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论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1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德行:颜渊,闵子骞。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节选自《论语·先进》《论语·子路》)

材料二:

昔者,陈成恒相齐简公,欲为乱,惮齐邦鲍、晏,故徙其兵而伐鲁。鲁君忧也。孔子患之,乃召门人弟子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颜渊辞出,孔子止之。子路辞出,孔子止之。子贡辞出,孔子遣之。子贡南见吴王,谓吴王曰:“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为君恐。且夫救鲁,显名也,而伐齐,大利也。义在亡鲁,勇在害强齐而威申晋邦者,则王者不疑也。”吴王曰:“子待吾伐越而还。”子贡曰:“不可。君以伐越而还,即齐也亦私鲁矣。且大吴畏小越,如此,臣请东见越王,使之出锐师以从下吏,是君实空越,而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悦,乃行子贡。子贡东见越王,越王问曰:“此乃陋之邦,大夫乃至于此?”子贡曰:“今夫吴王有伐齐之志,君无惜重器,以喜其心,毋恶卑辞,以尊其礼,则伐齐必矣。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其骑士锐兵弊乎齐,重器羽旄尽乎晋,则君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悦。吴王果兴九郡之兵,而与齐大战于艾陵,大败齐师,陈兵不归,果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僇其相。故曰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是也。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中写出字母。
诸A侯B有C相D伐E者F尚G耻H之I今J鲁K父L母M之N邦O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方,文中指四方诸侯之国,与成语“四方之志”的“四方”意思不相同。
B.存,指保存,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字意思相同。
C.僻指地处偏远,与《琵琶行》中“浔阳地僻无音乐”的“僻”字意思相同。
D.卑辞指谦卑的言辞,“卑”与《送东阳马生序》中“非天质之卑”的“卑”字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的宰相陈成恒想兴兵作乱,但又忌惮齐国有鲍氏、晏氏,转而调遣军队去攻打鲁国,鲁国的国君很担心,孔子也为此忧心忡忡。
B.子贡出使吴国,希望吴王能出兵救鲁,讨伐齐国以获得大利,吴王答应等讨伐越国回来后去救鲁,子贡认为到那时鲁国早就亡国了。
C.子贡出使越国,劝说越王多方讨好吴王,以坚定吴王讨伐齐国的决心,认为齐晋同时出兵一定会击败吴军,越国就可借机灭掉吴国。
D.吴王大举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后又继续与晋国军队作战,结果为晋军所败。越王乘机兴兵渡江攻打吴国,成就了灭吴称霸功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为君恐。
(2)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
5.鲁国危难时,孔子的学生颜渊、子路(季路)、子贡先后请求出使,孔子只同意子贡出使,这是什么原因?
2023-10-07更新 | 293次组卷 | 20卷引用:安徽省、云南省、吉林省、黑龙江省2022-2023学年高三2月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论语》十二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1.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大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B.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C.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D.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2.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论语》十二章采用简洁的语录体形式,通过师徒对话来传达人物的思想主张,体现人物之间的情感活动。
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通过对比来进行说理,使读者印象鲜明而深刻。
C.“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运用对比说理,形象生动地阐述学习要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的道理,易于被读者理解并接受。
D.本文中的许多名句都富有哲理,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等语句内涵深刻,充满智慧,给人以人生的启迪。
3.翻译句子。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4.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及《诗经》,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等,可见孔子对于《诗经》的重视,请概括课文中孔子对于《诗经》的看法。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B.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C.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D.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乘之国:指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春秋时期指大诸侯国。
B.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C.相: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
D.冠者:成年人。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人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言志”为线索,表达了孔子及其弟子各自的人生志向。
B.子路轻率,冉有谦虚,公西华礼让,曾皙高雅,给人印象深刻。
C.文段运用典故,内涵丰富;语言富丽华美,耐人寻味。
D.文章通过简洁的对话、细腻的神情及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志趣。
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5.结合原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分析孔子的形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德行:颜渊,闵子骞。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节选自《论语·先进》《论语·子路》)

材料二:

昔者,陈成恒相齐简公,欲为乱,惮齐邦鲍、晏,故徙其兵而伐鲁。鲁君忧也。孔子患之,乃召门人弟子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颜渊辞出,孔子止之。子路辞出,孔子止之。子贡辞出,孔子遣之。子贡南见吴王,谓吴王曰:“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为君恐。且夫救鲁,显名也,而伐齐,大利也。义在存亡鲁,勇在害强齐而威申晋邦者,则王者不疑也。”吴王曰:“子待吾伐越而还。”子贡曰:“不可。君以伐越而还,即齐也亦私鲁矣。且大吴畏小越,如此,臣请东见越王,使之出锐师以从下吏,是君实空越,而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悦,乃行子贡。子贡东见越王,越王问曰:“此乃陋之邦,大夫乃至于此?”子贡曰:“今夫吴王有伐齐之志,君无惜重器,以喜其心,毋恶卑辞,以尊其礼,则伐齐必矣。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其骑士锐兵弊乎齐,重器羽旄尽乎晋,则君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悦。吴王果兴九郡之兵,而与齐大战于艾陵,大败齐师,陈兵不归,果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僇其相。故曰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是也。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

1.文中画波浪线的地方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需断句处的三个字母写在答题卡上。
诸A侯B有C相D伐E者F尚G耻H之I今J鲁K父L母M之N邦O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方,文中指四方诸侯之国,与成语“四方之志”的“四方”意思不相同。
B.存,指保存,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字意思相同。
C.僻指地处偏远,与《琵琶行》中“浔阳地僻无音乐”的“僻”字意思相同。
D.卑辞指谦卑的言辞,“卑”与《送东阳马生序》中“非天质之卑”的“卑”字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的宰相陈成恒想兴兵作乱,但又忌惮齐国有鲍氏、晏氏,转而调遣军队去攻打鲁国,鲁国的国君很担心,孔子也为此忧心忡忡。
B.子贡出使吴国,希望吴王能出兵救鲁,讨伐齐国以获得大利,吴王答应等讨伐越国回来后去救鲁,子贡认为到那时鲁国早就亡国了。
C.子贡出使越国,劝说越王多方讨好吴王,以坚定吴王讨伐齐国的决心,认为齐晋同时出兵一定会击败吴军,越国就可借机灭掉吴国。
D.吴王大举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后又继续与晋国军队作战,结果为晋军所败。越王乘机兴兵渡江攻打吴国,成就了灭吴称霸的功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为君恐。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5.鲁国危难时,孔子的学生颜渊、子路(季路)、子贡先后请求出使,孔子只同意子贡出使,这是什么原因?
2023-07-29更新 | 133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节选自《论语·为政》《论语·先进》《论语·学而》)

材料二: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已。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节选自《左传·隐公元年》)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答案标号填在括号内。
小A人B有C母D皆E尝F小G人H之I食J矣K未L尝M君N之O羹P请Q以R遗S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间,指非难、批评、挑剔。与《过秦论》中“蹑足行伍之间”的“间”意思不相同。
B.诸,兼词,“之于”的合音,与《苏武传》中的“召诸贵人议”的“诸”字相同。
C.书,是指《春秋》,《诗》是指《诗经》,这两部书和《左传》都是儒家经典著作。
D.黄泉,是指人死后所居之地。此处的“黄泉”和《孔雀东南飞》中的“黄泉共为友”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告诫大家,孝敬父母,不但要承担着赡养父母的义务,还要有充分的敬爱之心。他的弟子有子认为,为人孝悌,就少犯上作乱。
B.“庄公寤生,惊姜氏”为后文埋下了伏笔,即姜氏对庄公厌恶,对共叔段偏心溺爱,并屡屡为之争得利益,最后串通一气,想共同攻打庄公。
C.作者承继“春秋笔法”,直接表明作者对人物的褒贬倾向,突出了姜氏的不公平,共叔段的不本分,庄公的不作为。
D.庄公听从了颖考叔的建议,与武姜修复了母子关系,这一事件体现出颖考叔的大爱,可以推广孝道,影响他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2)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5.“孝”“悌”二字,自古以来就连在一起使用,对父母孝敬,对兄弟友爱,这是人性的自然流露。结合两则材料,请简要谈谈你对“孝悌”的看法。
6 . 请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

②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泰伯》)

③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

④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1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2以为知者,恶不孙3以为勇者,恶以为直者。(《阳货》)

注释:【1】窒,固执。【2】微,抄袭。【3】孙,同


(1)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鬼而祭之       其:自己的
B.好勇       疾:迅速
C.恶居下流而上者       讪:毁谤
D.恶以为直者       讦:揭发别人的隐私
(2)结合上述语段,概括孔子、子贡对“勇”的认识。
(3)《红楼梦》第五十二回回目是《俏平儿情掩虾须镯   勇晴雯病补雀金裘》,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述你对晴雯病补雀金裘之“勇”的理解。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节选自《论语·先进》)

材料二: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猴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门人请为弟子。

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子路为季氏宰,季孙问曰:“子路可谓大臣与?”孔子曰:“可谓具臣矣。”

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孔子曰:“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灵公太子普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簧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箦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箦聩,箦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蒉聩弗听。于是子路欲燔台,箦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子路A为卫大夫B孔悝之邑宰C蒉聩D乃与孔悝作乱E谋E入孔悝家G遂与其徒H袭攻出公。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毋吾以也”中的“以”是“止”的意思,与“学不可以已”中的“已”意思相同。
B.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乘,古时四马一车为一乘。
C.“因门人请为弟子”中的“因”是“通过”的意思,与“因人之力而敝之”中的“因”意思相同。
D.“闻之而驰往”中的“驰”是“奔跑、快跑”的意思,与“文武争驰,在君无事”中的“驰”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比孔子小九岁,他曾经欺侮过孔子,但后来却被孔子的人格所感化并成为了孔子的学生。
B.子路出任蒲邑的大夫,去向孔子辞行,孔子告诫他蒲邑勇武之士很多,又难治理,应采用恭谨谦敬的仁政。
C.卫灵公去世后,南子想让公子郢继承王位,公子郢却不肯接受,他的理由是太子虽然逃亡了,但太子的儿子辄还在。
D.卫国变乱,子羔死了后,恰好有使者入城,子路跟随回到卫城,与作乱者进行了面对面斗争。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
(2)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5.从“夫子哂之”到后来断言“嗟乎,由死矣!”,可见孔子对子路性格的了解程度。你认为子路性格的缺点是什么?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额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频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选自《论语·季氏将伐额臾》)

材料二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B.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C.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D.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事,指用兵。《左传》成公十三年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B.“将焉用彼相”与“得养生焉”(《庖丁解牛》)两句中的“焉”含义相同。
C.“则安之”中的“安”与“率赂秦耶”(《六国论》)中的“率”用法不同。
D.四维,古时指“礼、义、廉、耻”四纲,是治理国家的基本遵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冉有先说自己二人本来不同意攻打颛臾,在孔子逼问下,最终露出了真实意图:现在不占领颛臾,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
B.对于冉有推诿、掩饰的行为,孔子进行了严厉谴责,他说,君子就讨厌那种态度,不说自己贪心无厌,却一定另找借口。
C.管仲担任齐国的相,采取发展商业积聚资财使国富兵强的政策,他根据百姓的好恶来施政,发布的政令通俗并且容易执行。
D.齐桓公本来恼怒的是少姬,想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借机去讨伐楚,责备楚没有向周王室进贡包茅,这与冉有的做法如出一辙。
4.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史记·管晏列传》)
(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某之非敢知。(《答司马谏议书》)
5.孔子认为做官应该“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请结合材料二具体说明。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曾皙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节选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材料二: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脉,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子路问政,孔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子路问:“君子尚勇乎?”孔子曰:“义之为上。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材料三:

哀公十五年,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卫大子蒉聩作乱,谋入孔悝家迫孔悝于厕强盟之遂劫以登台。栾宁将饮酒,炙未熟,闻乱,使告子路。子路将入,遇高柴将出,曰:“门已闭矣。”子路曰:“吾姑至焉。”高柴曰:“弗及,不践其难。”子路曰:“食焉,不其难。”高柴遂出。子路入。及门,公孙敢门焉,曰:“无入为也。”子路曰:“是公孙,求利焉而逃其难。由不然,利其禄,必救其患。”有使者出,乃入,曰:“大子焉用孔悝?虽杀之,必或继之。”且曰:“大子无勇,若燔台,半,必舍孔叔。”大子闻之,惧,下石乞、盂黡敌子路,以戈击之,断缨。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孔子闻卫乱,曰:“柴也其来,由也死矣。”

(节选自《左传·哀公十五年》)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谋A入B孔C悝D家E迫F孔G悝H于I厕J强K盟L之M遂N劫O以P登Q台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文中指了解,与《阿房宫赋》中“杳不知其所之也”的“知”意思不同。
B.君子指有道德的人,与《孟子三章》中“故君子有不战”的“君子”意思相同。
C.哀公在文中是用谥号称鲁国国君,这种称谓方式和刘邦被称为“沛公”不同。
D.辟,在文中意为躲避,与《鸿门宴》中“臣死且不避”的“辟”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认为,若将一个中等大小的诸侯国交给他,即使外有强敌,内有饥荒,他也能治理好。孔子嘲笑他自不量力。
B.子路原本性格粗朴,好逞勇斗力,还凭借勇力欺侮过孔子。后来他被孔子倡导的礼折服,拜人孔子门下当其弟子。
C.子路不顾高柴、公孙敢的劝阻,执意入内营救孔悝,结果卷入孔悝和卫大子之间的争斗,最终被卫大子属下杀死。
D.子路系好帽带后从容赴死,既彰显了子路作为儒生在王侯权贵面前的不屈气节,也表现了子路对礼的坚守与践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是公孙,求利焉而逃其难。由不然,利其禄,必救其患。
5.在孔子眼中,子路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节选自《论语 子罕》《论语 述而》)

材料二:

廉范,宇叔度,京兆杜陵人。范父遭丧乱,客死于蜀汉,范遂流寓西州。西州平,归乡里。年十五辞母,西迎父丧。蜀郡太守张穆,其祖父丹故吏,乃重资送范,范无所受。与客步负丧归葭萌,载船触石破没,范抱持棺柩,遂俱沉溺。众伤其义,钩求得之,疗救,仅免于死。

永平初,陇西太守邓融备礼谒范,为功曹。会融为州所举案,范知事谴难解,欲以权相济,乃托病求去。融不达其意,大恨之。范于是东至洛阳,变名姓,求代廷尉狱卒。居无几,融果征下狱,范遂得卫侍左右,尽心勤劳。融怪其貌类范而殊不意,乃谓曰:卿何似我故功曹邪?范诃之曰君困厄瞀乱邪?语遂绝。融系出,困病,范随而养视,及死,不言,身自将车送丧至南阳,葬毕乃去。

茂才。数月,再迁为云中太守。会匈奴大入塞,烽火日通。故事,虏人过五千人,移书傍郡。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爇火,营中星列。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待旦将退。范乃令军中蓐食。晨往赴之,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辚,死者千余人,由此不敢复向云中。后频历武威、武都二郡太守,随俗化导,各得治宜。建初中,迁蜀郡太守。在蜀数年,坐免,归乡里。

(节选自《廉吏传》)

[注]①行:为,在这里引申为统帅、治理。②蓐食:早晨未起身时在寝席上进餐。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上填写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虏A遥B望C火D多E谓F汉G兵H救I至J大K惊L待M旦N将O退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指徒步涉水,与《赤壁赋》中“冯虚御风”的“冯”字意思不相同。
B.竟,指最终,与《项脊轩志》中“何竟日默默在此”的“竟”字意思不同。
C.举,指被举荐,与《伶官传序》中“举天下之豪杰”的“举”字意思不同。
D.藉,指践踏,与《赤壁赋》中 “相与枕藉乎舟中” 的“藉”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廉范父亲客死蜀汉,廉范十五岁时接父亲灵柩返乡,蜀郡太守张穆因曾是廉范祖父的属下,就给廉范送去很多资财,他却一无所受。
B.陇西太守邓融曾重用过廉范,当邓融被州里举报纠察时,廉范想换种方法帮助他,而邓融却没能理解廉范的意思,非常痛恨廉范。
C.邓融被召回京城下狱后,廉范请求充当廷尉署的一名狱卒,这样他就有机会在邓融身边侍奉保护,尽心尽力地帮助他。
D.匈奴大举入塞,云中的吏员想要传送文书求救,廉范却不同意,他亲自率领士兵迎敌,最终大胜。从此以后,匈奴不敢再进犯云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载船触石破没,范抱持棺柩,遂俱沉溺。
(2)故事,虏人过五千人,移书傍郡。
5.材料一中的内容在廉范身上有哪些体现? 请结合材料二作具体分析。
2023-07-15更新 | 114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