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3 道试题
1 . 道光元年(1821年)十一月,两广总督阮元就美国商船水手伤毙民妇案向道光帝上折奏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阮元奏审办伤毙民妇之夷船水手折今咪唎坚国夷人因民妇郭梁氏买果争闹,用瓦坛掷伤落水身死,已据供认明确,照例拟绞,情罪相符……于本年十月初三日将该凶夷照例绞决,以彰国宪,并夷人买取食物向系官给买办,今民妇郭梁氏私将蕉、橙卖给夷人,殊属不合,业已被伤身死,应毋庸议。

臣复谕饬洋商(注:行商)伍敦元等传谕该大班,当知天朝法度尊严,该夷人既赴内地贸易,自应安静守法,该大班及船主等务须时时戒饬船内水艄人等,毋许滋事逞凶,设已酿成事端,该大班即应查明肇衅生事之人,立时指名交出,听候地方官查审究办,切勿袒庇诿延自取重咎,以仰副天朝恩溥怀柔之至意。

——摘自《清代档案史料选编》(四)


(1)此案办理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对外交往的哪些特点?
(2)此类案件若发生在19世纪50年代,处理结果会有何不同?说明理由。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早期的西学东渐】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1582——1773 ,来华耶稣会传教士达478 名。其中著名的有1582年来华的意大利人罗名坚,意大利人利玛窦(1583年),德国人汤若望(1622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59年)和1714年来华的意大利人郎世宁。

中国基督教(天主教)徒人数:1589年,80人;1610年,2500人;1617年,13000人。

崇祯年间,38000余人。1800年(嘉庆五年),二十多万 。

——白寿彝 主编:《中国通史》第15卷

材料二:据《清文献通考》统计,康熙朝廷共铸大小铜铁炮900 余门,其中由南怀仁督造的火炮近500 门,直接为平定三藩、收复雅克萨立下功勋。

——沈瑞英:《略论明清军事文化发展与西学东渐》

材料三:徐光启等中国学者与多位传教士一起历时五年,完成篇幅浩大的《崇祯历书》。历书对一些欧洲天文史上比较重要的学说,包括哥白尼的学说,作了大量介绍。历书大量引用了哥白尼《天体运行论》中的章节,还引用了很多图,并且把哥白尼作为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四个天文学家之一。

——江晓原:《徐光启与<崇祯历书>》

材料四:明末士人朱宗元曾说:“天载之义,格物之书,象数之用,律历之解,莫不穷源探委,我中土之学问不如也”;“自鸣之钟,照远之镜,举重之器,不鼓之乐,莫不精工绝伦,我中土之技巧不如也”。


问题:
(1)早期的西学东渐的“早期”是指哪一时期?
(2)依据材料,概括早期西学东渐的主要途径。
(3)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写一篇题为“早期西学东渐”的评论。(要求:字数200——300字左右,观点明确,运用不少于两项的具体史实)
2020-03-23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六校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商周以来,中原王朝都一直认为自己居天人之中,是“天朝上国”,凡要与中原王朝建立关系、展开外交者,必须以朝贡方式进行。到了清朝,造就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并没有其他帝国那种军事的、经济的功利要求。朝贡外交走进历史博物馆同列强将不平等条约强加在中国头上分不开,也就是说,是不平等条约迫使当时的中国政府不情愿地接受了现代外交。

——《不平等条约的另一面:推进中国融入全球化历史进程》

材料二   中国外交,经历了从传统的“华夷秩序”体系向近代西方“条约体系”逐步转型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晚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是对处理日益增多的“洋务”的一种被动应对,也是对建立近代外交体制的初步探索;清末“外务部”的产生,既顺应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需要,又为清王朝维持国家主权与独立形态提供了重要工具;民国北京政府外交部的成立,从形式上改变了国家外交机构,满足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形式需求……抗战爆发后,特别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为中国最终废除不平等条约、平等参与国际事务,提供了历史机遇。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抗日外交”,全面调整外交机构,优化结构布局,把外交作为国家战略的头等大事,积极参与国际“首脑外交”。

——摘编自《中国外交从宗藩体制向近代体制的转型》

材料三   1919年以来,中国外交呈现出10年一小变、30年一大变的周期性变化。每隔30年左右为一个大周期,迄今已经历了三个周期,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1919年、1949年和1979年。在每个周期,中国的外交政策都会出现战略性调整。中国外交的这种周期性变化是中国与国际上其他力量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刘胜湘《中国外交周期与外交转型》

材料四   “变”与“不变”是中国外交发展过程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外交经历了几次大的战略调整;另一方面,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贯穿其中。中国外交的基本内容正是在这种变与不变中不断充实、发展和完善的。

——张清敏《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中国外交所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三个周期的起点,影响中国外交政策的外部因素有什么不同。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进行外交政策调整的主要策略特点。
2020-03-21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2020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近期,中国考古专家在新疆吐峪沟石窟寺发掘出《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写本残片(见下图),卷首写有“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同时出土的文物还有后汉、隋等时期的佛经残片,有汉文,也有回鹘文。这反映出(  )
A.玄奘西行凿通了中原与西域交通B.佛经翻译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C.雕版印刷术促进了佛教文化传播D.丝绸之路从汉至唐长期保持畅通
2020-01-20更新 | 135次组卷 | 4卷引用: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图册-高中历史图册纲要上册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晚清不同阶段的外交情况

时间主要事件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缔约谈判中清廷拒绝英法代表提出的向皇帝递交国书的要求,不许外国公使驻京。
1861年清廷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该机构为临时机构,总理衙门大臣、章京、郎中全都是兼职。
咸丰帝时期清廷不得不允许外国公使驻京,但仍不准备履行有关礼节的条款。
1860年以后西方列强纷纷派遣公使常驻北京,而中国却一直未曾遣使出洋。
1867年清廷聘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为中国外交使臣,既可达到遣使出洋的实效,又能避免天朝往外遣使的体制问题和中外礼仪的纠葛。
1873年清廷降谕“著准”各国使臣觐见,双方同意各国使节按中国要求行五鞠躬之礼。日、俄、美、英、法、荷等国使节在紫光阁顺序觐见同治帝,未行跪礼,总共约半个小时。
1876年派遣郭嵩焘出任驻英国外交大使,同时任命已在美国负责留美幼童事务的陈兰彬、容闳为出使美国正副使臣。中国对外派驻常驻使节,以此开端。
1901年清廷正式设立外务部
结合材料与所学历史知识,围绕“晚清中国外交”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20-01-07更新 | 78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博雅班)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明的交流古往今来,一些杰出人物的活动促进了各地区文明的交流,如张骞出使西域,马克·波罗把中国介绍给西方,利玛窦把西方介绍给中国


以上述交往为例,谈谈中西文明交流对于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要求:观点明确,用史实阐述;不少于300字)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49年渡江战役后,苏联驻华使馆随国民政府迁往广州,美国驻华使馆则选择留在南京与新政权谈判。这反映了
A.两极格局已经形成B.国家利益左右外交方向C.中苏关系出现裂痕D.中美关系出现改善迹象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上述重大事件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叙述清楚,条理清晰,史论结合)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贡制度从内部而言是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及其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从外部而言则是中原王朝对本国以外其他藩属国及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朝贡制度是索主国中国与东亚各藩属国之间政治秩序维护的主要手段,在古代东亚地区具有重要地位,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所指出:“纳贡是古代中国人唯一承认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形式。中国周边属都要对中国进行朝贡包括纳税、进贡方物等等。对此类朝贡中国各封建王朝也给予了相当丰厚的回赐。朝贡制度始于西周,至明朝达到鼎盛。朝贡国向明朝称臣采用明朝年号年历等;明朝政府则对其国王予以册封、赏赐。有些朝贡国在王位继承过程中出现的逆现象以及不守华夏礼节等问题,明朝政府多以发布谕令并遣使责问,同时对“却贡”等行为进行动诚和惩罚,而不是粗暴地干涉其内政。

——据陶继波《明清时期东亚朝贡制度变迁略论》等整理

材料二   公元前241年,第一个罗马行省西西里行省建立。罗马对第一块海外领土”(印西西里行省)的管理,俨然是一副大国统治者的模样它拒结给予西西里行省“平等盟员”的身份与权利,而是公然室称西西里行省是“罗马国家的领土”,从而开启了赤裸裸吞并被征服地区的领土并削被征服民族的霸国强权政治的先河。公元前227年,罗马国家的首批行省总督上任,标志着罗马行省管理体制正式建立,到公元前1世纪和公元1世纪时,地中海世界的施大多数地区都建立了罗马行省。后来随着罗马化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行省居民取得了完全的或不完全的公民权,直到公元212年所有罗马居民都取得了公民权这样所有罗马行省的居民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这种关系反映在法律上则是罗马法在市民法和万民法统一以后,逐渐成为适用于平等主体之间关系的法律。

——摘编自朱景文《古代中国的朝贡制度和古罗马的海外行省制度——中华法系和罗马法系形成的制度基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朝贡制度的特征,并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做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罗马的行省制度和中国古代的朝贡制度在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模式上的不同之处,并分析两种模式长期存在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习近平指出:“中美国情各异,历史文化、发展道路、发展阶段不同,应该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聚同化异,和而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双方声明:中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中美《上海公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华的外交政策。该政策在20世纪70年代发生转变,分析其转变的原因。

材料二   两国政府重申《上海公报》和《建交会报》中双方一致同意的各项原则.

——中美《八一七公报》


(2)材料二中的“建交公报”发表于哪一年?其核心内容是什么?

材料三   美利坚合众国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是基于台湾的前途将通过和平方式决定这样的期望……向台湾提供防御性武器……总统或美国政府的任何机构同台湾进行的计划、交易或其他往来……通过美国在台湾的协会去办理和进行.

——美国《与台清关系法》


(3)结合材料三,分析美国《与台湾关系法》的签署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材料四   中方历来重视发展中美关系,愿同美方相向而行、一道努力,实现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中美之间存在一些分歧很正常.对此,不能动辄把自身的问题归咎于对方、在战略判断上犯下根本性错误,那样只会损人害己、搞乱世界;而应采取客观、理性的态度,多做换位思考、相互适应.最重要的是,要始终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通过化解和管控分歧,避免中美合作大局受到干扰。

——2018年3月26日外交部刹部长郑泽光的演讲


(4)综上,从历史和现实出发,谈谈你如何理解中国政府处理当前中美关系的做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