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初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32 道试题
1 . 近代以来,大国崛起,深刻影响着世界的历史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导致英国迅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在(1688年)宫廷政变之后,英国迅速建立起了一个适合国情和生产力发展的政治体制。这个体制保证了英国社会有一个相对宽松与和平的环境,从而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摘自《强国之鉴》

材料二: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列强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

——摘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随着克里木的灾难,农奴的不断上升的压力变得不可抗拒起来……他的《解放法令》(1861年3月1日)解放了农奴,将农奴耕种的土地在农奴和贵族地主之间重新分配。……在克里木战争之后的数十年间,西欧因决定性地促成了俄国的工业化而进一步削弱了俄国的旧制度。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1894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跃居各大国之首,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这一年,距离这个新国家的诞生仅仅118年,距离这片新大陆被“发现”也才400余年。400余年来,它从欧洲汲取营养,发展自己;118年来,它创造了自己的发展模式。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英国建立的“政治体制”是什么?这一体制的建立与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哪一历史文献密切相关?
(2)材料二中日本“弃旧图新”指的是哪次重大改革?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对日本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3)材料三中的“他”是谁?“促成了俄国的工业化而进一步削弱了俄国的旧制度”指哪一历史事件?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促使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科技革命是哪次科技革命?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大国崛起的认识。
2024-06-08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昂仁县九年级二模历史试题
2 . 近代前期,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抗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八年(1838年),鸿胪寺卿黄爵滋请禁鸦片烟,下中外大臣议。则徐请用重典,言:“此祸不除,十年之后,不惟无可筹之饷,且无可用之兵。”宣宗深题之,命入觐,召对十九次。投钦差大臣,赴广东查办。十九年春,至。……撤谕英国领事义律查缴烟土。驱逐趸船。呈出烟土二万馀箱。亲莅虎门验收,焚於海滨,四十馀日始尽。请定洋商央带鸦片罪名。依化外有犯之例,人即正法,货物入宫,责具甘结。

——赵尔翼《清史稿-林则徐传》

材料二: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然而甚至在最初那些有希望的年代中都有迹象表明,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

——摘自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第六章太平军叛乱》

材料三:直到受了英法联军及太平天国的痛苦,然后有同治初年由类诉、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简单地说,这个方案是要学习运用及制造西洋的军器来对付西洋人。这是一个不彻底的方案。

——蒋廷敲《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一个重要的进步是1912年宣告几千年帝制终结的中华民国建立。这是一次搬用西方共和制度的勇敢的实验。它埋葬了君主制度,普及了民主观念,而它的迅速失败又引发了对撇用民主的反思和对中国民主化道路新的探索。

——徐宗勉等《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追求》

请回答:
(1)材料一所描述的“亲莅虎门验收,焚于海滨”与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运动为建立一个绝对公平的“理想国家”颁布了哪一方案?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这个方案在“学习运用及制造西洋的军器”方面的代表工业。(至少写两个)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华民国建立后颁布的哪一文献体现了“这是一次搬用西方共和制度的勇敢的实验”?该文献的颁布有什么积极意义?
(5)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的民族英雄展现了不屈之精神,对此谈谈你的感悟。
2024-06-08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昂仁县九年级二模历史试题
3 . 处理好民族关系历来是各朝代政权实施治国理政、追求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中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变”原则,对周边各少数民族的领袖“示之以礼”,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以及以夷制夷政策的实施。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

材料二:(唐朝)民族政策还表现在任用大批各族贵族为官……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

——施迂中《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摊场的贸易量很大,如宋辽之间,北宋每年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有一年辽发生旱灾购买了北宋官仓两万石粟。

材料四:明朝人方孝孺曾言:“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

材料五: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要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使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

——2014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怎样的政策?唐太宗由此获得了什么尊称?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实行这种民族政策所产生的影响。
(3)北宋与辽形成材料三中的局面是源于哪一历史事件?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与辽、宋与西夏议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材料四反映了元朝时期的民族交融的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新民族,它的名称是什么?
(5)通过上述史实,结合材料五说说我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对现在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
2024-06-08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昂仁县九年级二模历史试题
4 . 中外交流是文明发展的重要方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材料二 宋代海外贸易图

  

材料三 郑和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馈赠当地的国王或换取当地的特产,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材料四 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信函中的几句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远不藉(借助)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请列举两个唐朝对外交往的具体事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宋代在主要港口设立的对外贸易管理机构名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郑和远航最远到达哪里?
(4)根据材料四,说明以乾隆帝为代表的清政府在对外交往上实行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造成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认识。
2024-05-28更新 | 8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西藏自治区拉萨江苏实验中学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5 . 两宋时期,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科技发明取得重大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一一《宋史·职官志》

材料二:

朝代南方北方
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唐朝392041543.2%514852956.8%
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

材料三: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中写道:“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是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由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入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表格信息反映的经济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至少写两点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的历史意义?
(4)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政治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2024-05-28更新 | 4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萨迦县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6 .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能使国家富强,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新旧时代交替,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及在复杂的斗争中生存下去,各国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实行变法。商鞅变法的成功,使原来比较落后的秦国一跃成为战国时代最先进的强国,为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最后商鞅遭诬陷,起兵反抗,兵败被车裂。但是,由于变法内容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迁都后,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话,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于是,胡食、胡床、高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的理论来源于战国时期哪家学派?该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哪位思想家?
(2)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商鞅变法中最有利于提高秦国军队战斗力的措施。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商鞅变法的积极意义。
(3)依据材料一,指出商鞅虽死,“秦法未败”的原因?
(4)材料二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部分措施,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北魏是我国古代的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5)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王安石变法的目的。
(6)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2024-05-17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西藏自治区拉萨江苏实验中学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

材料三 汉武帝作为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西汉王朝出现强盛局面。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四 西汉统一西域后,公元前68年,西汉派侍郎郑吉等到渠犁一带屯田公元前60年,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都护府设在乌垒城(今轮台东北)。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内容与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有关?这一制度有什么弊端?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请指出秦朝丞相的职责。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在政治上、思想上、经济上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三个方面各举一例)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西域都护设立的意义。
2024-05-17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西藏自治区拉萨江苏实验中学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8 . 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大一统”情怀已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主)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魏书·咸阳王禧传》

材料二

材料三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

——郑成功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魏主“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是谁的改革措施?   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2)据材料二,图二与图一相比,我国疆域出现的最大变化是什么?图三与图二相比,我国疆域在西南地区出现的主要变化是什么?图三的这种变化最早发生于哪一朝代?
(3)材料三中郑成功确认“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其历史依据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有哪些特点?   
2024-05-16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白朗县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秦汉时期的大事年表,回答后面的问题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中国

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41年文景之治

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在位

(1)商鞅变法与秦统一中国有什么内在联系?完成了这一统一大业的人是谁?为巩固统一,他在治理地方的政策上有什么除旧布新的措施?
(2)西汉的建立者是谁?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因暴政而亡的教训,采取了什么政策?
(3)汉武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采纳了主父偃的什么建议?在思想领域采纳了董仲舒的什么建议?
(4)秦汉的兴衰史,对当今我国的治国理政有什么启示?
2024-05-16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拉孜县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10 .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局部地区冲突不断。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人们在血与火的教训中探索着和平之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它是法国的军事要塞,防御工事复杂坚固。1916年,德、法两国军队在此展开了一场惨烈的阵地战。由于死亡人数太多,此次战役有“绞肉机”之称。

——选自统编历史教科书九年级下册

材料二   1917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战争结束后,战胜国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缔结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确定了新的国际秩序。

——摘编自黄安年《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   1917年11月7日……以此为起点,这个占世界陆地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开始了一次对20世纪的历史产生深刻影响的伟大实践。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四   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宣战,二战全面爆发。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事结束。

(1)材料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哪次战役?这场战争的导火线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新的国际秩序”指的是什么?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引发了哪一爱国运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哪一个条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1917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的理由。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二战后形成了怎样的格局?   
2024-05-16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拉孜县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