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45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   “大一统”是汉武帝国家观的核心,其继位之初就提出要效法尧舜,实现“教通四海”“海外肃慎”。汉武帝在位54年,最终实现了“四个统一”,即军事统一、政治统一、思想统一、经济统一,推动西汉王朝开始进入了全盛时期,对后世也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历史影响。

——摘编自徐平华《汉武帝“大一统”的国家观及其当代价值》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实现“四个统一”而采取的主要措施并概括这些措施的历史作用。
2023-10-06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主观题强化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青铜工具而广泛使用,传统的精耕细作技术已初步形成。大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在土地制度方面,封建土地私有制度在战国末期已经逐渐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粮食作物最主要的有:粟、黍、稻、麦、梁、菽、麻等。农作物产量有了提高。

——摘编自李玉梅《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

材料二   明朝,番薯、玉米、棉花等美洲高产作物由国外陆续传入,尤其是棉花,已在全国普遍载种。万历年间,耕地总面积超过七百万顷,为明神宗万历年间开始的人口稳步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在南宋时流行的俗谚“苏常熟,天下足”,晚明时期已转变为“湖广热,天下足”。晚明以后,湖广的米开始被长途运送至江浙、闽广等地区贩售,使当地农民开始改种经济作物。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及随之出现的长途交通,都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摘编自复旦大学《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材料三   伊感可教授发现:中国在16-19世纪的经济存在“高度平衡陷阱”,即指由于农业剩余的减少以及人均收入和人均需求的下降,劳动力越来越廉价,而资源和资本越来越昂贵。因此,随着农耕和运输技术的日趋完善难以作出细小的改进,农民和商人的合理策略取向不是去发明省力的机器,而是经济地使用资源与固定资本。一旦出现任何短缺时,基于廉价运输的商业灵活性是比发明机器更迅速、更可靠的补教办法。巨大而静态的市场,无法在生产体系中创造出有可能促进创造力的瓶颈。正是这种传统经济的发展使有利可图的发明变得越来越困难。

——据杜君立《现代化的历程》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代农业经济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
2023-10-06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伊犁州霍尔果斯市苏港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元朔五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直接代表皇帝监察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设置太学,学生学业完毕后,即派往各政府机构任事。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摘编自林永光《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

材料二   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涉及的汉武帝治国举措。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所实行的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制度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行省制的历史作用。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建武六年(30年)六月,光武帝下诏:“夫张官置史,所以为人也。今百姓遗难,户口耗少.而县官变职所置尚繁,其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史可并合者,上大司捷,大司空二府。”于是当年就载并了400多个县,裁减大小官吏数万人。次年三月,光武帝又下诏:“今国有众军,并多精勇,宜且罢轻车(驾兵车的士兵)、骑士、材官(供差遣的低级武官),楼船士(水兵)及军假史(临时职务的军史),令还复民伍(复员为端户齐民)。”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见诸记载的精兵简政。建武六年十二月,光武帝还曾下诏说:“顷者师旅未解,用度不足,故行什一之视。今军士屯田,粮储差积。其令那国收见四租三十税一,如(汉景青时)旧制。“光武帝之子汉明帝继位后,“遵奉建武之教,有加而无改……故更称其官,民安其业,远近肃服,户口滋殖”。

材料二   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鉴于“州县之数,悟于开皇,大业之间(隋文帝、隋唐帝统治时期)“民少更多”“乃命所司大加并省”,从而为栽减地方官员做准备。他对房玄龄等大臣说:“致理之本,惟在于审(意为精简)。量才授职,务省官员。”在唐太宗“务省官员”的思想主导下.中央机构官员由2000余人栽减为643人,唐太宗还规定;从此以后,倘若有乐工及从事杂务的人,技艺超过同类人的,只能格外奖赏钱帛,决不能超授官爵;对“宗亲以及助旧无行能者,终不怪之”,“年老及堂成积病智昏”的官员,就安置他们退休,以免“久妨贤路”。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孙崇政《精兵简政与官冗史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光武帝“精兵简政”的背景及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相较于汉光武帝,唐太宗精简官员做法的进步之处。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法用战争打破清王朝对《南京条约》“一劳永逸”的愿望,并且《天津条约》明确规定条约“以十年为限”,可以“酌量更改”。随着眼界的打开,清朝君臣对修约逐渐有了新认识。《马关条约》签订后,一些开明的官员纷纷上奏呼吁修约。1898年,总理衙门更是向英国提出“希望修改税则和条约中的通商各款”,虽未成功但迫使英国正面回应了中国的修约诉求。

——摘编自李育民《晚清时期条约关系观念的演变》等

材料二   中华民国时期废除不平等条约大事记

时间

事件

1924年下半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明确提出取消所有不平等条约的宣言,全国各地掀起了一场群众性的反帝废约运动
1928年7—11月南京国民政府发起一场同列强“改订新约”的运动,并先后签订《整理中美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中比友好通商条约》等
20世纪40年代中国社会掀起一股要求立即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热潮,国民政府与英美分别签订了《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提出修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进程的特点。
2023-11-26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阿克苏市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文帝、景帝时期,西汉王朝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水旱之灾,百姓基本可以实现温饱,国库也囤积了钱财和粮食。汉初建立了严格的马匹驯养和管理制度,并制定法律加以约束,如实施“马复令”。在与匈奴贸易往来愈加频繁后,汉朝还从匈奴那里大量购买战马,以充军用。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大量生产铁器作为武器。

材料二   公元前133年,马邑的富商聂壹向王恢献策以马邑假献来诱敌深入,以此伏击匈奴。汉武帝采用了王恢的献计,发动了马邑之围。这场战争中聂壹假投降,以此来吸引匈奴进入汉朝的伏击圈。匈奴单于本来轻信,却不料在率大军赶往马邑城的途中知晓了此计划,故仓皇撤退。马邑之围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体现了匈奴对汉王朝的松懈心理,这也是汉王朝对匈奴政策由和亲转为战争的标志,为后来几十年汉匈间大规模战争拉开了序幕,汉匈战争从此全面爆发。汉武帝在位期间对匈奴的战争大大小小有十余次,其中决定性的战争有三次:河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芯雨《西汉初至武帝时期汉对匈奴政策转变及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对匈奴政策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对匈奴战争的主要战果。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对匈奴战争的主要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杜鲁门政府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看作是“受苏联控制、支持的结果”,继续推行“扶蒋反共”的政策,这就关死了美国与新中国改善关系的大门。正是由于美国对新中国的敌视政策,毛泽东感到新中国有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有利于放手地进行国内建设,有利于共同对付面临的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威胁。与此同时,新中国成立以后,苏联积极地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事业上予以援助,这促使中共更加坚决地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摘编自徐如军《论新中国外交思想三个层面的转变》

材料二   以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的外交政策出现了大调整。这次调整自然与国际局势的变迁有重大关系,美苏两国在冷战中加强了对话,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和共同追求。在仍然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前提下,中国将外交政策的内涵定义为“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其中的“不结盟”更加鲜明地强调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完全独立与自主。

——摘编自伏文艳、江敏《国际局势变迁视野下新中国外交思想审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外交方针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外交政策调整的意义。
8 .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时代,是中国古代最辉煌的时代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炀帝)筑西苑,苑周二百里,上好以月夜从宫女数千骑游西苑开通济渠,引汴水,开邗沟,置离宫,造龙舟上行幸江都,御龙舟,龙舟四重,皆饰以金玉,舳舻相接二百余里帝谓侍臣曰:“高丽小虏,侮慢上国;今拔海移山,犹望克果,况此虏乎!”乃复议伐高丽。

——《资治通鉴·隋纪》

材料二   唐代名相陆贽称许租庸调法:“国朝著令赋役之法有三:一曰租,二曰调,三曰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

——李雪华《关于陆贽论两税法的几个问题》

材料三   唐玄宗统治后期,户籍“浸坏,多非其实”,“所在赋敛,无复常准”,民众“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留下的本地百姓“百无四五”。这种情况下,宰相杨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规定“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摘编自《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解释“租”、“庸”、“调”。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税法的历史意义。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子曰:“苛政猛于虎。”

——《礼记·檀弓下》

材料二   建元元年,汉武帝广招天下贤士,垂询治国之良策,董仲舒以“天人三策”得到汉武帝的赏识。董仲舒认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编自陈翠芳《试论董仲舒思想对儒学的双重意义》

材料三   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学者的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以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自熊玠《儒学在美国的故事》

材料四   思想家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他还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王夫之也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他们还有一些重要的见解,如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孔子核心思想及其政治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汉代董仲舒对先秦儒学有哪些发展。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理学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的深远影响。
(4)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结合材料四指出其突出的主张有哪些?
(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何现实意义?
2023-11-06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新疆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以前,欧美各国的城市建筑一般都在6层以下,主要原因在于垂直交通的限制。升降机的发明、运用克服了这一障碍。1852年,美国的奥蒂斯兄弟公司发明蒸汽动力升降机,18892月纽约的迪马列斯特大楼安装了主要用于运货的电动升降机,从此名副其实的“电梯”出现。1883—1885年芝加哥修建了10层的家庭保险公司大楼,这是第一座用铁和钢材按照现代钢框架结构原理建造的高层建筑。1895年建成的20层、92米高的美国公证大楼是第一幢全部用钢做骨架的高层建筑。19世纪末年,美国的高层建筑已达29118米高。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建筑开始了新发展。旧城市陆续出现了一些新的建筑类型,如银行、海关、百货公司等。一些沿江沿海的旧城镇,被辟为商埠及划分租界,形成新的商业区。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后,我国逐渐出现了近代工业建筑、交通建筑、公共建筑。当时的房屋,早期以殖民地式和折衷式居多,逐步又传来了古典式、罗曼式、哥特式、欧洲村舍式。随着城市的发展,房地产商纷纷投资住宅建筑,使住宅商品化。新型里弄最先在上海出现,一些大城市还出现了高层公寓。开埠之初,这些建筑物多是砖木结构,外墙以青砖砌筑。到二十世纪初时,外观已有应用面砖、石块等做法,内外装饰也相应增加,房屋的机械设备也比较现代化,高层建筑已应用了电梯。

——摘编自王绍周《中国近代建筑概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叶欧美城市建筑发生的变化,并概述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建筑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