,看见她来了,说:昨天局里通知,在我院成立全区唯一一家发热门诊。为了避免医护人员和发热患者的更多接触,发热门诊设在大厅入口处。他指了指对面的收款处,收款处这些天一定不要有人离岗。

老鸥一听,眉头皱起来。年前,收款处两个人请假回家探亲,还有一个孕妇,特殊时期她想上班也不能让她上啊。

她咬咬牙,这时候不能说困难,自己顶个白班就是。领导放心,财务科不会给领导添乱。从初二开始,老鸥的单位基本停诊,但有不少人来问这问那,也有发烧患者前来就诊的,虽然都被送去市级医院了,但她总觉得有病毒飞出来。一天洗手、消毒无数次,本来就粗糙的手背,如今更像起了皮,摸着都刺手。她很害怕,别因为自己不小心被传染,再把别人传染上。

一晃十多天过去了。前天老鸥跟大刘说:官方发文要给疫情补助了,按二线算这十多天还能给2000多元。钱到手给女儿买件衣服,过年都没舍得给她添新衣。

晚上,俩口子关紧卧室的门,大刘压低声问她:媳妇,受啥气了?看你进屋那脸,跟猪肚子似的。

太气人了!疫情补助没我们啥事!做表的时候,我心里这个堵。一线医护人员,给多少都应该,这没啥说的。我生气的是,天天让我们上班,咋到给钱的时候没有我们了?不给其实也没什么,那咋有的管理人员有?再说,没有我们可以,收款处应该有啊!老鸥紧压着心中的怒气,声音都有些走调。

你跟院长喊了?

喊了,要不得憋死我!

院长说啥了?

他没搭理我。看着我喊了半天。

你呀,怪不得成大姑娘,也就我娶你……

滚!你说气人不气人,我生气不对吗?

老鸥,我必须得说你,你的性子还得收!这样下去我真怕你不能陪我到老。这是什么时候?跟那些遇难的人比,这点事算个什么事?你再想想那些公交车司机、快递小哥、买菜的店员,谁给他们补助?你说你喊完有用吗?能改变这个结果吗?抬头三尺有神明,咱们老百姓,不给国家、政府、单位、别人添乱,做好自己就好。

老鸥眨巴着眼睛,久久没说话。好半天,叹了口气,把后背给了大刘。

睡吧,明天我还得早起上班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对老鸥外貌、动作的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老鸥的心情,她因为怒火中烧而失去理智。
B.照顾卧病在床的老爸,过年没给女儿买新衣服,看似闲笔,却都是为塑造老鸥这个人物形象服务的。
C.老鸥上班时觉得有病毒飞来,不断洗手消毒,口罩里垫三层纱布,是担心自己被传染影响身体健康。
D.大刘“不给国家、政府、单位、别人添乱,做好自己就好”的思想体现了“独善其身”的处世哲学。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选材上紧扣现实生活,选择普通人的生活琐事,以小见大,来表现为人处世的大道理。
B.小说塑造人物手法多样,除正面描写外,还通过大刘、院长等其他人物的衬托塑造老鸥形象。
C.小说采用倒叙手法,开头即描写老鸥生气,后文再揭示生气原因,先抑后扬,使情节有起伏。
D.佟掌柜擅长长事短叙,能巧妙地把多余东西剔除,使情节更为紧凑,本文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3.没有矛盾就没有小说,本文围绕老鸥写了哪些矛盾?
4.囿于篇幅限制,小说往往“把艺术的打击力量放在最后”,本文结尾一段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2021-12-09更新 | 262次组卷 | 5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梅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杜甫看过唐代舞蹈名家公孙大娘舞剑,写下了有名的句子——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这四句描写舞蹈的形容,写闪光,写速度,写爆炸的,写收敛的

这位公孙大娘的舞蹈,正是使张旭领悟狂草笔法的关键。张旭当然从书法入手学习,但是使他有创作美学领悟的却是舞蹈。

杜甫看了公孙大娘舞剑,也看了张旭狂草,他在《饮中八仙歌》里写张旭醉后的样子——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新唐书·艺文传》里对张旭书写时的描述,也许更为具体传神——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

成为狂草的触媒,使唐代的书法从理性走向癫狂,从平正走向险绝,从四平八稳的规矩走向背叛与颠覆。张旭、怀素被称为素,颠与狂,是他们的书法,也是他们的生命调性,是大唐美学开创的时代风格。

杜甫诗中谈到张旭脱帽露顶,似乎并不偶然。同时代诗人李颀的《赠张旭》也说到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脱帽露顶常被解释为张旭不拘礼节,不在意同席的士绅公卿。但是脱帽露顶如果呼应着《新唐书》里以头濡墨的具体动作,张旭的狂草,或许是要摆脱一般书法窠臼,反而应该从更现代前卫的即兴表演艺术来做联想。

唐代的狂草大多看不见了,以头濡墨的淋漓迸溅,或留在寺院人家的墙壁上,或留在王公贵族的屏风上,墨迹斑斑,使我想起克莱因(注:克莱因,法国艺术家)在20世纪60年代用人体律动留在空白画布上的蓝色油墨。少了现场的即兴,这些作品或许也少了被了解与被收存的意义。

如果张旭书写时果真以头濡墨,他在酒醉后使众人震撼的行动,并不只是书写,而是解放了一切拘束、彻底酣畅淋漓的即兴。以头濡墨,是以身体的律动带起墨的流动、泼洒、停顿、宣泄,如雷霆爆炸之重,如江海清光之静。张旭的狂草才可能不以书法为师,而是以公孙大娘的舞剑为师,把书法美学带向肢体的律动飞扬。

颠张狂素,像久远的传奇,他们的”“似乎无法、也不计较坚持留在轻薄的纸绢上,他们的墨痕随着历史岁月,在断垣残壁上漫漶斑驳,消退成废墟里的一阵烟尘,供后人臆测或神往。

颜真卿在现代人的心目中是唐楷的典范,恭正大气,但是颜真卿曾向比他年长的张旭请益书法,刻石本的裴将军诗或许可以看到颜真卿与张旭的承续关系。他们的狂草里也并不刻意避忌楷体行书,几乎是用汉字交响诗的方式出入于各种形体之间。

怀素也曾经向颜真卿请益书法。从张旭到颜真卿,从颜真卿到怀素,唐代狂草的命脉与正楷典范的颜体交相成为传承。

(摘编自蒋勋《狂草——颠与狂的生命调性》)

材料二:

书法与舞蹈历来被称为姊妹。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一书中提出: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中国另一特殊艺术——书法,具有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它们的里面都贯穿着舞蹈的精神,由舞蹈的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

舞蹈家在舞台上翩跹的身影恰似书法家手中飞舞的笔墨,舞蹈家与书法家通过人心、身体协调的内外运动,将种种情感波澜表现在舞动的身姿和飞动的笔墨之中,使观赏者进入审美境界。

舞蹈与书法同属视觉艺术,也同属表演艺术。舞蹈的表演是艺术展现的最终目的,它会随演即逝,而书法的表演只是一个过程,最终目的是展现书法作品,书法作品是不会消失的。书法家表演(即创作)的过程,也与舞蹈一样,非常精彩、优美。

书法中的横、竖、撇、捺、提、折等具体点画,和舞蹈中一些公认的手、足、头的姿态一样,都来自动作过程的一个平衡的瞬间。王朝闻先生在《门外舞谈》中认为,中国书法的点画与古典舞蹈的动作存在着一种形式方面的联系。他说:这种联系的事很多。例如‘一’字在用笔方面的特点——下笔与收笔所显示的如意(侧卧着的S),与舞蹈的出手——欲右先左和欲左先右的过程多么接近。尤其行书和草书的造型变化以及运动迁转,与舞蹈有更多的相似处。

唐代著名书法家张旭的草书《古诗四帖》那神虬腾霄的气势、旋风骤雨的动态夏云出岫的变幻、奔蛇走虺的线条、回环圆转的体势,综合起来,立即会使人想到杜甫《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诗中对剑舞的描写: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传说张旭草书即从公孙大娘剑舞的淋淳顿挫的气势和节奏中以及浓郁豪荡的神韵里汲取灵感,得其神,自此草书长进,传为佳话。今天,公孙大娘的剑舞早已失传,但我们却从张旭的草书中看到了她那优美的舞姿。

中国书法艺术与舞蹈虽是两种艺术门类,但它们的审美属性可以说是相通的。20世纪80年代,某些国内外的书法家和舞蹈家曾尝试将书法与舞蹈合为一体,演员的舞蹈动作配合幕布背景上变幻的书法作品,编排了墨舞剧目,在美国和国内演出过,受到了一定的好评。舞蹈艺术的动态存在于表演过程中,而书法艺术的流动表现已经凝固在线条中,正如郑诵先生所说:舞蹈是动态的书法;书法是婀娜多情的舞姿。”

(摘编自《墨乐之韵——李斌权音乐书法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大娘的剑舞亦刚亦柔、亦动亦静,使观者有淋淳顿挫、浓郁豪荡的感觉。
B.公孙大娘舞剑是张旭领悟狂草笔法的关键,也是他在书法上摆脱传统束缚的来源。
C.公孙大娘舞剑、张旭创作草书、克莱因绘画都强调“即兴”,不易被人理解。
D.我们现在虽看不到公孙大娘的剑舞,但从文学和书法作品中仍能体会其美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理性、平正、规矩是张旭之前唐代书法创作的特征,狂草的出现是大唐美学上的突破。
B.从张旭到颜真卿再到怀素,唐代书法在不断地创新,从而得以保持其强大的生命力。
C.舞蹈引领书法、绘画、戏剧等各种中国传统艺术发展,因此是中华传统艺术的核心。
D.书法和舞蹈属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不同,而审美学研究的是二者外在形式上的共性。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唐文宗时,裴旻的剑舞、李白的诗歌与张旭的草书并称“三绝”。
B.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用诗的形式记录这支当时著名的舞蹈。
C.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将草书称为“纸上强烈的舞蹈”。
D.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舞蹈《画卷》,舞者足蘸墨水绘出山水画卷。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台北舞蹈社团“云门舞集”领悟古代书法作品精髓,编排了《行草》系列舞蹈,表演大获成功;许多书法爱好者前往观看,也受益匪浅。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理解。

3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行

[宋]王安石

出写清浅景,归穿苍翠阴。

平头均楚制,长耳嗣吴吟。

暮岭已佳色,寒泉仍好音。

谁同此真意,倦鸟亦幽寻。


【注】①“楚制”指儒服,意谓汉人穿的传统服装。②“长耳”即毛驴。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诗人外出和归来时景色清浅和苍翠的不同特点。
B.颔联诗中人着儒服骑毛驴,听着吴越民歌般的驴鸣,委婉表达出自己离开仕途后,俨然已是一介平民。
C.颈联写暮岭山色、寒泉好音,画面清幽静寂。
D.尾联中“谁同此真意”与陶渊明《饮酒其五》中“此中有真意”的“真意”大不相同。
2.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整体上看,红色旅游景区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注重游客体验是助力红色旅游的重要措施之一。据统计,2020年暑假,红色旅游景区“80后”“90后”“00后”出游人群占比49%,成为主力人群。红色旅游城市因势利导,充分挖掘红色旅游资源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并用生动易懂的方式把它传达给游客。西安和北京之间开行的Z44/3次火车,专门设置了“学唱陕北歌”“梦回延安”等多个红色文化主题宣传版块,游客一上车就可感受浓浓的陕北风情和火热的红色文化。红色旅游景区还利用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3D体验等先进技术,增强用户体验,满足年轻人需求。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和电影也带火了一些红色旅游地,使其成为“网红”景点。

红色旅游越来越红火,根本原因还在于中国人有着奋进向上的旅游需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中国人在分享新中国的辉煌成就时,也对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奋斗精神充满敬仰。改革开放4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的出现,进一步激发人们了解共和国奋斗历史的热情,让红色旅游大放光彩。

(摘编自何欣禹《红色旅游越游越精彩》)

材料二:

2021年“五一”假期,名人故居类景区受到了年轻游客追捧。而“CITYWALK”(城市漫步)等新潮玩法,带动了城市观光类景点门票订单上涨,标志性高层建筑的观景台成为年轻游客拍照打卡的热门选项。海洋馆、游乐园等亲子游热门景点也迎来大幅上涨。

(摘编自李培乐《红色旅游成年轻人旅行新风尚》)

材料三:

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把红色旅游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以新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比如,井冈山通过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设计内容新颖、寓教于乐、寓学于游的红色培训系列课程,推出“吃一顿红米饭,唱一首红军歌,走一趟红军路,读一本红军书,听一堂传统课,扫一次红军墓”的“六个一”活动,使旅游过程动静结合、劳逸结合,有体验,有思考,受到广大游客特别是青少年的欢迎。

面对游客日益多元化的需求,近年来,江西将红色旅游与绿色、古色相融合,打造复合型旅游产品、线路。比如,赣南一些县市充分利用红色旅游带来的“人气”,整合和提升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和其他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了客家民俗风情游、赣南脐橙文化节等旅游活动,有效丰富了游客的选择。

在全国首创推出“江西风景独好”旅游特卖会全新宣传营销模式,前往北京、福州、厦门等60多个城市举办特卖活动,让利热卖旅游线路和产品,实现了旅游品牌推广与旅游产品营销的结合。他们组织推进全省旅游推广“四个一”工程,营造浓郁的红色旅游发展氛围。

(摘编自朱虹《红色旅游贵在创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20年暑假期间,红色旅游景区“80后”“90后”“00后”出游人群占比49%,表现出红色旅游的年轻化的趋势。
B.中国人骄傲于新中国成就,敬仰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奋斗精神;在一些重要时间节点,人们再燃了解共和国奋斗历史的热情。
C.城市漫步等新潮玩法的出现,带动了城市观光类景点门票订单的上涨,表现出内容新颖、寓教于乐、寓学于游的特点。
D.井冈山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推出了富于特色的“六个一”活动,使旅游过程动静结合、劳逸结合、学思结合。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有奋进向上的旅游需求,加之旅游景区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注重游客体验、贴近游客需要,因此文化旅游愈发红火。
B.数据显示,名人故居、城市观光、古镇村落类景区的增幅较大,影视基地、游乐园增幅相对较低,呈现红色文化旅游积极发展的新态势。
C.红色旅游景区突出文化内涵,采用生动易懂的方式,利用先进技术,搭车热播电视剧和电影,可为红色旅游再添助力。
D.赣南一些县市充分利用红色旅游带来的“人气”,整合和提升红色旅游资源,打造出复合型旅游产品、线路,有效丰富了游客的选择。
3.从材料来看,怎样才能促进红色旅游在相应景区的健康快速发展?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节选)

曹雪芹

且说香菱见过众人之后,便往潇湘馆中来。此时黛玉已好了大半,见香菱也进园来住,自是欢喜。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说着便命紫娟将王右丞的五言律拿来,递与香菱,又道:“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

一日,黛玉方梳洗完了,只见香菱笑吟吟的送了书来,又要换杜律。黛玉笑道:“共记得多少首?”香菱笑道:“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黛玉道:“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香菱笑道:“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内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香菱又逼着黛玉换出杜律来,又央黛玉:“出个题目,让我诌去,诌了来,替我改正。”黛玉道:“昨夜的月最好,你竟作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

香菱听了,喜的拿回诗来,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方得一首。黛玉看时,只见写道: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黛玉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

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众人看去,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宝钗笑道:“这个人定是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没一顿饭的工夫天就亮了。我就听见他起来了,忙忙碌碌梳了头就找颦儿去。一回来了,呆了一日,作了一首又不好,这会子自然另作呢。”

忽见香菱兴兴头头的又往黛玉那边去了。众人跟去因问如何,黛玉道:“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

香菱自为这首妙绝,听如此说,自己扫了兴,不肯丢开手,便要思索起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一时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闲闲罢。”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众人听了,不觉大笑起来。

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一时天亮,宝钗醒了,忽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梳洗已毕,便忙录出来,自己并不知好歹,便拿来又找黛玉。刚到沁芳亭,只见李纨与众姊妹方从王夫人处回来,宝钗正告诉他们,说他梦中作诗说梦话。众人正笑,抬头见他来了,便都争着要诗看。

(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有删改)


【注】①鳏鳏(guān guān):因忧愁而张目不眠的样子。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黛玉说的“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出自元代范德玑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B.香菱爱陆放翁的诗有趣,黛玉却说其诗“浅近”,入了这个格局便再也学不出来,这说明陆放翁诗格调不高。
C.《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读到的“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中“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的判词写的是香菱。
D.文章中黛玉主张作诗要“不以词害意”,立意第一要紧,词句是末事。这种观点和巴尔扎克的“文采来自思想而不是辞藻”不谋而合。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虚实结合讲述了香菱从“读诗”到“品诗”再到“作诗”的艰辛的学诗过程,正所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有肯付出才能成功。
B.“这个人定要疯了!……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既从侧面表现香菱学诗之“苦”,又照应题目中的“苦吟”二字,正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C.文章准确描写了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香菱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表现了香菱对诗歌的追求及她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赞美了她专注、勤勉的学习精神。
D.香菱从王维的诗句中品到了诗的韵味,以绝妙的比方“念到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似的”显现了她敏锐的艺术感受力,且从艺术通感角度描述了诗歌的形象特征。
3.《红楼梦》中,多愁、多病、多思是林黛玉的主要形象特点,但在本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林黛玉,请简要分析。
4.曹雪芹借写香菱学诗,表达了自己对诗艺的一些看法,请结合文本概括总结。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从历史来看,人口是一个缓慢变量。不过,对于东亚国家,特别是日本、韩国和中国来说,人口从增长过快到下降过快的转变过于迅猛。

中国在计划经济时期一度专注于人口扩张。直至1957年,经济学家马寅初发表了《新人口论》,警告人口的过快增长会破坏经济发展。虽然他因此而受到不公正的批判,但马寅初的意见还是在1973年被采纳——政府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控制人口过快增长。1982年,计划生育还被确定为基本国策并写入宪法。

自那以后的30年,中国的出生率滑向低谷,从上世纪60-70年代的最高值——总生育率接近6——快速回落。到80年代中已接近生育率2.1的所谓更替水平。从90年代开始,出生率持续低于更替水平,并进一步下降至1.2-1.3直至2016年前,政府并未改变对大国人口过多的压力的看法,仍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

在认识到人口快速下降的长期后果之后,2016年中国终止了一胎政策,改由“二孩”政策替代。国家统计局报告的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中国的生育率分别是1.58、1.4951.47,虽较之前略有回升,但下降趋势并未得到逆转。

不仅如此,人口经济学家梁建章对这一数据提出了疑问。他指出,在20171.58的生育率中,一孩、二孩、三孩的生育率分别为0.66、0.81、0.11。其中,二孩生育率比一孩生育率还高,这种情形说明新政策具有显著的短期效应,不可持久。如果舍去二孩堆积因素,即使假定生有一孩的父母中有高达60%的母亲会生育二孩,2017年的自然生育率也仅有1.18

因此,他坚持认为,随着二孩堆积效应的最终消退,中国的自然生育率估计将快速跌落到1.2甚至更低的水平,这一数据远低于欧洲和美国,也显著低于日本,将与韩国、新加坡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同处于世界最低之列。

与经济快速发展相关的变量,可用来解释育龄女性的生育意愿持续恶化。成功的经济发展将大规模的人口从农村带入城市,面对包括住房、教育、医疗在内的持续升高的生活成本压力,生育意愿的降低在中国同样不可避免。

低迷的生育率快速放慢了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推算,过去1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平均每年减少约340万人。实际上,现在达到劳动年龄的人口大多数都出生在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的年代。除非大力鼓励生育并把生育率提升到更替水平以上,否则,劳动年龄人口的衰减趋势将难以逆转,并将严重拖累中国经济的发展节奏。

另一方面,随着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低生育率还加速提高老年人口的比重。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披露,中国60岁以上人口的比例从2005年的10.45%升至2019年的18.1%,这意味着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达到2.54亿,已超过0-15岁的人口规模。

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的教训是,生育率下降一开始只是缓慢发生,但后来就可能一发而不可收拾。而中国似乎在改变生育政策上一向过于谨慎。虽然中国在生育率急速下降和不断加速的老龄化面前已经有所行动,并会考虑制定鼓励生育和延迟退休的政策,但现实依然是,未来数十年,应对养老和社会保障开支上的史无前例的压力,将成为中国需要面对的巨大挑战。

(摘编自张军《面对低生育率的巨大挑战》)

材料二:

《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文章《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引起一些议论。

有人认为生育是私事,政府任其自然就是。其实,人口再生产和物质再生产是人类社会的两大支柱,生育从来都是“家国大事”。在甲骨文里,“帝”字像花蒂之形,蒂落生果,表示有造物之德,可见政府的首要职责就是发展人口。管仲、孟子都提出“国以人为本”的思想,亚当·斯密也认为,“国家繁荣最关键的因素是其居民数量的增长”。

中国古代在人口上一直都“有所作为”,比如唐太宗将人口增长作为考核官吏升降的标准。而吐蕃、古罗马等文明由于不注重人口发展,人口减少,文明衰微。

工业革命以来,欧美国家的生育率(妇女人均生孩数)下降,法国下降最快,在一战期间,一度低于1.2。战后法国出台鼓励生育政策,影响深远,其后生育率一直高于欧洲其他国家。20世纪70年代欧洲生育率快速下降,而法国由于有“免疫力”,并且又出台有利于生育的福利政策,生育率在1995年止跌回升,1995-2016年平均生育率为1.97,而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分别只有1.38、1.33、1.28

美国的生育率从1960年的3.65下降到1976年的1.74,卡特总统认识到“美国家庭出了毛病”,五次召开专门会议商讨制定新的家庭政策。1981年里根总统上台后,恢复传统生育文化和家庭价值,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人口发展的经济政策,生育率上升到1989年的2.01,到2007年还稳定在2.12。而欧盟、日本的生育率则从1976年的2.02、1.85下降到2007年的1.56、1.34。较高的生育率,奠定了美国现在的经济活力高于日本和欧盟的人口学基础。

人口总量过快减少必然导致结构老化和经济活力的下降。中国65+岁老人比例将从2015年的10%提高到2030年的18%、2050年的33%。2015年是165+岁老人对应6.920-64岁劳动力,一些地区的养老金已开始出现缺口;而2030年、20501个老人只对应3.6个、1.7个劳动力。现在的年轻人要到七十多岁才能退休,并且只能领到微薄的养老金,养老还离不开孩子。

面对严峻的人口形势,国家需要有“顶层设计”,家庭更要有“底层设计”。人口政策上下精细对合,对经济、政治、社会、卫生、文化、教育、伦理、城市规划等进行改革,让人们愿意生孩子、养得起孩子,最终走向人口可持续的道路。

(摘编自易富贤《人口从来都是家国大事》)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相关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中国人口从增长过快到下降过快的转变过于迅猛,和历史上人口发展是缓慢变量的特点不同。
B.中国终止一胎政策后,2017-2019年数据显示,生育率逐年微增,较之前略有回升,但下降的趋势未能逆转。
C.面对包括住房、教育、医疗在内的持续升高的生活成本压力,育龄女性的生育意愿持续恶化同样不可避免。
D.生育率低迷加快了劳动年龄人口衰减趋势,伴随着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老年人口比重将会进一步提升。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口再生产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古今有识之士和所有国家都很重视发展人口,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B.历史事实证明,生育率的走高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活力呈正相关,生育率过低会产生很多社会问题,必须引起政府重视。
C.我国即使制定了延迟退休政策,也未必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口总量下降带来的社会问题,当今青年未来养老依然离不开子女。
D.面对生育率下降和老龄化的加速,国家需要进行积极的政策改革。实施鼓励生育的积极政策,就能走人口可持续发展之路。
3.下列各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圣王为法曰:丈夫年二十毋敢不处家,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墨翟)
B.“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地大国富,人众兵强。”(管仲)
C.“为国之要,在于得民。民多则田垦而税多,役众而兵强。”(叶适)
D.“百人农一人居者王,十人农一人居者强,半农半居者危。”(商鞅)
4.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低生育率给我国带来的巨大挑战。
5.材料二是如何论证“生育从来都是国家大事”的?请简要分析。
7 .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寄题赵叔平嘉树亭

苏舜钦

嘉树名亭古意同,拂檐围砌共青葱。

午阴闲淡茶烟外,晓韵萧疏睡雨中。

开户常时对君子,绕轩终日是清风。

盘根得地年年盛,岂学春林一晌红。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亭子以嘉树为名,意韵古朴深远,高树枝条轻拂庭檐,一片青葱。
B.烟霭之外,萧疏雨声中,亭内品茗、酣睡,悠闲自在,清雅可人。
C.终日清风绕窗,亭内与君子晤谈,侧面烘托出诗人高洁文雅的形象。
D.诗歌围绕嘉树亭,描写环境,叙写亭中生活,语言雅丽,境界开阔。
2.诗歌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
2021-04-01更新 | 176次组卷 | 7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虎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代海权可界定为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一个国家在海洋领域或运用海洋所享有的实力、影响力或控制力,它不仅包括海上军事力量,还包括海洋经济实力和海洋科技水平。海权中的海军要素并不足以保证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海军的强大有利于保护国家的海外贸易,反过来,雄厚的经济实力有利于加强海军的实力。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必然要求实施海洋强国战略,这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海军实力的加强。但是中国的海权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海权,这主要是由文化传统和外交战略的差异决定的。

与西方文明相比,儒家文明缺乏侵略性和扩张性,这使得中国崛起的范式和要素不同于西方大国。作为殖民主义的受害者,中国一贯反对各种形式的殖民主义,中国经济的强大更多取决于内在的廉价的劳动力和勤劳节俭的民族传统,而不是依赖干涉性的全球海军体系和寄生性的国际货币体系。但是只要国际法还不能完全有效地制止侵略行为,中国就必须发展海军实力,以强化海权。不过中国海权的内涵与西方扩张性的传统海权有所不同,中国海军实力的提升,主要目的在于战术上的自卫和战略上的威慑,从而有效维护国家权益。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南海各国就是趁中国海军实力虚弱,事实上侵占了中国的南沙诸岛。

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外交传统也使中国的海权缺乏攻击性和扩张性,中国海军强国的目的不是干涉他国内政,而是为了从海洋利用与世界和平中获取物质利益和安全保障。中国海军的制海权旨在有限防卫而不是无限战争,而且陆上防卫压力也使海军建设不能从战略层面向战术层面无限推进。战术意义上的海洋维权可由政府执法部门来完成,这样可以减轻国际舆论和外交的压力,也符合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因为执法争端可归因于对国际法实施和解释上的分歧,而战术上的军事行动会因违背和平与发展潮流诱发“中国威胁论”。

通过经济发展和海洋战略实现和平崛起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中国的战略目标是从海洋大国走向海洋强国,而不是与西方国家争夺世界霸权。只有成为海洋强国,才能有效地维护国际海洋法所赋予的基本权利,而海洋霸权国则有可能威胁他国的海洋权益。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的潮流以及儒家文化都使中国应坚持和发展海权的和平性内涵,并以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建构和海洋争端的解决能力等软实力来和平地维护其海洋权益。

(摘编自江河《国际法框架下的现代海权与中国的海洋维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是通过加强海军实力来强化海权,保证经济实力的提升。
B.中国海军的主要任务是战术上的自卫和战略上的威慑,因此不会被视为威胁。
C.中国海权的内涵不仅受文化传统和外交战略的影响,也受制于陆上防卫压力。
D.中国目前主要依靠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建构等软实力来和平地维护海洋权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权中的海军要素和国家经济实力之间的互动关系是阐述中国海权维护问题的基础。
B.中国南沙诸岛被长期侵占的事实,说明目前国际法还不能十分有效地制止侵略行为。
C.本文先通过比较分析阐述了中国海权的特点,然后提出了中国海洋维权的目标。
D.中国经济强大的内在原因,是中国迫切需要壮大海军力量成为海洋强国的有力证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干涉性的全球海军体系依然存在,中国和平维护海洋权益的阻力就存在。
B.如果国际法能完全有效地制止侵略行为,中国就不一定要发展壮大海军实力。
C.如果要驱离他国擅人中国海域捕鱼的渔船,应首选海警而非海军来执行任务。
D.中国海军的制海权旨在有限防卫,这是为了顺应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的潮流。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珍珠翡翠白玉汤

蔡兴荣

牛掌柜看着稀稀落落的客人,轻轻叹了口气。

珍珠食铺,开了近十年,生意和小溪里的水一样,平平淡淡。

牛掌柜出身贫穷,人善良,开了食铺,常常想起小时候搜肠刮肚,四处找食的日子。开张之日,牛掌柜就定了一个规矩,只要贫穷没饭吃的人进店,免费供应一菜一饭。这可是衢州城独一家的事。

新食铺开张,客人多,僧道、艺人、乞丐免费吃的也多,只能赚一点儿辛苦钱了。

牛夫人不乐意了,打起了退堂鼓。牛掌柜依然乐呵呵的。

人都是有良心要脸面的,绝大多数免费吃饭的人都是偶尔路过来应个急,也有断断续续来的,唯独有一个道人,却是每晚必到。牛夫人有了想法,脸上就挂不住了,上菜的盘子出了声响,牛掌柜看在眼里,自己亲自上菜。客人少的时候,他还会请道人喝一杯。道人须发飘飘,眉毛花白,无论别人什么眼神,他都不以为意,吃完就走,连谢谢二字也绝口不提。牛掌柜从来不多问。

一年后,道人忽然来和牛掌柜辞别,说要云游去了。牛掌柜有一点儿意外:“是我有招待不周吗?”道人抚着掌柜的背,哈哈大笑:“我观察一年了,你生意不好,做善事却从不间断,心地纯厚,内外如一,你是真善人哪!”

一周后,珍珠食铺推出新珍珠翡翠白玉汤。

名声很快传出来,新客加老客,队就排到了街上。食客的队伍招引了外地人品尝,珍珠食铺成了全城最旺的食铺。

一个青瓷的圆盘,豆腐如白玉柔和,菠菜翠绿如扇状铺开,白米如珍珠圆润飘浮,中间是菠菜的红根,做成昂立的孔雀来,整个造型就像孔雀开屏。白绿红三色,清清爽爽,赏心悦目。

这道菜,豆腐细腻润滑,菠菜清脆爽口,最绝的是鲜,如琼浆玉汁,品尝之后无法忘怀。

一个月后,更离奇的事发生了。一个官吏的母亲,眼睛香花,第一次吃这道菜,赞不绝口,之后每周都要来两次。一个月下来,老太太的眼睛竟然明亮了,她四处传颂。一位有文化的老者,多年的老寒腿,走路不利索,每周必吃,拐杖竟然丢开了,欢天喜地。其他病痛减轻者等更是不计其数,食铺门庭若市。

城里人在传颂珍珠翡翠白玉汤,也在传颂牛掌柜的美德。

牛掌柜雇了两个伙计,旺财和来福。旺财聪明伶俐,嘴甜,会来事儿。来福老实憨厚,做人规矩。牛掌柜的女儿叫珍珠,年方二十,长得俊美异常,肤细如脂,笑起来,眼睛像一汪清泉,透人心底。两个伙计都喜欢珍珠,暗暗省下工钱,买了好东西送珍珠。珍珠不谙世事,对谁都很好,天天开心得像个小孩儿似的,四处蹦蹦跳跳。

珍珠食铺的这道菜,外面的菜馆纷跟着推,可怎么也做不出牛掌柜的味道,众人皆觉得是个谜,

这道菜的秘方,藏在牛掌柜的手里脑里。每天凌晨,牛掌柜会出现在后院,开始调配豆腐,绝不让人看。

旺财暗暗上了心,他常常爬到后院的墙头上偷学。有一次,他上个墙头,发现有一枚铜钱,又一次看到了一根红线,他也没有在意,半年了一无所获。

有一天,旺财照旧爬上了墙头,脚下石头忽然一松,整个人掉了下来,陷到了沙坑里,他摸到了一个拨浪鼓。旺财心里明白,和掌柜的缘分尽了。

第二天,旺财来辞行。

牛掌柜沉默片刻,说:“做事要先做人,你头脑聪明,却没有用在正道。世间万物,自有归属。你想要,不能去偷去抢。我已经提醒你两次了:铜钱就是取之有道,红线就是不要跨越做人的底线。你不听,所以摔了。”

临行,牛掌柜送旺财一张纸,写着几行字:豆腐、菠菜、白米、鸟脑、金丝楠棍……这是道人留给他的秘方,道人是朱元璋的后人,这道菜就是当年宫里的珍珠翡翠白玉汤。

旺财痛哭流涕,他懂,按照风俗,这是牛掌柜和他最后的交情,他辛辛苦苦偷了半年,牛掌柜就这样白白给他了。

他走到门口,回身三叩九拜,眼里含着泪水,心里想着珍珠,从此要远走他乡了。来福追出来,塞给他一个包袱。

旺财走了,秘方也带走了,来福有一点儿失落,珍珠咯咯直笑,点着他的额头:“你傻啊,爹把最好的东西都留给你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牛掌柜因客人稀少而叹气,这表明他既担心食铺的生意,也因无法面对夫人而发愁。
B.来食铺免费吃饭的人多,赚钱少,牛掌柜不以为意,是因为他小时候过过苦日子。
C.其他菜馆始终做不出地道的珍珠翡翠白玉汤,表明做菜如做人,德才兼备方是正道。
D.旺财在墙头发现的铜钱和红线,是牛掌柜觉察到徒弟偷学的行为后对他善意的提醒。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名字很有特色,像珍珠、来福、旺财、珍珠翡翠白玉汤赋予对象个性化特点,寓意丰富。
B.小说巧用对比,用食铺前后经营状况的变化,旺财和来福人生际遇的不同,突出丰富深刻的主题。
C.小说中的道人充满神秘色彩,这一安排颇有用意,珍珠食铺因他的秘方而声名远播,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珍珠翡翠白玉汤对官吏的母亲和老者的疾病有奇效,这一情节充满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3.小说结尾珍珠对来福说:“你傻啊,爹把最好的东西都留给你了。”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4.古人云:“交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里宁”请结合这句话分析牛掌柜的形象。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方国民师傅

李铁

宽敞的大厅,三面都是红木的椅子。已经坐了一些人,我都不认识。只有赵四,他的企业叫“永佳玻璃工艺品有限公司”,占地面积几万平方米,职工几百号,他是董事长。公司里还有总经理。

身边一个人开了口,说赵四兄弟,我多次来厂了,一次没见过吹花高手。赵四笑道,那还不容易,我把方国民师傅叫来。赵四打完电话,对大家说,我叫的方国民师傅那是个能人,叫他师傅有点委屈他,叫大师才贴切……赵四还没介绍完,方国民师傅已经进门了。我眼前一亮,他长相有点像某个中年男影星,一脸正气,一身潇洒,着休闲西装。

接下来的话题几乎全围绕方国民。他健谈,说话底气十足,对每一个人提出的问题回答得相当到位。方国民脸部线条硬朗,声音却透着一种柔软,听来十分舒服。吹花主要是嘴和手的功夫,我有意观察方国民的嘴和手,他的嘴不大,嘴唇稍薄,他不断地说,使他的嘴唇在我眼里始终呈现一种动态,像一根被人套在手上做手绳游戏的绳子。他的手也不大,柔软细腻,没有被火炙烤的痕迹,也没有握吹管和铁钳的粗糙。

席散,一行人随方国民进车间。赵四对我们说,这个车间不是生产车间,是表演车间。

方国民冲着车间里仅有的几个人喊,高扬!高扬!几个人中分离出一个,是个三十岁左右的年轻男子,小跑着奔过来。方国民又冲我们说,这是我徒弟高扬,让他表演吧。我说,我们想看方师傅表演。方国民说,我徒弟的手艺不错,他吹也就等于我吹了。我不知好歹地说,不等于吧?方国民笑了笑,没吱声。

叫高扬的年轻人上了台子,点起一柱火苗,是电火,火苗看似不甚兴旺,实际火力很足。他一手拿钳子,一手拿吹管,吹管的一头放在火上烤,另一头对着嘴吹,吹出了不同形状。方国民喊,吹个喇叭花。吹管上就出了一朵喇叭花。方国民喊,一朵梅花。吹管上就出了一朵梅花。方国民喊,一只小羊。就出了一只小羊。小狗。就变出一只小狗。一棵树。就变成一棵树。丛林。就变成了抹丛林……我们鼓掌。

赵四说,更高的技艺不在手上。

有人问,在哪?

赵四用手指指自己的心口说,在这儿。

我们目光都集中到方国民心口的位置,方国民迎住我们的目光,说没错,就在这儿。他边说边指了指自己的心口,脸上有高深莫测的光芒。

第二次来到永佳玻璃工艺品有限公司,走进黄色小楼,走近赵四,听他讲方国民师傅的故事:

他的故事就是我的故事,他的故事中有我,我的故事中有他,有的时候,我也分不清某些故事该是他的,还是该是我的。

我是农民的儿子,小时家里特别穷。但我是个有抱负的人,我的目光越过这座城市,落到了另一座城市,准确地说,是落到了一个人的身上,这个人就是业界鼎鼎有名的方国民师傅。

我一个人开车去了方国民师傅所在的那座城市。三顾茅庐,方国民被我请进了永佳玻璃工艺品有限公司,做了技术总监。这之后,企业的效益开始直线攀升。说我得方国民师傅如刘备得诸葛先生,一点都不过分。

第三次来到永佳玻璃工艺品有限公司,我去拜访一个女人,她叫纪晓岚。你别笑,她真叫纪晓岚,和那个清代著名的才子同名。她是方国民师傅的老婆。她讲方国民师傅的故事:

我是在一个多雪的冬天结识方国民的,一男一女在飘雪的大街上走,应该挺有诗意的吧。我俩一左一右相距了一条街道,也就是说,我在街左边走,他在街右边走,朝向相同。天上飘落的雪花有硬币大,地上覆着一层积雪,每走一步,脚下都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我不时扭头看一眼另一侧的他,他也不时扭头看一眼我。我和他就这样相识了。我们并肩朝前走,积雪在脚下发出欢快的声音,回应着来自身体的某种热情。

他说,我喜欢听踩雪的声音,咯吱咯吱的,有节奏感。他说,他太喜欢工艺品了,变化无穷的吹花艺术令他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他就像一件玻璃工艺品,只要有阳光照耀,他就闪闪发光。其实,在厨房里,方国民能把一坨牛腩切成一堆一寸见方的块儿,又把大红萝卜去皮,切成一寸见方的块儿,牛腩焯水,捞出,热锅,下油,葱姜蒜八角红辣椒炸锅,放牛腩翻炒,加水,烧开后倒进砂锅,慢火炖上一两个小时,再下萝卜。

方国民经常说,做菜跟吹花一样都是艺术,再一般的食材,只要用心,也能做出不一般的味道。

(节选自《十月》,2019年第5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赵四对方国民师傅的评价及方国民异于常人的着装,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阅读兴趣。
B.小说写赵四董事长的公司,面积大、职工多,与后文用“三顾茅庐”写方国民形成前后呼应的效果。
C.赵四故事里的方国民、妻子故事里的方国民,立体展现了工作和生活中的与众不同的主人公形象。
D.描写方国民和徒弟高扬吹花,不用细节,只作场面铺排;不用华美的语句,只作简单传神的白描。
2.文中画线句“方国民迎住我们的目光”写出了方国民怎样的心理?
3.小说中方国民的老婆讲述方国民的文字很有诗意,请简要分析这种诗意表达的艺术效果。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