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52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人心目中、“礼”是“准则法”,是法律规范的根本原则或灵魂,法律应该符合道德。法律与道德在运用过程中的相互关系问题,主要是指当法律和道德发生冲突时的取舍问题:是严守法律而违逆道德,还是严依道德而修正法律?自汉唐始便以法律的让步来解决,屈法律而全道德,使体现宗法伦理关系的“礼”基本上法律化了。法律规范同时要执行道德的职能,法律公然规定了“亲亲得相首匿”的制度,公然破坏了自己的尊严而开方便之门。

——摘编自许世英等《中国古代法制中的法律与道德》

材料二   西方国家的开庭富有浓厚的宗教仪式的色彩。法官高居法庭正中,身着黑色法官袍,头戴披肩的假发,宛如教堂壁画里传教布道的上帝。法庭的布置、严格的出场顺序、尊敬的辞令、手按《圣经》念出发自肺腑的誓言,这些像宗教仪式一样被戏剧化了的法律的各种仪式会唤起人们对法律的忠诚本质。在西方法律制度中,正如在西方宗教制度中一样,衍续的历史意识相对较强,以致剧变也被有意识地解释成为保存和贯彻传自过去的观念、原则所必须的。法律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是已经被权威者载入成文法的各项条款,或是前任法官在类似的情况下所作的判决,以及其他的权威渊源。《摩西十诚》中的要尊敬父母,禁止杀人、通奸、偷窈、作伪证和欺诈等戒条成为建立各个法律部门的基础。这是法律的宗教性的重要体现。

——摘编自张冉《试论宗教对西方法律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法制的特点,并简要评析这种法制理论和实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宗教伦理对西方法律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
2024-05-23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考前提分演练(五)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华东师大学者杨勇在评价公元5—8世纪中国的经济制度时指出:农民手中的土地与国家的租调收入结构相适应,国家控制的部分土地产权成为国家获取租税收入的重要来源。农户获得了土地及其部分的使用、收益和转让权,但其经营行为却被国家控制。该评价着眼于(     
A.封建农民的土地权益和社会地位B.封建农民与国家之间的责权关系
C.封建国家在租税方面的收入来源D.化解封建社会农民与贵族的矛盾
2024-05-23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考前提分演练(四)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高宗总章(668683年)以后,进士录取名额有所扩大。武则天统治时期,经常以自己的名义下令举行制科考试。制科考试对策,“高者特授以美官”,“其次与出身。”对于没有出身资格的一般士子,这是立获美官,至少是取得出身资格的一条便捷途径。

唐太宗时宰相中只有许敬宗一人为隋秀才,房玄龄、侯君集等二人为隋进士,其余二十六人皆不从科举出身。武则天临朝称制期间,宰相中科举出身的只有韦思谦以及在高宗末年即已为相的裴炎、郭正一、魏玄同等四人;但到武则天称帝期间,仅明经、进士出身者就激增到二十人,占这个时期宰相总数的一半左右。

——摘编自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材料二   洪武三十年(1397年)二月,明政府于京师举行科考会试,试后取录了宋综等52人,均为南方士人,而北方士人则无一人取中。放榜之后,舆论大哗,招致北方士人举子强烈不满。之后,明太祖“亲自阅卷,取任伯安等六十一人。六月复廷试,以韩克忠为第一。皆北士也”。这一事件“时谓之‘南北榜’又曰‘春夏榜’云”。宣德二年(1427年),杨士奇向明宣宗建议:“会试取士分南北卷,北四南六,既而以百乘除,各退五、为中数。”明代完整意义上的南北中“分地而取”的分卷制度正式形成。

——摘编自王凯旋《明代分卷制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时期科举选官发生了哪些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科举实行南北分卷制度的主要影响。
2024-05-23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考前提分演练(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根据汉朝户籍制度的要求,每年八月都要举行户口调查,各地须“案户比民”,百姓无论老幼都得到县城集合,接受官吏的查验,以“阅其貌以验老小之实”。这一举措的根本目的(     
A.为政府征派赋役而服务B.为稳定社会治安而考虑
C.完善“编户齐民”制度D.以利于郡国并行制实施
2024-05-23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考前提分演练(八)历史试题
5 . 【中国近代民主】

材料   近代中国人对“民主”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他们所理解的“民主”呈现出多样性。概括而言,主要表现为如下:“民主”即为“民本”;     “民主”即为“君主”;“民主”即为“民权”;“民主”即为“自主”;“民主”即为“民治”; “民主”即为“平民政治”;“民主”即为“共和”;民主既为“社会民主”。由此而言,问题的关键不是强求大众清一色的认知“民主”,而是理解每个人使用“民主”的方式。

——摘编自颜德如《近代中国人对"民主"的七种理解》

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政治学说不断输入中国。对于其中的核心政治概念“民主”,近代中国人表现出“理解”的多样性。请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合适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 (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4-05-23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国民法典》是第一部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为基础的民法典,代表的是自由资本主义,自1804年颁布实施以来,距今已逾两百年发展历史,是当今世界上施行时间最长的一部民法典,开创了近代民法历史;《德国民法典》则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的时代产物,自190011日开始施行以来,距今也超过了一百年的发展历史。两国民法典作为大陆法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鲜明的体现着大陆法系的立法特点和主要原则。

——摘编自杨昕燃《德国民法典与法国民法典比较》

材料二   1902年,清廷下令修订现行律例,要求按照(与列强)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此后七八年间,颁行了《公司律》《破产律》《奖给商勋章程》,编成了《刑事诉讼律草案》和《民事诉讼律草案》等。1906年,清廷改革官制,仿西方三权分立之意,明确大理院专掌审判1907年,命在京师和各省设高等审判厅,在省会及商埠等地分设地方审判厅和初等审判厅,于各审判厅内增设相应的检察机构。清政府力图在形式上模仿西方资产阶级国家司法组织,名曰司法独立,实际上审判大权仍操之于皇帝和地方大员手中。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德国民法典与法国民法典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清末司法改革的背景并用近代化视角分析其影响。
2024-05-23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时期,“乡”是较大的行政组织单位,乡里设置比长、闾胥、族师、党正、州长和长大夫等职。秦汉时期,郡下设县,县下采取乡里制度,三老有秩蔷夫游徼分布负责教育文化、政法、税收、治安工作。唐朝时期,乡作为行政单位依然保留,但权力开始虚化,仅仅负责礼仪教化之类的工作,而里正逐渐成为乡务的实际主持者。北宋时期乡里制被都保制取代,都保制在放贷、民防、赈灾和社会治安方面发挥着广泛的作用。随着理学的下乡,乡村宗族组织、士绅精英也加入乡村治理的队伍中来。明朝推行里甲制、保甲制,作为基层组织履行上级组织的职能,此外由退休官员、举人、贡生、秀才或童生构成的乡绅集团的影响巨大,作为充当精神领袖,管控乡村精神、道德、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的一切事务。清朝在基层治理上基本沿袭明制,并不断加强对保甲制度的控制和规范管理,将其由半自治性质的基层组织,逐渐内化为行政体系的一部分。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美国先后出台了《农村发展法》《农业与食品法》《农村发展政策法》等法规,涉及乡村的基础设施、金融服务、水利管网、住房、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里根总统及其政府还提出了包括加强农村教育、建立地方信息机构、设立就业中心等内容的“乡村再生六点倡议”。农业部和州及地方政府相互配合,推动乡村制造业、服务业等新业态的发展,乡村多样化发展逐步缩小了城乡差距,乡村农业生产占比逐步降低,兼业化程度提升。20世纪90年代兴起城乡政策整合,政府通过政策的长期实施和不断优化,充分满足乡村发展的需求和推动农业市场化进程是该阶段乡村发展的政策重点。

——摘编自乔婷《发达国家和地区乡村振兴经验及借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发展趋势,并简要评价中国古代乡村治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国乡村建设的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对当今乡村建设的启示。
2024-05-23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适应性考试(一)文科综合试卷-高中历史
8 . 1946年4月,根据陕甘宁边区第三届参议会通过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以立法(宪法原则)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会议制度,并于1947年召开了内蒙人民代表会议,同年5月内蒙古自治政府宣告成立,1948年4月开始积极推进包括各中间党派及民众团体的政协会议的开展。以上做法(     
A.反映国家最高权力的重组B.标志着三大制度的确立
C.助推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D.利于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2024-05-23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适应性考试(一)文科综合试卷-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902年有人在日记中写道:“今岁省城将一切书院改为大学堂,选才华秀美者入堂肄业,每月给薪水,所学以西法为要,有主教,有助教,以通西法者为之,此外又延洋夷为师(刻下尚未延来),在堂助教者,闻洋夷为师而告退之者数人,可谓有志气者矣。”这反映出(     
A.一些知识份子仍有排外倾向B.作者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新政中的各项改革成效显著D.天朝上国的观念依旧十分盛行
2024-05-23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适应性考试(一)文科综合试卷-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0 . 二战后,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包括60多个国家在内的同盟体系,设立了374个海外军事基地,分布在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美国相比,截至2019年9月,中国已经与180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建立了110对各种形式的伙伴关系。这一对比说明当今中国(     
A.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策略
B.深化睦邻友好外交政策
C.力主构建多元外交联系渠道
D.提升民间外交发展水平
2024-05-23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5月第一次适应性考试大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