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1 道试题
1 . 如图所示,某同学用自制的水凸透镜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关于下列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此时在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B.如果利用注射器继续向水凸透镜内注水,发现光屏上的像不清晰了,这时将光屏向透镜方向移动,又能得到一个更小的清晰的实像
C.如果利用注射器从水凸透镜内抽水,此时保持蜡烛和光屏不变,在水透镜左侧适当位置放置凸透镜可以模拟远视眼的矫正
D.水凸透镜内有一个小正方形纸片,则在光屏上不会得到蜡烛完整的像
2024-03-12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开学物理试题
2 . 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所用的器材有:带刻度尺的光具座、凸透镜、光屏、蜡烛和火柴等。
(1)实验前,小明调节________、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如图甲所示,将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当光屏上出现一个_______的光斑时停止移动光屏,可测出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cm;

(3)小明在某次实验中,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如图乙所示的位置,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此像是倒立、_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
(4)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凸透镜至如图丙所示位置,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在光屏上看不到烛焰的像,则人眼在图中_______(选填“A”或“B”)处能观察到烛焰的像;
(5)小明将图乙中的透镜换成焦距f=5cm的凸透镜,光屏上烛焰的像变模糊。将烛焰向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适当距离,光屏上重新出现烛焰清晰的像。若不移动蜡烛,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一个度数适当的_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的镜片,光屏上也会重新出现烛焰清晰的像。
3 .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烛焰距凸透镜15cm时,能成倒立、______的实像,生活中的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当烛焰向左(远离透镜)移动后,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______(选填“左”或“右”)移,此时所成像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因燃烧变短,所成像如图,要使像能够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凸透镜向______(选填“上”或“下”)调整。
2024-03-09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东部五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开学联考物理试题

4 .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小明所在的小组首先测量了实验用凸透镜的焦距。使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 ___________。由图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___________cm;

(2)他们在有刻度的光具座上安装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如图乙所示,存在的问题是烛焰、凸透镜和光屏___________

(3)调节好实验装置后,蜡烛和凸透镜仍在图所示的位置,移动光屏会承接到烛焰的倒立,这个像是 ___________(选填“虚”或“实”)像; ___________是根据这个道理制成的;

(4)若把图中的凸透镜看做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视网膜,当“眼睛”戴上近视眼镜时;若取下近视眼镜,则清晰的像会成在“视网膜”的 ___________(选填“前面”或“后面”)。

5 . 晓辉和同学们使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如图所示,晓辉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

实验次数

物距/cm

光屏上成像情况

1

35

倒立缩小的实像

2

30

倒立缩小的实像

3

27

倒立缩小的实像

4

25

倒立缩小的实像

(1)为了使烛焰的像大致成在光屏的中央,应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____________与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调整之后,晓辉进行探究,上表记录的是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和收集的实验数据。晓辉判断,4次实验烛焰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都是实像,他的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晓辉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得到“当物体位于凸透镜二倍焦距之外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一结论。经过与同组的同学交流讨论,他们认为实验数据还不够充分,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加具有说服力,接下来他们还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 在某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小明已经在水平光具座上固定好发光体F和光屏的位置,并将两者的中心调到了同一高度,如图所示现有A、B两块凸透镜,A的焦距为15cm,B的焦距为35cm,要能在光屏上接收到清晰的像,应选择凸透镜______(选填“A”或“B”);
(2)选对凸透镜后,将凸透镜放置在发光体F和光屏之间的某处,发现此时在光屏上出现的像位置偏高,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将凸透镜往______移。如果此时凸透镜上落了一只小虫,则光屏上发光体F的像______(选填“完整”或“不完整”);
(3)若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发光体F适当远离凸透镜,要想再次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可以将光屏适当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也可以在发光体F和凸透镜之间紧靠凸透镜处再添加一块焦距合适的______透镜,这其就是矫正______眼。

2024-03-08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上蔡县第一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开学物理试题
7 . 如图所示,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3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至80cm刻度线处,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烛焰未画出),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  )

A.此透镜的焦距可能为10cm
B.此成像原理与照相机成像原理相同
C.此时若只向右移动凸透镜,能再次在光屏成缩小的像
D.若将透镜换为焦距更小的凸透镜,则只将光屏左移也能再次接收到清晰的像
8 . 小丽同学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

(1)如图甲所示,实验前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使它们在_________上;
(2)实验中,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甲所示,光屏上可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_________的实像;
(3)实验过程中,小丽发现当蜡烛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与像都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实验过程中,随着蜡烛的燃烧,可观察到光屏上的像向_________(填“上”或“下”)移动;
(5)通过实验观察可知,在图乙中左边的蜡烛通过凸透镜不可能形成的像是_________
(6)实验过程中,如果用不透明的硬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则光屏上的像(       )
A.只出现烛焰像的上半部分
B.只出现烛焰像的下半部分
C.出现烛焰完整的像,但像更小
D.像仍然是完整的,且大小不变,只是变暗了
2024-03-06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十九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开学物理试题
9 .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处,在如图所示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1)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是_______cm,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是_______cm;
(2)此时在光屏上能得到清晰的倒立、_______的实像,应用是_______
(3)若将蜡烛由如图位置向右移动至15cm处,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时,为使光屏上能再次成清晰的像,可进行的操作:_______,此时所成像的情况:_______
(4)小宇同学利用该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他把凸透镜换成平面镜,发现始终无法在光屏上找到像,因为此时成的是_______像。
2024-03-06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绥化市绥棱县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测试物理试题
10 .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在光屏上如图甲所示。

(1)实验前要调整凸透镜、光屏和烛焰,使光屏中心和烛焰中心位于___________。根据如图甲所示情况,则他选择的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___cm;
(2)当把蜡烛放在乙图位置时,蜡烛在透镜的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移动光屏,在光屏上能成倒立、___________的实像:生活、学习中的___________(选填“放大镜”或“投影仪“或“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动,当蜡烛向左(远离透镜)移动一段距离后,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___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
(3)在如图乙所示位置,将蜡烛和光屏对换,发现在光屏上仍能成一清晰的像,则此时像是倒立、_____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4)小亮同学在调整凸透镜时,手上的墨水涂在了透镜中央,形成了一个黑色指纹,则此时在光屏上看到蜡烛的像___________
A.变暗且正中间出现黑斑;     B.亮度不变中间出现指纹的影像;       C.变暗形状不受影响。
2024-03-05更新 | 163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东营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测试物理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