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政治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924 道试题
1 .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复制”“翻版”所谓西方一流大学发展之路,不能建成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85年的办学历程深刻表明,我们的教育目标在每个历史时期是否明确有效,除了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外,还取决于能否正确反映党在那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是否真正服务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这些都必须依靠党的全面领导才能实现。只有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确保办学育人的正确方向,引领广大青年学子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毫不犹豫地奔赴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让一代代“革命的先锋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发表的重要讲话,是对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办学经验的深刻总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深刻把握,也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遵循。
(1)“复制、翻版西方大学不能建成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结合材料,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此加以说明。
(2)“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发表的重要讲话,是对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办学经验的深刻总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深刻把握,也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遵循,”这是一个什么判断?运用好这一判断的意义是什么?
(3)某大学拟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活动。请你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为开展这一活动提供两个可行的方案并说明该方案的依据。
2 . 理论学习是坚定理想信念的根本途径,为此,某校持续开展“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主题教育活动,现邀请你品读原著经典片段,并完成任务。
“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衔生产的物质条件。”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


对这一论述理解正确的是(       
A.人获得解放和自由的程度会受制于当时的生产条件
B.深刻地描述了在不同社会形态中生产关系的重要性
C.指出了生产力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中最活跃的因素
D.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决定力量
2024-05-18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毕节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政治试题
3 .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的预期增长目标是5%左右。这是客观分析、理性思考、战略谋划的结果,是站在全球高度、立足全球视野提出的经济增长目标,务实、可靠、理性,不盲目、不保守、不冲动,是充分考虑国际环境变化、体现中国经济特点、符合中国经济实际、满足中国居民就业需要后确定的。从唯物论角度看,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的预期增长目标的制定(     
①坚持了世界的物质性,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表现
②表明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③坚持了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④表明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 . 2023年12月1日,《吉林省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经吉林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该《条例》是吉林首部关于陆生野生动物保护的地方性法规,从健全保护机制、完善保护举措、强化安全管理等方面,对禁止干扰和破坏陆生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等内容进行了细化和明确。由此可见,该《条例》的出台(       
①说明实现生态良好必须发挥法治引领和规范作用
②体现生态环境保护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发展需要
③反映吉林省立足本地区实际推动野生动物保护
④表明吉林省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4-05-28更新 | 14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月考(七)政治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一片甲骨惊天下”的殷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拥有包括甲骨文在内的诸多重大发现,展示了中国辉煌历史和中国考古巨大成就。

材料一从1928年开始发掘,殷墟考古在中国考古史上历时最长、次数最多、面积最大。首次殷墟发掘,考古工作者采取轮廓法、集中法、打探法的工作步骤,取得了初步收获。第二次发掘则对小屯等地进行了地形测量,对器物做了记录,对地层进行了划分,对器物的型式进行了区别。第三、第四次发掘均采用“卷地毯”式的探查方法,对建筑遗迹的揭露有较多帮助。第六次发掘则解决了“坑内套坑”的现象……与此同时,殷墟发掘还使我们对中原地区早期文化有了初步认识。1931年通过发掘后岗遗址,找到了一段龙山文化夯土城墙,发现了殷商—龙山—仰韶“三叠层”,科学确定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同殷商文化之间的关系。随着多种遗存的调查和发掘,殷墟成为中国现代考古学早期发展的核心奠基地。

材料二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对殷墟的探索让我们对“何以中国”的认识更加清晰。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党的二十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考察。他指出:“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1)有人认为,殷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早期发展的核心奠基地。试运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结合材料对此观点进行评析。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化文明的借鉴作用。

1939年3月,殷墟出土的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见图),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后母戊鼎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饕餮是传说中喜欢吃各种食物的神兽,把它铸在青铜器上,表示吉祥、丰年足食。耳廓纹饰俗称虎咬人头纹,这种纹饰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头绕到耳的上部张口相向,虎的中间有一人头,好像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还有两尾鱼形。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后母戊鼎是中国殷代青铜器的代表作,标志着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水平和中国高超的铸造水平。



(3)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以“不忘本来,走向未来”为题,阐述新时代青年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责任担当。
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鲜明;②能正确运用三段论推理;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字数150字左右。
2023-03-28更新 | 474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政治试题
6 . 三、【理论链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西迁精神
1、【政治生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一切的领导,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前进,不断夺取新胜利的核心力量。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1)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政治保证,具有重要意义。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就是要确保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具体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域,体现在党和国家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3)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
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的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3)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4)       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共产党员前仆后继、顽强战斗、英勇牺牲。中国共产党现在已经拥有九千多万名党员。广大党员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不图名利、辛勤劳动、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树立了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文化生活】
一、文化与社会
文化的力量(作用):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5、文化与经济、政治
1)相互影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要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一是文化氛围的无形影响,二是参加文化生活的影响。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因此我们要自觉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
②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4、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对人的作用)
①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和载体。(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已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②增强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文化创新
1、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2、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进行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A.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去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B.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3、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③文化创新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先进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4、文化创新的主体: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5、文化创新的途径: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A.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
B.对待外来文化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C.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既要排除“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又要排除“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
四、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是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的原因。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2、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熔炼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也玉成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强、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更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
3、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4、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地位)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作用)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要表现在具体的行动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怎么做)
6、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重要性+必要性+意义)
①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高举民族精神火炬,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A.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B.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C.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③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
A.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增强,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B.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C.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从而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3、【生活与哲学】
一、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不仅能认识事物外部现象,还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认识现在,还能追溯过去,预测未来。②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二、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变革客观对象的实践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产生新要求;实践提供更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注意认识的来源是实践。认识的内容是客观事物。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个,参与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和学习间接经验。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2、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加实践活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三、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⑴原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劳动群众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③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⑵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①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②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③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④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3.价值与人生价值
⑴价值: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⑵人生价值:①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需要依靠社会创造的财富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因此每个人理当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回报社会,满足他人。一个人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②人生的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③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是看他的贡献。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在今天,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4价值观与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⑴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在生活中,我们都要面对如何选择自己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的的问题,选择正确,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选择错误,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人们努力的方向、行为的态度、方式和结果也就不同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人们在面对公义和私利、生与死的冲突时作出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幸福观、家庭观和恋爱观,也决定着人们在面对这些问题时的基本态度、思维方式和行动结果。
总之,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是我们能否拥有美好生活的航标。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我们应该树立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5.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主体性特征。因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就必须⑴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⑵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的价值追求。
6.如何真正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集体、社会利益的关系)
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⑵当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⑶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考虑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⑷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利益没有发生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和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7.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人只有在劳动中,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创造价值。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⑵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生价值的实现必须利用社会和他人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知识成果。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8、个人与社会相统一原理
①、原理: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①、方法论: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即既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条件,同时又要为社会的进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2022-01-02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热点12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7 . 在山东济南,“党员先锋车”活动自2001年开展以来,已经成为泉城出租车行业的“招牌”。近年来,济南市多部门联合推动“党员先锋车”从巡游出租车拓展到网约车、公交车、大货车,“党员亮身份”一直延伸到全市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以制度创新、流程再造推动服务提质、工作提效、发展提速。此类活动的开展(     )
①是党的先进性在实践中直接而具体的体现
②说明党的纯洁性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表现
③表明党的领导是激发行业发展活力的重要保证
④是践行党的性质、宗旨和执政理念的正确选择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春节刚过,人们意犹未尽!春节是什么?不同的人对此有着不一样的理解。或许是冬日街头绵延不绝的大红灯笼,可能是贴满了万家门楣的吉祥对联,甚至是阖家欢乐的团圆饭桌。但毫无疑问,都少不了地地道道的年味儿。年味儿是热闹非凡的烟火味儿,也是传承不息的文化味儿。年味儿自然也会常过常新。曾经,它藏在妈妈忙前忙后做的一顿年夜饭中,藏在晚辈孝敬长辈的那一杯酒中,也藏在家家户户都贴上的喜庆对联中。如今,它藏在社交软件的红包里,藏在舒心的休闲活动里,也藏在不管认识不认识,见面都要寒暄说过年好的祝福里。纵然生活在变,环境在变,观念思维也在变,但节日的仪式感没有变,萦绕在心中的真情没有变,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也没有变。

虽然金发碧眼的老外仍无法弄明白农历、生肖、节气等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玩法”,但是越来越多国家的民众在浓浓的中国年味中,与全球华人一起辞旧迎新。文化的力量没有边界,中华文化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整个世界的目光。


(1)结合材料,分析在庆祝民族节日时如何保护好我们的文化基因。
(2)中华文化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整个世界的目光。结合材料,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对此加以说明。
2020-04-16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濮阳市2020届高三摸底政治试题
20-21高三·全国·单元测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判断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要综合考虑各方面,抓住主要的、能够说明问题的方面,而对某些个别现象如学习成绩偶有下降或上升,要舍弃,不予考虑。这是(  )
A.思维具有概括性的具体表现
B.思维反作用于实践的具体表现
C.思维如实反映事物现象和外部联系的体现
D.思维凭借已有经验和知识,认识未知事物的表现

10 . “千万工程”助力乡村振兴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20年来,浙江持之以恒实施“千万工程”,探索出一条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科学路径。其中,李祖村是浙江“千万工程”显著成效的一个缩影,承载着乡村建设的万千期待。

1.21世纪初,浙江省3.4万个村庄中,3万个村环境较差,呈现出“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景象,“起早贪黑赚钞票,垃圾堆里数钞票,躺在医院花钞票”成为一些村民的写照。下列选项中,能够准确归纳当时村民生活本质的是,我国(     
A.发展已经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社会的主要矛盾已发生重大转变
C.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2.(多选)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作出了实施“千万工程”的战略决策,提出从全省近四万个村庄中选择一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一千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根据材料,下列选项中,对这一战略决策的制定与实施理解正确的是(     
A.这一战略决策的实施有助于提升浙江省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
B.决策以开展广泛的调研为基础体现了党永葆生机活力的法宝
C.示范村经验能被推广的原因在于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
D.决策成功的原因在于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时贯彻了民主集中制
3.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李祖村开始了它的蜕变之旅,开展了路面硬化、路灯亮化等工程。为解决资金问题,大伙都行动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修成的道路为之后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1)村民们之所以能积极参与公共工程建设,其最直接的制度原因在于(     )
A.广大村民拥有积极参与政治生活行使民主权利的民主意识
B.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赋予了村民广泛的参与民主管理的渠道
C.村民作为人民的一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主人翁
(2)(多选)李祖村持续推进本村的环境美化,良好的生态环境引来了“金凤凰”,目前已引进各类创业主体52家,既有创业的老村民,也有青年归乡人。丰富业态成为青年创客“展现才华的用武之地”,也带动了乡村发展,让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5.2万元。由此可见(     )
A.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有助于民生的改善
B.建设现代市场体系才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C.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
D.公共服务的优化促进了共同富裕的实现
(3)刚刚大学毕业的小陈同学看到了乡村“美丽经济”背后的勃勃商机,决定用自己已有的积蓄进行投资扎根农村,以经营民宿的方式自主创业。小陈新建民宿的相关设施已就绪,准备投入运营。
从法律的角度,小陈同学在创业程序上还存在哪些疏漏之处。
______
4.(多选)以“千万工程”为代表,经历二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3年的2.43缩小到2022年的1.90,这一变化趋势有助于为我国经济(     
A.提供澎湃的发展动力B.实现城乡之间平衡发展
C.创造永续发展的条件D.落实发展为人民的目标
5.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不断丰富“千万工程”这一政策的内涵: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引领起步,推动乡村更加整洁有序,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深化提升,推动乡村更加美丽宜居,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迭代升级,强化数字赋能,逐步形成“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城乡促融合、全域创和美”的生动局面。
结合材料,综合所学,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的角度,说明“千万工程”政策理念要在不同阶段不断丰富政策内涵的哲学依据。
2023-12-14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杨浦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模拟质量调研政治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