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20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古者尝有处橧巢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服之轻重便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润湿,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槀邑。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敝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以不敢受也。

公曰: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 公曰:然则曷禄夫子?

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若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

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齐不加我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②橧巢: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③关市:指集市。讥:查,盘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其衣服节俭而众              说:同“悦”,高兴
B.土事不,木事不镂                    文:花纹   
C.下之其上甚矣                           疾:痛恨
D.君而处身                           宗:尊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关市讥不征                           盖将自其变者观之
B.服之轻重便                           青,取之
C.然则曷禄夫子                           身翼蔽沛公
D.如此,则诸侯至矣                    行李之往来,共乏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认为,古代圣王诚心诚意地爱护百姓,实实在在地对百姓行善,因此天下的人都感念其德义而归附他们。
B.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风尚。
C.面对景公的封赏,晏子并不领情,他毅然决然地予以拒绝,并且指出了景公穷奢极欲与穷兵 黩武的危害性。
D.本文采用对话的方式,批评了景公治理国家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表达了晏子减少赋税、减轻刑罚等政治主张。
4.文中景公问晏子“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君子难道不要富贵吗)”,引出晏子对“富贵”的态度。
①请根据文意概括晏子对“富贵”的态度。
②《论语》中有不少关于“富贵”的篇章,阅读以下三则,概括孔子对“富贵”的看法。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学而》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2022-07-06更新 | 21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中国人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用来兴寄思想感情的人、物、景、事等。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身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石灰吟》取的是 物象,托意于物,借物以达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天净沙》取的是景象,寄情于景,借景以抒情。以笑的样子哭着,以恨的样子爱着;以善良的样子残忍着,以疏远的样子亲近着;以跑动的样子站立着,以沉默的样子诉说着;以充实的样子空虚着,以糊涂的样子清醒着;以死亡的样子生存着,以真理的样子荒谬着。(北岛《无题》)《无题》取的是事象,寄理于事,借事以明理。

诗歌取象,有的只取一个意象。例如舒兰的《乡色酒》:三十年前,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正少年,你圆,人也圆。三十年后,我从椰树梢头望你,你是一杯乡色酒,你满,乡愁也满。这首诗只有一个意象——月亮。以月亮写乡愁,用乡色酒喻月光,飘逸莫名的乡愁就变得具体可感了。有的诗歌,取的是一组意象。例如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首诗选择了邮票 船票”“坟墓”“海峡等四个意象来承载感情,层层叠加,层层递进,渲染了海外游子与故国家园根脉难断的凝重感情。

从虚实角度看,诗的取象还可分为实像和虚像两大类。所谓实像,是指可置于我们眼前眉睫的事物;所谓虚像,是指读者感受心造的事物。例如,郑板桥的夜深更欲秋潭水,连月带星舀一瓢。在这两句诗中,夜深”“秋潭水是实像,连月带星舀一瓢是虚像。这两句诗好就好在以实带虚,以虚写实,实像虚出,虚像实出,给诗句揉进了另一种韵味,另一种灵性。诗歌不能没有意象,鉴赏诗歌也不能不注意意象,一首好的诗歌应是意象与意境的巧妙铸合。

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意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借助意象而有所兴寄。B.一首诗里可只取一个意象。
C.意象并非只能是眼前事物。D.诗中意象都有另一种韵味。
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借助意象以有所表达是诗歌创作中比较常见的现象。
B.想要理解一首诗,抓住其中的意象是最重要的方法。
C.诗歌中的人通常都是作者表达内涵的重要意象载体。
D.诗人才思枯竭之时,通常都会考虑以虚像代替实像。

材料二

子规(杜鹃鸟):悲惨凄恻。子规鸟即杜鹃鸟。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了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的《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又比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宋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是以杜鹃鸟的哀鸣,表达了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时断时续的哀鸣了,可以说是命在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就已充塞读者心中,营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还有寒蝉鸣我侧(三国时期魏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了这样的情思。孤(鸿)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鸿雁属于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作为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的意象。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珍》)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呜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的。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 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非常普遍。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衡阳雁断喻音信阻隔。元陈盖稷《安南集·鄂馆书怀》:衡阳雁断三千路,巫峡猿啼十二峰。哀鸿喻指无家可归的饥民。出自《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今有成语哀鸿遍野哀鸿遍野则指到处都是流离失所的百姓。

3.根据材料二,下列诗句中“杜鹃”所表达的内涵不同于其他选项的一项是(     
A.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B.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C.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崔涂《春夕》)
D.生涯零落归心懒,多谢殷勤杜宇啼。(王安石《出城访无党因宿斋馆》)
4.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往往在表达悲伤的情感时,才会去寄托于意象。
B.古诗中“寒蝉”有悲凉之意,但“蝉”却没有此意。
C.诗歌意象内涵比较固定,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更改。
D.如果想表达更加复杂的意味,往往要寻找新的意象。

材料三

人类相比其他生灵,最特殊的一点,大概就是有一种玄之又玄的共感

从直立行走的猿人发生认知革命那一刻开始,这种共感就随漫长的岁月绵延至今。

我认为诗歌中的意境,大概就是能激发这种共感的情形。

但这种共感,需要不断的积累,可能来自于家庭的熏陶、来自于文学的修养、来自于经历种种情景后不断的思考、来自于你对社会世界的不断拓宽眼界……

你不能和一个心智尚未成熟的孩童讲诗歌的意境,因为他没有引发这个共感的基础。

当你经历过的够多,并且又有上述那些条件的一定积累,那么:

大概才会一个人孤独太久之后,那个他(她)出现之后,有: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大概才会在欣赏完一首好听的音乐作品之后,有:曲罢不知人在否,余音嘹亮尚飘空。

大概才会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工作,在某个清冷的冬晚路过跨江大桥时,望着远处的江面和灯火,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什么是诗歌中的意境?取决于你怎么看这个世界,在某个微小的瞬间,突然使你心中那片虚无之地,蓦然洪水汹涌,刹那百花盛开,又或大雪一人独行……

无论种种,诗歌的意境,由你而定,或许,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5.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共感”是感受一首诗歌作品的意境时独有的一种审美感受。
B.我们若想对诗歌的意境有“共感”,尤其需要家庭的熏陶。
C.今人对古诗恰当地运用,首先意味着对其意境的准确理解。
D.不同的人对于同一首诗意境方面的解读,通常都是相似的。
6.根据三则材料,简要概括“意象”和“意境”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022-07-06更新 | 23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中国人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是寡人之过也B.胥怨者民也
C.斯用兵之效也D.谁得而族灭也
2022-07-06更新 | 17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中国人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不高(厌,厌恶)
一尊还江月(酹,以酒洒地,用以表示凭吊)
B.烟涛微茫难求(信,确实,实在)
深林兮惊层巅(栗,战栗)
C.暮去朝来颜色故(颜色,容貌)
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离去回来)
D.如今有谁摘(堪,可以,能够)
可堪回首(可堪,这里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名校
5 . 下列有关文体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乐府”本是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后来“乐府”成为一种诗体名称。
B.古体诗是近体诗形成以前各种诗体的通称,每篇句数不拘,不要求对仗,押韵也较自由。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古体诗。
C.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诗。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D.词,又称诗余、长短句等,兴盛于宋代。风格上有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代表有柳永、辛弃疾等,豪放派代表有苏轼、李清照等。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②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③,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释:①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②貔虎,貔(pí)和虎。亦泛指猛兽。③曹瞒,曹操小名阿瞒。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开篇点题,一个“想”字领起对赤壁之战的描述,与“怀”字相照应。
B.“鱼龙怒”指潜蛰深水的鱼龙等因受战火威胁而怒,写出吴蜀联军火攻曹军时翻江倒海之势。
C.“今如许”三字反问,将思绪由历史转入现实,写出词人对功名事业的淡漠。
D.“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感慨三国至今几次改朝换代,历史往事已逝。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比,这首词起势同样不凡,同样气势雄伟,有先声夺人的效果。
B.苏词中的周瑜形象,着墨较多,形象较鲜明;这首词写周郎,仅写他“气吞区宇”的英雄气概,别是一种写法。
C.“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气势磅礴,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
D.本词豪情壮采,结句词人将满腔的伤感融入到向道旁杨柳的发问之中,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3.这首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了赤壁之战,但用意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岭上多白云【注】

汗漫

西湖九月,游船点点。偶有水鸟飞掠而下,把湖中颤动不已的荷叶当成了停机坪。西湖边,浙江美术馆前的广告牌——“岭上多白云:汪曾祺诞辰百年书画作品展”,吸引了我的视线。

我知道汪先生有三大爱好:写写字,做做饭,画画虫鸟花卉食材。

他的小说创作受教于沈从文的一个指点:“贴着人物写。”就是贴近所写人物的内心去写,合于世道遭际苍狗白云。八十年代起,他有《异秉》《大淖记事》等小说相继发表,延续废名、沈从文一脉风致,绘出江南风情图,于平淡中见惊艳。

他每天提着袋子到菜市场转悠,根据眼前食材构思菜谱,像作家根据掌握的素材构思文章。“生鸡活鸭、鲜鱼水菜、碧绿的黄瓜、通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家常食材,经他之手,改变操作手法,锅中、盘中、碗中的色彩与滋味,焕然一新,摆脱了既往口舌感受中的陈词滥调。“辞必己出嘛,哈哈……”他这样端着菜盘子自我调侃,朋友们边吃边举大拇指,“味道好,好文章,哈哈……”他有秘诀:“粗菜细做。”比如,让大虾与土豆相依偎,出人意料,境界高迥。看他写的菜谱,如读明清小品。苦辣酸甜臭麻咸,喜怒哀乐悲恐惊,滋味一同。

受父亲影响,汪曾祺幼年有作画心愿。作文之余,时时随意涂抹花鸟虫鱼、土豆白菜,消遣散心。六十岁重新开始写小说,依旧大密度作画,被赞曰“文人画”。求画者多多,有求必应,腾出书桌一角就画。为林斤澜画荷叶,绿颜料不够用,就进厨房端出半碗菠菜汁,涂上去,那画面就隐隐有醋意,像在嫉妒那一朵荷花的美。观画者感叹:“生活气息多浓郁啊,原生态——怎么画的?”汪曾祺嘿嘿嘿嘿笑,不言。

庚子年,疫情未了,我在西湖边“偶遇”汪曾祺,喜悦起来。想到了苏东坡,忽觉得,苏与汪一古一今相似度颇高:都写字、做饭、画画,名动天下;都曾处于话语中心、受挫被贬于边缘;都因饮酒或吃冷饮而肠胃崩溃、遽然辞世;都怀着、表达着、遗存着对尘世万物的爱意深情。

浙江美术馆举办的这一画展,是汪曾祺生前与身后的首次画展。题材大都是花木虫鸟,人物画只有一幅《子瞻样》,子瞻或者说东坡,站在一棵树下沉思,身姿清癯,不胖。规格大多是尺幅小品,受制于汪曾祺位于北京蒲黄榆家中的书桌。大幅作品,伏在地板上一挥而就,家人经过,须跳跃闪避。他嘿嘿嘿嘿自我欣赏一番,待画晾干,就卷起来扔在书柜上,抽烟、盯着天花板、摇荡着腿,去想小说中的人与事了。想着想着,眼睛木木着亮起来,一篇好文章就问世了。

汪曾祺从没有以画谋财的心机。其笔墨,完全是写作之余内心的散放,自由复自治,这恰恰是文人画与商业画差异所在——不取媚于世人,独与天地自我相往来。苏轼、黄庭坚如此,吴镇、倪瓒亦如此,即便困顿不堪也拒绝以卖画求生存。他们是文人画的源头人物,创造一种画风,其实就是创造一种人格。当下,许多作家操持水墨油彩,自称画文人画,并试图进入市场。他们或许不明白:文人画难在有文、贵在有人,文须佳,人贵真醇,非率尔操觚者所能为。

“我的画,不过是一片白云而已,‘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汪曾祺如是说,是谦谦君子言,也是磊磊孤傲者独白——孤独的白,岭上云朵的白,来自秦、汉、魏、晋、南北朝……那个在云朵间获得愉悦感的陶弘景,汪曾祺喜欢。苏东坡也喜欢白云,曾作诗:“云兮汝归山,无使达官怕。”达官为何怕?东坡未明说,大概怕以云朵对比出一己的凝滞、污痕、不自在。

展厅安静,我慢慢走,慢慢看,看这些花卉虫鸟,如同在逶迤峰岭上看白云。

两枝紫薇花,在风中纷乱纠缠在一起。这画面上方,是汪曾祺落款:“紫薇花对紫薇郎。此画殊无章法,紫薇亦无章法。”无章无法,得解放,画画如此,作文亦如此。随风吹而动静起伏就美好,紫薇如此,岭上白云亦如此。

一只蜻蜓,从一盏灯似的荷花上空,振翅而起。寥寥几笔,画出一幅《蜻蜓荷花》。汪曾祺在右侧题款:“一九八四年三月十日午煮面等水开时而作。”我笑了。他慢性子,悠悠然作此画,蜻蜓急性子,等不及水开面熟就飞了——西湖上的天色吸引了它?汪曾祺爱吃面,有此为证。画画也属餐桌、书桌之间的即兴之作。

汪曾祺用画画作日记。“夏雨。一九八四年六月二十一日天气闷热”。题款旁,是两叶芭蕉、一枝紫藤。他爱画紫藤。一九八四年五一节,画兴大发,作十幅画,最后一幅画就是满纸紫藤,题款曰:“后院有紫藤一架,无人管理,任其恣意攀盘而极旺茂,花盛时仰卧架下,使人醺然有醉意。”

他的画和文章,兀自在平淡中掀波澜。风吹水面,暗含深渊,文字就有了入心动人的力量。汪曾祺的语言就是风,暮春初夏时节的风,《诗经》“风”“雅”“颂”中的风,送来小温暖大感慨。画中有文章,文章中有画,汪曾祺的文与画里有阵阵风吹,让紫藤、野草、蔷薇、菊花、柳树等寻常花木,以及那些花木般的卑微者,激动、感动、生动。

在西湖边,我“遇到”汪曾祺,写下这些散乱文字,忽觉得白纸如云、黑字连绵如峰岭——风吹岭上多白云。

(取材于作者同名散文)


【注】这句话出自陶弘景诗“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岭上白云,形容汪曾祺自由灵动的创作风格,也比喻其自在洒脱的个性、真醇高洁的品格。
B.汪曾祺作画无章无法,不重视商业价值,常使自己陷入困顿,这恰恰彰显了他的人格操守。
C.作者将对汪曾祺先生的敬仰之情蕴含于叙述和描写中,感情充沛饱满、真挚深厚。
D.文章以诙谐幽默的语言描写汪曾祺,绘形传神,富于生活气息,令读者倍感亲切。
2.从文中三个加点成语中任选其一,根据语境解说汪曾祺做饭或作画的特点。
3.汪曾祺将写字、做饭、画画相互融通,请结合文章的相关内容,解说这种融通达到了怎样的境界?
4.作者说汪曾祺的文与画里“有阵阵风吹”,请结合具体内容赏析作者这样形容的妙处。
2022-01-19更新 | 21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练习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论荣

王符

所谓贤人君子者,非必高位厚禄、富贵荣华之谓也,此君子之所宜有,而非其所以为君子者也。所谓小人者,非必贫贱冻馁、辱恶厄穷之谓也,此则小人之所宜处,而非其所以为小人者也。

奚以明之哉?夫桀、纣者,夏、殷之君王也,崇侯、恶来,天子之三公也,而犹不免于小人者,以其心行恶也。伯夷、叔齐,饿夫也,傅说胥靡,而井伯虞虏也,然世犹以为君子者,为志节美也。

故论士苟定于志行,勿以遭命,则虽有天下不足以为重,无用不足以为轻,处隶圉不足以为耻,抚四海不足以为荣。况乎其未能相县若此者哉?故曰:宠位不足以尊我,而卑贱不足以卑己。

夫令誉从我兴,而二命自天降之。诗云:“天实为之,谓之何哉!”故君子未必富贵,小人未必贫贱,潜龙未用,或亢龙在天,从古以。今观俗士之论也,以族举德,以位命贤,可谓得论之一体矣,而未获至论淑真也。

尧,圣父也,而丹凶傲;舜,圣子也,而叟顽恶;叔向,贤兄也,而鲋贪暴;季友,贤弟也,而庆父淫乱,论若必以族,是丹宜禅而舜宜诛,鲋宜赏而友宜夷也。论之不可必以族也若

昔祁奚有言:“鲧殛而禹兴,管、蔡为戮,周公佑王。”故《书》称“父子兄弟不相及”也。幽、厉之贵,天子也,而又富有四海。颜、原之贱,匹庶也,而又冻馁屡空。论若必以位,则是两王是为世士,而二处为愚鄙也,论之不可必以位也,又若是

故曰:仁重而势轻,位蔑而义荣。今之论,多此之反,而又以九族,或以所来,则亦远于获真贤矣。

昔自周公不求于一人,况乎其德义既举,乃可以它故而弗之采乎?由余生于五狄,越蒙产于八蛮,功施齐、秦,德立诸夏,名美誉,载于图书,至今不灭。张仪,中国之人也;卫鞅,康叔之孙也,而皆谗佞反覆,交乱四海。由观之,人之善恶,不必世族;性之贤鄙,不必世俗。中堂生负苞,山野生兰芷。夫和氏之璧,出于璞石;隋氏之珠,产于蜃蛤。故苟有大美,可尚于世,则虽细行小瑕,足以为累乎?

是以用士不其非国士,而患其非忠;世非患无臣,而患其非贤。陈平、韩信,楚俘也,而高祖以为藩辅,实平四海,安汉室;卫青、霍去病,平阳之私人也,而武帝以为司马,实攘北狄,郡河西。惟其任也,何卑远有?然所难于非此土之人,非将相之世者,为其无是能而处是位,无是德居是贵,无以我尚而不秉我势也。

(有改动)


【注释】①胥靡,一种罪刑的名称。②二命,指处于宠位和卑位。
1.下列对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昔自周公不求于一人       备:完备
求全责(《论语·子路》)       备:完备
B.名美誉,载于图书       令:美好
巧言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令:美好
C.故苟有大美,可于世       尚:尊崇
好仁者,无以之(《论语·里仁》)       尚:超过
D.是以用士不患其非国士,而其非忠       患:祸患
其未得之也,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论语·阳货》)       患:忧虑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君子之所宜有       所难于非此土之人
B.为志节美也       而高祖为藩辅
C.而未获至论淑真也       惟其任也,何卑远
D.越蒙产于八蛮,功施齐、秦       无是德居是贵
3.下列对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以明之哉       奚:什么
②无用不足以为轻       所:指(拥有的)财富
潜龙未用,或亢龙在天       或:有的人
④从古以       然:这样
可谓得论之一体矣       兹:此,这
⑥论之不可必以族也若       是:此
⑦论之不可必以位也,又若是       焉:哪里
⑧今之论,多此之反       者:……的人
⑨由观之,人之善恶,不必世族       斯:这些
足以为累乎?       曷:怎么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贤人是可以享受高官厚禄、富贵荣华的。
B.出身卑微、生活困厄不必自以为耻、妄自轻贱。
C.君主选用人才不必过于严苛、要求十全十美。
D.作者对位卑性贤以及寡德高位之人嗤之以鼻。
5.本文以“论荣”为题,请根据文意回答什么是判别“荣”的核心标准,并简述作者的论证思路。
2022-01-18更新 | 20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练习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一组诗,完成下列小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

王安石

一迳森然四座凉,残阴余韵去何长。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曾与蒿藜同雨露,随松柏到冰霜。

烦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伦学凤凰。

霜筠亭

苏轼

解箨新篁不自持,婵娟已有岁寒姿。

要看凛凛霜前意,须待秋风粉落时。

题画竹

郑板桥

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注释】①伶伦:指乐官。②解箨:竹笋脱壳。
1.下列对这组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诗以人拟竹,借竹“待我归”的形象,巧妙地表现了“我”与幽竹志趣相投。
B.王诗借竹欲得乐官赏识发出妙音的热望,表达出诗人想一展才华有所建树的渴望。
C.苏诗中竹之不能把持自己、孤高狂傲的形象,是诗人狂放不羁性格的生动写照。
D.郑诗描写的是秋风中的竹子,其形象生动鲜活、个性鲜明突出、气质超凡脱俗。
2.这组诗中的加点字都增强了表情达意的效果,请选择钱诗或王诗中的加点字加以赏析。
3.这组诗多采用衬托手法,请分析苏诗或郑诗如何运用这一手法来咏竹言志的。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有无数思想如繁星点缀夜空,而马克思主义无疑最为闪亮,“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创立并发展了170多年的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实践的发展阶段,经历了从高潮到低谷再到孕育新潮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国家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理论形态的发展跃迁。它与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理论飞跃。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在不断捕捉时代问题、回应时代挑战的过程中永葆生机活力。恩格斯曾说,我们的理论“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同行,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正是在与时代特征、民族国家具体实际的结合中,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以坚持为前提的发展、以继承为基础的创新,彰显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赞成把马克思主义划分为原生形态、次生形态、再生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即划分成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当代马克思主义。这种划分方式不仅不利于阐明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发展历程,反而容易引起混乱。按照这种标准划分,马克思主义不再是一个整体,似乎原生形态、次生形态的马克思主义都有各自不同的基本原理;似乎它们不再属于当代,不再具有当代价值,而变成书斋中的一种学问和理论;似乎只有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才有价值、有意义。这种观点的实质是一种变相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虽然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但是这些基本原理既属于马克思恩格斯那个时代,也属于列宁那个时代,亦属于当代。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占领真理和道义制高点的科学学说,始终面向当代、回应当代问题。不与时代同频共振、不具有当代价值的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切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都是“当代马克思主义”。

(取材于任洁《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

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虽然产生于西欧,但它是世界历史的产物,是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经验和人类文明成果的总结和概括,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最一般发展规律。反映客观规律的真理不分中西,放之四海而皆准。中国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欢迎马克思主义。正如率先在中国举起马克思主义大旗的李大钊宣称的:“马克思的学说真是拯救中国的导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始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之本,强调马列“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会亡党亡国。这也是我们今天观察和讨论中国一切重要问题包括文化发展问题的基本原则,否则就会迷失方向。

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明确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不是宗教教条,不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是最为先进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是教条主义的敌人,其生命力在于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为人民群众所掌握。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国的现实实际和历史实际,总结经验,修正错误,逐步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百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的历史事实是:党领导人民取得的光辉成就,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伟大胜利,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胜利。

(取材于许全兴《百年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经验》)

材料三

马克思主义具有民族具体性,必须扎根所在民族、国家的土壤。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展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揭示世界发展的基本规律,具有世界普遍性,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是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抽象的公式,“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马克思主义一旦进入其他民族地域,必须同其他民族的具体实际结合。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每个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都必须穿起本民族的服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必须与中国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从内容到形式都真正转变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够更好地被中国人民接受、更好地发挥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本身是动态发展的,需要不断吸取人类文明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需要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

靠中国传统思想救不了中国,这是历史早已证明了的。但这绝不是说,儒家学说只有历史价值而无现实意义,是历史博物馆里的陈列品;更不是说,可以抛弃中国传统文化,抛弃孔夫子,全盘反传统。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就不仅要与中国的现实际相结合,而且要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理念上存在融通与契合。荀子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张载的“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朱熹的“一中有二”以及对“大同”理想的阐释,分别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观、辩证观及共产主义学说有着明显的契合之处。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在于认识、分析人与社会的关系,改造和发展社会。而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在思考人自身成长、发展的问题,致力于认识和改善人生。在此意义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一定互补性,可以互鉴互学。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已产生丰硕成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取得了突出成就。“实事求是”源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所撰写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对“实事求是”做出全新的辨析与诠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概念的提出是毛泽东基于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借言赋意”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作出的经典概括,是非常鲜活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矛盾论》《实践论》等著作都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天下大同”的“和合”思想,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凝聚传统与现代中国智慧的中国方案,在新的高度上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取材于陈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逻辑》)

1.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克思主义在自身发展与传播过程中,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B.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C.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以及当代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种不同形态。
D.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科学真理,其价值不会因时代变化、社会发展而丧失。
2.下列对材料二、材料三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的历程中始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之本。
B.中国的伟大飞跃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最先进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
C.只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过程中,失去了原有的历史价值。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终面向当代、回应当代问题,与时代同频共振。
B.不断地汲取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实现自身的发展。
C.一旦进入其他民族或地域,便具有了民族的具体性。
D.基本原理反映世界的客观规律,放之四海而皆准。
4.下列说法,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一项是(     
A.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B.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D.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
5.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参考你的阅读积累,举例(材料中的除外)说明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实现中国化的。
参考:《论语》《孟子》《荀子》《老子》《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