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两税法实施以后,京畿地区的农户“多取麦造面,而入城贸易”,其他地区的农民在卖出农产品之后,再次购入了农资、醋、食盐等日常用品,后又继续出售。部分农民除了从事农产品的买卖贸易,还从事蔬菜、棉花的生产经营。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两税法(       
A.放松了对农民人身的控制B.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C.让政府税收名目得以简化D.使税收形式发生转变
2 . 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土地制度不断演变。下列关于土地制度的认知,不正确的是(       
A.井田制是西周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下的土地经营方式
B.商鞅“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C.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了均田令
D.唐朝天宝年间因均田制无法推行改行租调制
2024-03-14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丽江润泽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下图为唐朝怀集庸调银饼,其铭文为:“怀集县,开十庸调银.十两,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匠高童”(“开十”当是开元十年的省称),是岭南道广州怀集百姓所纳庸调在上缴朝廷时由地方官府折纳的银饼,出土于陕西西安何家村。此银饼的史料价值有(     

①银饼属于二手史料
②“庸调银”信息,可用于研究唐代赋役征收的方式,说明租庸调制下只能交纳银两
③银饼须署上相关人员名字、缴交须验明成色和重量,说明银饼铸造和赋役缴交有严格规范的管理
④“庸调”上缴国库,说明庸调银具有国库金融储备功能
⑤银饼繁文,还可用于唐代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官吏设置、南方经济发展、开元盛世和文字发展等方面的研究
A.①③④B.②③④C.③④⑤D.②③⑤
2024-02-18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中学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A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有学者评价唐朝中后期制度时,称其开创了“量出制入”的先河,在核算财政支出的基础上确定赋税征收额度,并按照州县的实际情况分摊赋税,户税以资产为宗旨,所有居民均需要纳税,体现出赋税征收的先进性和公平性。该制度为(     
A.井田制B.摊丁入亩C.府兵制D.两税法
2024-01-27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中学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B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1968年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108号墓的郧县贺思敬庸调布,现收藏于新疆博物馆。上有墨书“郧县光同乡贺思敬庸调布一端” “开元九年八月□日”,并铃朱色官印。此文物从侧面印证了(     
A.唐朝对吐鲁番地区的管理B.实物税到货币税的转变
C.人身依附关系的逐渐减弱D.两税法取代了租庸调制
2024-01-22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唐朝中期推行的一项经济制度规定:“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入之”。这一制度(     
A.强化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可纳绢和布代役以保证农时
C.以资产差别为主要的纳税依据D.以均田制的实施为前提条件
7 . 有学者评价两税法:“使人民摆脱了奴隶佃农地位,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新时代”。该学者强调两税法(     
A.简化了税收名目B.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C.扩大了征税对象D.减轻政府对农民的控制
2024-01-14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二   魏晋时代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四   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

——摘编自黄永年《唐史十二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汉和魏晋时期中央政府选拔官吏的制度分别是什么?选拔制度各自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性
(3)根据材料四、指出与租庸调的税制相比,分析两税法在征收标准和纳税对象上的新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
2024-06-05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泸水市怒江新城新时代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据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     
A.抑制了土地兼并B.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C.加强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标志着征税依据由人丁转为财产
2024-06-05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尚品书院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宋人钱彦远上书称:“臣闻隋唐之制,有赋、租、庸、调四者之入。自杨炎变两税法,天下称便。”“天下称便”的主要原因是两税法(       
A.有效地抑制土地兼并B.加强了经济实力C.呈现出因地制宜特点D.简化了税收名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