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化学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1 道试题
1 . 风绪小组探究的相关性质。
(1)对于和水反应放出氧气的现象,他们推测,可能和有关。通过实验发现,用冷水时,该反应放出气体的速率相对慢,而换用热水相对快。从而推测可能是在水中反应生成了,后分解。通过查阅资料得知:
①借助资料和实验,发现可以通过溶于冷水制备少量的。使用冷水的原因是_______
②为验证资料的真实性,他们向溶液中滴加适量的酸性溶液,发现产生气泡,产生气泡的原因是(用方程式表示)_______
(2)在有同学做实验时,还观察到了棕褐色沉淀,他们推测是。猜测可能是发生了反应。为验证猜想以及探究实验现象不一样的原因,他们做了如下实验。
①先向沉淀中加入浓盐酸并加热,观察到有_______气体产生,发生反应_______。证明了猜想正确。
②后续得知,同学在制酸性溶液时,加入的硫酸的量不一样。推测可能是浓度不同造成的。于是,他们改用有溶液滴入溶液中,仅观察到了_______沉淀,并证明是,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
(3)在反应时,表现氧化性还是还原性,和_______有关。
2022-08-17更新 | 18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山东省第三届学科素养知识竞赛(高中组)化学试题
2 . 某兴趣小组同学探究KMnO4溶液与草酸(H2C2O4)溶液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配制1.0×10-3mol/LKMnO4溶液、0.40mol/L草酸溶液。将KMnO4溶液与草酸溶液按如下比例混合。
【设计实验】
序号反应温度/℃
2.02.0020
2.01.01.020
(1)实验①和②的目的是___________
(2)甲认为上述实验应控制pH相同,可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盐酸       b.硫酸       c.草酸
【实施实验】
小组同学将溶液pH调至1并进行实验①和②,发现紫色并未直接褪去,而是分成两个阶段:
i.紫色溶液转变为青色溶液,ii.青色溶液逐渐褪至无色溶液。
资料:(a)无色,在草酸中不能形成配合物;
(b)无色,有强氧化性,发生反应(青绿色)后氧化性减弱;
(c) 呈绿色,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迅速分解产生
(3)乙同学从氧化还原角度推测阶段i中可能产生,你认为该观点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
【继续探究】
进一步实验证明溶液中含有,反应过程中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下图。

(4)第i阶段中检测到有气体产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5)实验②在第ii阶段的反应速率较大,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
(6)据此推测,若在第ii阶段将调节至,溶液褪至无色的时间会___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结论与反思】
(7)上述实验涉及的反应中,草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
结论:反应可能是分阶段进行的。草酸浓度的改变对不同阶段反应速率的影响可能不同。
3 .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性质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同一主族(从上到下)
核外电子的排布能层数______________
最外层电子数1→2或8_______
金属性______________
非金属性______________
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氧化性______________
还原性______________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酸性______________
碱性______________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______________
第一电离能_______ (但ⅡA>ⅢA,ⅤA>ⅥA)_______
电负性______________

2022-12-27更新 | 497次组卷 | 1卷引用:【知识图鉴】单元讲练测选择性必修2第1章01讲核心
4 . 学习小组在实验室中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备并进行相关性质的探究。
Ⅰ.制备实验:和NaClO溶液反应制取

(1)装有的装置名称_______
(2)③中分液漏斗盛放的试剂为_______(填化学式)
(3)制备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Ⅱ.探究实验:探究的还原性和碱性。将制得的分离提纯后,进行如图实验:

[查阅资料]AgOH在溶液中不稳定易分解生成黑色的可溶于氨水。
[提出假设]黑色固体可能是Ag、中的一种或两种。
[实验验证]设计如下方案,进行实验,
(4)请完成下表中的空白部分、
实验编号操作现象实验结论
1取少量黑色固体于试管,①_______黑色固体不溶解黑色固体是Ag
2操作步骤同实验1黑色固体完全溶解黑色固体是
3i取少量黑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氨水,振荡,静置,取上层清液于洁净试管中,加入几滴乙醛,水浴加热;ii取少量黑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硝酸,振荡。i试管内壁有银镜生成ii②_______黑色固体是Ag和
(5)实验表明,黑色固体主要是Ag,还有少量的,请解释产生的原因_______
(6)在制备实验中,需要先打开⑤的酒精灯,待得到饱和氨水后,再打开分液漏斗滴加少量溶液。请结合物质性质说明该操作的目的_______
5 . I.高铁酸钠(Na2FeO4)是一种多功能、高效无毒的新型绿色水处理剂。
(1)Na2FeO4中铁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价,Na2FeO4具有较强的____(填“氧化性”或“还原性”)。
(2)工业上可用FeCl3、NaOH、NaClO三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制得Na2FeO4,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____
2FeCl3+10NaOH+3NaClO=2____+5____+9____
II.钒触媒(V2O5)是催化氧化所常用的催化剂,为综合利用,科研人员最新研制了一种离子交换法回收废钒的新工艺,回收率达90%以上。已知废钒催化剂中含有V2O5、VOSO4及不溶性残渣。查阅资料可知:VOSO4可溶于水,V2O5难溶于水,NH4VO3难溶于水。该工艺的流程如图。

(3)水浸时,为了提高废钒的浸出率,除了粉碎,还可以采取的措施:________(写出2条)。
(4)写出反应①的离子方程式____
(5)该工艺中反应③的沉矾率是回收钒的关键,沉钒率的高低除受溶液pH影响外,还需要控制氯化铵系数(NH4Cl加入质量与料液中V2O5的质量比)和温度。根据如图建议最合适的氯化铵系数和温度:氯化铵系数为____,温度为____

(6)写出“焙烧反应④”中由NH4VO3制备V2O5的化学方程式____
2022-12-01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阳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6 . 化学小组同学设计如下实验验证氧气的部分性质,并探究氯水的成分和性质。

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中装浓盐酸的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
(2)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验证干燥的氯气没有漂白性的现象为_______
(4)装置F的作用(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是_______
(5)资料:淀粉的特征反应——遇变蓝色:
研究新制氯水的成分和性质,分别取装置E中的溶液(氯水)进行下列实验:
①根据实验1,滴加淀粉碘化钾溶液,溶液变蓝,可知氧化性:_______(填“﹥”或“﹤”)。
②实验2中,将氯水滴入石蕊溶液中,石蕊溶液先变红,后褪色,褪色是因为溶液中含有_______分子。
③若用实验3证明氯水中含有氯离子,则操作、现象:_______
7 . 砷(As)与氮(N)是同主族元素,它们的化合物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重要的作用。
(1)亚硝酸钠(NaNO2)的外观与食盐非常相似,但有毒。某小组欲鉴别NaCl与NaNO2,常温下,用pH试纸分别测定0.1 mol∙L−1两种盐溶液的pH,测得NaNO2溶液的pH=9,即NaNO2溶液呈碱性,其原因为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常温下,HNO2电离常数Ka(HNO2)约为___________
(2)查阅资料知:5+2+6H=5+3Mn2++3H2O;+5Fe2++8H=Mn2++5Fe3++4H2O。该小组设计如下方案测定NaNO2样品的纯度(含NaNO3杂质):取样品2.3 g经溶解后得到溶液A 100 mL,准确量取10.00 mL A与24.00 mL 0.0500 mol∙L−1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在锥形瓶中充分反应。反应后的溶液用0.1000 mol∙L−1 (NH4)2Fe(SO4)2标准溶液滴定至紫色刚好褪去;重复上述实验3次,平均消耗(NH4)2Fe(SO4)2溶液10.00 mL,则样品中NaNO2的纯度为___________。通过上述实验测得样品中NaNO2的纯度偏高,该小组讨论的原因错误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编号)。
a.滴定至溶液紫色刚好褪去,立即停止滴定
b.加入A与KMnO4溶液前的锥形瓶未经干燥
c.实验中使用的(NH4)2Fe(SO4)2溶液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过长
(3)已知常温下,Ksp(AgNO2)=2×10−8,Ksp(AgCl)=1.8×10−10.分别向同浓度的两种盐溶液中滴入向同浓度的AgNO3溶液,先出现的沉淀是___________ (填化学式)。欲用1L NaNO2溶液将0.01mol AgCl完全转化为AgNO2,则NaNO2溶液的浓度需要满足___________
(4)25℃时,10mL 0.3 mol∙L−1 Na3AsO3溶液、10mL 0.3 mol∙L−1 I2溶液的的水溶液和10mL NaOH溶液混合,发生反应: (aq)+I2(aq)+2OH(aq) (aq)+2I(aq)+H2O(l)。溶液中c(I)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①m点时υ___________n点时υ(填“>”、“=”或“<”)。
②若平衡时溶液的pH=13,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___________(用含y的代数式表示)。
(5)已知H3AsO4的电离常数分别为Ka1=6.3×10−2,Ka2=1.0×10−7,Ka3=3.2×10−12
①25℃时,0.1 mol∙L−1的NaH2AsO4溶液中:c(H3AsO4)___________ c()(填“>”、“=”或“<”)。
②25℃时,向10mL 0.1 mol∙L−1的H3AsO4溶液中逐滴滴加1 mol∙L−1 NaOH溶液至中性,此时混合溶液中=___________
2023-01-05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试题
8 . 铜的配合物广泛存在,对含铜配合物的研究一直是关注的热点。
Ⅰ.同学甲设计如下制备铜的配合物的实验Ⅰ:

已知:铜离子的配位数通常为4,呈深蓝色,呈深蓝色
(1)硫酸铜溶液呈蓝色的原因是溶液中存在配离子___________(填化学式),配离子中配体的空间结构为___________,外界阴离子的空间结构___________
(2)结合化学平衡原理解释试管c中浑浊液转变为深蓝色溶液的原因___________
(3)由实验Ⅰ可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1:配合物的形成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结论2:结合上述实验,b、c中配体的配位能力强弱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Ⅱ.同学乙查阅资料发现在溶液中可以发生配位反应,生成配合物;同学丙认为Cu(Ⅱ)有氧化性,在溶液中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资料】
ⅰ.(绿色),(无色);
ⅱ.(无色),遇空气容易被氧化成(蓝色);
ⅲ.易被氧化为
实验Ⅱ:探究溶液的反应。
实验操作实验序号(mL)(mL)逐滴加入溶液时的实验现象
a1.50.5溶液逐渐变为绿色,静置无变化
b1.01.0溶液先变为绿色,后逐渐变成浅绿色,静置无变化
c02.0溶液先变为绿色,后逐渐变浅至无色,静置无变化
(4)①丙同学认为实验Ⅱ可证明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
②丙同学利用已知资料进一步确证了无色溶液中存在Cu(Ⅰ),他的实验方案是:取少量无色溶液,___________
(5)经检验氧化产物以形式存在,写出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得到无色溶液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6)由实验Ⅱ可得出以下结论:
Cu(Ⅱ)盐与在溶液中的反应与多种因素有关,随的增大,___________
2022-08-25更新 | 31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第十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化学试题
9 . 在中加入蒸馏水,微热,完全水解,产物之一是亚磷酸
易溶于水,它的结构式表示为反应只生成两种盐,其正盐溶液呈碱性。常温下,的亚磷酸溶液pH约为1。在溶液中加入碘水振荡后,碘水的棕黄色褪去,再滴加溶液有黄色沉淀析出。若在装有溶液的试管中加入溶液,则析出黑色金属银沉淀,溶液中有无色气泡产生,在试管口变为红棕色。回答下列问题:
(1)__________盐(填“酸式”、“碱式”或“正”)。
(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和碘水的反应:_______________
水溶液呈碱性的原因(用离子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
(3)根据上述事实,可以得知______(填序号)。
A.强酸 B.弱酸 C.二元酸 D.三元酸   E.具有强氧化性   F.具有强还原性
2023-06-12更新 | 100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上海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阶段练习化学试题
10 . 工业废水对环境产生很大影响,不同的工业度水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1)电化学氧化法处理酸性废水中的原理是:利用电解产生高活性羟基自由基氧化成,电解产生的反应机理如图所示。

①电解制取的过程可描述为_______
②研究表明当大于4后,随溶液增大,去除率降低的原因是_______
③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
(2)工业制革废水中含有大量蛋白质(酸性条件下带正电荷,碱性条件下带负电荷)和。当胶体颗粒形式存在时,可用纳米颗粒吸附除去。胶体、纳米颗粒的zeta电位、捕获量随溶液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资料卡片
胶体粒子所带电荷多少和正负用zeta电位衡量,zeta电位的正负值表示胶体粒子带正负电荷,数值越大所带电荷越多。
时,铬元素吸收效率很差,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
②在碱性条件下吸附废水中胶体颗粒具有选择性的原因是_______
纳米颗粒吸附后的形成,加入到溶液中浸泡可以回收纳米颗粒,同时得到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2022-01-21更新 | 27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