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学、艺术在中国文化史上,发源甚早,但到唐代,有他发展的两大趋势:一、由贵族阶级转移到平民社会;二、由宗教方面转移到日常人生。因科举制的作用,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亦因印刷术的发明.书籍传播方便,更使文化渗透到下层去,到宋代以下,中国社会上再没有贵族存在了。新的平民学者兴起,这既是宋代的新儒家,他们到处讲学,儒家思想恢复了他的平民精神。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唐宋中国之变”自拟题目,并就所拟题目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2021-10-15更新 | 397次组卷 | 4卷引用:广西南宁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摸底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个人所得税的发展历程

1980年,个人所得税开征,免征额800元,个税存在三个系列,即个人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和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

1994年,将三个系列合并为统一个税。

1999年,自1999年11月1日后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20%个税。

2006年,免征额提高到1600元,增加全员全额扣缴申报的规定。

2007年,储蓄存款利息税率,由20%降低为5%。

2008年,工资、薪金所得税免征标准提高到2000元,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改为免税项目。

2011年,工资、薪金所得税免征标准提高到3500元。

2014年,企业、职业年金不缴纳个税。

2018年,薪金所得税免征标准提高到5000元,对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和特许权使用费等四项劳动性所得首次实行综合征税等;首次增加子女教育支出、继续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出、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专项附加扣除。

――整理自百度资料


从材料中概括出一种有关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发展变化的趋势,并简要分析。(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1-01-17更新 | 196次组卷 | 5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沉沦”与“上升”

有学者认为,1912—1923年,是中国社会从“沉沦”到“谷底”并转趋上升的时期。中国社会内部发展开始呈现上升趋势,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力量、无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力量迅速成长,并终于取代旧势力开始成为主导社会发展的力量。


结合所学,说明材料中“1912—1923年,中国社会内部发展开始呈现上升趋势”这一观点。(要求:多角度说明,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内涵在不断转换的重要词语。不同时期,“中国”一词的内涵也是不同的。如下表所示。

时期内涵
西周“中国”最初的意思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之地,与“四方”对称,是一一个地理概念,伴随政治衍生。后“中国”指代古代华夏族聚居地域,主要指黄河中下游及淮河流域
春秋战国中原周边的各个少数民族先后称霸中原,从而将“中国”的地理范围扩大。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已出现在众多史料中
“中国”范围进一步扩大,“及秦始皇筑长城界中国,然西不过临洮”
汉唐“中国”涵盖范围在空间上又有所伸张,包括东、南到大海,西、北到达大漠的广阔领域
宋元明清两宋时期,“中国”一词更加强调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元明清则沿袭这一趋势,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在华夏大地流传开来。清代,中国的领土东到乌苏里江与黑龙江交汇处、西达帕米尔高原、北到漠河、南至南海,辽阔的疆域由此奠定
近代以来民族国家意义上的“中国”是在清朝与西方列强建立条约关系时出现的,《南京条约》出现了“中国”与“英国”的对称,此后,清政府多以“中国”名义与外国签订条约。辛亥革命后,“中国”先后作为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以正式国名被国人共用,并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可

——据史宏波《近代以来“新中国”名词的历史考察》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一词的内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如表是明代徽州地区土地交易契约中所使用的交易媒介统计表,单位:%


——据王天有、高寿仙《明史:一个多重性格的时代》


概括指出表中所反映的交易媒介变迁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做出合理的解释。
6 . 阅读材料,答问题

材料   下表是明代徽州地区土地交易契约中所使用的交易媒介统计表 单位:%

年代

宝钞

白银

谷物和绢布

1368—1398(明太祖)

78

12

10

1398—1402(明惠帝)

31.8

50

18.2

1402—1424(明成祖)

82.5

1

16.5

1424—1425(明仁宗)

66.7

0

33.3

1425~1435(明宣宗)

22.5

2.5

75

1435—1449(明英宗正统年间)

0

64.8

35.2

1450—1456(明代宗)

0

90

10

1457—1764(明英宗天顺年间)

0

93.9

6.1

1464—1487(明宪宗)

0

100

0

——据王天有高寿仙《明史:一个多重性格的时代》


概括指出表中所反映的交易媒介变迁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做出合理的解释。

7 . “康乾盛世”

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一种历史观,又称为整体史观。这一史观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试以全球史观来论述“康乾盛世”。(要求:观点明确,用史实阐述;不少于300—400字)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假设明清两个王朝政权不是与经济发展反方向地高度强化政治专制主义,而是循着两宋对经济实行开放的宽松路线前行,说不定中国传统经济也会发生像西方那种类似变迁的趋势,市场经济可能会出现某种突破。……但这种假设毕竟敌不过历史实在的力量,政治体制是一道逾越不过去的铁墙

——摘引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解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明清时期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9 . 材料   宋代社会的全貌,较为复杂,就主导趋势而言,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继续发展的时期,特别是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遥遥领先地位;另一种认为宋代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停滞状态,没有制度性的突破。


评论材料中关于宋代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时论结合)
2017-11-02更新 | 144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清以来中国部分国礼一览表

表格反映了明清以来国礼演变的多种趋势,请指出其中一种趋势并说明其历史原因。(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