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二战”后世界经济演进的路线,是由解决了欧洲欠美国重建债务的盟国间金融协定所决定的。针对这些协定的谈判,将冲突从战场上转移到了外交家的会议室里。盟国与轴心国之间此前的角逐让位于盟国彼此之间的竞赛,而美国则从这场竞赛中胜出。

——[美]迈克尔·赫德森《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在“二战”后世界经济演进中是如何胜出的?
2024-04-09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A卷)
2 . 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2024-02-21更新 | 80次组卷 | 122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琼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历史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表现出四个重要特点:

一是国家统一。我国历史上曾数度出现分裂割据的状况,但无论怎样分裂,最终都会走向统一。

二是“要在中央”。中央集权是2000多年封建国家治理最基本的制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中央政府通过文书律令、官僚行政、考核监察等方式,推行政令,维护中央权威。

三是郡县体制。郡县体制是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体系的概括。历代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不同层级的行政区划进行管理,如道、路、州、府、省、郡、县等,由中央委派官员进行治理。

四是因俗而治。“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适度保持自治、分治,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状况采取不同治理方式也取得不少成功经验。


参考材料自选一个特点为角度,运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的相关史实,围绕“大一统与国家治理”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商朝统治者推行内外服制,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各方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王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方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与商朝内外服制相比,西周的分封制(     
A.扩大了中央王朝统治疆域B.遏制了诸侯间的攻伐战事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D.建立起了有效的官僚体制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在以武力夺来的广袤土地上普遍建立郡县,形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行政管理体系。然而,郡县制对于专制统治者个人来说也有不利的一面。异姓的地方官吏多数是些见风使舵的势利之徒,他们往往在王朝危难之时为自己着想,不全力去拱卫统治者濒危的社稷。“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西汉各侯国的权力较大,但经汉景帝和汉武帝的努力,诸侯国势力大为削弱。

——摘编自万昌华《论郡县制度的嬗变与实质》

材料二     中央集权解决的是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价值取向问题,以中央集权为主导,以皇权为最高象征,自秦朝始基本稳定延续两千年。中央集权的政治功能,其根本在于保障国家的版图统一,而国家的统一对百姓而言是安居乐业的前提条件,否则分裂必然导致内战,内战则导致百姓生灵涂炭。对于大版图、人口众、多民族、区域差异大的大国而言,维持统一无疑具有政治上压倒一切的优先性,也是任何执政集团先进与否的关键指标。对中华民族而言,郡县制的这一灵魂至今并不过时。

——摘编自曹锦清等《郡县国家: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传统及其当代挑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到汉初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并分别说明两个时期实行不同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朝确立的地方行政制度有何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53年底,诺斯科特和屈维廉向英国政府提出了一份关于建立英国文官考试了制度的报告——《诺斯科特一屈维廉报告》报告分析了当时英国选官制度的弊端,并提出以下对策:其一,公开考试,择优录取;其二,定期考核,政绩赏罚。高级文官要提升职位需要根据年终的考核报告判定,低级文官的提升标准则是根据年资为判定依据;其三,分工明确,保证效率。将政务分成机械工作(例行工作)和智力工作两大类别,机械工作(例行工作)指的是办公室性质的工作,录用的学历标准为中学文化水平,智力工作录用的标准是大学文化水平。无论是哪种工作,都必须参加文官考试合格的人员担任;其四,文官常任,与政党无关。文官任期较长,而且不随着内阁的更迭而更换,保持政治上的中立;最后,统一管理,互相转调,文官的各个部门之间的人员可以互相提升和转调,实现对文官全体人员的统一管理制度。

——摘编自李星辰《十九世纪以来英国文官制度的演进及特征》

材料二   1982年,中央作出《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建立老干部离休退休和退居二线的制度,妥善解决新老干部交接问题,这是干部制度方面的深刻改革。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颁布。在推进公务员制度实施的过程中,干部制度改革深入发展,创造了许多新经验,公务员制度也进一步健全。2004年,《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相继颁布。

——摘编自余绪鹏《干部制度改革:历史回顾、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诺斯科特一屈维廉报查》的出台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干部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其发展趋势。
2023-11-07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农垦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核心是层级的变化。作为地方高层的道、省、州等统县政区,主要由原监察区或军事区等虚区转化而来,其总体上幅员缩减。例如,郡的幅员不断缩小而至消失,但后人常把州、府主官雅称为郡太守。

秦汉以来古代地方行政层级的变迁概况

层级

时期

高层政区

统县政区

县级政区

县、道

(东汉后期)州

郡、封国

县、道、邑、侯

唐后期、五代

道/藩镇

州、府

布政使(俗称省)

府、直隶州

府、直隶州、直隶厅

县、州、厅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材料二   元代行省辖区辽阔,权力颇重。行省高级官员多是蒙古、色目与汉人交参任用,并使用圆署会议制,由左丞相、平章等六七位官员共同商议,“事从公议”。行省的军权由丞相、平章掌握,而财权则另有专官。专官各司其职,甚至“出入不复关闻”长官。行省治下的路、府、州、县官员的任用、迁调、考课由吏部和枢密院负责。元代又置江南、陕西行御史台和二十二道廉访使,对行省官员有弹刻、按问之权。在行省区划上,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使各行省无险可守且北向门户洞开。时人曾评论说:“方伯(行省)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

——摘编自朱寒冬《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特点发微——读<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行省“不敢专决大政”的原因。
2023-11-07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农垦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1914-1915年,英国议会连续通过三个《国土保卫法》和《授权法》。据此,内阁获得了不经议会直接行政命令以代替议会立法的权力,大大提高了内阁领导人民进行战争的能力和效率。上述材料(     
A.表明内阁已隐约有与议会分庭抗礼之势
B.体现土地贵族与工业资产阶级权力博弈
C.暗示国王在对外战争中己毫无作用可言
D.强调议会与内阁的制衡局面即将被打破
9 .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通过革除旧制度、旧思想、旧文化,创造富有生机的新制度、新思想、新文化,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帝以问宰相陆贽,贽上疏请厘革其甚害者,其一曰:赋役旧法,行之百年,人以为便。……陛下初即位,宜损上益下,啬用节财,而摘郡邑,验簿书,州取大历中一年科率多者为两税定法,此总无名之暴赋而立常规也。夫财之所生,必因人力。两税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税轻,多者税重。

——欧阳修《新唐书》


(1)根据材料一,指出改革的发起者及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唐代赋税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2023-10-23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观澜湖华侨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汉武帝倚重法术,重用文法吏。汉宣帝将之总结为“以霸王道杂之”,这一说法是对“隆礼尊贤而王”与“重法爱民而霸”并重的体现。随着文吏研习五经、儒生修治文法,兼具儒学与吏能的士大夫群体进一步形成。这反映了当时国家治理(     
A.皇权与士族共治B.儒家与法家并重C.确立了外法内儒D.德治与法治相济
2023-10-18更新 | 361次组卷 | 6卷引用:海南省海南中学、海口市第一中学、文昌中学、琼海市嘉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