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53 道试题
1 . 清末出现创办阅报社的热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898——1911年阅报社社名情况表(部分)

社名

数量

社名

数量

社名

数量

社名

数量

益智

4

盼醒

1

梦醒

1

濬智

1

爱国

3

医愚

1

启蒙

1

警梦

1

爱群

2

进化

1

省智

1

新智

1

开智

2

启新

1

启智

1

醒群

1

——以上材料均据徐明涛《清末阅报社考察(1898—1911)》整理

指出阅报社在地域分布上的特点,并从材料三反映的时代诉求的角度说明其原因。
昨日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烟台市德州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善待考生”

明代政府在前代的基础上,对科举考试制度进行了一定的完善,包括考前和考后的相关规定及其实施,有着鲜明的“善待考生”特征。

考前

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廷颁布《科举程式》:“在京及各布政司搭盖试院房舍,并供用笔墨、心红、纸札、饮食之类,皆于官钱支给,咨报户部。”同年又诏令:“凡新科举人,各巡抚每名填给勘合(在沿途驿站食宿及使用其车马的官方凭证),应付口粮、脚力,赴礼部印卷会试。”

考后

永乐二年(1404年),行会试赏赐规制:“赐状元及进士宴于礼部, ……赐状元冠带朝一袭,诸进士宝钞人五锭。”嘉靖十五年(1536年),诏各处学校膳生员“累科不第、年五十以上、愿告退闲者,给与冠带荣身,仍免本身杂泛差徭。”

左图是嘉靖四十年(1561年)在今天杭州市萧
山区建立的“甲科济美坊”。该牌坊檐顶正下方银 嵌着嘉靖皇帝御赐的“恩荣”牌匾,中坊中间横刻 “甲科济美”四个楷书大字,济美有“传延美好”之 意。中坊上檐雕有鲤鱼跃龙门,下坊刻有自永乐
至天启年间中举人、进士姓名,29列共16人。

——据《大明会典》等

(1)明政府注重从哪些方面“善待考生”?
(2)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民众层面指出明政府“善待考生”的效能。
3 . 《管子·问》保存了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份社会调查提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份社会调查提纲

问死事(为国牺牲)之孤,其未有田宅者,有乎?
问死事之寡,其饩廪(口粮)何如?
问国之有功大者,何官之吏也?
……
问宗子(嫡长子)之牧(庇护)昆弟者,以贫从昆弟者几何家?
余子仕而有田邑者,今入者几何人?
余子父母存,不养而出离者几何人?
问国之弃人,何族之子弟也?
……
问理园圃而食者几何家?
人之开田而耕者几何家?
所辟草莱有益于家邑者几何矣?
士之有田而不耕者几何人?身何事?
……
问男女有巧技,能利备用者几何人?
工之巧,出足以利军伍,处可以修城郭补守备者,几何人?
问邑之贫人,债而食者几何家?
问人之贷粟米有别券者几何家?
……

——摘自《管子·问》

(1)这份社会调查提纲反映了当时哪些社会现象。
(2)结合所学,指出齐国进行社会调查的目的。
7日内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表1   宋代州试的法定配额比率

年份

配额比率

年份

配额比率

年份

配额比率


997
1005
1009
1023

2/10

4/10
5/10
5/10

1026

1032

1045

1066


4/10

2/10

2/10

G1/10
1067
1093
1156
1275

15/100

1/10
1/100
1/200

表2   宋代下层士人治生

宋代下层士人治生出处
“工互,举人也,复刘蒂老同里。发贡,莘老第五,丁第四,丁亦才子也。后失途在教坊中”。(宋) 范公偁《过庭录》
“盖缘一种人,长于词理,熟公门事体浅深,识案分人物高下,专教人词讼,为料理公事, 利于解贯头钱为活家计……此其人或是贡士,或是国学生,或进士困于场屋者”(宋) 陈淳《北溪大全集》

——材料均据李圆圆《宋代下层士人治生研究》整理

(1)根据所学知识,对表1中的信息进行合理解读。
(2)除材料中的例子外,宋代下层士人还有哪些治生途径?说说你判断依据?(要求:列出两个途径,理由符合史实。)
7日内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新校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丞相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奏可。

二年冬十月,御史大夫赵绾坐请毋奏事太皇太后,及郎中令王臧皆下狱,自杀。丞相婴、太尉妢免。

五年春,罢三铢钱,行半两钱。置五经博士。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冬,初算商车(车船使用税)。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匈奴入上谷、渔阳,杀略吏民千余人。遣将军卫青、李息出云中,至高阙,遂西至符离……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

——摘编自班固《汉书·武帝纪》

材料二   (公元前89年)癸巳,禅石闾(在石闾山祭祀地神),见群臣,上(汉武帝)乃言曰:“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

臣光(司马光)曰:“孝武(汉武帝)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1)结合材料一中的具体信息,说明其对研究汉代国家治理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运用史料评价历史人物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审视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需要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视角进行观察和分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静态看对义和团的态度

动态看对义和团的评价

八国联军侵华前,清廷内部在讨论义和团问题时出现了以下意见:

(太常寺卿袁昶)衅不可开,纵容乱民,祸至不可收拾,他日内讧外患相随而至,国何以堪?

(军机大臣刚毅)义民可恃,其术甚神,可以报仇雪耻。

(侍读学士刘永亨)乱民当早除,不然,祸不测。

(端王载漪)义民起田间,出万死不顾一生;以赴国家之难,今以为乱欲诛之,人心一解,国谁与图存?

评价一

1899年,御史黄桂鋆上奏:臣闻山东义和等团,非欲谋叛乱也。平日受侮教堂,久已痛深骨髓。自德人占据胶澳(今山东省青岛市),教焰益张,宵小恃为护符,籍端扰害乡里,民间不堪其苦,以致衅端屡起,地方官不论曲直,一味庇教而抑民。遂令控诉无门,保全无术,不得已自为团练,籍以捍卫身家。

——《义和团档案史料》

评价二

义和团的行为虽然愚昧,动机则不可一概抹杀。有识的外人亦承认中国群众含有无限蓬勃生气……中国大梦将醒,已有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也的觉悟。赫德(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谓今后各国对待中国,应尊重而不可卑视。……中国终将成强国。处理中国问题必须慎重,使中国将来感激不致报复。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作为史料,清廷对义和团的态度对研究19世纪的晚清政局有何史料价值?
(2)指出评价一和评价二观察问题的视角有何明显异同,并结合材料说明导致不同的主要因素。
7 . 古代青铜器主要用铜、锡经烧制、锻造而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禁止出境展览的青铜器文物(先秦至汉)一览表

名称时代名称时代
后母戊鼎(商王祭祀其母戊所制,832.84千克)浙川出土铜禁(94.2千克)春秋
青铜神树(一号树高395厘米)新郑出土莲鹤铜方壶(64.28千克)
子龙鼎(230千克)越王勾践剑(0.875千克)
四羊方尊(34.5千克)铸客大铜鼎(400千克)战国
龙纹兕觥(盛酒或饮酒器,5.9千克)曾侯乙编钟(134.82.4千克)
大禾方鼎(12.85千克)曾侯乙青铜尊盘(约30千克)
铜立人像(180千克)铜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18.65千克)
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7.95千克)西周中山王铁足铜鼎(60千克)
大盂鼎(153.5千克)商鞅方升(0.69千克)
虢季子白盘(215.3千克)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6.25千克)
晋侯苏钟(一套14件)铜车马秦代
大克(贵族名)鼎(201.5千克)齐王墓青铜方镜(56.5千克)西汉
太保鼎(26千克)长信宫灯(15.85千克)
墙盘(墙为纪念其先祖而作,12.45千克)铜屏风构件5
淳化大鼎(226千克)诅盟场面贮贝器
何尊(名叫何的贵族所作祭器,14.6公斤)彩绘人物车马镜(1.46千克)
天亡簋(盛食器,7.6千克)杀人祭柱场面贮贝器(15.2千克)
伯矩鬲(7.6千克)摇钱树(通高198厘米)东汉
晋侯鸟尊(酒器,7.9千克)铜奔马(7.3千克)
害夫(hú)簋(60千克)
西周逨盘(18.5千克)

——国家文物局于2002、2012、2013年发布

材料二   西汉主要手工业与资源分布情况

——据《中国古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版)

材料能够反映先秦至秦汉青铜器的发展变化趋势,指出这些趋势并说明其原因。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英商洪仁辉上告中国政府案

材料   英商洪仁辉事件乾隆十九年(175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指示洪仁辉设法扩大贸易范围,开辟新的贸易港。乾隆二十年(1755年),洪仁辉等人抵达清政府指定的通商口岸宁波时,受到当地官员热烈的欢迎。因浙海关的关税比粤海关关税低,杂费也比广州方面少,所以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至二十二年间(175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都派船去宁波贸易。英国商船前往宁波贸易,使广州口岸大受影响,前来贸易的商船比之前减少了半数有余,并出现关税锐减的局面。两广总督会同闽浙总督奏请禁止洋船往浙江贸易。乾隆皇帝同意他们的意见。在宁波贸易的尝试被阻止后,英国人选择派洪仁辉向中国皇帝控告他们的“委屈”,并直接提出多口通商的要求。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十一月初十日,乾隆皇帝发布谕旨:

嗣后口岸定于广东,不得再赴浙省。此于粤民生计,并赣、韶等关均有裨益,而浙省海防亦得肃清。看来番船连年至浙,不但番商洪任等利于避重就轻,而宁波地方必有奸牙串诱,并当留心查察。如市侩设有洋行及图谋设立天主堂等,皆当严行禁逐,则番商无所依托,为可断其来路耳。如或有难行之处,该督亦即据实具奏,再将前折随奏交部议覆,可一并传谕知之。

——摘编自倪月菊《洪仁辉与“一口通商”》等

(1)该案主要是由哪些矛盾引发的?
(2)案件的产生与处理意见体现了当时怎样的时代特征?
2024-05-26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智慧上进高三下学期5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9 . 汉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记》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约前145~?)所著,记载了自黄帝到汉武帝二三千年间的历史,也叙述了汉朝周边各民族如朝鲜、匈奴和中亚、南亚各地的史实。全书以编年叙事的帝王本纪为纲,以人物列传为主体,被称为纪传体,成为后来历代官修史书的正宗。司马迁以儒家的历史观为宗旨,在前代深厚的历史学积淀基础上,坚持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著史原则,常常表达自己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甚至疑惑。《史记》充分利用各类先秦文献、汉朝政事档案等,客观、如实地叙述史实,并佐以司马迁的游历见闻及民间传说,力求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史记》产生的历史背景。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成为为伟大历史学家的理由。

材料二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月氏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骞既至乌孙,致赐谕指,未能得其决”“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於外国,外国由此信之。

——《史记·大宛列传》

材料三   张骞坚忍磊落奇男子,世界史开幕第一人。

——梁启超

张骞使中国种族第一次知道中原以外还有广大的西方世界,从而开辟中国史上政治和经济之新时代。

——翦伯赞

(2)指出如图汉代开通的路上丝绸之路西线的路线(北线、中线、南线)和A代表的城市(河西四郡之一)。
材料二中,司马迁认为张骞出使西域“不得要领”和“然张骞凿空”矛盾吗?请结合材料三作出解释说明。
2024-05-18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民族服饰的形成与发展深深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塑造中国人的审美情趣,艺术观念,人生观,世界观起了决定性作用。儒家所倡导的“礼”是中国传统伦理审美的基础……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的外在表现,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和精神风貌。唐代妇女服饰的风格千姿百态、艳丽华美,而宋代妇女服饰则拘谨保守、淡雅质朴。与唐代妇女服饰的开放相比,宋代妇女服饰走上了简约的道路,发生这一显著变化的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原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妇女服饰发生显著变化的时代原因。
2024-05-14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