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下列实验设计及现象、结论合理的是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设计及现象结论
A探究是否具有还原性向一定浓度的溶液中滴加少量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高锰酸钾溶液紫红色褪去具有还原性
B检验气体中是否混有将气体依次通过饱和溶液和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气体中混有
C的混合液中再加入固体溶液颜色变浅增大生成物浓度,平衡逆向移动
D探究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效率两支试管中分别盛相同温度、相同浓度、相同体积的溶液,分别滴加相同浓度、相同体积的溶液与溶液,滴加溶液得试管中产生气体更快分解的催化效率更高
A.AB.BC.CD.D
2023-10-13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题
2 . 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操作
A比较水与乙醇中羟基氢的活泼性分别将少量钠投入到乙醇和水中,观察现象
B检验淀粉的水解反应是否进行完全向水解液中加入碘水,观察溶液是否变蓝
C检验淀粉水解是否产生葡萄糖将淀粉和稀硫酸混合加热段时间后,再加入新制的悬浊液,加热
D验证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5mL 12% 溶液,将其中一支中加入,观察并比较实验现象
A.AB.BC.CD.D
2023-06-15更新 | 31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化学试题
3 . 下列实验过程能达到目的,且现象和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过程现象和结论
A比较AgCl和AgI的大小向2mL0.1mol/L溶液中滴2滴0.1mol/LNaCl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后再滴加2滴0.1mol/LKI溶液又生成黄色沉淀,说明
B探究不同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在两支大小相同的试管中均加2mL5%溶液,分别滴入2滴1mol/L溶液和1mol/L溶液溶液的试管产生气泡速率更快,说明的催化效果强于
C比较HCN、大小用pH计分别测定浓度均为0.1mol/L的NaCN和的pH的pH更大,所以
D探究可逆反应的热效应已知溶液中存在下列平衡:(蓝)(黄),取一定浓度的溶液,升高温度溶液由蓝色变为黄色,说明该反应
A.AB.BC.CD.D
4 . 生产中可用双氧水氧化法处理电镀含氰废水,某化学兴趣小组模拟该法探究有关四环素对破氰反应速率的影响(注:破氰反应是指氧化剂将CN氧化的反应)
相关资料
①氰化物主要以CN和[Fe(CN)6]3-两种形式存在
②Cu2+可作为双氧水氧化法破氰处理过程中的催化剂,Cu2+在偏碱性条件下对双氧水分解影响较弱,可以忽略不计。
③[Fe(CN)6]3-较CN难被双氧水氧化,且pH值越大,越稳定,越难被氧化。
实验过程
(1)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表(表中不要留空格)
实验
序号
实验目的初始pH废水样品体积/mLCuSO4溶液的体积/mL双氧水溶液的体积/mL蒸馏水的体积/mL
1为以下实验操作参考760101020
2废水的初始pH对破氰反应速率的影响1260101020
3___760______10
实验测得含氰废水中的总氰浓度(以CN-表示)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2)实验①中20~60min时间段反应速率:υ(CN-)=___mol•L-1•min-1
(3)实验①和实验②结果表明,含氰废水的初始pH增大,破氰反应速率减小,其原因可能是__(填一点即可),在偏碱性条件下,含氰废水中的CN-最终被双氧水氧化为HCO3-,同时放出NH3,试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
(4)该兴趣小组同学要探究Cu2+是否对双氧水氧化法破氰反应起催化作用,请你帮助他设计实验并验证上述结论,完成表2中内容。(已知:废水中的CN-浓度可用离子色谱仪测定)___
实验步骤(不要写出具体操作过程)预期实验现象和结论

2020-01-06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列实验过程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过程
A配制Fe(NO3)2溶液将Fe(NO3)2·9H2O溶于较浓硝酸,然后加水稀释
B探究SO2的漂白性向盛有2mL黄色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中通入SO2,观察颜色变化
C探究AgBr、AgI的溶度积大小向2支盛有2mL不同浓度NaBr、NaI溶液的试管中分别滴入2滴相同浓度的AgNO3稀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D探究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向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mL0.01mol· L-1 KMnO4溶液,一支中加小粒MnSO4固体,然后2支试管中同时加入2mL0.1mol·L-1H2C2O4溶液,比较褪色时间快慢
A.A                                     B.B                                           C.C                                   D.D
6 . 近年来,研究人员提出用I作为水溶液中SO2歧化反应的催化剂,实现含SO2工业污水的处理,其催化过程分两步完成:
i.SO2+4I+4H+= S↓+2I2+2H2O
ii. I2+ 2H2O+SO2 =+ 4H++ 2I
为探究i、ii反应速率与 SO2歧化反应速率的关系,实验如下:分别将18mLSO2饱和溶液加入2mL下列试剂中,密闭放置,观察现象(已知:I2易溶解在KI溶液中)
序号
试剂组成0.4 mol·L-1 KIa mol·L-1KI
0.2 mol·L-1 H2SO4
x0.2 mol·L-1KI
0.002 mol·L-1 I2
实验现象溶液变黄,一段时间后出现浑浊溶液变黄,出现浑浊比①快无明显现象棕褐色溶液迅速褪色,变成黄色,出现浑浊比①快
(1)KI的电子式为________, 用KI固体配制50ml 0.4mol·L-1KI溶液,下图中的仪器需要使用到的有________(填写名称)。

(2)实验室利用下图制备SO2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水溶液中SO2歧化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
(4)实验①和②是对照实验,则a=_______,比较实验①和②可得出结论_______
(5)实验③试剂X为________。比较实验②和③可知H+单独存在时不能催化SO2的歧化反应。
(6)实验表明,SO2歧化反应速率④>①,结合i和ii的反应速率,解释反应速率④>①的原因__________
2022-08-16更新 | 256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李兆基中学、郑裕彤中学两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化学试题
7 . 我国对世界郑重承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而研发CO2的碳捕捉和碳利用技术则是关键。
(1)大气中的CO2主要来自于煤、石油及其他含碳化合物的燃烧,CH4与CO2重整是CO2利用的研究热点之一。该重整反应体系主要涉及以下反应:
①CH4(g)C(s)+2H2(g) ΔH1=akJ•mol-1
②CO2(g)+H2(g)CO(g)+H2O(g) ΔH2=bkJ•mol-1
③2CO(g)CO2(g)+C(s) ΔH3=ckJ•mol-1
反应CH4(g)+CO2(g)2CO(g)+2H2(g)的ΔH=_____kJ•mol-1
(2)多晶Cu是目前唯一被实验证实能高效催化CO2还原为烃类(如C2H4)的金属。如图所示,电解装置中分别以多晶Cu和Pt为电极材料,用阴离子交换膜分隔开阴、阳极室,反应前后KHCO3浓度基本保持不变,温度控制在10℃左右。生成C2H4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

(3)CO2与H2反应如果用Co/C作为催化剂,可以得到含有少量甲酸的甲醇。为了研究催化剂的催化效率,将Co/C催化剂循环使用,相同条件下,随着循环使用次数的增加,甲醇的产量如图所示,试推测甲醇产量变化的可能原因_____

(4)常温下,以NaOH溶液作CO2捕捉剂不仅可以降低碳排放,而且可得到重要的化工产品Na2CO3。用1LNa2CO3溶液将2.33gBaSO4固体全都转化为BaCO3,再过滤,所用的Na2CO3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至少为_____mol•L-1。[已知:常温下Ksp(BaSO4)=1×10-11,Ksp(BaCO3)=1×10-10;忽略溶液体积变化]
(5)某课题组通过温和的自光刻技术制备出富含氧空位的Co(CO3)0.5(OH)•0.11H2O纳米线(用CoII表示),测试结果表明,该CoII在可见光下具有优异的光催化CO2还原活性。分析表明,该CO2还原催化机理为典型的CoII/CoI反应路径(如图)。首先,光敏剂([Ru(bpy)3]2+)通过可见光照射被激发到激发态([Ru(bpy)3]2+*),随后([Ru(bpy)3]2+*)被TEOA淬灭得到([Ru(bpy)3]+)还原物种,该还原物种将向CoII供激发电子将CoII还原为CoI_____。(结合图示,描述CO2还原为CO的过程)
2023-03-14更新 | 38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五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化学试题
8 . 我国对世界郑重承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而研发CO2的碳捕捉和碳利用技术则是关键。
(1)大气中的CO2主要来自于煤、石油及其他含碳化合物的燃烧,CH4与CO2重整是CO2利用的研究热点之一。该重整反应体系主要涉及以下反应:
①CH4(g)C(s)+2H2(g) ΔH1=akJ•mol-1
②CO2(g)+H2(g)CO(g)+H2O(g) ΔH2=bkJ•mol-1
③2CO(g)CO2(g)+C(s) ΔH3=ckJ•mol-1
反应CH4(g)+CO2(g)2CO(g)+2H2(g)的ΔH=____kJ•mol-1
(2)多晶Cu是目前唯一被实验证实能高效催化CO2还原为烃类(如C2H4)的金属。如图1所示,电解装置中分别以多晶Cu和Pt为电极材料,用阴离子交换膜分隔开阴、阳极室,反应前后KHCO3浓度基本保持不变,温度控制在10℃左右。生成C2H4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

(3)CO2的电化学催化还原具有条件温和、对环境友好的优点。Cu对CO2的电还原有一定的催化作用。在0.1mol•L-1CuSO4/H2SO4溶液中,改变沉积时间,进行恒电位沉积制备纳米Cu电极。图2是根据不同沉积时间制备的纳米Cu电极的循环伏安曲线作出的CO2的还原峰电流(峰电流越大,表明纳米Cu电极催化效果越好)与沉积时间的关系图,沉积时间超过50s,进一步延长沉积时间,纳米Cu电极催化效果减弱的原因是____

(4)常温下,以NaOH溶液作CO2捕捉剂不仅可以降低碳排放,而且可得到重要的化工产品Na2CO3。用1LNa2CO3溶液将2.33gBaSO4固体全都转化为BaCO3,再过滤,所用的Na2CO3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至少为____mol•L-1
[已知:常温下Ksp(BaSO4)=1×10-11,Ksp(BaCO3)=1×10-10;忽略溶液体积变化]
(5)章根强课题组通过温和的自光刻技术制备出富含氧空位的Co(CO3)0.5(OH)•0.11H2O纳米线(用Co表示),测试结果表明,该Co在可见光下具有优异的光催化CO2还原活性。分析表明,该CO2还原催化机理为典型的Co/CoI反应路径(如图3)。首先,光敏剂([Ru(bpy)3]2+)通过可见光照射被激发到激发态([Ru(bpy)3]2+*),随后([Ru(bpy)3]2+*)被TEOA淬灭得到([Ru(bpy)3]+)还原物种,该还原物种将向Co供激发电子将Co还原为CoI_____。(结合图示,描述CO2还原为CO的过程)
9 . 纳米级Cu2O由于具有优良的催化性能而受到关注,下表为制取Cu2O的四种方法:
方法a用炭粉在高温条件下还原CuO
方法b用葡萄糖还原新制的Cu(OH)2制备Cu2O;
方法c电解法,反应为2Cu + H2OCu2O + H2↑。
方法d用肼(N2H4)还原新制的Cu(OH)2
(1)已知:①2Cu(s)+1/2O2(g)=Cu2O(s);△H = -169kJ·mol-1
②C(s)+1/2O2(g)=CO(g);△H = -110.5kJ·mol-1
③ Cu(s)+1/2O2(g)=CuO(s);△H = -157kJ·mol-1
则方法a发生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
(2)方法c采用离子交换膜控制电解液中OH的浓度而制备纳米Cu2O,装置如图所示:该电池的阳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钛极附近的pH值______(增大、减小、不变)。

(3)方法d为加热条件下用液态肼(N2H4)还原新制Cu(OH)2来制备纳米级Cu2O,同时放出N2。该制法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4)在相同的密闭容器中,用以上方法制得的三种Cu2O分别进行催化分解水的实验: △H>0。水蒸气的浓度随时间t变化如下表所示。
序号
0
1020304050
T10.0500.04920.04860.04820.04800.0480
T10.0500.04880.04840.04800.04800.0480
T20.100.0940.0900.0900.0900.090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
A.实验的温度:T2<T1
B.实验②比实验①所用的催化剂催化效率高
C.实验①前20 min的平均反应速率 v(H2)=7×10-5 mol·L-1 min-1
2019-01-30更新 | 30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浙江省严州中学高二下学期4月阶段性测试化学试卷
10 . 3-丁酮酸乙酯在有机合成中用途极广,广泛用于药物合成,还用作食品的着香剂。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30,常温下为无色液体,沸点 181℃,受热温度超过95℃摄氏度时就会分解;易溶于水,与乙醇、乙酸乙酯等有机试剂以任意比混溶;实验室可用以乙酸乙酯和金属钠为原料制备。乙酸乙酯 相对分子质量为88,常温下为无色易挥发液体,微溶于水,沸点77℃。
【反应原理】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1.加热反应:向反应装置中加入32 mL(28.5g,0.32mol)乙酸乙酯、少量无水乙醇、1.6 g(0.07mol)切细的金属钠,微热回流1.5~3小时,直至金属钠消失。
2.产物后处理:冷却至室温,卸下冷凝管,将烧瓶浸在冷水浴中,在摇动下缓慢的加入32 mL 30%醋酸水溶液,使反应液分层。用分液漏斗分离出酯层。酯层用5%碳酸钠溶液洗涤,有机层放入干燥的锥形瓶中,加入无水碳酸钾至液体澄清。
3.蒸出未反应的乙酸乙酯:将反应液在常压下蒸馏至100℃。然后改用减压蒸馏,得到产品2.0g。
回答下列问题:
(1)从反应原理看,无水乙醇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2)反应装置中加干燥管是为了__________。两个装置中冷凝管的作用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冷却水进水口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图中的字母)。
(3)产物后处理中,滴加稀醋酸的目的是__________,稀醋酸不能加多了,原因是___________。用分液漏斗分离出酯层的操作叫____________。碳酸钠溶液洗涤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加碳酸钾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4)采用减压蒸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5)本实验所得到的3-丁酮酸乙酯产率是_____________(填正确答案标号)。
A.10%B.22%C.19%D.40%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