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8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清朝从设立台湾府到签订《尼布楚条约》、从平定噶尔丹叛乱到设置驻藏大臣的历史,反映出一个鲜明的主题。以下对这一主题提炼合理的是(     
A.经济的繁荣与危机B.文明的碰撞与交流
C.国家的巩固与发展D.外交的屈辱与抗争
2 . 清朝在少部分爵位世袭罔替的同时,创立了普通爵位降等承袭的规制。即逢子孙袭爵时,每代要递降一个等级来承袭,例如由和硕亲王递降至奉恩镇国公,多罗郡王递降至奉恩辅国公,多罗贝勒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等。这一规制(     
A.有利于强化君主的集权统治B.意在削弱满洲贵族的政治权力
C.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治理艺术D.大大缓解了文武官员间的矛盾
3 . 1517年,葡萄牙入侵者闯入我国沿海“剽窃行旅,至掠小儿食”;1601年,荷兰殖民者“驾大舰,携巨炮”,以“通贡市”为名对我国沿海各地进行侵扰。这些现象(     
A.反映了西欧国家商品输出的迫切需求
B.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是中国对外政策走向保守的重要原因
D.阻断了东西方之间正常经济文化交流
4 . 某学生梳理明清政治制度的知识时,记录了“废丞相制”“设立内阁制”“形成奏折制度”“设立军机处”等内容,从中可以看出其梳理的知识主题是(     )
A.君主专制加强B.国家疆域奠定
C.商品经济发展D.文学成就显著
2023-09-16更新 | 344次组卷 | 17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第二中学、渭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5 . 古代地方官员名称有些不像常设官员,时常带有动词。比如刺史,“刺”即刺探,其本意为临时派出,后演变为州牧;比如“行中书省事”意指临时行使中央特派之事,后变成固定的地方官;再如巡抚意指代皇帝巡行地方,后巡行变为常设。这表明(       
A.政府注重地方治理与中央集权B.巡行监察是管控地方的有效手段
C.地方官员的流动性趋于稳定D.维护专制统治是政府的根本目的
6 . 有学者说:“明政府并不关心中外贸易发展状况,如何‘怀柔远人’,使‘四夷宾服,万国来朝’才是其最为重要的目标,形成了有朝贡才有互市、有朝贡才有贸易的局面。”这表明明朝(     
A.外贸繁荣带动对外开放B.海禁与朝贡贸易相配合
C.政府一直禁绝民间贸易D.国内长途贩运不断发展
7 . 军机大臣由皇帝从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员中特选,没有品级,任命不经过内阁和吏部,也不参与吏部的京察考核。这表明(     
A.军机处不是法定中央机构B.军机处位居内阁及六部之上
C.军机大臣不参与政务决策D.军机大臣位卑权重,维护专制
8 . 有学者通过清朝档案研究发现,军机大臣除遵循皇帝意志撰写谕旨外,还通过“议复”(奉旨对某事进行讨论并拿出处理意见)的形式参与军政事务决策。军机大臣虽无独立决策权,但其议复是皇帝做出决策的主要根据。军机处的“议复”表明清朝(     
A.君主决策具有一定理性色彩B.提高了政府行政决策的效率
C.军机大臣有效制约君主集权D.重视对官员行政行为的规范
2023-03-14更新 | 620次组卷 | 1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雍正皇帝特许的下级官员才能上密折,缮写时须亲自为之,不可假手于人,一切听闻皆可上报。写毕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再装入特制皮匣,皮匣的钥匙只有两把,一把在上奏折官员手中, 一把由皇帝保管,除此之外任何人都无法开启。官员自派亲信家人送抵京城,不可扰累驿站,直达御前。并由皇帝亲自批答。由此可见密折制度(     
A.专制主义空前强化B.降低了行政效率
C.思想控制日趋严密D.当时吏治极腐败
10 . “康乾盛世”真正达到了盛世的标准,其中判断的标准:为打破“华夷之辨”思想的束缚,倡导“满汉一体”的新民族观;废长城,破“华夷之辨”,视边疆与内地为一体,真正实现了国家的完全统一,建立了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拥有主权的疆土有1300余万平方公里。这一事实可用来说明清朝前中期(     
A.思想的高度统一B.经济的繁荣发展
C.制度的不断创新D.大一统国家的发展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