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1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甲午战争后,各方人士包括维新派知识分子、朝廷及地方的开明官员,逐渐突破洋务派对“中体西用”的解释。他们认为洋务派的变法仅是“变事耳”,必须“尽弃旧习”,这些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对“体”进行变革的要求。出现这一变化的时代背景是(       
A.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B.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中体西用具有历史局限D.早期维新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2024-01-06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份联考历史试题(A卷)
2 . 外交是国家内政的向外延伸。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相互交织,推动中国对外关系的不断变化。根据如图可知中国(     
A.50年代开始全方位的外交布局B.60年代开始走向国际外交舞台
C.70年代外交环境得到较大改善D.80年代注重与第三世界的关系
2024-01-05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份联考历史试题(B卷)
3 . 卫所手工业是明朝地方手工业中一个特殊组成部分,明前期“各处承造军器合用物料,系军卫者,军卫自办”;明中期以后,部分内陆卫所则出现了“每年每人征工食银五两”的筹备方式。这一变化(       
A.提高了官营手工业的生产技术B.顺应了赋役改革的需要
C.加强了政府对工匠的人身控制D.确保了军备产品的质量
2024-01-02更新 | 454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九师联盟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在16世纪以前,英国社会普遍认为照顾儿童主要是家庭和父母的义务。然而随着失业率增加,城乡差距加大,贫困人口增多等一系列问题出现,1889年英国颁布了第一部专门针对儿童权益的法律《儿童法案》儿童福利工作的重任转交到政府手中。这一变化反映出英国(     
A.儿童福利制度建立早且比较完备B.传统的儿童救助工作已经过时
C.构建了全面立体的社会保障体系D.福利政策随着经济转型而嬗变
5 . 清初,政府确立了以单纯的人丁编审为核心的户籍管理制度。乾隆三十七年(1772),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嗣后编审之例,著永行停止”。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政策的调整B.赋役制度的发展变革
C.统治者强化基层的治理D.高产作物的种植导致人口增长
2024-01-04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仁寿县铧强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6 . 下表为汉朝至清朝县级政区的分等标准,清朝相比前代最重要的变化是(     
朝代分等标准
“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
“户口多少”“资地美恶”
冲(交通要冲)、繁(政务繁杂)、疲(赋税拖欠)、难(命盗案多)“四项兼者为最要”
A.县域管理难度增大B.注重地方治理
C.集权态势愈演愈烈D.置县标准严苛
2024-01-01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西汉时期,兵役的主要承担者是在籍农民。东汉建立后,光武帝多次下诏裁撤编户兵,并征发刑徒及其他募兵代之。此后,征发刑徒以代编户逐渐常态化和制度化。这一变化(       
A.体现了中央集权统治的发展
B.不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折射出社会风气的逐渐恶化
D.源于“柔道治国”成为国家指导思想
2024-01-02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九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在美国建国初期,建国者的州权观念发生重大变转变。他们起初较为重视和强调州在新国家中的权利和地位,后转而倾向于对州权进行限制。这一变化(     
A.开创了美国民主制的先河B.导致美国陷入内忧外患之中
C.调和了大州和小州的矛盾D.奠定了美国长期稳定的基础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维多利亚时期(1837-1901年)的伦敦是最早出现近代贫民窟的城市之一。1851年,英国成为首个城镇化率突破50%的国家,作为英国首都的伦敦,是全国制造业中心与主要贸易港口,吸引着全英及欧洲其他地区的就业人口。同时,圈地运动导致大量失去生产资料的农民被迫进城务工,他们的收入水平普遍很低。当时英国市场经济并不稳定,许多工厂雇有大量的临时工与季节工。伦敦高昂的房租和物价水平远超其他城市,1850-1880年,伦敦市中心普通住房的租金价格几乎翻了一番。政府中的自由主义者认为,经济活动中的自由竞争能解决所有问题,这导致政府更愿意将住房问题交给市场去处理。于是,大量非熟练工、临时工、季节工与失业群体只好搬进过度拥挤、卫生状况恶劣但租金相对较低的居民区生存,而这些居民区也随着人口密度的不断增长逐渐成了贫民窟。

——摘编自高舒琦《19世纪英国伦敦贫民窟更新及对我国的启示》

材料二   新加坡是一个地狭人稠的城市国家。住房问题上,新加坡拥有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两大体系,其中,以“组屋”为代表的保障性住房始终占据主体地位,而商品房占比在20世纪90年代一度降至不足1%。早在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政府便大规模兴建公共住房。1966颁布的《土地征用法令》规定,政府有权征用私人土地用于国家建设,这保证了大规模建设公共住房所需的土地。组屋售价由政府根据中低收入群体的承受能力而不是成本决定,建设组屋的亏损由财政补贴。政府还限制居民购买组屋次数,更不允许以投资为目的买房。1994年,政府还推出住房特别援助计划,以各种形式向国民提供住房补贴,使组屋价格始终保持在普通居民能够承受的范围内。20世纪90年代后期,组屋开始呈现供过于求的状态。

——摘编自郭伟伟《独具特色的新加坡住房保障制度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19世纪伦敦贫民窟形成的历史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加坡“组屋”建设的特点。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近现代城市居住环境变化的启示。
10 . 商人在祭祀祖先时,大量使用马、牛等动物,还普遍使用人牲,多者达数百人;周人废除了用人牲祭祀,并以其为非礼行为,祭品数量和种类也大为缩减。这一变化反映出(     
A.宗法血缘关系淡化B.执政理念发生转变
C.儒家思想影响深远D.神权与王权的分离
2024-01-01更新 | 32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