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20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五日,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如予何!”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

《史记孔子世家》

(二)

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

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

孔子曰:“来,吾语女。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由,处矣!吾命有所矣!”无几何,将甲者进,辞曰:“以为阳虎也,故围之;今非也,请辞而退。”

《庄子秋水》

(三)

孔子行,简子将杀阳虎,孔子似之,带甲以围孔子舍,子路愠怒,奋戟将下。孔子止之,曰:“由,何仁义之寡裕也!夫诗书之不习,礼乐不讲,是丘之罪也。若吾非阳虎,而以我阳虎,则非丘之罪也,命也!我歌,子和若。”子路歌,孔子和之,三终而围罢。诗曰:“来游来歌。”以陈盛德之和而无为也。

《韩诗外传卷六》

(四)

孔子之宋,匡人简子以甲士围之。子路怒,奋戟将与战。孔子止之,曰:“恶有修仁义而不免世俗之恶者乎?夫《诗》《书》之不讲,礼乐之不习,是丘之过也。若以述先王、好古法而为者,则非丘之罪也。命之夫。由歌,予和汝。”子路弹琴歌,孔子和之。

《孔子家语困誓》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               适:到,去B.阳虎尝匡人     暴:欺凌
C.吾命有所     制:制度D.若以述先王、好古法而为   咎:过错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拘五日                           必知疾之所自起,能攻之
B.匡人如予何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礼乐不讲                       譬之如医攻人之疾者然
D.子路弹琴                    大败越人,裂地封之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上天如果要毁灭这些礼乐制度的话,就不会让我们这些后死的人承担起维护它的责任。
B.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
在尧、舜时代,天下没有贫穷的人,并不是因为人们都取得了智慧
C.由,何仁义之寡裕也
由,你心里的仁义怎么这样少了
D.恶有修仁义而不免世俗之恶者乎
怎么会有修治仁义却免不掉世俗憎恨的人呢
4.根据上述材料内容,回答问题。
以上材料都记录了“子畏于匡”这一事件,匡人围困孔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请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孔子面对围困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
5.四则材料中,孔子面对围困的态度是相同的,但理由各有侧重,表达了作者的不同观点。从《史记》、《庄子》和《韩诗外传》的记载中,你分别能看到作者怎样的思想观点?
6.结合上述材料,请谈谈你对《论语》中“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理解。
2022-09-30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中国农业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2 .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小步舞

【法】 莫泊桑

大灾大难不会使我悲伤,我亲眼目睹过战争,人类的残酷暴行令我们发出恐惧和愤怒的呐喊,但绝不会令我们像看到某些让人感伤的小事那样背上起鸡皮疙瘩,有那么两三件事至今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它们像针扎似的,在我的内心深处留下又细又长的创伤,我就给您讲讲其中的一件吧。

那时我还年轻,有点多愁善感,不太喜欢喧闹。我最喜爱的享受之一,就是早上独自一人在卢森堡公园的苗圃里散步。

这是一座似乎被人遗忘的上个世纪的花园,一座像老妇人的温柔微笑一样依然美丽的花园,绿篱隔出一条条狭窄、规整的小径,显得非常幽静。在这迷人的小树林里,有一个角落完全被蜜蜂占据。他们的小窝坐落在木板上,朝着太阳打开顶针大的小门。走在小路上,随时都能看到嗡嗡叫的金黄色的蜜蜂,它们是这片和平地带真正的主人,清幽小径上真正的漫步者。

我不久就发现,经常到这里来的不止我一人,我有时也会迎面遇上一个小老头儿。

他穿一双带银扣的皮鞋、一条带遮门襟的短套裤和一件棕褐色的长礼服,戴一顶长绒毛宽檐的怪诞的灰礼帽,想必是太古年代的古董。

他长得很瘦,几乎是皮包骨头;他爱做鬼脸,也常常微笑。他手里总是拿着一根金镶头的华丽的手杖,这手杖对他来说一定有着某种不同寻常的纪念意义。

这老人起初让我感到怪怪的,后来却引起我莫大的兴趣。

一个早晨,他以为周围没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先是几个小步跳跃,继而行了个屈膝礼,接着用他那细长的腿来了个还算利落的击脚跳,然后开始优雅的旋转,把他那木偶似的身体扭来绞去,动人而又可笑地向空中频频点头致意,他是在跳舞呀!

跳完舞,他又继续散起步来。

我注意到,他每天上午都要重复一遍这套动作。

我想和他谈一谈,于是有一天,在向他致礼以后,我开口说:

“今天天气真好啊,先生。”

他也鞠了个躬:

“是呀,先生,真是和从前的天气一样。”

一个星期以后,我们已经成了朋友,我也知道了他的身世。在国王路易十五时代,他曾是歌剧院的舞蹈教师。他那根漂亮的手杖就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的一件礼物。一跟他说起舞蹈,他就絮叨个没完没了。

有一天,他很知心地跟我说:

“先生,我的妻子叫拉卡斯特利。如果您乐意,我可以介绍您认识她,不过她要到下午才上这儿来。这个花园,就是我们的欢乐,我们的生命,过去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这个了,如果没有它,我们简直就不能再活下去。我妻子和我,我们整个下午都是在这儿过的。只是我上午就来,因为我起得早。”

我一吃完上午饭就立刻回到公园,不一会儿,我就远远望见我的朋友,彬彬有礼地让一位穿黑衣服的矮小的老妇人挽着胳膊。她就是拉卡斯特利,曾经深受那整个风流时代宠爱的伟大舞蹈家。

我们在一张石头长凳上坐下,那是五月。阵阵花香在洁净的小径上飘溢;温暖的太阳透过树叶在我们身上洒下大片大片的亮光。拉卡斯特利的黑色连衣裙仿佛整个儿浸润在春晖里。

“请您给我解释一下,小步舞是怎么回事,好吗?”我对老舞蹈师说。

他意外地打了个哆嗦。

“先生,它是舞蹈中的皇后,王后们的舞蹈。您懂吗?自从没了国王,也就没有了小步舞。”

他开始用夸张的文体发表起对小步舞的赞词来。可惜我一点也没听懂。

突然,他朝一直保持沉默和严肃的老伴转过身去:

“艾丽丝,让我们跳给这位看看什么是小步舞,你乐意吗?”

于是我看见了一件令我永生难忘的事。

他们时而前进,时而后退,像孩子似的装腔作势,弯腰施礼,活像两个跳舞的小木偶,只是驱动这对木偶的机械,已经有点儿损害了。

我望着他们,一股难以言表的感伤激动着我的灵魂。我仿佛看到一次既可悲又可笑的幽灵现身,看到一个时代已经过时的幻影。

他们突然停了下来,面对面伫立了几秒钟,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

三天以后,我动身去外省了。我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他们。当我两年后重返巴黎的时候,那片苗圃已被铲平。没有了心爱的过去时代的花园,没有它旧时的气息和小树林的通幽曲径,他们怎样了呢?

对他们的回忆一直萦绕着我,像一道伤痕留在我的心头。

(张英伦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初见老舞蹈师时见他拿着一根手杖,后来得知这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给他的一件礼物,二者不仅前后照应,也暗示着人世的沧桑。
B.老舞蹈师在一个早晨,“以为周围没有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他之所以避开别人,是因为他出身高贵、性情高傲、孤芳自赏。
C.作者在小说结尾处说对老舞蹈师夫妇的回忆“像一道伤痕留在我的心头”,这句话呼应了小说开头的议论,能够看出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D.小说注重从小事中感受大时代,虽然“我”与老舞蹈师夫妇的相遇相识十分平常,但偶尔提到的 “国王路易十五时代”,却使寻常故事有了历史感。
2.“老舞蹈师”是本文的重要角色,作者是通过哪些手法塑造这一形象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说明。
3.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老舞蹈师夫妻跳完“小步舞”为什么“相拥着哭起来”?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对此有着怎样的复杂情感。
2022-09-30更新 | 61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中国农业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要了解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只从我在上篇所分析的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两个概念去看还是不够的。我们固然可以从乡土社会的性质上去说明横暴权力所受到事实上的限制,但是这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权力结构是普通所谓民主形式的。民主形式根据同意权力,在乡土社会中,把横暴权力所加上的一层政府的统治揭开,在传统的无为政治中这层统治本来并不很强的,基层上所表现出来的却并不完全是许多权利上相等的公民共同参预的政治。这里正是讨论中国基层政治性质的一个谜。有人说中国虽没有政治民主,却有社会民主。也有人说中国政治结构可分为两层,不民主的一层压在民主的一层上边。这些看法都有一部分近似;说近似而不说确当是因为这里还有一种权力,既不是横暴性质,又不是同意性质;既不是发生于社会冲突,又不是发生于社会合作;它是发生于社会继替的过程,是教化性的权力,或是说爸爸式的,英文里是Paternalism

②社会继替是我在生育制度一书中提出来的一个新名词,但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这就是指社会成员新陈代谢的过程。生死无常,人寿有限;从个人说这个世界不过是个逆旅,寄寓于此的这一阵子,久暂相差不远。但是这个逆旅却是有着比任何客栈、饭店更复杂和更严格的规律。没有一个新来的人,在进门之前就明白这一套的,不但如此,到这逆旅里来的,又不是由于自己的选择,来了之后又不得任意搬家;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当然,在这大店里有着不同部分;每个部分,我们称之为不同文化的区域,有着不完全的规律,但是有规律这一点却并无轩轾。没有在墙壁上不挂着比十诫还多的旅客须知的。因之,每个要在这逆旅里生活的人就得接受一番教化,使他能在这些众多规律之下,从心所欲而不碰着铁壁。

③社会中的规律有些是社会冲突的结果,也有些是社会合作的结果。在个人行为的四周所张起的铁壁,有些是横暴的,有些是同意的。但是无论如何,这些规律是要人遵守的,规律的内容要人明白的。人如果象蚂蚁或是蜜蜂,情形也简单了。群体生活的规律有着生理的保障,不学而能。人的规律类皆人为。用筷子夹豆腐,穿了高跟鞋跳舞不践别人的脚,真是难为人的规律;不学,不习,固然不成,学习时还得不怕困,不惮烦。不怕困,不惮烦,又非天性;于是不能不加以一些强制。强制发生了权力。

④这样发生的权力并非同意,又非横暴。说孩子们必须穿鞋才准上街是一种社会契约未免过分。所谓社会契约必先假定个人的意志。个人对于这种契约虽则并没有自由解脱的权利,但是这种契约性的规律在形成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各个人的自由意志,民主政治的形式就是综合个人意志和社会强制的结果。在教化过程中并不发生这个问题,被教化者并没有选择的机会。他所要学习的那一套,我们称作文化的,是先于他而存在的。我们不用意志加在未成年的孩子的人格中,就因为在教化过程中并不需要这种承认。其实,所谓意志并不象生理上的器官一样是慢慢长成的,这不是心理现象,而是社会的承认。在维持同意秩序中,这是个必需的要素;在别的秩序中也就不发生了。我们不承认未成年的人有意志,也就说明了他们并没有进入同意秩序的事实。

⑤我曾说:孩子碰着的不是一个为他方便而设下的世界,而是一个为成人们方便所布置下的园地。他闯入进来,并没有带着创立新秩序的力量,可是又没有个服从旧秩序的心愿。(《生育制度》)从并不征求、也不考虑、他们同意而设下他们必须适应的社会生活方式的一方面说,教化他们的人可以说是不民主的,但是说是横暴却又不然。横暴权力是发生于社会冲突,是利用来剥削被统治者以获得利益的工具。如果说教化过程是剥削性的,显然也是过分的。我曾称这是个损己利人的工作,一个人担负一个胚胎培养到成人的责任,除了精神上的安慰外,物质上有什么好处呢?成人的时限降低到生理上尚是儿童的程度,从而开始剥削,也许是可以发生的现象,但是为经济打算而生男育女,至少是一件打算得不大精到的亏本生意。

⑥从表面上看,一个孩子在一小时中所受到的干涉,一定会超过成年人一年中所受社会指摘的次数。在最专制的君王手下做老百姓,也不会比一个孩子在最疼他的父母手下过日子为难过。(同上注)但是性质上严父和专制君王究竟是不同的。所不同的就在教化过程是代替社会去陶炼出合于在一定的文化方式中经营群体生活的分子,担负这工作的,一方面可以说是为了社会,一方面可以说是为了被教化,并不是统治关系。

⑦教化性的权力虽则在亲子关系里表现得最明显,但并不限于亲子关系。凡是民族性的,不是政治性的强制都包含这种权力。文化和政治的区别是在这里:凡是被社会不成问题地加以接受的规范,是文化性的;当一个社会还没有共同接受一套规范,各种意见纷呈,求取临时解决办法的活动是政治。文化的基础必须是同意的,但文化对于社会的新分子是强制的,是一种教化过程。

⑧在变化很少的社会里,文化是稳定的,很少新的问题,生活是一套传统的办法。如果我们能想象一个完全由传统所规定下的社会生活,这社会可以说是没有政治的,有的只是教化。事实上固然并没有这种社会,凡是乡土社会却是靠近这种标准的社会。为政不在多言无为而治都是描写政治活动的单纯。也是这种社会,人的行为有着传统的礼管束着。儒家很有意思想形成一个建筑在教化权力上的王者;他们从没有热心于横暴权力所维持的秩序。苛政猛于虎的政是横暴性的,为政以德的政是教化性的。为民父母是爸爸式权力的意思。

⑨教化权力的扩大到成人之间的关系必须得假定个稳定的文化。稳定的文化传统是有效的保证。我们如果就个别问题求个别应付时,因为每一段生活所遇着的问题是不同的。文化象是一张生活谱,我们可以按着问题去查照。所以在这种社会里没有我们现在所谓成年的界限。凡是比自己年长的,他必定先发生过我现在发生的问题,他也就可以是我的了。三人行,必有可以教给我怎样去应付问题的人。而每一个年长的人都握有强制年幼的人的教化权力:出则悌,逢着年长的人都得恭敬、顺服于这种权力。

⑩在我们客套中互问年龄并不是偶然的,这礼貌正反映出我们这个社会里相互对待的态度是根据长幼之序。长幼之序也点出了教化权力所发生的效力。在我们亲属称谓中,长幼是一个极重要的原则,我们分出兄和弟、姊和妹、伯和叔,在许多别的民族并不这样分法。我记得老师史禄国先生曾提示过我:这种长幼分划是中国亲属制度中最基本的原则,有时可以掩盖世代原则。亲属原则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长幼原则的重要也表示了教化权力的重要。

⑪文化不稳定,传统的办法并不足以应付当前的问题时,教化权力必然跟着缩小,缩进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而且更限于很短的一个时间。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并不能靠经验作指导。能依赖的是超出个别情境的原则,而能形成原则、应用原则的却不一定是长者。这种能力和年龄的关系不大,重要的是智力和专业,还可加一点机会。讲机会,年幼的比年长的反而多。他们不怕变,好奇,肯试验。在变迁中,习惯是适应的阻碍,经验等于顽固和落伍。顽固和落伍并非只是口头上的讥笑,而是生存机会上的威胁。在这种情形中,一个孩子用小名来称呼他的父亲,不但不会引起父亲的呵责,反而是一种亲热的表示,同时也给父亲一种没有被挤的安慰。尊卑不在年龄上,长幼成为没有意义的比较,见面也不再问贵庚了。——这种社会离乡土性也远了。

⑫回到我们的乡土社会来,在它的权力结构中,虽则有着不民主的横暴权力,也有着民主的同意权力,但是在这两者之间还有教化权力,后者既非民主又异于不民主的专制,是另有一工的。所以用民主和不民主的尺度来衡量中国社会,都是也都不是,都有些像,但都不确当。一定要给它一个名词的话,我一时想不出比长老统治更好的说法了。

1.第一段中,这个“谜”是指什么?
2.如何理解第3段最后一句“强制发生了权力”的含义?
3.为什么说“教化”是“损己利人”的工作?
4.第⑪段最后一节中“这种社会”是怎样的社会?为什么“这种社会离乡土性也远了”?
2022-09-30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中国农业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日,本市教育部门首次为劳动开会。从讨论成果来看,,并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必要部分,将成为一种趋势。

读书的同时兼顾劳动,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中国自古就有负薪挂角的故事,近代以来教育界也有学工学农的倡导。即便在不少“70”“80的记忆里,劳动片段还俯拾即是,做些家务、干点农活,把书本带到田间地头都再正常不过。但随着生活条件愈发优渥,劳动逐渐远离学生的生活,也成为教学体系的短板。虽说德智体美劳的育人标准十分明确,但的份额微乎其微。现实中,下了课就上网”“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孩子不在少数。统计显示,中国小学生平均每天劳动时间只有12分钟。

劳动,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而应是青少年的一种必备经历。眼下,很多“00”“10与自然世界隔阂严重,对许多事物的认知基本来源于课本、网络。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把《锄禾》背得滚瓜烂熟,认识可能不如到田间地头干个把钟头农活来得深刻。当汗水流过脸颊,也就明白为何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在这个意义上,,一方面可以让孩子们亲近自然、强健体魄,去一去公主病”“巨婴症;一方面则利于涵养不稼不穑可耻,勤勉耕作光荣这一最为朴素的价值观。

以长远目光来看,劳动与否其实还影响着一代人的能力与品格。一位斯坦福大学教授谈到,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的几代美国人,成长于农场环境中,整天与汽车和无线电打交道,动手能力很强,这正是这一年代不断涌现发明家、创新企业家的原因。看看身边也不难发现,相较于许多孩子的玻璃心,他们的长辈们应付起工作生活的大事小情乃至遭遇重压和挫折时都坚强得多,而这往往与他们年少时就投身劳动、经历了生活的磨炼有关。这样的现实提醒我们,,要让学生深度参与,不能沦为偶尔到农田厂房看几眼、拍个照的水课

当代人对于教育的关注更甚以往。但教育的目的绝不仅仅是做题应试考学,更包括人格的健全、心智的成熟。劳动应当成为一门必修课,期待学校与家庭形成共识,让孩子动动手、吃点苦,收获一个更健全的自己。

(取材于郑宇飞《是时候给孩子补补劳动课了》)

1.将下面四句话依次填入材料一中①②③④四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劳动课必须开,而且必须开好             ②劳动课确实到了必须补的时候
③将学生的劳动课纳入必修课程             ④将适量劳动融入到教学之中
A.④①③②B.③②④①C.②③①④D.③①②④

材料二

①近日,农民院士朱有勇被顶上热搜。他把自己数十年的科研成果带到云南边陲山村,住着茅草屋、穿着迷彩服,一扎根就是五年,将当地的贫困发生率从41.17%降至不到3%。网友纷纷留言:这才是国家的脊梁!这个热搜我打心底佩服!

②堂堂院士,却在60岁时毅然加入扶贫大军,有些人的确不解。但在熟悉朱有勇的人看来,这样的选择再正常不过。求学时,他主动选择坐冷板凳,研究如何不使用农药就控制病虫害;学成时,他放弃优渥条件毅然回国,直言宾馆再好不是家;成功时,他无偿献出价值十亿元的专利,掏心掏肺地说:党和政府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俸禄’,我们科研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让老百姓受益吗?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拳拳赤子心,铮铮报国情都是指引这位农民院士的精神坐标。他的奋斗人生充分诠释了何谓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③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科学研究不仅需要在书斋里实验室中皓首穷经,更需要在广阔大地上干一番事业。【A】有人问朱有勇天天教农民技术是不是大材小用?他笑言:我搞了一辈子农业,来扶贫就都用上了,看着自己科研成果长得漫山遍野,看着乡亲们富了、笑了,我这心里是真的高兴、真的满足。同样的,若不是坚信应用性科技成果要经得起市场的考验,才能对社会有实际贡献,王选在发明激光照排原理样机后大可到此为止。但那样,就不会有中国电子出版产业的脱胎换骨。正是因为一代代科研人坚持祖国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反哺社会、造福于民,中国的跨越式发展才有了坚实支撑,我们的生活才有了沧桑巨变。

④纵观人类的发展史,所有变革与突破,无不是理论同现实相结合的成果。【B】袁隆平袁老常说,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火热的田野,让科技创新在实践检验中不断修正优化,也提供着取之不尽的科研素材。46年前,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数位中国农业大学的老师组成研究组来到了曲周县盐碱最厉害的张庄村,誓言治不好盐碱不回北京,从此这里变成了农大师生的实验站、服务点。多少年过去,过去草都不长的地方如今年年丰产,新的科研课题不断涌现,从曲周实验站先后走出了两任校长、三位院士,50多名教授……科学始于疑问,疑问来自生活。现实中无穷无尽的变量可能是任何实验室都无法模拟的环境。从这个角度看,经受住现实考验无疑是一个科研项目结项华彩的合格证明,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是做学问搞研究最深厚的沃土。

⑤今天,我们身处一个万象更新的大时代,新发展热火朝天,新课题层出不穷,正呼唤越来越多的朱有勇。【C】反观现实,有的科研人员在取得一定成果之后,渐渐与基层疏离,甚至成了社会活动家;有的科研机构习惯于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逼得科研工作者不得不忙于攒业绩。要破解这些弊病,打通科研人员接地气的通道,首先要发挥制度指挥棒的作用。近些年,从国家层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到本市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对科研人员自主转化科研成果提供了制度护航。一些科研院所也在逐步淡化发了什么的论文标准,增加做了什么在应用型人才评价中的权重。这些探索和改革的步子还应当更大、更实,让更多人能够轻装上阵。

⑥【D】面对鲜花与掌声,朱院士异常谦虚低调,只有一点他倍感骄傲:每天晨跑回来,他的门上总挂着老乡们送来的煮熟的鸡蛋、玉米、红薯等早点。五年时光,以心换心,这样的获得感成就感无法用金钱来衡量。放眼各条战线、田野乡村,在事关国计民生的一线前沿,还有千千万万个朱有勇在默默奋斗。尊崇他们、支持他们,我们的国家必将蒸蒸日上。

(取材于鲍南《把最华彩的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2.下列对材料一、二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俯拾即是:形容要找的某一类例证很多。
B.不稼不穑:泛指不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穑,收割谷物。
C.皓首穷经:指埋头理论研究一直到年老头白。皓,白。
D.万象更新:这里指新春欣欣向荣的景象。
3.材料二中A、B、C、D四处,最适合填入下面这句话的一处是(       )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并不意味着单方面的付出,其实同时也回馈着科研本身。

4.班里要召开“劳动光荣”主题班会。请你结合上述两则材料,就“劳动的价值与意义”概括出两条,作为研讨会的发言提纲。
2022-09-30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中国农业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用词中原句回答词人打算泛舟双溪的直接原因。
2.此词下片感情一波三折,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3.李煜的《虞美人》词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贺铸《青玉案》词云:“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雨,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李清照此词曰:“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写“愁”与李煜、贺铸写“愁”有何异同?
2022-09-30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中国农业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和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亲属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血缘,严格说来,只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事实上,在单系的家族组织中所注重的亲属确多由于生育而少由于婚姻,所以说是血缘也无妨。

②生育是社会持续所必需的,任何社会都一样,所不同的是说有些社会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有些社会却并不如此。前者是血缘的。大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社会的稳定是指它结构的静止,填入结构中各个地位的个人是不能静止的,他们受着生命的限制,不能永久停留在那里,他们是要死的。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那是职业的血缘继替;贵人之子依旧贵——那是身分的血缘继替;富人之子依旧富——那是财富的血缘继替。到现在固然很少社会能完全抛弃血缘继替,那是以亲属来担负生育的时代不易做到的。但是社会结构如果发生变动,完全依血缘去继替也属不可能。生育没有社会化之前,血缘作用的强弱似乎是以社会变迁的速率来决定。

③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世界上最用不上意志,同时在生活上又是影响最大的决定,就是谁是你的父母。谁当你的父母,在你说,完全是机会,且是你存在之前的既存事实。社会用这个无法竞争,又不易藏没、歪曲的事实来作分配各人的职业、身分、财产的标准,似乎是最没有理由的了;如果有理由的话,那是因为这是安稳既存秩序的最基本的办法。只要你接受了这原则,(我们有谁曾认真的怀疑过这事实?我们又有谁曾想为这原则探讨过存在的理由?)社会里很多可能引起的纠纷也随着不发生了。

⓸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世代间人口的繁殖,象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我们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左尊于右,南尊于北,这是血缘的坐标。空间本身是混然的,但是我们却用了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了方向和位置。当我们用地位两字来描写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据点时,这个原是指空间的名词却有了社会价值的意义。这也告诉我们的关联派生于社会关系。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血缘社会的基础包括文化传承的固化、长幼之间尊卑次序的不容挑战。
B.血缘既可以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也可以指单系家庭组织中因为生育而产生的亲属关系。
C.用生育保证社会持续,以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确定人的社会地位,是血缘社会的标志。
D.血缘社会用血缘关系作为社会成员职业、身份、财产的分配标准,是为了安稳既存秩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针对中国传统社会的血缘依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文章以血缘的定义为出发点,多角度论证了血缘社会的基本特征。
C.第四段作者将血缘与地缘联系在一起,论证了两者的同一性。
D.文章对血缘社会的利弊和优缺点都有论及,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社会都需要生育来持续,因此血缘社会用生育维系社会结构的稳定。
B.社会变迁,生育社会化将大大削弱血缘的作用,血缘社会也将随之改变。
C.血缘所决定的你的父母既是你存在之前的既存事实,也是你的机会。
D.我们在方向上划分的尊卑表明位置上的远近仍然是血缘上亲疏的反映。

材料二

①我在江村和禄村调查时都注意过这问题:怎样才能成为村子里的人?大体上说有几个条件,第一是要生根在土里:在村子里有土地。第二是要从婚姻中进入当地的亲属圈子。这几个条件并不是容易的,因为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土地并不充分自由买卖。土地权受着氏族的保护,除非得到氏族的同意,很不易把土地卖给外边人。婚姻的关系固然是取得地缘的门路,一个人嫁到了另一个地方去就成为另一个地方的人,(入赘使男子可以进入另一地方社区)但是已经住入了一个地方的外客却并不容易娶得本地人作妻子,使他的儿女有个进入当地社区的机会。事实上大概先得有了土地,才能在血缘网中生根。

②亲密的血缘关系限制着若干社会活动,最主要的冲突和竞争;亲属是自己人,从一个根本上长出来的枝条,原则上是应当痛痒相关,有无相通的。而且亲密的共同生活中各人互相依赖的地方是多方面和长期的,因之在授受之间无法分一笔一笔的清算往回。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倚赖于各分子间都相互的拖欠着未了的人情。在我们社会里看得最清楚,朋友之间抢着回账,意思就是要对方欠自己一笔人情,象是投一笔资。欠了别人的人情就得找一个机会加重一些去回个礼,加重一些就在使对方反欠了自己一笔人情。来来往往,维持着人和人之间的互助合作。亲密社群中既无法不互欠人情,也最怕算账算账”“清算等于绝交之谓,因为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

③但是亲属尽管怎样亲密,究竟是体外之己;虽说痛痒相关,事实上痛痒走不出皮肤的。如果要维持这种亲密团体中的亲密,不成为不是冤家不碰头,也必需避免太重叠的人情,社会关系中权利和义务必须有相当的平衡,这平衡可以在时间上拉得很长,但是如果是一面倒,社会关系也就要吃不消,除非加上强制的力量,不然就会折断的。防止折断的方法之一是在减轻社会关系上的担负。

④社会生活愈发达,人和人之间往来也愈繁重,单靠人情不易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于是当场算清的需要也增加了。货币是清算的单位和媒介,有了一定的单位,清算时可以正确;有了这媒介可以保证各人间所得和所欠的信用。钱上往来就是这种乐意当场算清的往来,也就是普通包括在经济这个范围之内的活动,狭义的说是生意经,或是商业。

⑤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实质上馈赠和贸易都要是有无相通,只在清算方式上有差别。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契约是指陌生人中所作的约定。在订定契约时,各人有选择的自由,在契约进行中,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法律需要一个同意的权力去支持。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须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在这里是冷静的考虑,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

⓺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4.结合以上两个材料,请概括乡土中国的基本特征。
5.结合以上两个材料,请分析促成血缘社会性质转变的因素。
2022-09-30更新 | 17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中国农业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7 . 用典又称用事,是古典诗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就是将古代人物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融会在文句或诗词中,来曲折委婉的表达思想感情。请梳理《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涉及与京口有关的典故,并说说作者借这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表达的思想情感,把它们填写在下列表格中
与京口有关的典故表达的思想情感
2022-09-26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中国农业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真实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特征一: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特征二: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一群小才、微善”“或情或痴的寻常异样女子,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特征三: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有种种;微善,有种种;真性情,更有种种。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如湘云、芳官等),或心智锐敏(如黛玉、龄官),或性格刚烈(如直面戕害的鸳鸯、尤三姐等),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

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是对儒家修己安人”“和而不流等积极内涵的认同与实践。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如李纨、麝月等),待人谦和(如薛宝钗、花袭人等),且品行坚韧(首推平儿,还有薛宝钗),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偏不倚”中的“倚”,读音为yǐ。
B.“班姑蔡女”中的“班姑”,指《后汉书》作者班固。
C.“戕害”中的“戕”,最后一笔是“丶”(点)。
D.“不矜不伐”中的“矜”,意为“自夸”。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红楼女子之美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各美其美B.美得适度
C.都兼具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D.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

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

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3.材料二中,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下列说法不属于其理由的一项是(     
A.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B.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
C.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D.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
4.根据材料二,下列与“冷香丸”有关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曹雪芹创造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是一种精彩的写法。
B.“冷香丸”所解“热毒”,“病症”之一是追求功名,之二是为人端庄。
C.有人认为,“冷香丸”有治疗内热外冷分裂性格的意义,对宝钗有益。
D.有人认为,“冷香丸”是压制生命活力扭曲真实心性的,对宝钗有害。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说宝钗孜孜以求的是‘甜如蜜’的小人之交。她常常给人送东西,有时是有一定同情心的善行。但我们应看到,她的动机是复杂的。首先是求得美名,目的是邀时誉,笼络人心。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

5.根据材料三,下列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中,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C.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D.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6.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说明造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试题。

重修石湖范文穆祠记

(清)姚鼐

南宋资政殿大学士范文穆公,既以文学著称当世,其诗尤为天下所爱。后世诗者,每诵法之,以谓宋诗人之杰。然考公生平,立朝出使,卓有节行,临民布政,方略可观,亦非诗人之杰而已。

世传公为中书舍人时,与张敬夫俱论已张说签书枢密事。说曰:“张左司平时不相乐,固宜尔也。范致能与吾故交,胡为亦攻吾?”世以此或公。吾谓此公之所以贤也。君子之行不必同,大趣归于义而已。拒小人甚严,君子之介也。“于人何所不容”,故旧往来,有不能绝者,君子之和也。至于当国家大政,进退贤不肖,则不敢忘守官之节。平居昵好之私,朝廷是非之正,此非贤者而能之乎?范公张说,殆若是矣。吾益以见公贤,夫何以疑公哉?

公,吴人也。吴西南石湖,公咏游之地,故有祠,岁久且颓。嘉庆二年春,观察历城方公、大兴查公、府同知歙汪君同泛舟石湖,思范公之贤,至公祠而伤其敝,始议更修之。返告于方伯德化陈公及苏州太守任君皆乐成其事因闻于侍郎学使长沙刘公及凡守牧江苏者,竞出财而其功,其年某月竣事。方公至金陵语余,请之记。

余谓范公之贤,谊当祠于吴不朽,而诸公之竞劝于此,亦有性情嗜好不必同,而同乐为义者乎?是固可纪也。余生平未尝至吴,而慕其山川之胜。异日或从诸贤瞻游湖滨,造祠下,见公像一酬焉,其谓“是知我者”哉?

(取材于《惜抱轩全集》)


【注】①石湖范文穆: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人。②张说签书枢密事: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张说任签书枢密院事,左司员外郎兼侍讲张敬夫言张说不宜任此职。
1.下列对句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亦非诗人之杰而已                  第:但,只是
B.世以此或                                   疑:责怪
C.朝廷是非之正                            夺:剥夺
D.竞出财而其功                            济:成,成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后世诗者                    之记
B.平居昵好之私          其年某月竣事
C.范公张说                      祠下
D.至公祠伤其敝          见公像一酬焉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略可观
方针策略都有较高水准
B.进退贤不肖
推举贤才,黜退品行才能不好的人
C.岁久且颓
年代久远将要倒塌了
D.谊当祠于吴不朽
对于不朽的吴地来说应当与祠堂相匹配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成大在南宋时就已凭借文学著称于世,他的诗歌更是被天下人所喜爱。
B.张说不理解范成大为什么会反对自己,可见他们并不是志同道合的朋友。
C.作者从未游览过石湖,却因仰慕范公之贤而对那里的山水美景特别向往。
D.作者在此文中既表达了对范成大的敬仰,也赞颂了诸公修范公祠的义举。
5.请用“/”为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
返告于方伯德化陈公及苏州太守任君皆乐成其事因闻于侍郎学使长沙刘公及凡守牧江苏者
6.第二自然段“吾谓此公之所以贤也”中的“此”指什么事?作者为什么称范公“贤”?
2022-09-07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试题。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李白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

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

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

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

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

黄金狮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谈重玄

我似浮云殢吴越,君逢圣主游丹阙

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


【注】①峨眉:峨眉山,位于蜀地。李白年轻时曾长期定居蜀地。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诗人当时遇赦归来,正在江夏一带。②黄金狮子:佛所坐之处。③重玄:此指老庄哲学。④殢:滞留。⑤丹阙:赤色宫门,此指皇帝所居宫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巧遇来自峨眉的友人蜀僧晏,在惊喜之余流露出对峨眉山月的眷恋。
B.诗人眼中的长安城,街道宽阔直通九天,佛学道学并重,思想文化繁荣。
C.诗人运用联想与想象,不仅拓展了时空,也为诗歌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
D.本诗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题材相近,表达的思想情感也较为一致。
2.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表明诗人虽然身在巴东三峡,而心却留在了故乡峨眉。
B.“我似浮云殢吴越”,表达了诗人因长期漂泊而生发的故园之情
C.“君逢圣主游丹阙”,流露出对友人能够进京面圣的羡慕和颂扬。
D.“一振高名满帝都”,祝愿友人声振京都,实现名扬天下的宿愿。
3.这首诗多处写到峨眉月,请分析峨眉月在诗中的意义与作用。
2022-09-04更新 | 20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