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初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82 道试题
1 . 家书是一种独特的载体,无数优秀的共产党员留下了思想昂扬向上、感情真挚动人的红色家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内容展现     家书原件
父亲大人:

去年十二月十三日你的来信,于本月二十四日我收到了,信内一切敬悉……您信中谈到咱们卖给国家余粮七百斤,这是应当的。①……

又谈到土地入了社啦,下年有好处。②……

国家正在建设之际,特别是重工业建设需要更多的资金和粮食供应,解决工厂工人和国家军队的需要,起到一定的作用。现在这样做,今后更应该继续积极做下去。

     ——1955年1月李振华致父亲的家信


(1)阅读家书,找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所取得的工业交通建设成就。
(2)请以李振华的身份,参照示例①将书信中②处“……”部分补充完整。(要求:符合语境和时代背景;逻辑清晰;字数不少于30字)
示例①:国家正在进行工业化建设,需要更多的资金和粮食供应,我们应该大力支持。
(3)2021年,李振华的家书入选央视节目《追寻——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请说明其入选理由。
2024-06-13更新 | 6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浙江省温州市瓯海永嘉乐清苍南四县区中考二模社会与道法试卷及答案-初中历史
2 . 千年大运河,流动新生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南方各路户数和转运粮食在全国的比重

数量占比备注
户数(户)4,163,70363.8%988-989年统计
转运到开封的粮食(万石)400(包括米和菽)72.7%981年统计

——据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编制

(1)北宋政府非常重视将粮食从南方转运到北方的运河漕运。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元代运河作为便利的水运连接南北,在以杭州为中心的江南段运河城市群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等原因的推动下,以元杂剧为代表的元曲不仅发生了戏曲中心的转移,还在戏曲语言中出现了“南北交融”的现象,原本只存在于北方或南方地区的方言词开始在南北戏曲中混用。

——鲍晓君等《大运河影响下的元代戏曲语言“南北交融”现象》

(2)列举两位元代优秀杂剧作家,根据材料二指出大运河为元朝文化带来的新现象。

材料三:浙江高水平打造“千年古韵、江南丝路、通江达海、运济天下”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浙江样本,通过不断植入文创、科技、休闲、旅游等元素,实现运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如绍兴浙东运河文化园集合5G、AR、VR等新媒体技术向公众展示浙东运河宏伟史诗,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地标。嘉兴打造建立在运河旧粮仓基础上的“运河·陶仓理想村”,集合陶仓艺术中心、民宿、咖啡轻食空间等,打造创业者梦想社区。

(3)借鉴材料三中对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思路,结合相关知识,设计一款有关运河文化的文创产品,并说明设计意图。(要求:产品设计可以用文字或图案呈现,意图说明清晰)
2024-05-12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 2024 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历史与社会 道德与法治 调测-初中历史
3 . 百年复兴路,浙江故事多。阅读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一所学校的故事】

1937年,浙江大学师生踏上了漫漫西迁路,克服万难,穿越六省,行程2600公里,于1940年抵达贵州遵义、湄潭等地,坚持办学近7年,谱写了一部“文军长征”史。

(1)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指出浙大西迁办学的背景,并写出“文军长征”从浙江到贵州经过的A、B两省的名称。

【一部宪法的故事】

1954年1月,毛泽东对随行人员说:“治国,须有一部大法。我们这次去杭州,就是为了能集中精力做好这件立国安邦的大事。”又说:“用宪法这样一个根本大法的形式,把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固定下来,使全国人民有一条清楚的轨道,使全国人民感到有一条清楚的、明确的、正确的道路可走。”

(2)毛泽东这次杭州之行的主要工作是什么?根据材料说一说这项工作的目的。

【一家企业的故事】

1983年,萧山万向节厂厂长鲁冠球提出与乡政府签订厂长个人风险承包合同,自我加压,承包利润指标翻一番,获得经营自主权,这份合同成为后来企业承包经营的范本。1984年,万向产品首次销往美国,迈出了“从田野走向世界”的第一步,由此打开了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不仅赢得了公平竞争的机会,而且锻炼了自我,促进了国内市场的开拓。

(3)阅读材料,指出万向节厂变革的意义。综合本题信息,指出三则浙江故事所折射的中国人民的追求和梦想。
2024-05-12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 2024 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历史与社会 道德与法治 调测-初中历史
4 . 为更好地理解科学技术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树立科技报国的崇高理想,某校组织了一场微型的科技图片展。请参观展览并完成相应的任务。
展板一:辉煌灿烂的古代中国科技

①春秋战国:铁犁②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
展板二: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工厂是新时代的标志,因为它意味着许多领工资的劳动者在同一个地方工作……集中的动力源驱动机器,是集中生产的原因之一……

——摘编自《工业革命》

斯蒂芬森实验蒸汽机车世界主要经济指标
展板三:历史在这里沉思

李约瑟之问:“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

(李约瑟:英国学者,著有《中国科学技术史》)

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占世界重要发明的比例变化
2024-05-09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浙江省衢州市中考一模社会·法治试题 -初中历史
5 . 交通是经济的脉络和文明的纽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秦统一前,北方日益强大的匈奴成为中原政权的威胁……秦始皇认识到出于保卫边防目的,必须建立交通、通信和军需补给等快速反应体系,一旦战争爆发,中央能在最短时间内启动应战机制。于是在公元前212年,命蒙恬和扶苏在镇守边关的同时监修直道。

——高子期《秦直道建筑探究》

材料二:这条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利用黄河等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开凿,将若干自然河或旧沟连成一气,以延伸水上交通线,使帝国内部南北东西的交通都大为增进,南方人可以从余杭北行直达涿郡以便贸易。南北朝以来,南北横断的地形至此打破,巩固了统一。

——傅乐成《中国通史》

材料三:宋代开始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元代又开创了对外交通的新局面,达到了古代中西交通史之极的地步。其中宋代所造海船,最大载重量可达万石。海船设置了水密隔舱,增加了抗沉性和横向强度。船上使用指南针,能准确地辨别航向。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直道”修建的目的。
(2)分析材料二中“这条古代最长的运河”发挥的作用。
(3)请再举一例史实说明“交通是经济的脉络和文明的纽带”,并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推动交通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024-05-09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6 .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值得铭记的七个历史篇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篇章故事年份主要内容
《前夜》1949重现新中国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场景
《相遇》196讲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故事
《夺冠》198回顾中国女排首次夺冠的精彩时刻
《回归》1997讲述 A 回归祖国的动人故事
《北京你好》2008再现“开在家门口的”奥运会盛况
《护航》2015纪念 B (事件)胜利70周年的故事
《白昼流星》2016讲述神舟十一号返回舱成功着陆的故事
(1)请将A、B两处内容补充完整。
(2)任选两个篇章,运用历史知识说明其值得铭记的原因。
(3)请根据电影内容撰写一段电影片尾语。(80字以内)(注:电影片尾语是对内容的总结及其拍摄意义的概述,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
2024-05-08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浙江省衢州市中考一模社会·法治试题 -初中历史
7 . 历史与社会课开展“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与农村改革”为主题的探究活动,通过搜集资料与图片,先后开展下列任务,请你参与完成。

材料一   ……主要原因是没有无条件废除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权,提出的方式均为“有偿”,没有放手发动群众。土地改革运动在各个解放区进行也是不平衡的,有些地方的土地分配不合理。针对这一情况,1947年夏,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

——摘编自周锦涛《刘少奇与解放战争期间的土地问题》

下图为1949年晋绥边区土地证,表内载有土地坐落、类别、数量、四至及参与分田人员的姓名、性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这次会议“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的文件及图中土地证的获得所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下图为1951年吴县(今江苏苏州吴中区、相城区)土地房产所有证。

(2)图示可以用于新中国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研究。有人说这场土地改革的完成实现了农村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你同意吗?说明理由。

材料三   下图为1978年小岗村生产队员签订的全国第一份包干合同书,俗称小岗村“生死文书”。这份合同书开启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从此大包干如星星之火,第二年就燃遍了安徽大部分地区。此后,在中央的支持与倡导下,中国农村改革迅速在全国推开,给中国农村带来了举世公认的变化。……

——摘编自《党史上的今天》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小岗村“第一份合同书”的开创性意义。综合上述三则材料信息,简要概述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调整的经验。
2024-05-08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中考一模文综试卷-初中历史
8 . 2024年是毛泽东诞辰131周年,九年级(1)班的同学开展了以“走近伟人”为主题的学习活动。

材料一   九年级(1)班第1小组整理了一份会议资料卡片。

时间

1921年7月23日

地点

上海、__________

参会人员

毛泽东、董必武等13人

材料二   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红色政权的长期存在并且发展,除了上述条件之外,还须有一个要紧的条件,就是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

——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材料三   古田会议的决议,……清除形形色色来自旧式军队的影响,使红四军和其他各部分红军成为真正的新型人民军队,并且形成了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的传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个突出特点,对以后党和人民军队的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金冲及《星火的启示:革命根据地创建与发展》

材料四


               开国大典

材料五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诞辰 130 周年……对毛泽东同志的最好纪念,就是把他开创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 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写出此次会议召开的另一个地点。
(2)“红色政权的长期存在并且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什么?“新型人民军队”“新”在哪里?
(3)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
(4)请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毛泽东“开创的事业”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024-04-17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浙江省宁波效实中学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9 .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西文明相互碰撞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英国)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马克思《鸦片贸易史》

材料二

材料三   所示表格是19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高频词汇。

时期

高频词汇

19世纪五六十年代

金田起义;定都天京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

自强、求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9 世纪90年代

变法图强;实业救国;扶清灭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20世纪初

三民主义;德先生、赛先生


(1)英国为什么能成为“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帝国注定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指什么?
(2)将图中①处补充完整,并回答①条约签订后列强的侵略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在近代中“冲击”与“觉醒”的特点。
2024-04-17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浙江省宁波效实中学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10 . 在一节以“敢问路在何方”为主题的复习课中,老师给出了以下材料,请你参与复习活动。

材料一:毛泽东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著作或观点:

时间

著作或观点

1927年3月

撰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认为农民是农村革命运动的中坚力量

1927年8月

在八七会议上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著名论断

1928年10月

撰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论述红色政权存在、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1930年1月撰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出要通过建立和发展红军、游击队和根据地来促进全国革命的高潮

(1)将表格横线处补充完整,并结合上述著作或观点,概括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

材料二:一名国民党军官说:“现朱、毛、彭、黄集中永丰县,他们的行军力和纪律实在很好。同时他们的组织很完善——如乡有乡政府,村有村政府,区有区政府,故我们很不容易得到他们的行踪。而他们呢?我们一举一动都知道了。他们能得到百姓的帮助的缘故,因为区的民众都是分了田地。”

——摘编自《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

材料三:

     

               图1                                                    图2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思考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发展壮大的原因。

材料四:1949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围绕城市工作的开展进行了详细分析,被毛泽东称为进城前的一次“城市工作会议”。会议确立了城市工作在党内的重心地位,提出大家进城后必须以生产建设为中心,学会管理和建设城市,这些建政思想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作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

——摘编自史进平《七届二中全会是党的一次“城市工作会议”解析》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军事角度概括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并谈谈本次会议中党的工作重心是如何转移的。
(4)综合上述材料,完成本课复习小结: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我们能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中汲取哪些经验?

2024-04-15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浙江省“山海联盟”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