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1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列句子与现代汉语语序全都不一致的一组是(     
①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②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③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④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2022-08-05更新 | 18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潮州市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2 . 按要求选择。
1.下列《诗经》中的名句,没有用到“兴”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A.蒹葭苍苍,白鹭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秦风·蒹葭》)
B.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魏风·硕鼠》)
C.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周南·桃夭》)
D.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
2.下列三组是推荐给中学生阅读的书目,每组书目拟一个标题。所拟标题与各组书目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        
第一组:《武夷山脉》《中国地理百科》《瓦尔登湖》《徐霞客游记》
第二组:《不抱怨的世界》《积极思考的力量》《马克思传》《哲学的故事》
第三组:《白鹿原》《麦田里的守望者》《百年孤独》《狂人日记》
A.自然风物       人生智慧       人间百态
B.钟灵毓秀       他山之石       人间百态
C.钟灵毓秀       人生智慧       百家争鸣
D.自然风物       他山之石       百家争鸣
2022-08-04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松江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较易(0.85) |
3 . 按要求选择。
(1)某学校为弘扬儒家、道家思想,特将两栋楼命名为“崇德”“循道”。若欲彰显命名宗旨,则适用于悬挂在两栋楼墙面上的字幅依序是(     
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天地之道,极则反,盈则损
B.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C.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常德乃足,复归于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D.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这种由生育和婚姻事实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这句话放在下文中最通顺的一项是(     

社会结构中最重要的联系是亲属关系,①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相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当我们用这个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属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②我们在这个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③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④每个网络都有个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相同。

A.①B.②C.③D.④
2022-07-29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华东师大附属周浦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超级网红故宫又一次登顶热门话题,从故宫将首开夜场迎上元之夜的吸睛式宣传,到网友对活动质量的________,再到网媒、专家对故宫开发利用的边界的广泛评论,一时间,一系列烫口的话题让我们不禁思考,当顶着600年的历史光环闪耀的故宫走到当下,变得被可亲可近时,正悄然酝酿着文物保护与文化创新的冲突。

________,故宫作为皇家文化代表,在文创开发上,占有的资源无可匹敌。故宫文创品类从朝珠耳机、书签等小玩意拓展到珠宝、美妆等多个领域,融入当下生活场景。显然,故宫文创________,也带动了中国各地博物馆的文创之风。从文创产品故宫淘宝到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综艺节目《国家宝藏》,让博物馆名声大噪的不仅是价值连城、_________的稀世珍宝,更是这些文物如何从历史的摆件成为生活的代言。

1.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褒贬不一             不容置疑             自成一家             鬼斧神工
B.莫衷一是             毋庸置疑             别出机杼             鬼斧神工
C.褒贬不一             毋庸置疑             自成一家             巧夺天工
D.莫衷一是             不容置疑             别出机杼             巧夺天工
2.下列选项,是写上元节的一项是(     
A.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宋·晏殊)
B.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宋·陆游)
C.将坛醇酒冰浆细,元夜邀宾灯火新。(明·赵时春)
D.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明·汤显祖)
3.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5 . 按要求选择
(1)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仁”的范畴的一项是(     
A.弟子入则孝,出则悌。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D.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2)下面的选项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人靠了他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不但累积了自己的经验,而且可以累积别人的经验。                           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学习文化。
①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
②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
③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
④上边所谓那套传下来的办法,就是社会共同的经验的累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
A.②④①③B.②④③①C.③①④②D.④②③①
2022-07-21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行知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初王士祯咏扬州瘦西湖曾有诗云:“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这两句诗真把瘦西湖的神韵写活了。造园家非常注意这香影的创造,香影是无形的,然而无形是为有形勾勒出一种精神气质。没有这无形的追求,园林就成了空洞的陈设。瘦西湖是有精神的,创造者在无形上做文章。香,是创造者所扣住的一个主题。瘦西湖四季清香馥郁,尤其是仲春季节,软风细卷,弱柳婆娑,湖中微光澹荡,岸边数不尽的微花细朵浅斟慢酌,幽幽的香意,如淡淡的烟雾,氤氲在桥边、水上、细径旁,游人匆匆一过,就连衣服上都染上这异香。唐代诗人徐凝有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在那微风明月之夜,漫步湖边,更能体会这幽香的精髓。不过近年随着湖边不断的休整,微花细草少了许多。煞是遗憾!但仍不失大家风韵。这里很少有繁花艳卉的袭人,只有淡香幽影的缱绻。不像我所见到的有些公园,春夏秋三季,几乎是花海,各种花,南腔北调,中姿西式,堆砌在一起,浓香扑鼻,众香混和,游人似乎经受不了这样的浓浓气息,倒有些昏昏欲睡了。此不合所谓“花香不在多”的古训。

——选自《曲院风荷》

1.文中有许多四字词语,读来音韵婉转,让人颇感雅致。其中有一个结构与其他三个不同,你能发现吗?(     
A.软风细卷B.微花细朵C.浅斟慢酌D.淡香幽影
2.下面就这段文字的探讨,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良志先生以美学家的视角,点出了瘦西湖独特的精神气质——无形的香影,并且在下文以对比的方式,将某些公园堆砌的花海浓香让人昏昏欲睡,反衬出瘦西湖清雅幽香的神韵。
B.文中划线句的标点使用错误了,“此不合所谓‘花香不在多’”中的“此”指代的是上文中混杂浓郁的花香使人昏昏欲睡的不良体验。
C.这段文字中有许多词语运用得很灵活,让人颇觉新意,比如“氤氲”一词原本是动词,而在“氤氲在桥边、水上、细径旁”一句中已经形容词化了。又比如“南腔北调”原本是指语言的发音,而文中却用来形容混杂的各种花香。
D.“没有这无形的追求,园林就成了空洞的陈设。”这一句是假设复句;“煞是遗憾!但仍不失大家风韵。”这一句是转折复句。
3.提到美的精神与气质,不禁令我们想起了初中课文中学过的知识,下面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开创了纪传体的写法,使一个个历史人物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周亚夫军细柳》一文中,我们能感受到周亚夫忠于职守、刚正不阿的人格之美。
B.为了塑造托尔斯泰精神世界的深邃之美,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列夫•托尔斯泰》一文中先抑后扬,先写托尔斯泰整体长相“丑陋”,再反转突出其眼睛的不凡。
C.鲁迅的小说《社戏》以外来少年“我”的眼光,为我们展现了水乡平桥村的自然风光之美,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敦厚和睦的民风之美;梁衡的《壶口瀑布》则为我们从独特的视角欣赏到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汹涌奔腾、声震天地之美。
D.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借庭下月色之美,表达了旷达的情怀;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借赞叹醉翁亭的秀丽之美,表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2022-07-20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7 . 按要求选择。
(1)“梅霖初歇,乍降蕊海榴,争开时节。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数处玳缝罗列。斗巧尽输少年,玉腕彩丝双结。”这首词描写了哪个传统节日的习俗?(       
A.清明B.端午C.七夕D.重阳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最新出台的医疗保险政策最大限度地关注了工薪阶层的就医问题,很好地完善了医疗保险制度和医保专用资金的使用效率。
B.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临行前母亲的谆谆教诲却深深触动了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C.2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驱车300多公里来到太行山深处的阜平县,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D.纪录片《历史碎影》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了十一个南方文人生命中富有包孕性的故事,展示了一部二十世纪南方文人的微型生活史。
(3)下面四种不同情境的讲话,都与“笑”有关。根据情境推断,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A.初次见面时的讲话:我不会讲话,您可别见笑。
B.再次遇到朋友的讲话:去岁路过贵地,本要登堂求教;但愧知识短浅,诚恐贻笑大方。
C.接受别人礼物的讲话:恭敬不如从命,我就笑纳了。
D.在追悼大会上的讲话:凶于被抓捕,正气得弘扬,愿我们的英雄含笑九泉。
(4)毛泽东认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下列诗文中能最有力支撑这个论断的一项是(       
A.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D.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5)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当我们今天沉浸在“未来已来”的兴奋之中时,人文学科所要坚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更为具体地说
②相信人类的悠久历史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具有持久生命力的东西
③使我们在“未来已来”的时代更加审慎
④人文学科应该推动一种批判立场的形成
⑤我们还要将之保存下去
A.①②⑤④③B.④②⑤①③C.②⑤①④③D.①④③②⑤
2022-07-13更新 | 20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上海交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摸底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亚健康”指机体虽无明显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状态,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第三状态。而“精神亚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精神追求方面失去正确标准,缺乏价值支点,种种消极甚至扭曲的思想意识占据主导地位,并体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②“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对事业缺乏激情,精神萎靡,庸碌无为;二是对生活缺乏热情,对他来说,活着的意义仅仅在于活着;三是对他人缺乏感情,淡漠,疏离,甚至于防范、欺骗;四是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社会的冷暖对他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总体来说,陷落于物质的汪洋之中,沉沦于享乐的迷茫之中,浮躁而无信仰、无敬畏、无追求。正如南师大中文系教授贺仲明所说:“精神亚健康的重要表现,就是公众无法从精神涣散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安宁;理想和信仰丧失;浮躁的心灵被物所累,排斥关怀和诚信。”

③是什么导致了“精神亚健康”的弥漫呢?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地球村”可以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不过,它也无时不在拉远人们之间的距离,造成新的疏离。全社会消费思潮的迅速膨胀,在这种后现代的炫目泡沫下,大众都在不知不觉中被消费主义的狂欢所陶醉,被牵着鼻子走,人变成了“经济人”、“时尚人”,永远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拉着你,让你无法脱身,并且身不由己。此外,我们过分重视外在的所谓“成功”,整天追求的都是那些“看得见的东西”:房子、汽车、锦衣玉食、无休止的享乐,而且,我们渐渐迷失于这些“身外之物”中不可自拔。物质日益强大而膨胀,而精神的萎缩状态正在加剧,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夹击之下,我们被裹挟其中,身不由己,身心交瘁。

④理想、激情,一个人的精、气、神,这些其实都应该是我们的追求,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支点。而现在,从心灵层面来说,价值的支撑点、人生的追求目标、对幸福的感受等渐渐处于错乱状态。从生存状态来说,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处理爱情、家庭、事业等的关系,这其中充斥着扭曲。

⑤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目前正借助经济、文化和人员流动的全球化大潮,向全世界蔓延,也深刻影响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和全球化大潮中,世俗化大潮开始侵蚀到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

⑥因而,我们都应该有一定的精神追求。我们应该解决好自己的归宿感问题。这就要求一个人加强免疫力,实现内心的真正强大,面对诱惑超然,面对挫折泰然,并在对时代的正确认识中增强责任感。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环境,真正关心人的精神追求。在文化多元的基础上,更好地创造文化的和谐,从多方面创造以人为本的文化生态。

(节选自《新华日报》,有删改)

1.下列有关“精神亚健康”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精神亚健康”是指一个人缺乏精神追求,缺乏价值支点,思想意识消极甚至扭曲。
B.“精神亚健康”常常表现为人们在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蔓延的环境里不停地忙碌。
C.“精神亚健康”者常情感疏离,责任感缺失,工作激情不足,对生活丧失热情与信心。
D.“精神亚健康”还重点表现在沉迷享乐,为物所累,心灵浮躁,丧失信仰与理想等。
2.下列不属于“精神亚健康”现象泛滥的主要原因的一项是(     
A.全球化的浪潮汹涌,“地球村”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的同时,也造成了人们之间新的疏离。
B.全社会消费思潮的迅速膨胀,人们被消费主义的狂潮牵制着而身不由己。
C.人们过分追求眼前的享乐,在物质日益膨胀、精神日益萎缩的夹击下,渐渐迷失而不可自拔。
D.人们价值迷失,目标盲从,无法妥善处理自己与别人、社会以及自然的关系。
3.下列对本文论证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亚健康”引出“精神亚健康”论题,联系生活实际,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述,针对性强。
B.第⑤自然段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指出世俗化的大潮对人们精神生活领域的侵蚀,增强了论证深度。
C.禁不住物欲的诱惑,不能泰然面对挫折的人,是因为他们不能正确认识时代的特征,缺乏社会责任感。
D.文中引用南师大中文系教授贺仲明的话,进一步揭示了“精神亚健康”症状的实质,增强了说服力。
9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歌曲《国家》中唱到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言简意赅地(     )了国与家休戚与共的关系。______________。《黍离》中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的喟叹,后来,黍离之悲就成了家国忧思的代名词。

孟子说:天下之本在于国,国之本在于家,家之本在于身。也就是说,个人一身的荣辱成败皆系于家国。连洒脱俊逸的李白,给自己做的人生规划都是:不屈己,不迁人,不赴举,倚天仗剑,挂弓扶桑,然后一鸣惊人,跃登辅弼之位,大展王佐之才,一旦功成业就,效留侯,法陶朱,泛舟湖海而去。哪怕不以科举为手段,哪怕不以功业为目的,哪怕以泛舟湖海而去的老庄思想为背景,却依然要跃登辅弼之位,大展王佐之才,归根结底,是心系家国,经世济民。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苏东坡、辛稼轩更是以小道大义,将豪迈之情寄寓于长短句中。可见,家国情怀早已融入文人的血液。

古典诗词(     ),家国情怀(     )。从《礼记》的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到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从陆游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到周恩来的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一首首,一句句,浸润在字里行间的是化不开的深情厚谊;一篇篇,一章章,萦绕在眉间心上的是挥不去的家国情怀。

几千年时光悠悠流转,那深入骨髓的家国情怀却如一条绵绵不休的情感河流,始终流淌在每一个文人士子的笔底心头,氤氲在中华大地的每一寸山河之间,创造出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支撑起华夏儿女不弯的脊梁。

1.依次填入选文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注释     卷帙浩繁     一言以蔽之B.诠释     浩如烟海     一以贯之
C.诠释     浩如烟海     一言以蔽之D.注释     卷帙浩繁     一以贯之
2.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人重视家,忠于国,每一个国人的内心深处都深深扎根着自古便有的家国情怀。
B.中国人忠于国,重视家,家国情怀自古便深深扎根在每一个国人的内心深处。
C.中国人忠于国,重视家,每一个国人的内心深处都深深扎根着自古便有的家国情怀。
D.中国人重视家,忠于国,家国情怀自古便深深扎根在每一个国人的内心深处。
3.对选文中涉及到的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黍离》是《诗经》中的一篇。《诗经》又称《诗》《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书》《礼》《易》《乐》合称为“五经”。
B.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亚圣”,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C.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
D.长短句,词的别称。词萌芽于南朝,兴起于隋唐,鼎盛于宋代,按长度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2022-04-06更新 | 15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油田三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1年,是农历辛丑年,也是中国传统上的牛年。中华民族自古赋予了牛各种象征意义,有关牛的佳话、神话、风俗、典故等也广为流传。牛是中国十二生肖之一,排名第二。源远流长的生肖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项宝贵遗产,有着多元文化的生命力,它不仅具有浑厚的文化价值,更有厚重、深远的华夏农耕史价值。

牛是重要的家畜之一。我国养牛的历史悠久,牛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农业社会,伴随着农耕文化的发展,牛文化也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不断被创造与书写。《周礼·月令》:出土牛以送寒气。立春日,人们都十分重视鞭牛迎春这一传统活动。牛身形庞大且有力气,温顺乖巧易驯服。每年春天,万物复苏时,人们都是牵着牛进行农业生产活动。耕地播种,载拉运送,都是默默无闻的牛儿们的任务与使命。因此,古往今来,辛勤的劳动人民、博学的学者、才华横溢的文人诗者常常发自肺腑地歌颂、赞美牛的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使得中国牛文化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绵延不断,熠熠生辉。

除农耕外,牛在交通、食用、服饰甚至军事上都得到了广泛运用。如战国时代的齐国使用火牛阵进攻敌国、三国时代蜀伐魏的栈道运输就运用了牛,这是牛在军事上运用的典型例子。牛在人类告别刀耕火种的文明社会进化过程中,起过巨大作用,因此人们遂称牛为仁畜,甚至誉为神牛。牛是人们最崇拜的信物。

牛对人们的影响并不仅仅表现在生产、习俗方面,更体现在对中华民族内在精神的塑造上。以牛为标,化牛入性,从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牛文化及勤劳奉献的民族个性。在我国的文化典籍中,牛有极高的象征意义。以乾、坤二卦统帅万事方物的《周易》,称坤为牛,即牛是负载生养万物的大地,即坤卦的象征物。由此可见,牛的资格与天同位。

《庄子·养生主)篇中记载有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是一位颇会宰牛的厨师,成语目无全牛”“官止神行等皆由此而来。关于牛的传说,最为精彩的当数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诗经·小雅·大东》中的牛郎、织女,还只是隔着银河的两颗冰冷的星星,而在南朝梁殷芸的《小说》中则成了拥有坚贞爱情故事的两个神话人物。后来,清人许缵曾有算来若不隔银河,怎见得、相逢更好的脱俗之见。

在古典文学史上,唐代文学大家柳宗元的《牛赋》,对牛的品格进行了高度的赞美;在绘画史上,有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唐代韩滉的《五牛图》。在现代中国文学巨匠鲁迅的诗里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齐白石自称耕砚牛;李可染的画室取名师牛堂;臧克家有咏牛的诗句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的奋蹄;老舍也自取雅号文牛……

由于牛受到人们的尊敬崇拜,所以常见的词语中也几乎涉及了的精、气、神等,这说明已深深融入中华文化之中。

1.根据原文内容判断,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中国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使得古往今来无论是劳动人民、学者,还是文人诗者,都常常发自肺腑地歌颂、赞美牛的任劳任怨和无私奉献。
B.战国时代牛在军事上运用最广,所以人们遂称牛为“仁畜”,甚至誉为“神牛”。
C.牛对人民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生产、习俗方面,也表现在中华民族内在精神的塑造上,牛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具有深厚魅力。
D.《周礼·月令》中记载:“出土牛以送寒气。”其意思就是鞭牛是用来载拉运送的。这里的“土牛”指用泥土、纸等制作的牛。
2.下列对原文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运用总分式结构,条理清晰地论证了牛对中华文化各个方面的重大影响。
B.全文多处运用举例论证,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牛文化在生产、习俗、文学、精神等领域对人们的影响。
C.文中引用《周易》中的“坤为牛”、《庄子·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民间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证明了牛与人们的生活密切。
D.文中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属于并列关系,分别论证了牛在农业生产、军事和民族精神塑造方面对我们的影响。
3.下列各项内容的推断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牛与劳动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农业社会中牛文化伴随着农耕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被创造与书写。
B.在我国绘画史上,唐代韩滉的《五牛图》、李可染的《牧牛图》,以及文学作品中柳宗元的《牛赋》、李纲的《病牛》等,都是高度赞美牛的品格的杰作。
C.因为牛体型庞大,所以牛是被人类较早驯养的动物,在农耕社会时,它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主要劳动工具。
D.“俯首甘为孺子牛”“初生牛犊不怕虎”“牛气冲天”等诗句和词语都赞美了文中所论述的牛的精神品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