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学完唐朝两税法后,某小组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围绕着两税法的细节展开进一步研习。

材料一   (天下起兵)人户凋耗,版籍空虚……(炎)乃请作两税法……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杂徭悉省……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杨炎传》

材料二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

——(唐)白居易《秦中吟十首·重赋》

材料三   下图是出土于敦煌的唐代文书《乙末年前后赤心乡百姓令狐宜宜等状》

材料四   (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曾不悟资产之中,事情不一:有藏于襟怀囊箧,物虽贵而人莫能窥;有积于场辅囤仓,直(价值)虽轻而众以为富……一概计估算缗,宜其失平长伪。

——(唐)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

材料五   第一,资产税开始取代人丁税;第二,货币税逐渐取代实物税。这一取代过程虽然经过多次反复,但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却一直贯彻着……从唐中叶两税法开始……到清中叶摊丁入地改革,这种取代终于最后完成了。

——张守军《中国古代的赋税与劳役》(1998年)

(1)材料一、二对两税法的记载在哪些方面存在不同?
(2)材料三可印证步骤一中的哪则材料?简要说明理由。
(3)就研究两税法而言,材料四、五补充了哪些视角?
(4)根据研习小组的研究步骤,请你归纳研习的路径。
(5)综合以上材料,简述你对唐朝两税法的看法。
2024-03-29更新 | 170次组卷 | 3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2 . 两税法,下列材料一至三均源自教科书,材料四据李三谋《重新认识“一条鞭法”的征收问题》一文整理,阅读这些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颁行两税法的主要原则和目的在于(     )(单选)
A.扩大收税对象,维系儒学正统B.扩大收税对象,提高官吏福利
C.简化税收名目,保证国家收入D.简化税收名目,恢复租调制度

材料二:两税法推行后,白居易写诗道:“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榨取)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同时期唐朝名臣陆贽称两税法:“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治国的制度),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白居易与陆贽对两税法的观点有何异同?

材料三: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赋役合并、一概折银。1712年,康熙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为定额,不再增加。雍正即位后,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摊丁入亩”。

(3)结合材料三所示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历程,从计税标准和征税方式的角度,指出两税法之于其中的地位。

材料四:早在明弘治时的福建、江西及浙江、河北的一些地方都程度不等地将一部分丁徭摊入地亩里面征收。而山西地方,直到清乾隆元年为止,才改变了按户、丁征役之旧例。辽宁、台湾及广西部分地区,从明至清也同样一直是丁、地分征。之于康熙宣布“永不加赋”后,清朝人口数量激增,人地矛盾进一步突出。

(4)应如何看待两税法颁行以来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改革?综合上述材料,解释你的观点。
2024-01-12更新 | 144次组卷 | 3卷引用:上海市徐汇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3 . 制度创新
(1)自国家出现以来,中国历代都制定了不同的政治制度来实现社会治理。将下列选项填入时间轴对应的位置。(填字母)
A.分封制            B.中书省        C.军机处          D.郡县与分封并行          E.内阁制度
F.参知政事       G.中外朝制   H.行省制        I.三省六部制               J.内外服制

制度创新是隋唐时期的一个突出特征,也是理解和解读隋唐历史发展的一把钥匙。以两税法为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2页

材料2:代宗时期颁布《禁富户吞并赦》:百姓田地,比者多被殷富之家官吏吞并,所以逃散,莫不由兹。                                                                           

——《全唐文》

(2)根据材料1,概况租庸调和两税法的主要内容,并比较其不同点。
(3)根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的原因。
2024-05-22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六校联合调研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易烊千玺饰演的李必(历史原型为李泌)推行的新税法并没有在唐玄宗时期实施。后来唐代宗时期宰相杨炎推行了两税法。以下属于两税法内容的是(     
A.夏税秋粮B.交粮徭役C.夏稻冬麦D.男女均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经济的发展。

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也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下列标志性生产工具与其应用时代对应准确的是( )。(双选,多选或少选)
A.木、石——西周时期B.牛耕与青铜农具——东周时期
C.铁制农具——两汉时期D.长直辕犁——晚唐时期

材料一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梁惠王上》

2.结合所学,材料一中孟子描绘的景象反映出此时的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随着生产工具和生产力的发展,历朝历代对于经济的管理策略也有所不同。
3.秦汉时期,王朝中央政府对待民间工商业的主流态度是(   )。(单选)
A.支持鼓励B.放任自由C.抑制打击D.严令杜绝

记载南朝宋时期的史书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如下的描述

材料二   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注:关门),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半,民勤本业,一岁或稔(注: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项,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杜(注:即鄠县与杜陵,是汉唐时代靠近首都长安的近畿之地)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列传卷五十四》

4.请依据材料概括当时社会经济的情况,并分析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有哪些。
5.如图是唐岭南道广州怀集县的庸调银饼,此文物反映了唐初实行的赋税制度是____,规定成年男子不服徭役的可以纳____代役,在保证农民有充分生产时间的同时,也保障了政府的赋税收入。到晚唐时,该制度被杨炎所提出的____所取代。
2023-12-18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延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2-23高一上·上海·期中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A.“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B.“百姓及客等,约丁产,定等第,均率作,年支两税。其应税斛斗,据大历十四年见佃青苗地额均税……其旧租庸及诸色名目,一切并停。”

C.“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秦汉之后,历代政府也对赋役制度进行改革和调整。请写出材料中相应赋役制度的名称并按时间先后排序。
制度名称:A____B____C____
排序:____(填写字母)
2022-10-16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学易金卷: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前必刷卷(上海专用)03
22-23高一上·上海·期中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贫穷田舍汉,……今世作夫妻。妇即客舂捣,夫即客扶犁。黄昏到家里,无米复无柴。……里正催庸调,村头共相催。幞头巾子露,衫破肚皮开。体上无禈袴,足下复无鞋。……里正被脚蹴,村头被拳搓。……租调无处出,还需里正倍(赔)。门前见债主,入户见贫妻。舍漏儿啼哭,重重逢苦灾。如此硬穷汉,村村一两枚。

——王梵志《贫穷田舍汉》


(1)依据材料三推测作者生活的朝代并说明理由。
(2)此材料可作为研究作者所处时代“农民的生活状况”的____(A.直接史料/B.间接史料)。
(3)诗中的“里正”的主要职责是____(双选)。
A.赈济族人   B.维持治安   C.催纳赋税   D.掌管狱讼
2022-10-16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学易金卷: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前必刷卷(上海专用)03
8 .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杰出帝王在政权建设和国家治理中作出了重要贡献。请将下列政治作为与相应的帝王匹配。(填写字母,有的是多选)
A.创设郡县制度   B.采取“无为而治”政策   C.开元盛世   
D.贞观之治   E、遣文成公主入藏   F、两税法
G、拓跋部迁都洛阳   H、实行推恩令   I、丝绸之路   J、凿通京杭大运河
(1)秦始皇:____   (2)汉高祖:____   (3)汉武帝:____
(4)隋炀帝:____   (5)唐太宗:____   (6)唐玄宗:____
(7)唐德宗:____   (8)北魏孝文帝:____
2022-10-16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学易金卷: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前必刷卷(上海专用)02
9 . “大一统秩序”的重生之路三国两晋南北朝请仔细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处于单一政权的统治之下是常态……南北朝都不代表“常态”,但又都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了“回归”……中国历史的连续性是举世无双的,但“连续性”并不是说一成不变,它是一个动态进程,是在各种波动和“变态”中体现出来……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材料二   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

——班固等《白虎通·三纲六纪》

汉末魏晋时期,外威官官专政对受经学之风深刻影响的社会秩序和人伦纲常造成了重大破坏。

——韩东育《关于汉末魏晋世风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   长江流域原本“刀耕水耨”的原始耕垦方式逐渐得到改变……越来越注重精耕细作。东晋政府鉴于江淮地介南北之间,适宜在水稻收割后安排三麦(旱作物)的种植,以济匮乏,于是下诏:“……投秋下种,至夏而熟,继新故之交,于以周济,所益甚大。”

——徐臣攀《汉唐时期农耕区拓展研究》

材料四   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上……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般富。庆之因此羽仪服式,悉如魏法,江表士庶竟相模楷。

——摘编自《洛阳伽蓝记》

材料五



(1)请列举魏晋南北朝时期曾统一北方的政权名称。
(2)根据前四则材料,概括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变态”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归”后的隋唐时期有哪些新发展?
(4)你如何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大一统秩序”的重生时期?
10 . “贫穷田舍汉”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农民问题历来是国家关注、治理的重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汉书·食货志》


(1)依据材料一,指出秦朝时农民需要承担何种赋役?

材料二

A.“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悉并一条,皆计亩征银。”

B.“百姓及客等,约丁产,定等第,均率作,年支两税。其应税斛斗,据大历十四年见佃青苗地额均税……其旧租庸及诸色名目,一切并停。”

C.“臣请敕部行文直隶各省地方官,确查各县地亩若干,统计地丁、人丁之银数若干,按亩均派,在有地者所加无多不为苦,无地者得免赔累,实幸。”


(2)秦汉之后,历代政府也对赋役制度进行改革和调整。请写出材料二中相应赋役制度的名称并按时间先后排序

材料三 贫穷田舍汉,……今世作夫妻。妇即客舂捣,夫即客扶犁。黄昏到家里,无米复无柴。……里正催庸调,村头共相催。幞头巾子露,衫破肚皮开。体上无禈绔,足下复无鞋。……里正被脚蹴,村头被拳搓。……租调无处出,还需里正倍(赔)。门前见债主,入户见贫妻。舍漏儿啼哭,重重逢苦灾。如此硬穷汉,村村一两枚。

——王梵志《贫穷田舍汉》


(3)①依据材料三推测作者生活的朝代并说明理由。②此材料可作为研究作者所处时代“农民的生活状况”的(A直接史料/ B间接史料)。
(4)诗中的“里正”的主要职责是 (双选)
A.赈济族人 B.维持治安 C.催纳赋税 D.掌管狱讼
(5)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代农民生活状况的认识。
2021-12-26更新 | 235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