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20 道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杳不知其所       使天下B.灭六国六国也                 此四君,皆以客之功
C.燕虽小国后亡             气候不齐D.虽董之严刑                                        有尺寸之地
2022-07-13更新 | 17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中国人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名校
2 .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举地千里,至今       治:社会安定B.凡百元首,承天              景:大
C.六国丧,率赂秦耶       互:相继D.辞楼下殿,来于秦       辇:车
2022-07-13更新 | 16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中国人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名校
3 . 下列各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牧,字牧之,盛唐文学家。诗、文均有盛名,文以《阿房宫赋》为最著,诗作明丽隽永,绝句诗尤受人称赞。与李贺齐名,合称“小李杜”。
B.苏洵,字明允,一说自号老泉,北宋文学家,眉州眉山人。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 ,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C.林觉民,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人。中国民主的先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之一。《与妻书》是他与妻子告别的绝笔信。
D.梁思成,籍贯广东新会,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曾主持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2022-07-13更新 | 22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中国人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硕大的耳朵、前凸的双眼、咧到耳根的大嘴巴……有“吃瓜群众”认为,三星堆是外星文明,三星堆奇异诡谲的青铜大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文物是外星人的作品。真的是这样吗?在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青铜尊、玉璋、玉琮等与黄河流域的出土文物形制一致,这显示了三星堆文物具有中华文化的共同属性。而大家所熟悉的青铜立人、青铜神树、青铜纵目面具等造型奇特、大气恢弘的文物,既昭示古蜀文明的灿烂辉煌,也彰显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三星堆文明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出品”,其文物与《山海经》进行比对,有很多相似之处,如青铜神树就和记载的一样,在向上的树枝上站立着一只雄视四方的太阳神鸟。

此次三星堆发现的黄金面具“惊艳亮相”,与金沙出土的黄金面具是同款。不止黄金面具,还有金沙金冠带和三星堆金杖上的纹饰、玉璋、象牙……两个遗址有不少文物“撞款”。金沙遗址和三星堆遗址部分文物之间的高度相似性,证明这两者同属一个文化系统,两个遗址之间也必然存在某种特殊联系。结合近年来的考古成果,可以认为,金沙文化正是对三星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两者共同成为古蜀文明发展脉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在三星堆3号祭祀坑中发现的鸮形纹饰青铜尊,与在相隔1300多公里的殷墟出土的鸮形青铜器——赫赫有名的“妇好鸮尊”也有相似之处,都是“鸮”形,圆眼、尖喙、大耳,威严而神秘。鸮,就是猫头鹰。因为猫头鹰有夜视能力,在远古时代,鸮被认为是可以与人神沟通的使者,所以鸮出现在青铜器上,是一种崇拜。三星堆出土的鸮形尊,腹部有独特的“饕餮纹”,其考古发现虽显示出古蜀文化的某些地方色彩,但在宗教、礼仪的价值维度,同中原文明之间没有本质差异。可以说,三星堆文化与其他文化交流、融合,并最终汇集到一起,再次证实了中华文明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文化结合体。古巴蜀所处的长江流域,也似黄河流域一样,同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

对于三星堆文明的探索没有止境。截至目前,考古工作者在三星堆遗址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中,已出土重要文物500余件。后期通过对这些文物的检测、分析,关于三星堆的很多谜题都将得到揭晓。这个曾深埋地下三千年的古老文明的真实面目,也会变得越来越清晰。

(取材于王鹏、童芳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星堆出土的部分文物造型奇特,大气恢宏,彰显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B.青铜立人、玉璋等与黄河流域文物形制一致,体现中华文化的丰富性。
C.不少文物具有的高度相似性表明金沙文化与三星堆文化必然存在联系。
D.通过对已出土的重要文物检测、分析,我们将会揭晓三星堆很多谜题。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鸮形纹饰青铜尊”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鸮”形具有圆眼、尖啄、大耳的特点,是古蜀地区特有的地方图形。
B.三星堆的鸮形纹饰青铜尊与妇好鸮尊在宗教上的区别在于“饕餮纹”。
C.鸮的夜视特点,让古人认为其可与人神沟通,鸮形纹饰有崇拜之意。
D.青铜尊若要展现其庄严而神秘的特点,就必须要有鸮形纹饰的装饰。

材料二

三星堆遗址“上新”,为何能点燃大众热情?除了它在历史学、考古学领域的重要意义之外,考古发掘中使用的新技术手段、新传播方式也是吸引大众关注的重要原因。如首次对大型青铜器进行3D打印技术提取,先使用3D扫描仪对文物进行扫描并收集周边数据,然后通过3D打印机打印出文物的模型,根据模型打印生成硅胶体的保护套,将硅胶覆盖在文物表面对文物进行保护……这让网友如身临其境般看到文物如何重生;又如在考古发掘现场采用“传统媒体+新媒体”联合直播的方式全景呈现,力求最大范围、最大限度地为公众展示文物之美。生动形象的宣传手段也为此次考古发掘增粉不少,如用“火锅”形容出土文物“陶三足炊器”,网友大呼有趣;黄金面具出土后,考古工作者对其进行了细心修复,精美的文物惊艳了网友,他们纷纷进行二次创作,在网上形成了“刷屏”式传播……古老的文物与新考古手段、新传播方式的融合,让此次考古发掘既神秘又新潮,吸引了大量关注,成为人们了解古蜀文明、了解华夏文明的重要窗口。

其实,三星堆考古的传播经验是值得借鉴和复制的。长期以来,考古学和其他很多“高冷”学科一样,在普通人眼里都是非常严肃、非常神秘的,普通大众不了解,也很难了解。但事实证明,大众对这些“高冷”学科也是有探究需求的,而“高冷”学科也需要被大众了解、理解,从而获得更广泛的支持。如何破壁“出圈”,不仅需要传播方式的革新,更需要思想观念的更新。正是基于此,三星堆考古大胆地采用直播、玩梗等最贴近观众、最网络化的方式为大家呈现三星堆文物之美。在这场重大考古发现中,公众不再是旁观者,可以通过新技术手段近距离观察,甚至可以参与其中;三星堆文化也不再是存在于历史课本中的古老遗存,这些文物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是华夏先祖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也凝聚着我们奋进新征程的精神力量。

考古学的兴盛是国家整体实力蒸蒸日上的体现,三星堆“再醒惊天下”,让我们感受到了考古学的魅力,看到了公众对考古学的关注度明显提高,看到了人民群众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时代,考古学是历史学的望远镜;在有文字记载的时代,考古学是历史学的显微镜。三星堆遗址“上新”掀起的“考古热”,也将成为一针强心剂,助推考古学的兴盛,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取材于魏燕、夏远望的相关文章)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此次考古发掘、传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星堆发掘中第一次对大型青铜器使用3D打印技术扫描,并且收集数据。
B.3D打印技术根据文物模型生成硅胶体保护套,以保护出土文物不受损害。
C.考古现场首次采用“传统媒体+新媒体”直播方式,为公众展示文物之美。
D.网上的“刷屏”式传播展现出普通大众对三星堆遗址文物有很高的关注度。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土的三星堆文物是按照《山海经》的记载进行了再创作,如青铜神树。
B.金沙文化是在三星堆文化之后才出现,是古蜀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C.“高冷”学科要破壁“出圈”,需要革新传播方式,更要更新思想观念。
D.三星堆考古的传播经验确实是值得其他很多“高冷”学科借鉴和复制的。
(5)请结合上述两则材料,简述三星堆遗址考古的现实意义。
2022-07-12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堰佑川蜀

胡润泽

①秦昭襄王五十一年,李冰为蜀郡守,于灌县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是为都江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②此段文字出自《蜀志•李冰治水》,该书对都江堰的描述不过寥寥数行,然而,这轻飘的笔墨间,一脉江水浩浩荡荡,顺人意流淌,浇灌出巴蜀之地两千年的繁华。

③今日的都江堰已是成都著名景点,闾阎扑地,人头攒动,一派热闹喧嚣,然而雕梁画栋的二王庙是后人所建,钢筋水泥的外江闸是后人所修,郁郁苍苍的松柏是后人所栽,鳞次栉比的商铺是后人规划,络绎不绝的人流是后人慕名而来……

④这样看来,都江堰真正的主角,李冰当年修建的工程,实在是太不起眼了。平实无奇,看起来甚至几似土坡的堤坝,被荒草杂树覆盖,若无指示牌,你几乎认不出它来;岷江水也好似太过温驯,安静地流淌,只偶尔风起,才有波澜微动,它乖顺地被河道裁割、分流,再转向、迂回,依照筑坝者的指示做一番又一番的调整,竟叫人读不出分毫的放肆张狂,更想不到它曾经将此地变为一片泽国,令“人或为鱼鳖”,是无数川蜀百姓对生灵涂炭的最初记忆。

⑤然而,静流之下隐藏了岷江所有的汹涌恣肆,是看似平凡的都江堰规束了它所有的狂野不羁。奔腾的岷江水撞击在鱼嘴处,被斩为两股,一部分入内江灌溉成都平原,一部分由外江排出,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故雨季四成水流入内江,旱季六成水流入内江,旱季反之;而进入内江的水在宝瓶口骤然收窄的水道处受阻,形成漩涡,多余的水流入飞沙堰,保持成都水量稳定,此为“四六分水”。而困扰世界水利工程学家的排沙问题,也在此得到了几乎完美的解决——内江底凹陷,外江底凸起,在流体力学原理的作用下,清澈的表层水流入内江,浑浊的底层水排入外江;在宝瓶口,江水迎来二次分流,剩余的泥沙一部分被甩入飞沙堰排走,一部分在凤栖窝沉积,最终仅有二成沙进入成都平原,此为“二八分沙”。这看似不起眼的“小土坡”,将水与沙两个魔头约束其中,看似平静的江面下,江水沙石循着李冰沾满水迹与泥渍的指纹,规行矩步,化赤地泽国为千里沃野。

⑥千里绵延的岷江水中,立有李冰父子的石像,“没淤泥而葛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以自己的身躯千年如一日地测量岷江的野性与桀骜,那波涛中的身影分外令人动容。都江堰是成都平原的守护神,是古来旱涝无常、民不聊生的历史的终结者,是天府之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底气由来。它的缔造者自然有充分的理由被请进二王庙,被捧上神坛,被后人景仰膜拜。可他说,不,我要回到我最牵挂的地方,眼望的是江浪的起伏、江水的浊清,心念的是苍生的福祉、一方的平安。

⑦虽然听闻江中石人已被珍藏于博物馆,我仍向江中俯瞰良久,希望有幸能得见蜀守身影,又猛然惊觉自己荒谬:李冰何需囿于一石人?这江水滔滔,何处不是他的身影?他的精魂从不高踞庙宇之上,而是深深扎根于水中,镇岷江,佑成都。“深淘滩,低作堰”的六字诀和“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的八字真言,也和着江浪轰鸣,久久回响,声声入耳,千年不散。

⑧定是听到了,也听懂了那位蜀守的话语,才有那么多的后辈接过长锸,续写都江堰的传奇:风过松林,絮絮地讲述了诸葛亮设兵护堰的故事,灌县江岸上留下的是马可•波罗的足迹,那古老的灌溉系统仍在被李希霍芬以挑剔的眼光打量,滔滔江水浇灌出丰都庙里黄炎培的文脉……薪火传承两千载,当有一日灾难到来——汶川地震,山河破碎,天地同悲,距震中仅二十多公里的直线距离,让人们都为这座春秋战国时期的老祖宗捏了一把汗,然而,它挺住了。那让四川瞬间天崩地裂的冲击波,在都江堰面前,仿佛也温驯平顺下来。庇佑成都的就是都江堰,或者说,是都江堰凝成的生命哲学。

那是水的哲学——堵不如疏,因势利导,将最狂野的生命付之于最严谨的规整,将重大的灾难转化为焕发生命的力量;那更是人的哲学——封侯非我意,唯愿水患平。哪怕肉身已逝,也要化作石人常镇江中,佑护川蜀。

⑩李冰啊,你确是早已睡去了,可这片土地上,为何总有一个醒着的你?

(取材于胡润泽《堰佑川蜀》)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鳞次栉比的商铺是后人规划       鳞次栉比:形容房屋等密集又整齐。
B.对生灵涂炭的最初记忆       生灵涂炭:百姓处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
C.规行矩步,化赤地泽国为千里沃野       规行矩步: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D.民不聊生的历史的终结者       民不聊生:人民无法生活下去。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引用史书对都江堰寥寥数行的描述,交代其修建方案以及它带来的巨大作用。
B.将今日都江堰的繁华与堤坝的不起眼、岷江的貌似温驯对比,突出李冰功劳不凡。
C.细说都江堰分水分沙的原则,既介绍了堰佑川蜀的具体做法,又彰显了古人智慧。
D.多处引用是本文的特色,引用的文字都是为了突出李冰的形象,表达后人的景仰。
(3)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⑨段画线句的含义。
(4)请通读全文,谈谈《堰佑川蜀》一文中的“佑”表现在哪些方面?
2022-07-12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送李端【1】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注释:【1】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后。李端与卢纶同为“大历十才子”,在乱世中结下深厚友谊。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衰草”落笔,凸显送别时景象衰败,如此描写加重了离愁别绪。
B.颔联写诗人送别之路遥远,想象着与李端的重逢是在下一年的暮雪之时。
C.颈联平仄协调,对仗工整,写诗人回忆往事,感叹身世,有百感交集之慨。
D.这首诗感人至深,描绘了一幅在严冬送别友人的图景,于萧瑟中见沉郁。
(2)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自堪悲”三字用词浅近却不平淡,为本诗定下深沉感伤的基调。
B.颔联“寒云”二字,下笔沉重,烘托心境,给人以阴冷和重压的感觉。
C.“多难识君迟”一句融合了感世、伤怀,于惜别之中增添了悲凉之感。
D.“风尘何处期”的意思是什么时候友人才能风尘仆仆地从外地回来呢?
(3)同样写友情,《送李端》与《听夜雨寄卢纶》这两首诗,在抒情手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听夜雨寄卢纶

李端

暮雨萧条过凤城,霏霏飒飒重还轻。

闻君此夜东林宿,听得荷池几番声。

2022-07-11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文学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错把他乡当故乡

①十八岁离开家乡以前,我所去过最远的一个城市就是南京,那是一次比较特别的旅行,不是为了浏览风光,不是为了探亲访友,当时有来自全省数百名中学生聚集在建邺路上的党校招待所里,参加一个大规模的中学生作文竞赛,那次竞赛我名落孙山。

②记得在返回苏州之前我们一大群人停留在火车站前的广场上,忽然发现玄武湖就在眼前,不知是谁第一个跑到湖边,我们纷纷尾随过去,也不知是谁第一个在湖边开始洗手,一大群中学生沿着湖岸一字排开,大家都把手伸进湖水里,很认真地洗了一回手。

③我至今仍然记得那群蹲在湖边洗手的少男少女的音容笑貌,二十年过去以后,所有人手上的玄武湖水已经了无印痕,而我却在无意中把那池湖水融进了我的未来,当年那群等待回家的苏州学生中,也许只有我一个人日后留在了玄武湖边。

④选择南京作居留地是某种人共同的居住理想,这种人所要的城市不大不小,不要繁华喧闹也不要沉闷闭塞,不要住在父母的怀抱里也不要离他们太远,这种人无缘拥有自己的花园却希望他居住的城市风景如画,这种人希望自己智商超群精明强干却希望别人纯朴憨厚关心他人,我大概就是这种人,所以在二十二岁那年我自愿成为一个南京人,至今已经做了十几年的南京人,越做越有滋味。除了冬夏两季的气候遭到了普遍的埋怨,南京几乎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地方。许多城市是绿化城市,但南京街道上的华盖似的梧桐却无与伦比(南京人溺爱这些树因而原谅了春天树上飘下的茸毛,春天你可以看见许多骑自行车的人在头上、身上拍打那些茸毛,脸上的表情却无怨无恨)。

⑤许多城市都有一个或几个值得本地人骄傲的风景区,外地人去了就褒贬不一,但是南京的中山陵是一种王尊地位。当你登临中山陵最高处极目四眺,方圆数里之内一片林海,你会发现这个城市之美不同凡响,紫金山与长江不再是什么天然屏障,它们使南京永远受到了山水的孕育。

⑥东郊的林海则是一只巨大的绿色枕头,每天夜里它对着太平门耳语一声,睡吧,南京,南京就睡了;每天早晨它对着中山门说,醒来吧,南京,南京就醒来了。

⑦六朝古都的睡眠不会太长,南京醒来了,在从前帝王们的车马经过的地方,南京人的自行车匆匆而过。在新街口一带的工地上,打桩机一心要为建设新南京而发出它的狂叫。在城南的某条古老的小巷里,某个老妇拎着一只古老的马桶走过舌老的秦淮河,但是地已经不能随手在河里倒马桶,她必须把它倒在公共厕所的化粪池里-南京虽然还没有消灭马桶,但是就连上海都还没有消灭马桶呢,南京为什么要这么着急呢。

⑧急不是南京人的性格,虽然南京人说话听上去显得很着急。这几年人人都想发财,南京人也想得慌,但是他们因为不着急,许多事就比别的地方慢半拍。当南京人来到深圳海口淘金时,那里已经人满为患,他们就回来了。当南京人发现别人生产假货劣货大发其财时,他们伤心地意识到作为一个南京人是发不了这种大财的,他们于是就想发小财。他们想还是回家做盐水鸭,反正南京人吃盐水鸭吃不够,即使卖不掉也没关系,反正自己也吃不够。

⑨南京人也符合我对人群的理想,所以我在南京一直生活得自得其乐。今年夏天的某一天,忽然游兴大发,想到在南京这么多年,许多朋友嘴里的幽美之地还没去过,就携妻子女儿往东郊而去。因为不是假日,游人寥寥,一家人从藏书阁小径进入百年树阴,一路探幽走灵谷寺,途中不闻人声,但闻鸟语啁啾,流泉淙淙。莫名的,我心中便有一种奇异的甜蜜感觉,好像这个地方是自己家的,好像是自己向自己炫耀了一件宝物,结果自己很满足,也很幸福。

⑩也许这很自然,一个人如果喜欢自己的居住地,他便会在一草一木之间看见他的幸福。多少人现在生活在别处,在一个远离他生命起源的地方生活着。生活得没有乡愁,没有哀怨,生活得如此满足,古人所谓“错把异乡当故乡”的词句大概也就源于此处吧!

(取材于苏童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落孙山:竞赛中的成绩不理想,没有被录取。
B.了无印痕:把事情掩盖得很好,没有留下线索。
C.人满为患:因为人太多而造成了困难,或不便。
D.自得其乐:生活中自己能够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标题“错把他乡当故乡”富有诗意,表明了作者是客居他乡之人,充盈着浓郁的思乡之情。
B.作者开头写十八岁时参加中学生的作文竞赛而失败的事,意在说明南京将是他改变命运的地方。
C.作者写古巷里那位老妇没有随手往河里倒马桶,而是倒在化粪池里,只为说明南京人有公德心。
D.文章结尾一段意蕴深刻,照应了文题,同时又深化了主旨,表达出作者对居住地的热爱与满足。
3.请从“动与静”的角度,赏析⑨段中划线的句子。
因为不是假日,游人寥寥,一家人从藏书阁小径进入百年树阴,一路探幽至灵谷寺,途中不闻人声,但闻鸟语啁啾,流泉淙淙。
4.作者说:“南京几乎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地方”,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2022-07-08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密云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归朝欢[注]

柳永(宋)

别岸扁舟三两只。葭苇萧萧风淅淅。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渐渐分曙色。路遥山远多行役。往来人,只轮双桨,尽是利名客。

一望乡关烟水隔。转觉归心生羽翼。愁云恨雨两牵萦,新春残腊相催逼。岁华都瞬息。浪萍风梗诚何益。归去来,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


【注】这首词写于柳永中年时期漫游江南之时。
1.下列对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萧”是草木摇落之声,写出了荒寒景象,与杜甫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中“萧萧”意思相近。
B.“路遥”句为转笔,由写景转为写人,由于天色已晚,路途遥远,所以道路上还有很多行旅之人。
C.“一望”句中的“望”字,写出与故乡相隔遥远,烟水迷茫,实际上无法望见,为下文做了铺垫。
D.“新春”句说日月相催,新春甫过,残腊又至,客旅日久,因岁月飞逝而心惊,有年光逼人之感。
2.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作者即景生情,先以白描手法重点描绘旅途景色,创造一种特定的抒情环境,由景到情极为自然。
B.“归去来”出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柳永借此抒发了对黑暗的官场的厌恶之情,有归隐田园之意。
C.本词以描写铺叙见长,表现手法运用自如,例如,“只轮双桨”意为坐车乘船,“轮”和“双桨”都是借代。
D.“归朝欢”是词牌名,本词作者柳永,世称柳屯田,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之一,代表作有《望海潮》等。
3.柳永词“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与唐代温庭筠《商山早行》的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意境相似,都是脍炙人口的佳句。请结合所给句子,分别从内容及情感的角度分析二者的相同之处。

【链接材料】

商山早行

温庭筠(唐)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2022-07-08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密云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思邈,京兆华原人也。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弱冠,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洛州总管独孤信见而叹曰:“此圣童也,但其器大,适小难为用也。”周宣帝时,思邈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

隋文帝辅政,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起。尝谓所亲曰:“过五十年,当有圣人出,吾方助之以济人。”及太宗即位,召诣京师,年已老,而听视聪,将授以爵位,固辞不受。显庆四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又固辞不受。

上元元年,辞疾请归,特赐良马,鄱阳公主邑司以居之。当时知名之士宋令文、卢照邻等,执师资之礼以事。照邻有文云:“邈道合古今,学殚数术,高谈正一,则古之蒙庄子;深入不二,则今之维摩诘。”

照邻有恶疾,医所不能愈,乃问思邈:“名医愈疾,其道何如?”思邈曰:“吾闻善言天者,必质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代,其转运也,和而雨,怒而为风,凝而为霜雪,张而为虹蜺,此天地之常数也。人有四肢五脏,一觉一寐,呼吸吐纳,精气往来,流而为荣卫,彰而为气色,发而为音声,此人之常数也。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及其失也,蒸则生热,否则生寒,奔而为喘乏,竭而为焦枯。症发面,变动乎形,推此以及天地亦如之。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又曰:“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思邈自云:“开皇辛酉岁生,至今年九十三矣。”询之乡里,咸云数百岁人。话周、齐间事,历历如眼见。以此参之,不啻百岁人矣。初,魏征等受诏,修齐、梁、陈、周、隋五代史,恐有遗漏,屡访之,思邈口以传授,有如目睹。

永淳元年卒。遗令薄葬,不藏冥器,祭祀无牲牢。经月余,颜貌不改。举尸就木,犹若空衣,时人异之。

(取材于《旧唐书·孙思邈传》,有删改)


【注】①孙思邈:唐代医学家,人称药王,著有《千金方》。②容卫:中医名词,荣指血的循环,卫指气的周流。③精:实质。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但其器大                              恨:怨恨
B.而听视聪                              瞭:明亮
C.鄱阳公主邑司以居之             假:送,给予
D.不百岁人矣                           啻:只,止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思邈王室多故/臣供养无主
B.执师资之礼以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
C.和而雨,怒而为风/自以得其实
D.症发面,变动乎形/儿之成,则可待
3.下列对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救之以针剂                           (状语后置)
B.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定语后置)
C.故不我若也                           (宾语前置)
D.遂见用于小邑                       (被动句式)
4.下列对文中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
20岁时,就擅长谈论庄子、老子以及诸子百家的学说
B.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又固辞不受
高宗召见他,授予他谏议大夫官职,又坚决谢绝
C.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
善于言谈的人,本来也要遵循天道
D.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
圣人用高尚的德行加以疏导,用恰当的人力加以辅助
5.请用四字词语或成语,从不同侧面概括孙思邈的形象特点,并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结合文中相关内容加以佐证。
2022-07-08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密云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圆明园为康熙赐名,雍正说这一名字意旨深远,“圆”指个人修养圆满无缺,君子立身行事,遵循中庸之道,“明”指光明磊落,睿智明达。后来乾隆又赋予“圆明”二字以先忧后乐的政治寓意。

在圆明园内景观建筑的命名中,不少是执政者政治理念与理想的映射,如“正大光明”等。正大光明建筑群位于圆明园南部。正大光明一语出自理学家朱熹:“古之圣君贤相所以诚意交孚,两尽其道,而有以共成正大光明之业也。”就是说圣君贤相竭诚以待,各尽其责,才能成就光辉的盛世。国家的各种重要大典,如贺寿庆典,乡试复试等一般都在正大光明殿内进行,因此有“御园正衙”之称。除此之外,圆明园二宫门命名为出入贤良门,寓意实现盛世,就要“亲贤臣,远小人”。圆明园西北的“汇芳书院”取汇集群芳之意,这里的“芳”是指有贤德,贤才的人,标榜好贤,尊贤,希望能够得到贤才的辅佐。

孝治在封建王朝时代维护着家庭宗族的稳定。孝悌礼制思想在圆明园内景观建筑的命名中也多有体现,如“鸿慈永祜”等。鸿慈永祜是皇家祖祠,又称安佑宫,是乾隆间来奉祀康熙、雍正的地方。

修身养性是儒家对君子的基本要求,治国、平天下,首先就要修身。圆明园内景观建筑的命名,不少是儒家修身思想的反映。在众多景观建筑中,“茹古涵今”“四宜书屋”等均是读书之处。“茹古涵今”表示皇帝在此汲取古人精华,接受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四宜书屋”,乾隆解释为“春夏秋冬无不宜,所宣乐总读书时”,一年四季皆宜读书。此外,还有一些景观的题名也体现出乾隆对修身养性的追求,如“涵虚朗鉴”“澡身浴德”等。

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是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鲜明特征,在圆明园内也有不少体现,如“北远山村”“杏花春馆”等景观命名。北远山村,竹篱茅舍,巷陌交通,如同王维田园诗歌景象。杏花春馆,矮屋疏篱,环植文杏,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意境有相似之处。

圆明园建筑还体现着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它会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不同文化中的仙佛境界。在营建过程中,它会借鉴很多江南园林的营建手法,甚至连名称也照搬进来,典型的如“曲院风荷”,此名原为西湖胜景。

古人认为:“善园者以名,善名者以意。”这些命名,是造景者摄取万象,塑造典型,借物写心的过程;是赏景者借物抒情,精神升华,自我重塑的过程。它们是园林文化内涵的高度凝练,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是圆明园这一不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让圆明园成了当今的“天生网红”,衍生出很多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如“圆明园四十景”“圆明园十二生宵”等,这也是对圆明园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取材于王洪波、沈爱群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的说法,出自法国传教士王致诚写给巴黎友人达索的信,他在信中说:“这是一座真正的人间天堂。园中的建筑造型,其美无与伦比……建筑与山石、花木之间巧妙结合……景色之多不能一目看尽……一切都趣味高雅,可以长时间地游赏。”他的《中国第一园林特写》一书影响比较大,致使欧洲上层许多达官贵人对圆明园非常青睐,要求建筑师给他们设计类似圆明园的房子,模仿中国园林,所以以圆明园为代表的中国园林在乾隆年间开始走向世界。

当时英国皇室建筑师钱伯斯也非常推崇中国园林艺术。他在《中国园林的布局艺术》中说:“中国人的花园布局是杰出的,他们在那上面表现出来的趣味,是英国长期追求而没有达到的。”又在《东方造园艺术泛论》一书中写道:“没有任何国家在园林结构的壮丽和数量曾经与中国相当。王致诚神父告诉我们圆明园有四百座楼阁,它本身就是一座城市。”

在当时英法等欧洲国家争相仿造中国园林的过程中,有的似是而非,有的模仿得有点像。因为中国皇家园林里有许多农业景观,所以在凡尔赛宫里出现了小特里阿农这样的农业景观。仿造最好的还是钱伯斯在英国伦敦郊外建的邱园塔。他仿的是广州六榕寺的六榕塔,因为钱伯斯到过广州,通过六榕寺六榕塔的老照片,可以发现它和邱园塔造型非常相似。

当时欧洲贵族将丝绸之路传过去的中国瓷器或者丝绸上出现的建筑物都作为中国园林的代表,在自己园子里仿造,实际这些根据并不充分,那些图案上的东西并不是真正的圆明园。不过也有一个传教士曾经把《圆明园四十景》图带回了欧洲,他带的不是绢本画,而是木刻版。法国的勒胡士出版了《新潮园林详解》,第四卷中他以圆明园为题介绍中国园林。

以圆明园为代表的中国建筑对欧洲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建筑,美国观念史学家洛夫乔伊说:“中国园林是欧洲浪漫主义的起源之一,它推动和促成了浪漫主义的转向。”

圆明园还被誉为“中国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正因如此,部分人提出要在今天重建圆明园,恢复其当年的富丽与繁华。中国拥有大量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古迹,它们既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是当地重要的旅游资源。但圆明园遗址则与众不同,它承载了中华民族遭受苦难的历史记忆,对世人具有教育和警示作用,其历史意义已远超园林作为建筑本身的艺术价值。如此一来,圆明园已无重建必要。首先,圆明园并不可能完全被复原,那些散落世界各地的珍宝还有许多不知去向;其次,就算恢复了当时的样貌,也只能称得上是仿古建筑,历史文化价值大打折扣,更重要的是,逝去的历史是永远不可复制的。

其实,若想看到圆明园盛景有很多呈现方式。国家文物局表示,将在网络上“重建”圆明园,采用数字化等虚拟方式再现圆明园昔日盛景,并结合考古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公众考古活动,宣传、普及圆明园遗址核心价值内涵。我们要以历史的眼光、从文化价值的角度,正确认识历史废墟的价值。

(取材于郭黛姮、何欣禹等人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雍正认为圆明园名字意旨深远,既可指个人修养,又有“先忧后乐”的政治寓意。
B.贺寿庆典等国家各种重要大典,都会在有“御园正衙”之称的正大光明殿内进行。
C.“杏花春馆”环植文杏,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意境完全相同。
D.圆明园衍生出有特色的文创产品,是对其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2.根据材料一,下列圆明园建筑的名称最能体现“执政者政治理念与理想”的一项是(     
A.“濂溪乐处”B.“武陵春色”C.“勤政亲贤”D.“方壶胜境”
3.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王致诚直接评价圆明园的一项是(     
A.建筑造型优美B.亭台轩榭众多C.优美景观繁多D.审美情趣高雅
4.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以圆明园为代表的中国园林,在建造之初就开始走向世界,为欧洲达官贵人所青睐。
B.钱伯斯非常推崇中国的园林艺术,认为花园建造水平是英国长期追求而没有达到的。
C.在欧洲国家仿造中国园林的过程中,模仿得有点像的是仿广州六榕塔的伦敦邱园塔。
D.圆明园的历史意义已经远超其作为建筑本身的艺术价值,作者认为它已不需要重建。
5.学校将组织去圆明园的游学活动,让你做一日导游,届时需要向同学解说圆明园在建筑方面体现出的文化价值。请你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的相关内容,写一段简要的解说词。
2022-07-08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密云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