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0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在这里我们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木”仿佛本身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它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竈宰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它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材料二:

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木”与秋天似乎并无必然联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李白的《梁园吟》写道:“荒城牢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其中的“木”就是写夏季高大茂盛的树。还有杜甫有名的诗句“城春草木深”《春望》)及韦应物的“春深草木稠”(《游灵岩寺》,写的都是春天长势挺拔、生机盎然的树,但都未用“树”而用“木”。

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树”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呢?其实也不然。“树”也常常被古诗人用来描写枝干枯秃、少叶或无叶的疏朗的形象的,比如杜甫写深秋景色的诗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送韩十四江东觑省》);马戴的诗句“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漏上秋居》),用的却是“树”。李白的有些诗也是如此,如“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灞陵行送别》),“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秋下荆门》),“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战城南》);而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秋思》则更是众所周知的了。

至于古人为何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树叶”呢?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还有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较多,“木叶”比“树叶”庄重些。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优美动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摘编自李睿《也说“木叶”》)

1.下列关于材料一的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落叶”作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最早是屈原发现并运用到诗歌创作中的。
B.一般人无法轻易地察觉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力量,是因为缺乏诗人的敏感和修养。
C.“树”与“叶”的形象一致,古诗又喜用单词,所以经常会用“树”或“叶”来代替“树叶”。
D.“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因而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
2.根据两则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通过“洞庭波兮木叶下”与“雨中黄叶树”的对比,凸显了“木叶”具有“微黄”“干燥”的特点。
B.材料一以“木”暗示着“落叶”和“颜色”为例,目的是阐明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文艺现象。
C.材料二通过大量的诗句有力地反驳了材料一的观点,表明材料一的论证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D.两则材料都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这不仅增强了论述的针对性,还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下列诗句不能作为材料二论据的一项是(     
A.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B.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王维《过香积寺》)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D.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
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针对古人作诗喜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的原因,材料一和材料二看法有何不同?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汉卿(选段)

田汉

第二幕:地点——朱帘秀家

关汉卿 你看,就这样残暴无耻地断送了一条高贵的性命,可他们还把自己说成是民之父母!(击桌)

朱帘秀 干嘛这样跟桌子过不去啊,我的关大爷。

关汉卿 你能不生气吗,四姐?你看这还成个世界吗?

朱帘秀 怎么能不气?我可是气够了,都麻木了。只有你,头发都有好些根白的了,可心还跟年轻人一样,碰上不公正的事,就气成这个样儿。人家敬重你,就为的你有这个好处,你知道吗?

关汉卿 得了吧。让我去想想,是不是我不够老成,所以想得跟你们不一样?

朱帘秀 不是你不够老成,是你还没有失掉你常说的赤子之心

关汉卿(语调低沉地) 平时,私下里,我也有些自命不凡,俗话说:读书破千卷,下笔如有神,老觉得有些想法。可今天在街上眼睁睁看见一群吃人血的家伙把一个无辜的女子拉到法场去杀头,我却想不出星星办法。古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我是无刀可拔,只有一支破笔。

朱帘秀 笔不就是你的刀吗?写杂剧不就是你在挥刀吗?你在剧本里骂过杨衙内,干嘛不把李驴儿、忽辛这些人的鬼脸给勾出来,替屈死的女子伸冤呢?

关汉卿 这些邪恶的东西可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好多好多个结成一伙儿来吃人的。他们的鬼脸勾得完吗?以前我觉得这世道不公正,这天地鬼神总是公正的,于今才知道天地鬼神也是不公正的,没有眼睛的。

朱帘秀 鬼东西太多,你拣那最邪恶的东西勾吧。天地鬼神不公正,没有眼睛,你就骂天地,骂鬼神去吧。

关汉卿 对,路上我还想来着,一定得把朱小兰这案子写成一个杂剧,把这些滥官污吏的嘴脸摆在光天化日下示众。

朱帘秀 那太好了。那这忽辛大人的事我也知道一些,他倚仗他父亲阿合马的势焰,无恶不作。上回断错了一桩案子,人家也没有办法。

关汉卿 对。多替我搜集他的罪状吧。决不能让他逃脱我们的照妖镜。词儿我都想好一些了,女主角的名字我也想好了,可就是一桩——

朱帘秀 一桩什么?

关汉卿 就怕戏写出来没有人敢演。

朱帘秀 那,你敢写,我就敢演。

关汉卿 你敢演,我就一定写,而且一定很快地把它写成。

朱帘秀 这个女角色你安排叫她什么?

关汉卿 我安排她叫窦娥。

第八幕:地点——狱中

叶和甫 (对关汉卿很关切的口气)哎呀,老朋友,真想不到在这样的地方跟你见面。当初你不听我的话,我害怕总会有这么一天,所以我说,《窦娥冤》最好别写,要写必定是祸多福少,现在怎么样?不幸言中了吧。

关汉卿 (鄙夷地)你要跟我谈什么,快说吧!

叶和甫 瞧你,还这么急性子,不是应该熬炼得火气小一点儿了吗?

叶和甫(低声)好,汉卿,先告诉你一个极可怕的消息,你那位朋友王著跟妖僧同谋,上个月初十晚上,在上都,把阿合马老大人和郝祯大人都给刺了!

关汉卿 唔,真的?

叶和甫   千真万确的,现在大元朝上上下下都在为这件事发抖。你看这是国家多么大的不幸!关汉卿 你还想告诉我什么呢?

叶和甫   我就是想告诉你,你不听我的劝告,闯出了多么大的乱子!逆臣王著就因为看过你的戏才起意要杀阿合马老大人的。

关汉卿 (怒)怎见得呢?

叶和甫   许多人听见他在玉仙楼看《窦娥冤》的时候,喊过为万民除害,后来他在上都伏法的时候又喊我王著为万民除害,而且你的戏里居然还有将滥官污吏都杀坏的词儿!

关汉卿 (按捺住怒火)你觉得滥官污吏应不应该杀呢?我们写戏的离不开褒贬两个字。拿前朝的人说,我们褒岳飞,贬秦桧。看戏的人万一在什么时候激于义愤杀了像秦桧那样的人,能说是写戏的人教唆的吗?

叶和甫   汉卿,你这话何尝没有一些道理?可是如今正在风头上,皇上和大臣们怎么会听你的?再说,我今晚来看你,倒也不是为了跟你争辩《窦娥冤》的后果如何,(又低声)我是奉了忽辛大人的面谕来跟你商量一件大事的。你的案情虽说是十分严重,可是只要你答应这件事,还是可以减刑甚至释放你的。

关汉卿 我跟忽辛没有什么好商量的!

叶和甫 别这么大火气,老朋友,这事你也吃不了什么亏。反正王著已经死了,没有对证,只要你在大臣问你的时候,供出王著刺杀阿合马大人是想除掉捍卫大元朝的忠臣,联合各地金汉愚民图谋不轨。只要你肯这样招供,不只你的案子可以减轻,忽辛大人为了酬劳你,还预备送你中统钞一百万。

关汉卿 (怒火难遏)你还有什么说的?

叶和甫 你答应了吗?(过去)

关汉卿 我答应了。(他重重的一记耳光竟把叶和甫打倒在地)

叶和甫 汉卿,我好好跟你商量,你怎么动起粗来了?

关汉卿 狗东西,你是有眼无珠,认错人了。我关汉卿是有名的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的铜豌豆。你想替忽辛那赃官来收买我?我们中间竟然出了你这样无耻的禽兽,我恨不能吃你的肉!

叶和甫 (狰狞无耻的面目毕露)你不答应,好,那你等着死吧。

关汉卿 死也不跟你这无耻的禽兽说话了!狱官,让我回号子去。

…… ……

关汉卿 四姐,我觉得我们的心没有比这个时候靠得再紧的了。入狱的时候,我就打算有今天,我前几天晚上,写了一个曲子叫蝶双飞。想给你看看,他们害怕,不给传递,我也没有勉强,因为我还不知道你的心。现在我亲自交给你吧。要是你能唱唱该多好。

朱帘秀 给我。(接过去)

关汉卿 写得很乱,你看得清楚吗?

朱帘秀 看得清楚。

[蝶双飞]将碧血,写忠烈,作厉鬼,除逆贼。这血儿啊,化作黄河扬子浪千叠,长与英雄共魂魄!强似写佳人绣户描花叶,学士锦袍趋殿阙,浪子朱窗并风月;虽留得绮词丽句满江湖,怎及得傲岸奇枝斗霜雪?念我汉卿啊,读诗书,破万册,写杂剧,过半百,这些年风云改变山河色,珠帘卷处人愁绝,都只为一曲《窦娥冤》,俺与她双沥苌弘血,嗟胜那孤月自圆缺,孤灯自明灭。坐时节共对半窗云,行时节相应一身铁。各有这气比长虹壮,哪有那泪似寒波咽!提什么黄泉无店宿忠魂,争说道青山有幸埋芳洁。俺与你发不同青心同热;生不同床死同穴;待来年遍地杜鹃花,看风前汉卿四姐双飞蝶。相永好,不言别。

(选编自田汉《关汉卿》)


注:《关汉卿》写大戏剧家关汉卿同情一个含冤被斩的弱女子,写下了《窦娥冤》一剧,控诉黑暗残暴的反动统治,触怒了权臣阿合马。阿合马命令关汉卿按照他的要求修改词曲,被关汉卿坚决拒绝,因而被下大狱,演窦娥的歌妓朱帘秀也一同被押。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你看,就这样残暴无耻地断送了一条高贵的性命”这句话闪烁着超越时代的人性的光芒;在关汉卿心中,性命是高贵的,是不分阶级与贫富的。
B.面对朱小兰的冤情,关汉卿义愤填膺,在朱帘秀的鼓励与支持下,他创作了《窦娥冤》,以笔作刀,鞭笞时政,这也为他日后被抓入狱埋下了祸根。
C.叶和甫到狱中劝降关汉卿,之前温和耐心,后来凶狠狰狞,前后截然不同,这不仅使戏剧矛盾冲突尖锐,也充分显露了他作为无耻文人的丑恶嘴脸。
D.田汉继承传统戏曲特点,将戏曲与话剧结合,剧中人以半朗诵、半歌唱方式诵吟“蝶双飞”,强化了戏剧的现实主义风格,融壮美与优美于一体。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中的主角关汉卿实际是元杂剧的奠基人,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之首,他塑造的“窦娥” 这一经典形象善良而刚强,富有反抗精神。
B.同为舞台说明,文中“鄙夷地”“按捺住怒火”与曹禺剧作《雷雨》“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都鲜明表现了人物性格。
C.“俺与她双沥苌弘血”中提到的“苌弘”蒙冤被杀,这一典故曾被关汉卿运用在《窦娥冤》中 “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
D.“蝶双飞”是田汉专门为《关汉卿》创作的散曲,其慷慨悲壮与元杂剧《窦娥冤》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一曲有相似之处。
3.田汉在创作该剧时,从关汉卿众多作品中选取了《窦娥冤》作为切入点和结构框架,请简要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4.《关汉卿》发表后,郭沫若第一个写信向田汉道贺说,剧本“写得很成功,关汉卿有知,他一定会感激你”。为了塑造好关汉卿这一“铜豌豆”形象,田汉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只有羊、豕为“少牢”。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B.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D.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
4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贺州闻席大光、陈去非诸公将至,作诗迎之

吕本中

五年避地走穷荒,岭海江湖半是乡。

欢喜闻君俱趣召,衰颓如我合深藏。

晓寒已静千山瘴,宿雾先吞万瓦霜。

日日江头望行李,几回驱马度浮梁。


(注)北宋灭亡,南宋高宗即位,金军大举南下,吕本中一家躲避战乱,辗转到广西贺州。他的好友席益(字大光)与陈与义(字去非)接到朝廷起用的诏书,前去勤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因战乱连年辗转,奔走于穷乡僻壤,漂泊于岭海江湖,最终落脚在贺州。
B.听闻席、陈二人将至,诗人不顾自己“衰颓”境况,早早前去迎候友人到来。
C.贺州城外千山蒙瘴,城内万瓦卧霜,一派残破颓败景象,诗人不免心生感慨。
D.诗人骑马过浮桥,到江边远眺,由此可推测友人是从水路经贺州前去勤王的。
2.请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5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中“吹断檐间积雨声”一句,领起下文对春晴之日山村景致、山民生活的描写,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B.颔联中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披䋈帽”与“挂铜钲”分别从形、声角度比喻晴云、初日,较为贴切、形象、生动。
C.颈联写景生机盎然,桃花鲜艳、竹篱矮矮、垂柳袅娜、小溪清澈与尾联农人忙春耕,共同构成一幅生动、和谐的乡野春景图。
D.全诗紧扣“乐”字,将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与诗人欢快的心情融汇交织一起,赞美了山村人家的劳动生活。
2.本诗采用多种手法描写山村景物,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021-02-06更新 | 1104次组卷 | 27卷引用: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1958年,一个电话改变了黄旭华的一生。“电话里只说去北京出差,其他什么也没说。我简单收拾了一下行李就去了。”黄旭华说,他从上海到了北京才知道,国家要搞核潜艇。这是黄旭华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从此,他的一生与核潜艇结缘。

在此4年前,美国建造的世界第一艘核潜艇首次试航,一年前,苏联第一艘核潜艇下水。核潜艇刚一问世,即被视为捍卫国家核心利益的“杀手锏”。1958年6月27日,聂荣臻元帅向中共中央呈送《关于开展研制导弹原子潜艇的报告》,得到毛泽东主席批准。这份绝密报告,拉开了中国研制核潜艇的序幕。然而,当时的中国要造核潜艇,谈何容易?1959年秋,赫鲁晓夫访华,中国领导人希望苏联帮助中国发展核潜艇,但赫鲁晓夫认为,核潜艇技术复杂,中国搞不了。对此,毛泽东誓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主席这句话,体现了中国人自己造核潜艇的决心,”黄旭华说,这种激励难以言表。然而,当时连核潜艇长什么样儿也不知道,“没办法,只能‘骑驴找马’,搜罗核潜艇相关信息,拼凑出核潜艇的轮廓”黄旭华说,他们只得带着“三面镜子”找有用信息:用“放大镜”搜索相关资料,用“显微镜”审视相关内容,用“照妖镜”分辨真假虚实。就这样,中国核潜艇事业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在一波三折中发展。

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原子弹上天,带来核潜艇下海的希望。5个月后,核潜艇研制工作全面启动。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在葫芦岛成立,黄旭华开始了“荒岛求索”的人生。那是个特殊的年代。“文革”时期政治运动不断,白天养猪、修猪圈、接受批判,晚上黄旭华和同事们潜心于核潜艇事业。没有计算机计算核心数据,就用算盘和计算尺。为了控制核潜艇的总重和稳性,就用磅秤来称,黄旭华和同事们用最“土”的办法解决了尖端的技术问题,同时用创新的思维解决关键问题。核潜艇的形状是采用常规线型还是水滴线型,一度困扰着黄旭华和他的同事们。美国发展核潜艇分三步走,先是采用适合水面航行为主的常规线型,同时建造一艘常规动力水滴线型潜艇,摸索水滴型体的流体性能,在此基础上研制出先进的水滴型核潜艇。依据大量试验和科学论证,黄旭华提出,“三步并作一步走”,研制中国的水滴型核潜艇。“一个侦察兵已把最佳路线侦察出来,就没必要重走他侦察时的路线了。”黄旭华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黄旭华和同事们先后突破了核潜艇中最为关键和重大的核动力装置、水滴线型艇体、艇体结构、人工大气环境、水下通讯、惯性导航系统、发射装置7项技术,也就是“七朵金花”。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顺利下水。

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

这是世界核潜艇史上罕见的速度:上马三年后开工,开工两年后下水,下水四年后正式入列。

1981年4月,我国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成功下水。两年四个月后,交付海军训练使用,加入海军战斗序列。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核潜艇潜入深海,才能隐蔽自己,在第一次核打击后保存自己,进行第二次核报复,从而实现战略威慑。

1988年4月29日,我国进行核潜艇首次深潜试验。数百米深的深潜试验,是最危险的试验。“核潜艇上一块扑克牌大小的铜板,深潜后承受的外压是1吨多一这么大的艇体,有一块钢板不合格、一条焊缝有问题、一个阀门封不严,都是艇毁人亡的结局!”深潜试验遭遇事故并不罕见。上世纪60年代,美国核潜艇“长尾鲨”号便在深潜试验时沉没,艇上一百多人全部遇难一对参试人员来说,这无疑是个巨大的心理考验。为增强参试人员信心,减小压力,这位64岁的总设计师做出惊人决定:亲自随核潜艇下潜。一小时、二小时、三小时,核潜艇不断向极限深度下潜。海水挤压着艇体,舱内不时发出“咔嗒、咔嗒”的巨大声响,直往参试人员的耳朵里钻。黄旭华全神贯注地观察并记录着各种数据。

成功了!当核潜艇浮出水面时,现场的人群沸腾了一人们握手,拥抱,喜极而泣。

1988年下半年,中国第一代弹道导弹核潜艇完成水下发射导弹试验,意味着中国真正具备了水下核反击能力。核潜艇横空出世,使我国从此摆脱了超级大国的核讹诈。

深海,潜伏着中国核潜艇,也深藏着“核潜艇人”的功与名。

“为了工作上的保密,我整整30年没有回家。离家研制核潜艇时,我刚三十出头,等回家见到亲人时,已是六十多岁的白发老人了。”黄旭华说。

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黄旭华埋头苦干的人生,正是中国核潜艇人不懈奋斗的缩影,他们是骑鲸蹈海的“无名英雄”。

(摘编自刘诗平《人生,为祖国深潜——记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

[注]黄旭华,中国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副指挥,开拓了中国核潜艇的研制领域,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2020年1月10日,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材料二:

在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进程中,科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两弹一星”、核潜艇等大国重器,令中国人民挺直腰杆;高铁、跨海大桥等基础设施,夯实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5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助推中国技术创新由“跟跑”向“并跑”转变,并逐渐向“领跑”发起冲击。这些辉煌成就背后,凝结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智慧与心血,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精神品质得以彰显、传承和发扬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担当。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汇,彼此影响,我们在内外环境上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从内部看,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前景向好,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必须推出更多涉及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也需要科技实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从外部看,全球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前夜,科技竞争愈加激烈,各国在能源与资源、信息网络、新材料、医药健康等研究领域持续发力,期望通过重大科技突破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在此背景下,弘扬科学家精神,就要让科学技术更好服务国家发展需要,推动我国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并通过营造科学氛围和科学环境,在全社会集聚起不懈攀登的力量,实现科学精神的代际传承,助力科技事业不断取得新交破。

(摘编自丁奎岭《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较多笔墨交代事件发生背景,主要目的是说明我国提出导弹原子潜艇制造计划的由来。
B.文章介绍当年核潜艇研制的简陋条件和恶劣环境,凸显了主人公艰苦奋斗、勇于探索的精神。
C.文章将我国当时的研制方案与美国发展核潜艇的方案进行对比,旨在表现我国方案的可行性。
D.文章写64岁的黄旭华亲自随核潜艇做深潜试验,突出表现了他与同事们同甘共苦的平等意识。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选取黄旭华“荒岛求索”的事迹,集中表现了老一代科学家的优秀品质,体现了选材的典型性。
B.材料一以核潜艇研制时间为线索,既利于展示我国核潜艇事业发展过程,又利于展现主人公的精神境界。
C.材料二首段选取多个标志性事件,彰显了中国科技取得的重大成就,论证了科技的重要性这一中心观点。
D.材料二第二段分析我国当前面临的形势,利于激发读者的使命感,体现了新闻评论鲜明的针对性和引导性。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科学家精神的一项是( )
A.王振义院士不仅攻克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还培养了陈竺、陈赛娟、陈国强三位院士。
B.邓稼先在美国获得物理学博士之后毅然同国,成为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C.焊接工高凤林屡次攻克运载火箭发动机喷管焊接技术难关,被称为焊接火箭“心脏”的人。
D.医生李文亮在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用微信提醒亲朋好友注意防护,被媒体称为疫情“吹哨人”。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这篇新闻评论的论证思路。
5.基于材料二中“我们在内外环境上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你认为材料一这篇人物通讯有何社会现实意义?
7 .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孔尚任

院静厨寒睡起迟,秣陵人老看花时。城连晓雨枯陵树,江带春潮坏殿基。

伤往事,写新词,客愁乡梦乱如丝。不知烟水西村舍,燕子今年宿傍谁?


【注】①此词载《桃花扇》第一出《听稗》,为剧中侯方域出场时所吟诵。按剧情规定,这出戏演“明崇祯癸未(公元1643年)二月”事,处清兵压境之际。②秣陵:南京旧称。③陵:指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孝陵,在南京。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前两句以环境的“静”“寒”来反映心境,用“迟”“老”描摹情态刻画精神。
B.三、四句实写眼前之景,昔日的繁华一去不复返,哪里还有丝毫帝王旧都的气象?
C.下片前三句,往事和新词形成反差;以丝写梦,体现了梦里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思。
D.最后两句以物喻人,以燕子不知归处喻人无所归依,表现了作者反抗侵略的决心。
2.这首词抒发了哪些复杂的情感?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下列各选项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吾知也                    ②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③牛何之
④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⑤以其无礼于晋               ⑥构怨于诸侯
⑦百姓之不见保             ⑧视为止,行为迟            ⑨莫之能御也
⑩吾属今为之虏矣 ⑪沛公安在 ⑫孰与君少长
A.①⑦⑨/②⑩/③④/⑤⑥/⑧⑪⑫B.①③⑨⑪/②/④⑧/⑤⑥/⑦⑩/⑫
C.①③⑨⑪/②/⑧⑩/④⑤⑥/⑦/⑫D.①②/③⑥⑨/⑤⑦/④⑧/⑩⑪⑫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提刀                           劳苦功高如此
B.若是,孰能御之             还也
C.臣壮也,犹不如人          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D.吾一日长乎尔                 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夫子喟然叹曰:“吾点也!”       与:赞成     ②为国以礼,其言不       让:谦让
③则王之乎?                              许:许可     ④欲辟土地,秦楚          朝:朝见
⑤此惟救死而恐不                       赡:赡养     ⑥如土                       委:散落
寡人之过也                              是:表示判断     ⑧越国以          鄙:边邑
⑨素留侯张良                              善:交好            ⑩秦时与臣          游:游玩
于寡妻                                     刑:刑罚            ⑫吾得事之          兄:像对待兄长一样
A.①③④⑨⑩⑪⑫B.③④⑤⑥⑦⑧⑩
C.③④⑤⑦⑧⑩⑪D.④⑥⑦⑧⑨⑪⑫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