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戴梓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机悟,自制火器,能击百步外”。 康熙十三年,三藩作乱,戴梓随军出征,为清军制造了大量火器。 康熙二十六年,戴梓研究出一种连珠火铳,这种火铳可以连发二十八弹,中间不需要填充弹药。 “计二十八发,火药铅丸乃尽,始需重贮。”但清朝统治者并没有重视此项发明,而是将其束之高阁。 康熙二十五年,荷兰使者献上“蟠肠鸟枪”,戴梓奉命仿造了10枝,被认为质量超过了原枪。 不久,他又奉命仿造“佛郎机”(西班牙、葡萄牙所造的炮),结果更精准、威力更大。 西方有一种“子母炮”,传教士南怀仁造了一年也没造出来,而戴梓只用8天就仿造了出来。 由于戴梓“与南怀仁及诸西洋人论不合,咸忌之”,被构陷为“私通东洋”。 戴梓最终被流放东北。

——据《清史稿·列传·卷二百九十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戴梓制造火器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戴梓遭遇所带来的启示。
2024-01-05更新 | 142次组卷 | 6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青神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2 . 万历年间刻本《五杂俎》载:(当时)福建海外贸易,“东则朝鲜,东南则琉球、吕宋,南则安南、占城,西南则满剌加、暹罗,彼此互市,若比邻然。又久之,遂至日本矣,夏去秋来,率以为常,所得不赀(计算)”。这一现象主要缘于(       
A.工商业市镇的兴起B.朝贡体系的逐步确立
C.白银大量流入中国D.海外贸易政策的调整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明清小说题材多样,有围绕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长生殿》、《莺莺传》,有描写时态民情,控诉“官逼民反”的《水浒传》及其衍生故事,有整合民间神怪传说汇于一体的《东游记》和《西游记》,还有文言志怪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这些小说(     
A.巩固了主流思想的根基B.均贯彻了现实主义风格
C.批判了没落的封建制度D.反映出市民文化的繁荣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外来作物的传入两汉至隋唐时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畅通,一批西亚乃至北非、欧洲特有的农作物品种被传入中国境内。如葡萄、石榴、西瓜等水果,深受人们的喜爱;菠菜、胡萝卜、黄瓜、大蒜等也成为重要的蔬菜。本土种植的一些蔬菜品种则被取代。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开启了美洲与其他大陆之间的农业交流。据《农政全书》记载,最早引种在福建、广东一带的番薯成为当时重要的救灾农作物,“无患不熟,闽广人赖以救饥”。进入清代中后期,番薯因其耐瘠高产的种植特点,迅速成为民众重要的主食来源。在某些地区,番薯甚至取得了与“五谷”类似的地位。此外,美洲原产的蔬菜类作物也大量传入中国,如辣椒、番茄、南瓜等成为中国人新的食物选择。辣椒“有辛味,可调理食味,乡人多嗜食之”;南瓜、番茄等在传入中国后,也纷纷取得了类似的地位。

——摘编自王思明《中国食物变迁之动因分析——以农业发展为视角》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古代外来作物的传入”为题撰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逻辑清晰、论证充分、表述成文)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3—6世纪,中西都经历了政治分裂、新起民族政权的挑战和新宗教的冲击,但在历史现象层面的相似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同中之异。中国历史和文明历经危机而得以连续发展,西方历史和文明则在危机中断裂,这个结局并非偶然,而是由双方的政治、民族及文化等结构差异所决定的。

——摘编自刘家和、刘林海《3—6世纪中西历史及文明发展比较研究》

上述材料是学者对3—6世纪中西发展进程的比较。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另选19世纪以前某一历史时期,比较中西文明发展的“同中之异”,并进行阐释。(要求:明确时间段和同中之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3-11-02更新 | 306次组卷 | 9卷引用:四川省仁寿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原因很多,其根本的原因,是中国由多民族形成统一的国家,华夏(汉族)起了主干作用,其他各民族也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国各民族的特长的荟萃,形成了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缔造,我国各民族都是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的。中国各民族特点与特长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共同性的发展,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某个或某些民族的特长,元旦为全国各民族或许多民族所接受,就变成为共同的特长,亦即中华民族的共同性了…..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古老而又从未隔断其文化传统;也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在统一帝国分裂以后经过一段南北王朝对峙与诸王、诸汗分庭抗礼以后重新走向更高度的统一。如此反复两三次,终于确立为不可分割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这种独特的历史,要从中国有众多民族内在联系不断发展当中才能得到科学的解释。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特点自拟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7 . 成都武侯祠在清初得到了多次重建及维修(见如表),清初修复成都武侯祠旨在(     
修建时间修复情况修建人
康熙七年(1668年)修建了三绝碑碑亭和惠陵牌坊四川巡抚张德地
康熙十至十一年(1671—1672年)全面修复武侯祠:这次大修改变了明代以来诸葛亮与刘、关、张同祀一殿的格局,将其分为前后两殿,前殿祀刘、关、张,后殿祀诸葛亮一家四川湖广总督蔡毓荣、四川巡抚罗森、四川布政使金俊、四川按察使宋可发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更换部分腐朽的梁柱和橡桷,修补墙垣四川巡抚于养志
A.提升成都城市社会影响力B.落实“尊儒重道”的文化政策
C.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D.突出官民忠君的道德认知
8 . “外销画”大量出现在18、19世纪的广州口岸。当时广州外销画家在荷兰人的要求下,虽仍然使用中国传统人物作为题材,但创作了不同于中国市井画意境的社会生活图画,相关绘画形象被纳入了西方视觉文化中。这些外销画作品成套装订成册出售,受到欧美人士的欢迎。由此可知,“外销画”的出现(     
A.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载体B.是当时中西方商业贸易的产物
C.表明商品流动推动中国绘画世俗化D.表明中国文化具有广泛辐射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685至1757年,西方来华商船312艘,而乾隆帝实行“一口通商”后的1758至1838年,前来广州贸易的商船达5107艘。18世纪30年代到18世纪末平均每年关税税银大约5万两左右,而19世纪初则达到每年100多万两。这表明(     
A.清朝朝贡贸易持续发展B.自然经济即将走向解体
C.闭关锁国实为有限开放D.国家财政倚重关税收入
10 . 乾隆帝多次鼓励民间商人进入天山南北广大地区进行贸易,在清廷的大力倡导下,内地商人的足迹很快遍布天山南北。内地各路商贩在新疆所经营的商品项目相当丰富,主要包括牲畜、茶叶、绸缎、布匹、药材、日用器物等。这种现象(     
A.密切了新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B.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理念
C.使新疆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2023-07-08更新 | 257次组卷 | 5卷引用:四川省仁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